凜凜群驚是什麼意思?
求翻譯!《東坡先生墓誌銘》 翻譯內容如下!!急求!!!在線等 5分
一、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年輕時“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佑六年應直言極諫策問,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蘇軾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他也迅即捲入了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對策中,他就發表過改革弊政的議論,其後又在《思治論》中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但蘇軾與歐陽修一樣,對政治改革取比較溫和的態度,所謂“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劇烈變動的條件下施行,並主要通過社會各階層的自覺努力調整與道德完善來改變社會的衰敗。
因此,當王安石推行新法,從變更政治、經濟制度入手實行改革時,他便與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對新法的立場上,而捲入上層政治衝突。在王安石執政期間,蘇軾主動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實際上已經表明新法因其自身缺陷和外部阻力而失敗。而反對與贊成新法之爭,此後更多地與統治階層中的權力之爭聯繫起來。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職的蘇軾突然被逮捕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的新法,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蘇軾雖經營救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精神上卻因這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
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大變動,原來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等人入朝任要職,新法被逐一廢除。蘇軾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蘇軾對新法的某些部分原本有所肯定,所以不同意司馬光等人一味“以彼易此”的做法,主張“校量利害,參用所長”(《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而他的為人,正如他自己所說“受性剛褊,黑白太明,難以處眾”(《論邊將隱匿敗亡憲司體量不實札子》),因而又與當權者發生分歧,並愈演愈烈,發展成政治、學術乃至意氣、黨派的尖銳矛盾。他處於被人“忿疾”、“猜疑”的處境,遭到包括“舊黨”在內的人士與洛中理學家的攻擊,只好自求調離京城,出知杭州。
此後,他在不斷受到攻擊與誣陷的情況下,輾轉於潁州、揚州、定州的地方官任所。
哲宗於高太后去世後親政,為了表明自己的主見與權威,又把時局倒轉過來,宣佈繼承神宗的一套,起用自稱維護新法的官僚,打擊“舊黨”。於是蘇軾又被列入懲處之列,一貶再貶,最後貶到嶺南、海南島。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佑舊黨,他才北歸,次年到達常州。由於長期流放的折磨,加上長途跋涉的艱辛,他於此一病不起。有詩文集《東坡七集》,詞集《東坡樂府》。
蘇軾在北宋中期多年的政治鬥爭和權力傾軋中,一直扮演著一種奇怪的角色。正如他的侍妾朝雲說他“一肚皮不合時宜”(費袞《樑溪漫志》),無論舊黨還是新黨上臺,他都不討好。但正是在這裡,反映出他的為人品格的一個基本方面。
蘇軾從小研讀經史,受儒學理想影響較深,“奮厲有當世志”(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他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盡言無隱”(《杭州召還乞郡狀》),“不顧身害”(宋孝宗《御製文集序》),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裡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終關心......
蘇軾和白居易有什麼共同點啊~~~?!急求~!
、白: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蘇: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3、蘇軾他既嚴正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把兩者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那一類在士大夫心靈上歷來相互糾結纏繞的矛盾,並在其文學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現。蘇軾為後來在類似社會條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種典範,因而獲得他們普遍的尊敬。他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裡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終關心民間疾苦,努力興利除弊。作為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堅定執著的品格。
4、白居易為官清廉。但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遊,遊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
5和6實在不好歸納,你自己看吧。
一、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年輕時“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佑六年應直言極諫策問,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蘇軾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他也迅即捲入了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對策中,他就發表過改革弊政的議論,其後又在《思治論》中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但蘇軾與歐陽修一樣,對政治改革取比較溫和的態度,所謂“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劇烈變動的條件下施行,並主要通過社會各階層的自覺努力調整與道德完善來改變社會的衰敗。
因此,當王安石推行新法,從變更政治、經濟制度入手實行改革時,他便與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對新法的立場上,而捲入上層政治衝突。在王安石執政期間,蘇軾主動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實際上已經表明新法因其自身缺陷和外部阻力而失敗。而反對與贊成新法之爭,此後更多地與統治階層中的權力之爭聯繫起來。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職的蘇軾突然被逮捕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的新法,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蘇軾雖經營救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精神上卻因這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
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大變動,原來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等人入朝任要職,新法被逐一廢除。蘇......
蘇軾對後人的影響蘇軾對後人有影響什麼影響
蘇軾的詩大都抒寫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現實黑暗之作。詩風豪邁清新,尤長於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
蘇軾的詞題材廣泛,記遊、懷古、贈答、送別、說理無不入詞,對嚴格的音律束縛也有所突破,促進了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散文中議論文汪洋恣肆,記敘文結構謹嚴,明白條暢,如《石鐘山記》、《放鶴亭記》等與《赤壁賦》、《後赤壁賦》同為傳誦名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後進,黃庭堅、秦觀等均出其門下。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云:“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云:“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象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明代]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餘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鬱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當亦系他的作品。詩文有《東坡七集》,詞有《東坡樂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
眾眼紛紜看“東坡”
"畫船俯明鏡,笑問汝為誰?忽然生鱗甲,亂我須與眉。散為百東坡,頃刻覆在茲。"(《泛潁》蘇軾)
"經綸不究於生前,議論常公於身後。" 《蘇文忠公贈太師制》宋孝宗)
"蘇海","波瀾浩大,變化不測"(《呂氏童蒙訓》),"力斡造化,元氣淋漓,窮理盡性,貫通天人"。(《御製蘇文忠公集序》宋孝宗)
"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蘇東坡傳》林語堂)
注:原著英文名為The Gay Genius:The Life and Times of Su Tungpo,《樂天知命的天才:蘇東坡》
"我國文化史上一位罕見的全才,人類知識和才華發展到某方面極限的化身。"(《蘇軾傳》王水照)
"一個不可救藥的文人"(法國世界報2001"一千年的12位東西方英雄"專版)
"幾乎從蘇軾生活的時代開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長達九百年的蘇軾接受史。"(《蘇詩研究史稿序》王水照)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認為蘇軾是天生的樂天派,李澤厚的《美的歷程》的看法卻相反,認為蘇軾是悲觀厭......
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和他們的事蹟。
七絕·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七絕·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盡,輕舟已過萬重山。
七絕·贈汪倫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五古·詠苧蘿山
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
浣紗弄碧水,自與清波閒。
皓齒信難開,沉吟碧雲間。
勾踐徵絕豔,揚蛾入吳關。
提攜館娃宮,杳渺詎可攀。
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
七絕·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山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五絕·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樂府·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七絕·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五絕·獨坐敬亭山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七絕·客中行
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
七律·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
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五律·送友人下蜀
見說蠶叢路,崎嶇不易行。山從人面起,雲傍馬頭生。
芳樹籠秦棧,春流繞蜀城。升沉應已定,不必問君平。
五律·秋登宣城謝眺北樓
江城如畫裡,山曉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事蹟: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一、好任俠, 喜縱橫
李白於武則天長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於西域的碎葉, 五歲時隨家人定居於昌隆(今四川江油縣)的青蓮鄉.
李白少時, 好任俠, 且喜縱橫. 昌隆所在的綿州地區, 自漢末以來, 便是道教活躍的地方.
因此, 李白從少年時起, 常去戴天山尋找道觀的道士談論道經.
後來, 他與一位號為東巖子的隱者隱居於眠山, 潛心學習, 多年不進城市. 他們在自己居住的山林裡, 飼養了許多奇禽異鳥. 這些美麗而馴良的鳥兒, 由於飼養慣了, 定時飛來求食, 好像能聽懂人的語言似的, 一聲呼喚, 便從四處飛落階前, 甚至可以在人的手裡啄食穀粒, 一點都不害怕. 這件事被遠近傳作奇聞, 最後竟使綿州刺史親自到山中觀看鳥兒們的就食情況. 這位刺史見他們能指揮鳥類的行動, 認定他們有道術, 便想推薦二人去參加道科的考試. 可是, 二人都婉言拒絕了.
當時有名的縱橫家趙蕤也是李白的好友, 此人於開元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長短經》十卷. 那時李白才十六歲. 趙蕤這部博考六經異同、分析天下形勢、講求興亡冶亂之道的縱橫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極大的興趣. 他以後一心要建功立業, 喜談王霸之道, 也正是受到這部書的影響.
二、 仗劍遠遊
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李白出蜀, "仗劍去國, 辭親遠遊". 他乘舟沿江出峽, 漸行漸遠, 家鄉的山巒逐漸隱沒不可辨認了, 只有從三......
求關於寫古代名人的評論性文章 李白杜甫白居易。。。 語言精練優美 有點急啊!謝啦
白: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蘇: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3、蘇軾他既嚴正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把兩者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那一類在士大夫心靈上歷來相互糾結纏繞的矛盾,並在其文學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現。蘇軾為後來在類似社會條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種典範,因而獲得他們普遍的尊敬。他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裡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終關心民間疾苦,努力興利除弊。作為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堅定執著的品格。
4、白居易為官清廉。但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遊,遊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
5和6實在不好歸納,你自己看吧。
一、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年輕時“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佑六年應直言極諫策問,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蘇軾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他也迅即捲入了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對策中,他就發表過改革弊政的議論,其後又在《思治論》中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但蘇軾與歐陽修一樣,對政治改革取比較溫和的態度,所謂“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劇烈變動的條件下施行,並主要通過社會各階層的自覺努力調整與道德完善來改變社會的衰敗。
因此,當王安石推行新法,從變更政治、經濟制度入手實行改革時,他便與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對新法的立場上,而捲入上層政治衝突。在王安石執政期間,蘇軾主動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實際上已經表明新法因其自身缺陷和外部阻力而失敗。而反對與贊成新法之爭,此後更多地與統治階層中的權力之爭聯繫起來。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職的蘇軾突然被逮捕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的新法,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蘇軾雖經營救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精神上卻因這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
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大變動,原來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等人入朝任要職,新法被逐一廢除。蘇軾也因此被召入京,任起居舍人......
為什麼我的BT下載速度不穩定
BT是一種先進的p2p的技術,其特點是下載者越多,速度丁快,因此,你的下載速度與連接者的數量和其上傳能力密切相關,所以不穩定也很正常。
蘇東坡是個大文學家,他對那個時代社會影響最大的思想是什麼?
看一下|康震評說蘇東坡|會對他有個整體瞭解的,並且這篇評說寫得深入淺出,非常吸引人.
book.qq.com/s/book/0/12/12468/index.shtml
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和他們的事蹟。
1、不認識。
2、白: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績斐然,關心民間疾苦,最為人稱道的是修築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們為了懷念他,名所築之堤為“白堤”,此外,還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飲用。
蘇: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滅蝗,賑貧救孤、頗多政績。
3、蘇軾他既嚴正又平和,既堅持了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士大夫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人格理想,把兩者融為一體,巧妙地解決了進取與退隱、入世與出世、社會與個人那一類在士大夫心靈上歷來相互糾結纏繞的矛盾,並在其文學作品中加以充分的表現。蘇軾為後來在類似社會條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種典範,因而獲得他們普遍的尊敬。他的一生中,對國家的政治事務,不管其見解是否正確,總是敢於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做圓滑的官僚,不盲從,不徇私,始終保持黑白分明、表裡如一的精神。在地方官任上,他也始終關心民間疾苦,努力興利除弊。作為一個富於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他具有堅定執著的品格。
4、白居易為官清廉。但以妓樂詩酒放情自娛。他蓄妓與嗜酒無厭,直到暮年。蓄妓玩樂,始自東晉,唐代比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現得最為突出。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傳》自我表白雲:“性嗜酒、耽琴、淫詩。凡酒徒、琴侶、詩友多與之遊,遊之外,棲心釋氏”。可知他是先酒樂而後佛的。他甚至懷疑真有佛否。同時又煉丹學道。從嚴格意義上講,白居易並不是一個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時,他之崇佛,還出於健身的原因。這便是他有時一邊持齋、坐道場,一邊又在心中想著妓樂美酒的原因。他敢於批評唐玄宗的荒淫。至有“漢皇重色思傾國”、“從此君王不早朝”等語。後面描寫兩人之深情,既微有諷刺,又飽含哀憐。
5和6實在不好歸納,你自己看吧。
一、蘇軾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他出身於一個比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親蘇洵,由發憤讀書而入仕,他受父親影響,走上了同樣的道路,年輕時“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仁宗嘉佑二年(1057)二十一歲時,受到歐陽修的賞識,考取進士,嘉佑六年應直言極諫策問,授大理寺評事籤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公事,開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
蘇軾初入仕途,正是北宋政治與社會危機開始暴露、士大夫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的時代,他也迅即捲入了這一浪潮。在嘉佑六年的對策中,他就發表過改革弊政的議論,其後又在《思治論》中提出“豐財”、“強兵”、“擇吏”的建議。但蘇軾與歐陽修一樣,對政治改革取比較溫和的態度,所謂“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辯試館職策問札子》),表明他希望改革在不引起劇烈變動的條件下施行,並主要通過社會各階層的自覺努力調整與道德完善來改變社會的衰敗。
因此,當王安石推行新法,從變更政治、經濟制度入手實行改革時,他便與歐陽修等一大批文人一起站在反對新法的立場上,而捲入上層政治衝突。在王安石執政期間,蘇軾主動要求外放,先通判杭州,後又做過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
熙寧九年(1076)王安石罷相,實際上已經表明新法因其自身缺陷和外部阻力而失敗。而反對與贊成新法之爭,此後更多地與統治階層中的權力之爭聯繫起來。元豐二年,正在湖州任職的蘇軾突然被逮捕下獄,罪名是在詩文中攻擊朝廷的新法,這就是有名的“烏臺詩案”。後蘇軾雖經營救出獄,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精神上卻因這一場卑鄙的文字獄受到沉重打擊。在黃州期間,他自號東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莊及佛禪中尋求解脫。
神宗去世,哲宗繼位,高太后垂簾聽政,政局發生大變動,原來反對新法的司馬光等人入朝任要職,新法被逐一廢除。蘇軾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