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吃什麼?
春節吃什麼有什麼含義
中國人講究吃,也吃的講究,年夜菜總要有個吉祥的含義,預示來年的好運與平安。如吃魚叫“年年有餘”。
年糕為“年年高升”,紅肉叫“鴻運當頭”。
湯圓是“團團圓圓”。吃麵為“壽長百年”,
吃雞為“百事大吉”,鱔魚為“善始善終”,
另外,鱔魚與雞還有“龍鳳呈祥”之意。白菜為“百財”,豆芽菜、金針菇因形似而取名“如意”,豆腐包為“福袋”,大棗象徵“甜甜蜜蜜”,花生代表“生生不息”,百合代表“百年好合”,綠色蔬菜為“翡翠”,南瓜、板栗代表“金”,芋頭、蘿蔔代表“銀”,蘋果則預示來年的“平安”。
在春節人們經常吃什麼?
中國春節吃的習俗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家家戶戶都要進行賀年活動,飲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年夜飯
除夕晚上 ,中國人會全家團員一起吃年夜飯,又稱圍爐,起源於古人皆圍著爐子吃飯。圍爐時不分長幼皆一起吃,在家的成員一定要等到全家到齊了才可動手,也要為未能回家吃團員飯的家人擺碗筷,以表示全家團員,在人際關係流離的現代社會中,象徵團員的年夜飯尤為重要。年夜飯要吃得愈慢愈好,每樣菜都要吃一口。有幾道菜餚 , 因含有吉祥意味,在年夜飯中是不可少的,如:[長年菜](芥菜)要一根一根從頭吃到尾,年首才能長長久久;[菜頭]表示好彩頭;[全雞]象徵全家福([雞]與[家] 諧音) ;吃[蚶]與[胖]諧音 ,取其發福之意 ;吃魚丸、蝦丸、肉丸,乃指[三元及第]之意(即狀元、會元、解元)。餐桌上唯有魚不能吃,表示[年年有餘]之意。
餃子
正月初一吃餃子,在我國北方,幾乎家家如此。這一頓餃子與一年中的其他餃子不一樣。這頓餃子要求除夕晚上包好,半夜十二點開始吃。吃餃子就是為了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個風俗開始於明朝初年,原來“交子”的諧音便演變為“餃子”。初一破曉,北方人家家戶戶吃餃子,為了討吉利,北方人往往把硬幣、糖、花生仁、棗子和栗子等和肉餡一起包進新年的餃子裡。吃到硬幣的人,象徵新年發財;吃到糖的人表示來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仁的象徵健康長壽等。
年糕
全國各地幾乎都用江米麵和黍子黏面做成黏糕(也叫年糕),寓意“年年高”。春節吃的食物大部分是節前準備好的,北方人大多吃饅頭。南方是頭幾天淘米,名叫"萬年糧米",意思是年年有餘糧。年糕也是漢族過新年的必備食物。做年糕的穀物有多種,各地作法不盡相同。其中以江南的水磨黏糕最為著名。北方則吃白糕或黃米黏糕,西南少數民族習慣吃糯米粑粑。
少數民族春節食俗
蒙古族——除夕更歲時,一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邊,在向長輩敬獻“辭歲酒”之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高山族——臺灣高山族有吃“長年菜”的習俗。長年菜也叫作“芥菜”,吃這種菜是預示壽命長。有的人將長長的粉絲加入長年菜裡,象徵著長生不老。
滿族——年三十家宴十分豐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餃子、火燒、豆包等;傳統年菜有鮮美的血腸、煮白肉及別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徵吉慶有餘的魚菜更不可少。子時還要吃一頓送舊迎新的鮮肉水餃。
壯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餘,重五六斤。
拉祜族——每至除夕必做糯米粑,其中有一對做得特別大,據說象徵太陽和月亮,用以祈祝新的一年風調雨順、果實累累。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醃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吃魚,預兆新的一年吉慶有餘(魚)、五穀豐登、餘錢餘糧。
黎族——過春節,家家宰豬殺雞、備佳餚美酒,全家圍坐吃“年飯”,席間唱“賀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們集體狩獵,獵物的來先分給第一個擊中獵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懷孕婦女可以獲得兩份獵物。
景頗族——春節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達斡爾族——生活在黑龍江和嫩江兩岸。除夕年飯是黃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們一進門就搶食年糕,藉以祈願生活年年提高。
佤族——新年第一次見面除相互道喜外,還贈以糯米粑團、甘蔗和芭蕉,以此祝願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團圓飯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維吾爾族——年節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
春節的一種習俗春節要吃什麼幹什麼
雞,鴨,魚,肉是必不可少的。魚是絕對不能少的,年年有餘嘛!
還有八寶飯,要是是北方的人話就要吃餃子,這是習俗。
除夕在家裡和家人一起看春節晚會,然後放鞭炮,代表熱鬧喜慶。
這些都是春節要吃,要做的。元宵節的時候再吃湯圓,寓意團團圓圓。
春節期間吃什麼東西好? 10分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如年夜飯,尤為講究:一是全家務必聚齊,因故未回者必須留一座位和一套餐具,體現團圓之意;二是飯食豐盛,重視“口彩”,把年糕叫“步步高”、餃子叫“萬萬順”,酒水叫“長流水”,雞蛋叫“大元寶”,金魚叫“年年有餘”;這條魚準看不準吃,名為“看餘”,必須留待初一食用.北方無魚的地區,多是刻條木頭魚替代;三是座次有序,多為祖輩居上。孫輩居中,父輩居下,不分男女老幼,都要飲酒。吃飯時關門閉戶,熱鬧盡興而止。
在天津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除夕的家宴菜餚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舊時北京、天津一般人家做大米乾飯,燉豬肉、牛羊肉、燉雞,再做幾個炒菜。陝西家宴一般為四大盤、八大碗,四大盤為炒菜和涼菜,八大碗以燴菜、燒菜為主。安徽南部僅肉類菜餚就有紅燒肉、虎皮肉、肉圓子、木須肉、粉蒸肉、燉肉及豬肝、豬心、豬肚製品,另外還有各種炒肉片、炒肉絲等。湖北東部地區為“三蒸”、“三糕、“三丸”。“三蒸”為蒸全魚、蒸全鴨、蒸全雞;“三糕”是魚糕、肉糕、羊糕;
“三丸”是魚丸、肉丸、藕丸。哈爾濱一帶一般人家炒8個、10個或12、16個菜不等,其主料無非是雞鴨魚肉和蔬菜。贛南的年夜飯一般為12 道菜。浙江有些地方一般為“十大碗”,討“十全十福”之彩,以雞鴨魚肉及各種蔬菜為主。江西南昌地區一般十多道菜,講究四冷、四熱、八大菜、兩個湯。
各地除夕家宴上都有一種或幾種必備的菜,而這些菜往往具有某種吉祥的含義。比如蘇州一帶,餐桌上必有青菜(則安樂菜)、黃豆芽(如意菜)、芹菜(勤勤懇懇)。湘中南地區必有一條一公斤左右的鯉魚,稱“團年魚”,必有一個3公斤左右的豬肘子,稱“團年肘子”。皖中、皖南餐桌上有兩條魚,一條完整的鯉魚,只能看卻不許吃,既敬祖又表示年年有餘,另一條是鰱魚,可以吃,象徵連子連孫,人丁興旺。祁門家宴的第一碗萊是“中和”,用豆腐、香菇、冬筍、蝦米、鮮肉等製成,含義為“和氣生財”。
合肥的飯桌上有一碗“雞抓豆”,意思是”抓錢發財”。管家人要吃一隻雞腿,名為“抓錢爪”,意味著明年招財進寶。安慶的當家人要在飯前先吃一碗麵條,叫“錢串子”。南昌地區必食年糕、紅燒魚、炒米粉、八寶飯、煮糊羹,其含義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魚、糧食豐收、稻米成串、八寶進財、年年富裕。
吃餃子
北方地區春節喜吃餃子,其寓意團圓,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裡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大財;在餃子裡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門神
中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傳說中的神荼、鬱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
然而,真正史書記載的門神,而不是神茶、鬱壟,而是古代的一個叫做成慶的勇士。在班固的《漢書·廣川 王傳》中記載:廣川王(去疾)的殿門上曾畫有古勇士成慶的畫像,短衣大褲長劍。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
《西遊記》中敘述就更加詳細,“涇河龍王為了和一個算卜先生打賭,結果犯廠天條,罪該問斬。玉帝任命魏徵為監斬官。涇河龍王為求活......
春節的時候要吃什麼啊?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給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現簡述我國部分地區的飲食習俗,以饗食客: 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也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豫南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為發財之意。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隻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 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回族回族初一吃麵條和燉肉,到初二才吃餃子。 壯族壯族人春節吃白斬雞和“大年粽”。在年粽在除夕時擺在供臺上祭祀,到正月初三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團圓。
春節的習俗吃什麼?
早上一般吃湯圓代表團團圓圓.
有的地方吃餃子.
春節要吃什麼東西
春節是我國人民最重視的傳統節日,人們相信在此時吃些傳統飲食,能自己和家人帶來好運。現簡述我國部分地區的飲食習俗,以饗食客:
西北: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餃子時,餃子皮不是一個一個擀出來的,而是將面擀成一個大片後用碗扣成的。
東北:東北地區的人進入臘月後會先殺一頭豬,請村裡人吃一頓,以示慶祝。然後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黃米作皮包上豆餡製成,幾乎家家都做,多則上百斤,少的有幾十斤,可以吃上一個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餃子。
上海: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湯圓、年糕、蜂糕、米糕、雲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黃豆芽(也叫“如意”)象徵萬事如意,吃發芽菜(用蠶豆泡發的)寓意發財。
豫南:豫南一帶除夕的年夜飯吃到午夜,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再端上一盤魚,以示年年有餘。初一早上,又將餃子和麵條同煮著吃,麵條代表錢串子,發財之意。
湖南:湖南人除夕會吃雞、肉、魚三樣。雞要求是雄雞,將其整隻清燉,裝盤時要讓其頭昂起;魚要選用白鰱,將其燉好後再在上面撒滿紅紅的辣椒粉,象徵年年有餘、五穀豐登。礌
大年初一會由一家之主準備早茶,將雞蛋,爆米花、紅棗、白糖同煮。雞蛋以圓為佳,象徵全家團圓;爆米花象徵魚米豐收、五穀豐登;紅棗、白糖象徵生活甜蜜、幸福。
四川:除夕時,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鍋,初一早上吃湯圓,意為團團圓圓。
壯族:壯族人春節吃白斬雞和“大年粽”。在年粽在除夕時擺在供臺上祭祀,到正月初三才由家人聚食,以示團圓。
春節南方吃什麼?
南北方有差異,地域有差異,生還習慣的不同,飲食喜好當然也不同
大年初一吃什麼?許多人對這農曆新年第一餐非常重視講究,雖然吃法都不一樣,但是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希望新的一年平平安安,吉祥如意。
湯圓
湯圓的種類非常繁多,可以在家自己做,也可以上超市買速凍的,在超市湯圓的種類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大的、小的,甜的、鹹的應有盡有,不過春節的湯圓基本上以中間包糖為多。在自己家做湯圓也是不錯的選擇,湯圓的做法很多,也比較簡單,買上糯米粉、芝麻餡和糖就可以在家做了。大年初一的早餐湯圓一定更具特殊意義,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
年糕
農曆新年必吃年糕,這也是紹興人的一個習俗,吃年糕以祝願生活“年年高”,年糕的吃法很多,糖年糕、湯年糕、炒年糕等,但不外乎以諧音取“年年高”之意,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
粽子
紹興人習慣在春節包裹粽子,紹興人一般用箬竹葉片(也叫粽葉),此葉片燒煮後亦具有清香之味。用粽葉包成的粽子,有濃濃的清香之味,食之宜人。除了以純糯米包成的米粽、在糯米中加入豇豆或赤豆的豆粽外,現在還有不少味道好的鮮肉蛋黃粽、栗子粽等。在大年初一吃粽子,意為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餃子
除夕、大年初一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不過現在不少紹興人也加入到吃餃子的行列中。在除夕時吃餃子,取“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大年初一吃餃子則是為了一年交好運。
麵條
長面,也叫長壽麵,大年初一的時候吃長壽麵,預祝著壽長百年,不少老年人還保持著這樣的風俗。
糖茶
在紹興城鄉,春節期間走親訪友,一進門主人總會給你泡上一杯糖茶,同時也不忘在糖茶中放上兩顆蜜棗,意為甜甜蜜蜜。
中國各地大年初一吃什麼?
湖北:湖北團風人大年初一喝雞湯,象徵“平安”。此外家中的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寄意“新年抓財”;年輕的學子要吃雞翅膀,寓意“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骨頭,有“出人頭地”之意。荊州、沙市一帶,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兩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大年初一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東:部分地區大年初一要吃“萬年糧”,即做好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有“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廣西:壯族人大年初一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
福建:閩南人,大年初一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大年初一要吃餃子與麵條同煮的飯,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臺灣:大年初一吃“長年菜”。這是一種長莖葉,有苦味的芥菜。有的還在菜裡添加細長的粉絲,寓意“綿綿不斷,長生不老”。...
過年吃什麼菜,代表什麼意思
中國人講究吃,也吃的講究,年夜菜總要有個吉祥的含義,預示來年的好運與平安。如吃魚叫“年年有餘”。
年糕為“年年高升”,紅肉叫“鴻運廠頭”。
湯圓是“團團圓圓”。吃麵為“壽長百年”,
吃雞為“百事大吉”,鱔魚為“善始善終”,
另外,鱔魚與雞還有“龍鳳呈祥”之意。白菜為“百財”,豆芽菜、金針菇因形似而取名“如意”,豆腐包為“福袋”,大棗象徵“甜甜蜜蜜”,花生代表“生生不息”,百合代表“百年好合”,綠色蔬菜為“翡翠”,南瓜、板栗代表“金”,芋頭、蘿蔔代表“銀”,蘋果則預示來年的“平安”。
中國過年吃什麼
我國北方人春節第一餐吃餃子,餃子頗似元寶,寓有進寶之意。餃子中有的餡裡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餡裡放花生(稱長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長壽;有一個餃子餡中放一枚制錢,用意是誰吃到了就“財運亨通”。新年裡麵條和餃子同煮,叫做“金絲穿元寶”。新年飲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語。各地餃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餃,東北的老邊餃子,江南的水煎餃,玉潤玲瓏,餡鮮味美。
四川、重慶地區的人春節第一餐吃湯圓。用自制的湯圓粉或市場上出售的幹湯圓粉製成各種餡心的湯圓,潤甜可口。
湖南大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要吃“年糕”,意為“一年更比一年好”,而居住在湖南的苗族人民,春節第一餐吃的是甜酒和粽子,寓意“生活甜蜜,五穀豐登”。
湖北一些地方,過年要喝雞湯,象徵清泰平安。其中,主要勞動力還要吃雞爪,寓意“新年抓財”,“有希望的後生”要吃雞翅膀,寓意能展翅高飛,當家人則吃雞頭,有“出人頭地”之意。秭歸人春節第一餐吃油炸的白蒿,取其諧音“百好”以圖吉利。沙市一帶,春節第一餐要吃雞蛋,意謂“實實在在,吉祥如意”。如遇客人,要吃二個煮得很嫩,可透過蛋白見蛋黃的“荷包蛋”,意即“銀包金,金纏銀,得金得銀”。
江西鄱陽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餃子和魚,意為“交子”和“年年有餘”,有的在餃子中放糖塊、花生和銀幣,意味著“生活甜蜜”、“長生不老”、“新年發財”。
廣西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甜食,表示新的一年生活美好,甜蜜如意。壯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吃白斬雞、釀豆腐、油堆等。
雲南的白族人,春節第一餐要喝泡米花糖水,祝願新的一年裡日子像糖一樣甜。苗族人家家戶戶喜歡吃奶餅、手抓肉、油餅等。
廣東部分地區春節第一餐要吃“萬年糧”,即掏出或蒸出足夠春節三天家人吃的飯菜,寓意“不愁吃喝”之意。潮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常吃用米粉和蘿蔔乾油炸而成的“腐圓”,喝茨實、蓮子等熬成的“五果湯”,寓意“生活甜美,源遠流長”之意。
福建閩南人,春節第一餐吃麵條,寓意“年年長久”。漳州一帶春節第一餐吃香腸、松花蛋和生薑,寓意“日子越過越紅火”。
江浙一帶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吃由芹菜、韭菜、竹筍等組成的“春盤”,寓意“勤勞長久”。
安徽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時每人要咬一口生蘿蔔,名為“咬春”,可“除菌防病,新年吉祥”。
關中、河南部分地方,春節第一餐餃子與麵條同煮,叫“金絲穿元寶”、“銀線吊葫蘆”。
新疆維吾爾族人春節第一餐吃以大米、羊肉、葡萄乾做成香噴噴的普羅,還吃用麵粉、羊肉等做成的包子和用帶骨羊肉做成的手抓羊肉。
蒙古族人春節第一餐是全家人圍坐在包內火爐旁,向長輩獻辭歲酒後,飽餐烤羊腿和煮水餃。
臺灣高山族同胞春節第一餐愛吃“長年菜”。這是一種莖葉很長,有苦味的芥菜,菜中加入長長的白粉絲,象徵綿綿不斷,長生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