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包括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11-25

風俗包括哪些內容

風俗,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於人類社會群體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時代和地域中不斷形成、擴大和演變,為民眾的日常生活服務。民俗就是這樣一種來自於人民,傳承於人民,規範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確定民俗的範圍與分類,是為了建立認識民俗、描述民俗的理論框架。關於民俗的範圍與分類,不同的民俗學家由於不同的學術背景和特定的課題需要,都有自己的一套說法。自然狀態的民俗豐富多采,千頭萬緒,民俗學產生不久,學者們就嘗試提綱挈領地把握它們。   二十世紀上半葉對後來影響較大的分類有下列兩種:一種是綱目式的,按照邏輯以大綱統屬細目;一種是平列式的,按照材料的分量定類,不管類與類之間是否具有邏輯上的並列關係。英國的班恩女士(C.S.Burne)在 《民俗學手冊》中大致是把民俗按精神領域、行為領域、語言領域劃分為三大類 。法國的山狄夫在 《民俗學概論》中提出了另一個三分法:   1. 物質生活:(1)經濟之物質 (如食料、衣飾、居屋、運輸方法 ),(2)生存之方法( 如鄉村生活、城市生活等),(3)盈利與財富 (如勞力之生產、器具、不動產);   2 精神生活:(1) 方言,(2) 民間學識與運用, (3)民間智慧,(4)藝術,(5 )神祕(如民間法術、民間宗教);   3 社會生活:(1) 家族,(2) 社團,(3) 特別組合 (如經濟組合、政治組合、運動組合、宗教組合等)。   兩個分類是綱目式的,便於突出民俗事象之間的邏輯聯繫和民俗分類框架的系統性。另一種分類是平列式的,如瑞士的霍夫曼一克萊耶(Hoffmann-Krayer)在 《民俗學文獻錄》中把民俗分為18 類:(1)鄉村;(2) 建築物(房屋、禮拜堂及其他);(3)用具;(4)象徵物(如福祿壽象徵及其他);(5) 技藝與一般藝術 (如染織、雕刻等);(6) 人民心理現象;(7) 慣習及其原物 (如首飾等);(8) 飲料及食物;(9)慣性(如儀式過程、會社、遊戲等);(10) 民族法律;(11)信仰(神話、崇拜等);(12)家庭醫藥;(13)民間詩歌(如民歌、敘事詩等);(14)民間故事(幻想故事、笑話、傳說等);(15)民間戲劇;(16)曆法曆書等;(17)民間語言(如謎語、諺語、俗語等);(18)名號(如地名、人名、神名、動植物名等)。   中國民俗學界現在對這兩種分類方法都有人採用。烏丙安在 《中國民俗學》中把民俗分為四大類:經濟的民俗,社會的民俗,信仰的民俗,遊藝的民俗。陶立璠在 《民俗學概論》中則分為這樣四類: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口承語言民俗,精神民俗。張紫晨在 《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中採用平列式方法把中國民俗分為十類:(1)巫術民俗;(2)信仰民俗;(3)服飾、飲食、居住之民俗;(4)建築民俗;(5)制度民俗;(6)生產民俗;(7)歲時節令民俗; (8)生儀禮民俗;(9)商業貿易民俗;(10)遊藝民俗。當代各種地方誌性質的民俗志的分類方法有綱目式的,也有平列式的,前者如浙江民俗學會所編《浙江風俗簡志》、戴景琥主編 《義馬民俗志》, 後者如劉兆元所撰 《海州民俗志》。   劃分民俗的範圍和類別的原則總是與民俗的定義聯繫在一起的,既然我們把民俗定義為群體內模式化的生活文化,那麼,我們就以民俗事象所歸屬的生活形態為依據來進行邏輯劃分,於是,我們得到三大類八小類的民俗:   1.物質生活民俗   (1)生產民俗(農業、漁業、採掘、捕獵、養殖等物質資料的初級生產方面)   (2)共商業民俗 (手工業、服務業和商貿諸業......

中國的習俗有哪些

1、 正月正,萬象新,貼春聯,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去拜年,懂禮貌。尊老愛幼有人誇,壓歲錢可別亂花。

2、 正月十五是小年,元宵節上慶團圓。賞花燈,猜燈謎,新年打算準備齊,一年之計在於春,過了小年氣象新。

3、 二十五要打囤,新年不能瞎糊混。一年的計劃定的對,確保糧食滿囤錢滿櫃。撈乾飯做羹湯,吃的滿嘴噴噴香。

4、 二月二,龍擡頭,行雲布雨好兆頭,預祝豐收好年景,風調雨順有盼頭。切蔥花攤面片兒,蠍子尾巴剪一段兒,拍牆山扎旮旯,害蟲毒蟲全不怕。

5二月十二是花朝,百花生日在今宵,少女祈福求美貌,耽容更比百花俏。

6、三月三,暖風吹,漫天風箏翩翩飛。三月三,花開豔,風吹桃李更爛漫。

7、 四月裡,清明後,踏青郊遊樂不夠。清明前,宜祭掃,落花飄絮添煩惱。有人傷感因傷春,寸金難買寸光陰。介之推披火志不移,清明節開始吃寒食

8、 五月五,是端陽,屈原投水汨羅江。包粽子賽龍舟,紀念習俗不可丟。吃炸糕,繡香囊,掛艾蒿,飲雄黃,驅邪除穢有偏方,衛生習慣天天講。

9、 六月六,看谷秀,天貺節,吃魚肉。

10、 七月七,去油泥,牛郎鵲橋會織女。想學織女巧巧手,葡萄架下聽私語。

11、 七月十五是鬼節,心底無私不怕邪。超度水鬼放河燈,迷信說法不可聽。

12、 八月裡,是中秋,月圓之夜慶豐收。吃月餅,飲美酒,幸福生活更長久。明送月餅暗盟誓,相約十五殺韃子。,

13、 九月九,是重陽,尊老敬老理應當。河北登高去賞菊,江南習俗插茱萸。

14、 十月一,送寒衣,秋風緊,寒霜欺,悽風苦雨天變涼,祭告先人痛斷腸。

15、 十一月,天氣寒,居家易,出門難。

16、 十二月,進年關,最是數九嚴寒天。大雪飄,冷風颼,節儉習俗臘八粥。二十三,祭灶王,要吃糖瓜麥芽糖。吃了糖瓜嘴兒甜,吉祥話兒說不完。二十四,家家忙,又掃屋子又掃房。

17、 除夕夜,要過年,千家萬戶慶團圓。

節日文化有內涵,一時我可說不完,核心內容你記住,無非祭祀和慶祝

中國年的習俗有哪些

■臘月

冬至過後,進入農曆十二月,俗稱臘月,臘月初八要吃臘八粥,臘八粥用糯米、紅豆、桂圓、棗子、栗子、花生、榛子、白果、松子混煮成甜稀飯,據說臘八粥源於印度,佛祖釋迦牟尼獨坐菩提樹下苦行六年後,終於在臘月八日之夜悟道成佛,後人為了不忘他成道前的苦難,於臘月八日吃。

【尾牙(農曆十二月十六日)】

作尾牙算是感謝土地公一來對信眾的農作收成與事業生意順利的庇佑,所以會比平常的作牙更加隆重,且各公司行號的老闆會在公司、家中或餐廳犒賞員工,做為慰勞員工一年來的辛勤。

【送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

「送神日」,也是原在人間鑑察人們言行善惡的灶神與其它諸神,一年一度返回天庭向玉皇上帝稟報人間善惡的重要日子,以定來年人們的吉凶禍福。

▲灶神

粥以做紀念。過了臘八也開始做年終大掃除的工作。臘月十六是尾牙,這天要拜土地公,商家在當天宴請員工,過去如果老闆要解僱員工,只要把白斬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就心照不宣了。這天應節食物是「刈包」。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祭灶神,傳說灶神是天上派來住在每戶人家的,年底會返天報告該家一年善惡,由天帝分別給予吉凶,人們為了讓灶神說好話,就用豐盛的祭品賄賂他,黏住他的嘴,不讓他打小報告。

■除夕

這天家家戶戶遠遊在外的、分家出去的全回老家過團圓夜,圍爐吃年夜飯,年夜飯裡最不可少的是一條大魚,但不可吃完,以象徵「年年有餘」。年夜飯吃完,家中最大的長輩坐在正廳,小輩依次拜年,拜年時發給壓歲錢,通常發完壓歲錢,一般人家就准許開場賭小錢了,不管賭不賭錢,一般都要守歲,守到夜裡十二點,鞭炮一放,新的一年正式開始。還要在夜半到附近著名廟宇祭拜準備「搶頭香」。

■初一

根據干支來定開正時刻,一到時刻就鳴放爆竹,在神前供上甜料—紅棗、冬瓜、糖、花生糖等糖果,並燒金紙一同祭拜,天亮時,把春聯貼在門上,點蠟燭和燒香,以清茶、甜茶、花生糖、蜜

▲祭祖

柑、飯、發粿、甜粿、雞鴨魚肉為供品,祭拜神佛祖先牌位,放鞭炮後,全家一同禮拜,此即開正或稱開春。又初一除祭拜家中神佛以外,還可到所信仰的寺廟上供祭拜。另外,初一乃一年之始,為了能有個好彩頭,一家人不能講不吉利的話、斥責、宣譁、毆打等,也不能使用刀叉,更不準破壞東西,全家男女老幼均著新衣,或去給親友拜年,或到郊外踏青,或參加各種遊戲與賭博。

□初一禁食菜湯和甜粿

初一早上要吃素菜,及不吃葷也不煮,把前天的飯菜蒸來吃,不喝菜湯,只能飲冰砂糖茶,臺灣人認為如果喝菜湯,出外旅行會遇大雨,有的人初一到初三都過這樣的生活。元旦也不吃甜粿,初二才能吃,油稞要在鍋中煎,臺灣有句俗諺雲:「煎赤赤赤」,赤有貧的意思。

□家中垃圾的處理

初一到初五這幾天家中的垃圾不得拿出門外丟,要集合在一起,這是認為把家中的東西拿出去,就是把家中的福帶出去。所以即使是垃圾也要留在家裡。

■初二

出嫁的女兒本來哪一天都可以回孃家的,但俗信初一回孃家會導致孃家貧窮,所以要等到初二才回去。另有一說,初二回孃家是一種硬性規定的社會規範,因為以往女人地位不高,擔心女子嫁出去後,遇到惡婆婆,可能一輩子都不准她回家,故有此習俗。初二,出嫁的女子偕同丈夫以及子女們攜帶一些禮品回孃家拜年,回到孃家後先向祖父母及父母拜年,再分送紅包給他們,而這些長輩也要分贈紅包給女兒帶回來的孫子。如果家中有弟妹,當然有要分贈紅包。所以每年正月初二,孃家充滿一片喜氣與熱鬧。

■初三

▲老鼠嫁女(陝北高原剪紙藝術)

正月初三俗信為赤狗日,「赤」字的臺語發音和赤貧的赤字相同,為凶日,故不宜外......

我國有哪些民間風俗習慣?

一. 春節

中國民間最隆重傳統節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新年”。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

二.元 宵 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三.二月二龍擡頭

民間傳說,每逢農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雲雨的龍王擡頭的日子;從此以後,雨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因此,這天就叫"春龍節"。 我國北方廣泛的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

每當春龍節到來,我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在這天早晨家家戶戶打著燈籠到井邊或河邊挑水,回到家裡便點燈、燒香、上供。舊時,人們把這種儀式叫做"引田龍"。這一天,家家戶戶還要吃麵條、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為"挑龍頭"、"吃龍膽"、"金豆開花,龍王昇天,興雲佈雨,五穀豐登",以示吉慶。

四.清明節

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五.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也叫“端陽”、“蒲節”、“天中節”、“大長節”、“沐蘭節”、“女兒節”、“小兒節”。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艾節、端五、夏節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六.六月初六姑姑節

"六月六,請姑姑"。過去,每逢農曆六月初六,農村的風俗都要請回已出嫁的老少姑娘,好好招待一番再送回去。

七.七 夕節

舊時在民間七月七日是一個很熱鬧的節日,當時對這一天興趣最大的,還是年輕女子。她們穿新衣,拜雙星,並乞巧。

神話的七夕作為一個"情人節",也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八. 中秋節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早在《周禮》一書中,已有“中秋”一詞的記載。後來貴族和文人學士也仿效起來,在中秋時節,對著天上又亮又圓一輪皓月,觀賞祭拜,寄託情懷,這種習俗就這樣傳到民間,形成一個傳統的活動,一直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

過年習俗有哪些

過年的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並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 包餃子

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的習俗,取喬香納福之意;溫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誠祈禱,希望能夠在新的一年裡,與家人一起獲得幸福。其中,多為佛教。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衛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然後就是家家戶戶準備年貨,節前十天左右,人們就開始忙於採購物品,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南北炒貨、糖餌果品,都要採買充足,還要準備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贈送的禮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準備過年時穿。 在節前要在住宅的大門上粘貼紅紙黃字的新年寄語,也就是用紅紙寫成的春聯。屋裡張貼色彩鮮豔寓意吉祥的年畫,心靈手巧的姑娘們剪出美麗的窗花貼在窗戶上,門前掛大紅燈籠或貼福字及財神、門神(鍾馗、秦瓊、敬德)像等,福字還可以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氣到了,所有這些活動都是要為節日增添足夠的喜慶氣氛。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象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托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 庚寅年新年賀圖

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儺舞跳鍾馗、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過春節,燃放爆竹,在門窗上張貼字畫祈福、裝點居所,是這個節日最普遍的習俗。 放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王安石的《元日》詩: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描繪了中國人民歡度春節盛大的喜慶情景。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誌、喜慶心情的流露。 貼畫雞 古時春節在門窗上畫雞來驅鬼怪邪氣。晉朝人著的《玄中記》裡講到了......

民風民俗有什麼意義

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我國56個民族的風俗習慣也是各不相同的。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早在《漢書·王吉傳》一書中就有“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的記載。《禮記·王制》雲:“歲二月,東巡守。至於岱宗,柴而望祀山川。覲諸侯,問百年者就見之。命太師陳詩,以觀民風”。這裡說的王者巡守之禮,就是國君深入民間,對鄉村社會的民情風俗進行一番調查研究。太師是掌管音樂及負責蒐集民間歌謠的官吏,他把民間傳承的民歌(國風)呈遞給國君。國君通過這些民歌,“觀風俗,知得失”,制定或調整國家的方針政策。我國古代詩歌總集《詩經》中的《風》,就是古代各民族之間流傳的民歌。這些民歌,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風俗習慣,包含著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對研究我國古民俗具有重大價值。就比如《水滸傳》中的江湖文化、俠義文化都屬於民俗文化意識範疇。

研究民俗事象和理論的學科稱為民俗學。“民俗學”是社會科學中一門獨立的學科,“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歷史學等學科有著極其密切的親緣關係,如考古學要藉助民俗學揭開古代社會神祕的面紗,民俗學要藉助考古學提供古代傳承文化的實證。

山東風俗有什麼風俗習慣?

破 五

(農曆)正月初五,俗稱為“破五”節。這一天不準婦女串門,串門不吉利。《清裨類鈔》載:“正月初五日為破五,婦女不得出門。”這天各家都吃水餃,意為用水餃包起來,以求吉利。如今雖說人們對婦女串門不講究了,但這天吃餃子卻成了各家習慣。

元 宵 節

農曆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每到此時,各大公園、廠礦企業及大街小巷,均掛滿了各式各樣的花燈,入夜,宮燈、紗燈、魚燈、花籃燈、跑馬燈……光華四射,美不勝收。

尤其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緻,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此外,元宵節前後,濟南的街頭巷尾,到處是踩高蹺的,跑旱船的,舞龍燈的,舞獅子的。人們把一些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以及強烈的愛憎和美好的願望融入這種富有民族傳統的民間藝術中,增加了節日的歡快氣氛

“龍 擡 頭”

農曆二月初二,春龍節,俗叫“龍擡頭”,意為龍興治雨,風調雨順。清朱蠡尊《日下舊聞考》載:“都人呼二月二日為龍擡頭。”這一天,市民早起,炒“蠍子爪”(即豆子醃泡後)吃,以避免蟲咬蠍蜇;老男少兒都理髮,以視精神,免除災病;農村盛行用爐灰“打囤”,預祝豐收。這些習俗已被人們延續至今。

清 明 習 俗

清明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第五個節氣。古人很重視這個節氣,並留下了很多有趣的習俗。在濟南保留至今的有“踏青”、“掃墓”、“盪鞦韆”、“插柳”與“植樹”。

踏 青

踏青,古時也叫遠足或遠遊,現在則叫春遊或郊遊,它是“清明”時節的主要習俗。古代每逢這一天,人們聚親約友,扶老攜幼,承大好春光到郊外遊玩,然後圍坐野宴,抵暮而歸。濟南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每到清明節,春光燦爛,風和日麗,人們南登千佛,北遊明湖,郊遊、泉邊,遊人如織。這種春遊的習俗,一直保留到現在。

掃 墓

清明掃墓,在陽曆四月初五、六日,市民都攜紙、香和供品上墳祭祖,為祖墳添土,追念祖先。據說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從秦代就開始了,漢代繼承秦制未變。到了唐代,掃墓才固定在清明舉行。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一詩中寫道:“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就是描寫郊野掃墓情景的,到了宋代,人們都在清明日拜掃祖墓,京都人士傾城出郊,四野如市。在今天,清明節這天已成為人們緬懷英烈、掉念去世親人的日子。

蕩 秋 千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清明節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綠楊深外,或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袈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蕩,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遊戲。戰國時期,劉桓公北征時,才將這種遊戲帶到漢族中來。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裡,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 柳 和 植 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現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如宋人趙元鎮的《寒食》詩中寂寂柴門村落裡,也教插柳記年華之句;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民國4年(1915年),清明節被定為植......

各個地方的風俗有什麼

浙江省

烏程縣元旦以長竿束草於上,點火燃燒,並敲鑼打鼓,稱為“慶田蠶”。又點天燈於竿上,直至三月三日止。寧波元旦祭祖後要吃豆粥,晚上要關門前,再點一次“關門炮”。紹興新年以“茶碗茶”待客,裡面還要加上橄欖和金桔,同時用茶葉蛋待客,稱為“捧元寶”。

山西省

山西現在拜天祭祖的規矩不多見了,但年三十兒的晚飯上不能說話的規矩被保留了下來。春節的第一頓飯都是吃餃子。煮餃子時,要鳴放鞭炮。為驅邪惡、求吉利,有的地區燒火煮餃子要用芝麻秸,意味著新的一年像芝麻開花節節高,日子越過越好。餃子要煮得多,必須有餘,意在有餘頭。就餐時,除每人一碗外,還要多盛一兩碗,意在希望人丁興旺。

福建省

廈門人元旦出門前,都得當空拜禱玉皇大帝,稱為“祭神”。清晨祭神用鮮花素果,中午祭神則用牲醴,及一碗春飯。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閩音“春”與“剩”諧音,春飯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好口彩。漳州初四稱為“接尪”,除了進廟燒香外,還要預備一個糖果糕餅盒,叫做“薦盒”,供在廳上迎神下降。

遼寧省

很多遼寧人在大年三十要點長壽燈,徹夜通明。大年三十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家家都要掛紅燈籠,大年三十晚上要點亮燈籠,而且要點一宿,不能關燈,意味著益壽延年。

嫁出去的閨女不可以在孃家過年的,否則這一年會對孃家兄弟不利。所謂年三十晚上“不許看孃家燈”說的其實也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種帶有封建迷信色彩的風俗目前已經隨著社會的進步和時代的變遷而慢慢被人遺忘了。

廣東省

海豐一帶,小輩向長輩賀年時,長輩會以紅包或柑橘賞給晚輩。潮州春節節食有菜粿、腐圓、酵包、管煎、五果湯。初四夜裡,家家要點一盞燈,準備一缸水,叫做“等神水”。東莞正月初一祭神,要供上糖上煮芋頭,叫做“富貴有緣”。

江蘇省

江寧縣元旦貴家於房門口貼畫雄雞。吳縣多於元旦至通元寺禮拜觀音大士。蘇州人元旦一早開門要於三爆竹,叫做“高升三級”。清晨出門,要遵循黃曆上所指定的方向,叫做“喜神方”,併到城隍、土地等廟去燒香,必歷經十廟乃止,稱為“燒十廟香”。自元旦至元宵,火爐中燒巨煤墼,稱為“歡喜團”。

黑龍江

過年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大年三十晚上辭舊迎新,一定要吃餃子,但黑龍江人還要在餃子中包上幾個帶有硬幣的(現在常用花生或其他果仁來代替),誰吃到了這樣的餃子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裡會交好運,有吉祥之意。此外,黑龍江在初五這天一定要吃餃子,也稱“破五”,就是把餃子咬破,寓意將不吉利的事都破壞,有驅災避邪之意。

四川省

成都人元旦不吃飯,因為“飯”與“犯”同音,為了避諱,則吃湯圓或掛麵以祈求閤家團圓,福壽綿長。劉閣等地於正月初七“人日”還要“過小年”,除了敬神、祭祖外,也吃團年飯。成都人則於人日遊西郊的杜甫草堂。長壽縣元旦於門外燃九支蠟燭,稱為“九品燭”,以敬天地。

陝西省

富平縣各宗族皆為祖先畫像,元日聚集子孫禮拜,祭後更醵金飲宴,稱為“節坐”。初二各戚友間則以麵食、豬肉相贈,稱為“拜節”。高陵縣元旦,一等到天亮即懸掛黃紙於竹竿上以祀天,稱為“接天神”。又以木炭懸於門首,據說可以去瘟疫。石泉縣以黃紙作錢,元旦結綵懸於門,名為“寶蓋錢”。臨潼縣以初五為“送窮節”,家家剪紙人後,拿到門扔掉。當日每人必定飽食,稱為“填五窮”。

吉林省

由於東北天氣寒冷,一些水果凍過之後,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見的是冰梨和凍柿子。據瞭解,最純正的是凍秋梨,在吉林有一種梨叫秋梨,這種梨剛摘下來的時候又酸又澀,於是人們就把這種梨採摘下來直接放在樹下,蓋上一......

相關問題答案
風俗包括什麼?
金融風險包括什麼?
寫作風格包括什麼?
風險管理策略包括什麼?
風景園林包括什麼專業?
太陽輻射包括什麼?
服務市場不包括什麼?
社會意識形態包括什麼?
寵物店洗澡包括什麼?
科目三內容包括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