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過程怎麼寫?
歷史教學計劃怎麼寫 100分
怎樣寫好歷史教案? (一)教學任務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不再僅僅是傳授知識,教學的一切活動都是著眼於學生的發展。在教學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能力,是現代教學思路的一個基本著眼點。因此,教學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以往教師關注的主要是“如何教”問題,那麼現今教師應關注的首先是“教什麼”問題。也就是需要明確教學的任務,進而提出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制定教學策略。 (二)教學目標 教學設計中對於目標闡述,能夠體現教師對課程目標和教學任務的理解,也是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歸宿。 新課程標準從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中師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師所操縱的。因此,目標的主體顯然應該是教師與學生。 教學目標確立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目標,它與傳統課堂教學只關注知識的接受和技能的訓練是截然不同的。體現在課堂教學目標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有機整合,突出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學目標的描述中,要把知識技能、能力、情感態度等方面都考慮到。 (三)教學策略制定 所謂教學策略,就是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方法、步驟、媒體和組織形式等教學措施構成的綜合性方案。它是實施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據特定的教學條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學生提供教學信息、引導其活動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驟。 1.教學組織形式。2.教學方法。3.學法指導 。4.教學媒體 特別要指出的是,板書作為傳統的、常規的媒體在我們的教學中還應該有一席之地,而且還佔有相當大的比重,所以在設計媒體時千萬別忽視了對板書的設計。 (四)教學過程 眾所周知,現代教學系統由教師、學生、教學內容和教學媒體等四個要素組成,教學系統的運動變化表現為教學活動進程(簡稱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教學目標、教學任務、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媒體的選擇,課堂教學結構類型的選擇與組合等,都將在教學過程中得到體現。那麼怎麼樣在新課程理念下,把諸因素很好地組合,是教學設計的一大難題。 (五)教學設計自我評價 新課程理念下,教學設計的功能與傳統教案-有所不同的在於它不僅僅只是上課的依據。教學設計,首先能夠促使教師去理性地思考教學,同時在教學元認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現教師與學生雙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教學設計書寫 1.書寫內容及步驟 (1)教學設計說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突出新課程特點); (2)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3)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4)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5)教學過程;(6)教學反思、評價。 2.書寫說明 (1)書寫的形式。書寫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將文本和表格二者結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較充分地表達思想和具體的內容,信息量大,但不宜直觀地反映教學結構中各要素之間的關係。而表格形式能夠比較簡潔、綜合體現教學環節教、學諸因素的整合。因此,我們認為,或者以表格書寫,或者將文本和......
如何完善初中歷史教學過程
摘要:新課改的宗旨就是要以學生為主,還課堂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學生積極參與,改變過去教師滿堂灌的狀況。這就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上。關鍵詞:指導;問題;方法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032-01現在初中歷史教學所面臨的尷尬局面是:歷史不列入中考的範圍,屬於“副科”,學生、家長不重視,對於一些好學生如想取得好成績,在考試前突擊一下就可以啦,所以也不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剩餘1805字)
如何寫初中歷史教學設計
舉例如下: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
教材與學情分析:
教材分析:本課為八年級下冊第13課《海峽兩岸的交往》,以講述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對臺政策的變化、發展及在此影響下,兩岸民間交流的種種表現為主要內容。由於第12課明確的解釋了什麼是“一國兩制”,學習本課的理論基礎,已經具備……
學情分析:學生對臺灣問題比較熱心,從前課學習中已經對“一國兩制”有所認識,報紙電視網絡也成為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所以,備課教學需要把握住學生,圍繞關鍵性的知識點進行思考,拓展。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
過程與方法: 通過欣賞歌曲、圖片、詩歌和聯繫實事熱點等環節來講授新課,同時本課的講授過程中以臺灣歌曲作為暗線襯托“和平統一”的主題。學生結合課本內容及其課前收集的資料,介紹寶島臺灣的歷史沿革,自然地理情況,瞭解臺灣問題的由來,激發學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分析,使學生認識到……
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
策略: 運用表格法,輔以圖片幫助學生理清線索,加深印象
難點: “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
策略: 通過表格及回顧12課內容,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構想的科學性與可行性,並通過兩岸關係在此基本方針指引下健康發展的種種表現,告知學生,兩岸關係交流密切的主要原因即在於該方針的確立。。
教學過程預設:
教師活動設計學生活動設計設計意圖與方法
導入新課:
投影:臺灣詩人舒蘭的詩歌——《鄉色酒》
問題1:詩文流露了怎樣的情感朗誦詩歌,體會思鄉之情
引導回答1:哀嘆兩地相隔,期盼統一團圓創置情境,為學習本課,培養學習嚮往統一的情感。
簡述解放戰爭以來臺灣問題的成因,由親人兩岸相隔過渡到三度“陳江會”引入兩岸關係的發展。
新課教學:
人們都說臺灣與大陸是同根同源,引出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投影:割不斷的兩岸情緣
問題2:說說臺灣與大陸的情緣
血終究濃於水,引用胡主席所說:“淺淺的海岸,深深的鄉愁”。一灣海峽阻隔不了血脈相連的心,兩岸人民最企盼的是什麼呢?看過下面兩位大明星大家便知道了!
投影:團團圓圓照片,簡述其命名
投影:兩岸同胞重逢場景,以兩個子概括人們的共同心願——統一。
過渡至推進祖國統一大業,首先學習黨和政府的政策變化發展。
問題3:閱讀課文65至66也,填寫黑板上表格。(《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 )
問題4:配合“江八條”說說何為“適當身份互訪?”
統一大業僅靠大陸努力不夠,需要臺灣當局在正確的立場上積極的配合。過渡至兩岸共同推進統一事業。
說明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主要兩岸民間組織交流情況,強調“九二共識”
投影:陳水扁照片及觀點
問題5: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
正視因為統一乃大勢所趨,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的指引下,兩岸交往更加密切
知識回顧:
回顧本課所學基本內容
投影“大三通”新聞和近年來兩岸政治交往圖片
活動一:……活動二:……引導回答2:……
自讀填空,教師配合圖文輔助填寫
讓學生大膽設想,充分展開想想,為兩岸交流增加新方法,但要銘記兩岸交往的原則。
回顧舊知,鞏固新知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進行拓展性學習,大膽嘗試編寫課文,並鼓勵其上臺朗讀。...
如何進行歷史教學設計
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於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於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總之,議論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記敘文和說明文則是以事感人,以知授人的文章。
議論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評論、說服,以表明自己的見解、主張、態度的表達方式,通常由論點 、論據、論證三部分構成。議論文題目分為論題,論點,寓意型。論題型為作者觀點但以簡潔為主,所以中心論點一般不能直接抄論題,論點型,論點型一般沒有觀點傾向性,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寓意型一般與論題論點並存且不能直接作為中心論點要還原本意。[1]
語言特點
①準確、嚴密。②概括性和簡潔性。③使用修辭,體現其用詞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
歷史教學的幾種方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思考、質疑 巴爾扎克說過:“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疑義是問號。”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學生基本上能看得懂。如果依照教材照本宣科,學生當然也就提不起興趣。因而,教師需要利用有啟發性的問題吸引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喚起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思維的探求性。 比如提到彩陶時,我提出:原始人怎麼會想到用火燒泥做陶呢?學生通過討論提出幾種觀點:(1)用泥盛肉放在火上烤,泥土變硬成型就是陶;(2)森林大火後,地面被燒硬給人們的啟示;(3)半坡人房屋中有火炕,火坑周圍的土變硬給了人們靈感;(4)把泥土做成型用來煮粟,火燒之後就是陶。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再造了歷史上這個發現的過程。教師要使學生時刻面臨問題,但也不能為問而問,問題過於平淡,讓學生感覺無趣。當然問題也不能過難,沒有學生能答出也是毫無意義的。課前設計問題時要精心準備,使之具有啟發性和深刻性,讓學生有思考的餘地和價值,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知識的金礦,體驗發現的快樂。 對於學生來說,在教師引導下探求知識是一種能力,善於提出問題更是一種能力。肯尼思·胡佛認為:“整個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正確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能力。任何時候都應鼓勵學生提問。”巴爾扎克也說,問“是深入的階梯,是長進的橋樑,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因此,在教學中我積極鼓勵學生質疑提問。講到“孔子”一節時,利用孔子“當仁不讓於師”一句,教育學生不唯書,不唯師。在學生質疑的過程中,師生互相啟發,互相補充,探究越來越深,學生的求知慾望不斷得到激發而越來越強烈,他們的思維和能力也不斷髮展提高。在互動的過程中,達到“教學相長”。 在學習“司母戊鼎”時,提到它的鑄造採用合範法,學生立刻提問:各部分分別鑄成後,怎樣再合鑄成一個整體?對這個問題,我在備課時並沒有考慮。在表揚這個同學勇於質疑,發動學生課後積極探求答案的同時,下課後我也認真查閱資料,在以後備課時更細緻,做更充分的準備。 在教學中,我儘可能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讓他們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保護他們探求的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成功的快樂。 二、認真組織探究課與課外活動 1.精心設計“學習與探究課”。每一個學習主題後的“學習與探究課”是“北京師大版”教科書新設的內容,是對傳統教科書的重大改革。對於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探究式創造性學習起重要作用。這一課型的設立,要求教師改變“一支粉筆,一本書,走進教室滿堂灌”的教學狀況,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瞭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設計“瞭解身邊的‘歷史’”一課時,除要求每個學生通過調查製作一課家族樹,介紹家庭成員狀況外,組織學生自願結合為四個小組,分別完成四個題目:①求真中學的發展與未來;②我這十三年;③中國文字的起源與演進;④信息交流的實現。每個學生各負責查找一部分資料,由組長整理並寫出調查報告。然後在課堂上集體交流,實現資源共享。 學生通過活動在瞭解知識、掌握方法、提高能力的同時,深刻體會到在探求中獲得知識的快樂,也實現了自我教育;體會到集體的力量,共同合作的重要;體驗到挫折與成功的經驗。這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個人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 2.重視每節課的“活動建議”。布魯納曾說過:“發現不限於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北京師大版”新教材中“活動建議”的設計,有利於學生去發現,去探索。對每節課的“活動建議”我都認真思考,認真對待,根據現實條件及學生狀況或直接利用,或稍做變通。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一課,就直接利用了課本上的主題:想象一下北京人......
歷史教學中如何實現“過程與方法”的教學目標
【摘要】作為歷史教師,必須在備課的過程中換位思考,既要站在教師的角度,更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備課,以學生為中心,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關注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關鍵詞】“過程與方法”學習過程;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 學生的自主學習【中圖分類號】G623.4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2095-3089(2012)13-0148-01“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的提出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大改革,是新課程標準一個新的亮點。(剩餘2412字)
如何撰寫優秀的歷史教學設計
正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髮展,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大理念是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歷史。事實上,由於創設了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學生興趣得到了提高,學習更加主動了。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深入,教學情境的創設已成為教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