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麼?
知在古文中都有什麼意思?
1. (會意。小篆字形,從口矢。 段玉裁:“識敏,故出於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本義:知道) 2. 同本義 [know] 知,識也。——《玉篇》 知汝遠來應有意。——唐·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心徹為知。——《莊子·外物》 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謀反耳。——《史記·留侯世家》 不知何氏女。——《後漢書·列女傳》 3. 又 日知基所亡。 汝亦知射。——宋· 歐陽修《歸田錄》 不知幾千裡。——清· 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知其不可而為之。——清· 梁啟超《譚嗣同傳》 4. 又如:知不到(不知道);知風(知道情況);知不道(不知道);知兵(通曉軍事);知古今(識古通今);知足不辱(自知滿足就不會招致羞辱);知命不憂(識天命者無憂慮) 5. 懂得,瞭解,理會 [understand] 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史記·李將軍列傳》 食馬者不知。——唐· 韓愈《雜說》 6. 又 真不知馬。 人非生而知之者。——唐· 韓愈《師說》 不知御。——明· 劉基《賣柑者言》 知幸與不幸。——清· 袁枚《黃生借書說》 7. 又如:知道眉高眼低(比喻懂事);知竅(能見機行事;知趣);知局(知趣);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知心著意(彼此瞭解,心意投合);知我(深切瞭解我);知好歹(明白道理,懂事);知情識趣(懂情意,善體貼);知高識底(說話、做事懂得掌握分寸) 8. 主持;管理 [administer] 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 越國之政。——《國語·越語上》 夜開金殿看星河,宮女知更月明裡。——王建《溫泉宮行》 9. 又如:知更(主管更漏);知內外事(主持內政和外交事務);知客寮(寺院中的接待客);知印(主持用印);知貢舉(唐宋時特派主持進士考試的大臣) 10. 識別;區別 [distinguish] 孿子之相似者,唯其母能知之。——《淮南子》 11. 又如:知時達變(識時務,善變通);知人則哲(能識別人的賢愚善惡就聰明) 12. 賞識 [appreciate] 含愁更奏綠綺琴,調高弦絕無知音。——盧仝《有所思》 13. 又如:知愛(賞識喜愛);知器(賞識,器重);知遇(賞識;優待);知憐(賞識愛護);知重(賞識;看重) 14. 要好 [be close friends] 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楚辭·九歌》 張勝相知。——《漢書·李廣蘇建傳》 15. 又如:知慰(關心;撫慰);知契(知心投合) 16. 感到,感覺,察覺 [perceive] [君主]又損其生以資天下之人,而終不自知。——《呂氏春秋·情慾》 識者固知。——明· 高啟《書博雞者事》 17. 參與 [participate in;have a hand in] 高、 鮑將不納君,而立公子 角,國子知之。——《左傳·成公十七年》
文言文中知武康縣的知什麼意思
知武康縣。——做武康縣知縣。知:動詞,主管;做知縣。(知某州=做某州知州。)
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禒。(《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後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方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方
1、旁邊,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
2、四方,周邊,邊境。 “文加殊俗,武揚方表”。《後漢書》
3、方形,與“圓”相對。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引申為 正直,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老子》
4、地方,區域。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
5、博大,周遍。“方施天下”。《墨子》
6、並排,“方舟而濟於河”。《莊子》
7、相當,相等。 “昔韓信破歷下而開基,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此皆齊之西界,共足相方。”《後漢書》
8、比擬,比方。 “論功則湯武不足方,語德則堯舜未為遠。”魏徵
成語有“不可方物”
9、大地 “戴圓履方”。《淮南子》
10、 處方,藥方。“譬猶醫之治病也,有方,篤劇猶治;無方,才微不愈。”《論衡》
11.、方向,方位。 “日出月諸,出自東方。”《詩經》
12、常規,常法。 “且操善用兵,變化無方。”《後漢書》
13、 法度,準則。 “如此天下知方,而獄無怨濫矣。”《後漢書》
14 、道義,道理。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論語》
15、方法,辦法。 “聖人設教,各有其方,知人情性不能齊也。” 《明德馬皇后紀》
16、當,正當。 “方此時也,堯安在?”《韓非子》
17、 將,將要。 “方欲渡河入關。”《史記 高祖本紀》
18、方才,剛剛。 “光武初,方平諸夏,未遑外事。”《後漢書》
古文的之是什麼意思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於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①太后盛氣而揖之。(《觸龍說趙太后》)
②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且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後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③之二蟲又何知。(《逍遙遊》)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①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③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誌。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後置的標誌。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後面,湊足音節,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②餘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兮辭》)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遊》)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之有時後在文言文中無詩意
文言文歲是什麼意思
歲
歲、嵗、歳 suì
名詞義
1、形聲字。小篆字形。從步,戌( xū)聲。“步”有經歷的意思。古音“歲、戌”迭韻。本義:歲星。即木星)
歲,木星也。——《說文》
歲在星紀。——《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2、年的別稱。
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詩·豳風·七月》
武留 匈奴,凡十九歲。——《漢書·李廣蘇建傳》
蓋一歲之犯死者二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說》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詩·魏風·碩鼠》
叔向曰:“與其死亡若何?《詩》曰:‘優哉遊哉,聊以卒歲。’知也。”——《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3、年齡。
年十二歲,莊襄王死,政代為
秦王。——《史記·秦始皇本紀》
依新已五歲,轉眼成人,汝其善撫之,使之肖我。—— 林覺民《與妻書》
是兒少秦武陽二歲。—— 唐· 柳宗元《童區寄傳》
4、歲月;時光。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
那堪正漂泊, 來日歲華新。——唐· 孟浩然《除夜》
5、年景,一年的農事收成。
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孟子·梁惠王上》
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左傳·昭公三十二年》
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戰國策·齊策》
歲惡不入,請賣爵子。——漢· 賈誼《論積貯疏》
6、新年,一年之始。
文言文中的“知制誥"是什麼意思
“知”在古代常用來表示治理、管理某方面的事情。如“知縣事”。
“知制誥",就是掌管“制誥"(起草皇帝命令)這方面的工作,是一種職務,類似於“祕書長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