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吃餃子?

General 更新 2024-12-16

端午節為啥吃餃子

是吃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我國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 人們都知道,這種世代相傳的古俗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而吃餃子是北方除夕之夜的習俗,當然也有它流傳的故事。不是說端午不能吃餃子,想吃也可以吃,現在很多東西想吃就可以買到了,不分時間的。

端午節是,為什麼吃餃子

我們的端午節一般都是吃粽子的,吃餃子可能是你們那邊的習俗吧

關於端午節吃餃子的歇後語

【端午節歇後語】

端午節賣月曆——過時了

癩蛤蟆躲端午——躲得過初一,躲不過十五

端午節的黃魚——在盛市上

端午節後布穀叫——過時了

過了端午節劃龍船——過時貨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

資料來自百度

為什麼端午節不吃餃子

是呀,為什麼中秋也不吃餃子

你先了解一下,端午節是什麼回事吧

中國過春節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過年初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孑,中秋節吃月餅,可是為什麼只有月餅,中秋節才能吃到,而

是咯,我也想知道。是不是月餅太甜膩了,不適合作正餐食用的原因。月餅有鹹味的嗎?

端午節吃餃子,與眾不同。是什麼生肖?

當然是龍了。端午節有兩個重要習俗,一個是吃粽子,另一個是賽龍舟。既然與眾(棕)不同,那麼就是賽龍舟了。

為什麼端午節吃粽子?過年吃餃子?中秋吃月餅?

1.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鹼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於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頂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2.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3.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端午節吃餃子一一與眾不同

獨樹一幟。。。別具一格。。。哈哈

元宵節吃餃子是怎麼回事?

元宵圓,花燈美,柳梢頭上月如盤。正月十五,春節的餘興未盡,元宵節又接踵而至。

元宵節是傳統吃元宵的節日。元宵節吃元宵,就象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和春節過年吃餃子。若說特別之處,便是元宵節和它的代表食品元宵,有個共同的名字。

南方許多地區,又稱元宵為“湯圓”。湯圓名字的由來,據說與竊國大盜袁世凱有直接關係。當年袁世凱篡奪了辛亥革命成果,一心要當皇帝,但又怕人民反對,成天提心吊膽,疑神疑鬼。元宵節即將到來,袁世凱特別下令,把“元宵”改稱“湯圓”,以避 “袁消” 的諧音之嫌。儘管袁世凱機關算盡,但在一片討伐聲中,還是被迫撤消了帝制,過了僅僅八十三天的“皇上癮”。隨後,大部分地方,就都恢復了“元宵”的名字;只南方一些區域,將“湯圓”沿用下來。

元宵和湯圓,其實不僅南北稱謂不同,家中的製作方法也不一樣。準備元宵餡兒,各種材料配好,先做成球兒或方塊兒。“餡兒”還要禁折騰、不散架,因為做元宵必須“搖”或“滾”。做元宵時,一顆顆的餡兒,用炊帚撣上水,放入盛有江米麵(即糯米粉)的笸籮或簸箕裡。用力搖動顛簸,餡兒即滾動粘上江米麵。多次撣水,不斷搖動,就得到所要大小的元宵。整個過程,如同兒時滾雪球。不知底細,會奇怪餡兒是怎麼進去的。

湯圓的製作要簡單得多:用水和好糯米粉,再把餡兒包進去,湯圓就做得,可以下鍋了。當然,想吃百年曆史的“賴湯圓”,還是要花些功夫,準備水磨糯米粉:將糯米和少量大米混合,淘洗乾淨,先浸泡兩天兩夜。再次淘洗乾淨後,加適量清水,磨成稀漿。稀漿流入布袋,吊幹多餘水份,才可拿去包賴湯圓。剛開始“搞活經濟”,中關村的頤賓樓與四川的傳統老店,在京聯營賴湯圓。有同事熱情相告,除了堂吃,還外賣正宗的餡兒和水磨糯米粉。東西帶回家,包好煮熟,只須臾之間,就可吃上著名的賴湯圓。這賴湯圓果然了得,名不虛傳:滋潤香甜、爽滑軟糯,與有咬頭的北方元宵就是不同 -- 不禁感慨,“元宵”還有這樣的做法、吃法!

元宵和湯圓,除了做法不同,餡兒的區別也大,因此風味相異,各具特色。北方的元宵餡兒,顯得單調些,主要是桂花、芝麻、豆沙、山楂、棗泥幾種;南方的湯圓餡兒,卻是多種多樣,口味上也有香、辣、甜、酸、鹹,以及葷素之分。再就是,元宵基本上是煮,連湯或撈出來吃。湯圓除了煮之外,還有煎、炒、炸、蒸等多種方法。連湯吃時,甜湯可加桂圓紅棗,蓮子銀耳;鹹湯則可放榨菜蝦米,青豆銀魚。

印象最深的湯圓,是那年離鄉求學,清晨轉車間隙吃的早點。遞上錢和糧票,端回兩碗酒釀桂花湯圓。趁熱連湯吃下,頓時渾身暖暖和和,感覺舒舒服服。旅途上的車馬勞頓、飢餓寒冷,一下子就無影無蹤了。

元宵節無疑又是賞花燈的節日。元宵節的標準英文譯名,“Lantern Festival”,就是元宵節作為“燈節”的意譯。元宵夜,人們吃好元宵,便坐不住,急著出去逛街賞燈。元宵節一般在公曆二月間,北方仍是數九隆冬,天寒地凍。夜裡出去看燈,就要找出保暖的行頭。記得小時候,要穿上厚棉猴,捂上大口罩,還要戴上手悶子。若是幸運的話,能趕上“正月十五雪打燈”,但正如西方祈盼“白色聖誕節”,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小孩子出去看燈,手裡都要提盞自己的燈。家裡捨得多花些錢的,孩子會拎出幾種流行的紙燈;大多數孩子,提的是種五毛錢一盞,簡易到家的玻璃燈。這種玻璃燈用一塊小木板,交叉穿上兩根長鐵絲,扭曲做成骨架。鐵絲的兩端,嵌在木板裡面。兩根長鐵絲中間,互絞擰出一個小環,用來提燈。環下出來的四根短鐵絲,定形成為支柱,支撐玻璃燈罩。另有一根小木棍,用帶鉤子的一頭,鎖緊鉤住小環,就可提著燈出去玩了。玻璃燈不大......

相關問題答案
端午節為什麼吃餃子?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雞蛋 ?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
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叫安康?
端午節為什麼要掛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掛艾葉?
端午節為什麼放風箏?
過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
端午節為什麼插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