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如何推動科技創新?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如何具體推進科技創新

順勢而為 構建大科技格局

思維決定觀念,思路決定出路。科技創新覆蓋面廣,內涵豐蘊,極具發展潛力和發展空間。但是在一些地方往往就科技抓科技,侷限於一些具體工作,不善於共享科技資源,科技與經濟的融合度還不強,因此思路還不夠清晰,目標還不夠明確,重點還不夠突出,特色還不夠鮮明,可以說,科技創新任重而道遠。

適應形勢,順應潮流是基層科技創新發展的根本所在,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把創新創業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地方各級順勢而為,科技創新氛圍日益濃厚,比如嘉禾縣,及時出臺了《關於加快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科技創新紮實有效推進。然而,當前一系列綜合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邁入深水區,處於攻堅期,各種利益格局需要新調整,各類矛盾交織凸顯。要化解這些矛盾,破解種種瓶頸,必須適應形勢,依靠科技進步,力促產業提檔升級、轉型發展,不斷提升經濟社會發展的質量和水平。

著眼全局,立足高遠是基層科技創新發展的關鍵所在。科技創新雖然無小事,但更重要的要辦大事,辦特事。重點圍繞基層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特別是特色產業發展,當好參謀,搭好平臺,打牢基礎,尋求突破。在推進科技創新的過程中,要多一些思考,多一份積累,立足高起點,重在強基礎,認真做好前瞻性、服務性、特色性、重點性等工作,循序漸進,凸顯成效。

激發活力,攻堅克難是基層科技創新的核心所在。善於藉助各種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立和完善科技創新制度與機制,在公共科技服務平臺搭建、高新技術企業創建、科技成果轉化、技術合同交易、基層信息點培育、科技項目對接、產學研結合,以及專家工作站建立等方面有所作為,有所突破,著力聚焦科技創新閃光點。

基層科技創新的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氛圍不濃、意識不強、主動作為不夠是制約和影響基層科技創新的一大因素。認為科技工作多一些少一些無關緊要、無礙大局,致使有的認識缺乏,有的還存在著一定的誤區,認為科研投入了,一時又難以見成效,造成科技推動乏力。如何破除這些不良傾向,就是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激勵為輔助、社會參與為手段,在全社會進一步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並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媒體,注重典型引導、重點指導,積極採取“幫、扶、引”,逐步形成點面結合、條塊互動、上下聯合的大科技發展新格局。

一些重點工作難以在短時期內有較大進展。由於基層科技創新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產業科技含量還不高,科研投入相對不足,導致科技創新步履維艱,困難重重。比如:科技項目對接欠主動積極,普遍認為爭取科技項目難高攀,即使申報也是一些小項目,影響力不大,因而在立項申報時有些縮手縮腳,尋找切入點的辦法點子少,特別是結合實際研究上級科技政策還不深入、不透徹,存在得過且過、抱無所謂的思想,工作一般性推進就行了。縱觀當前科技發展趨勢,科技創新的重點正在往基層傾斜,科技投入將進一步加大,適用新型等應用技術項目將得到青睞,基層科技創新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又比如:創建高新技術企業需要持之以恆、常抓不懈,這項工作程序複雜、要求高、難度大,既要從源頭上注重培育現代式管理企業,又要從方式方法上注重上下配合、協調聯動,更要從長遠發展上重視引進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流程,促進產業往更高層次發展。再比如:科技成果轉化,一方面可通過產學研結合,加大科研技改力度,擴大企業知識產權的數量和質量,切實增加一批他無我有、他有我優的自主產品;另一方面,也可將國內較為先進的科技成果加以應用和轉化,使之成為地方特色產品,著力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強帶動力和影響力。這些都需要找準切入點,尋求突破口,認真紮實、有條不紊地強力推進。

科技與金融結合還不......

黨和政府為什麼高度重視科技創新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科學技術進步日益與經濟發展結合,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也使經濟發展對科技進步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在當代,科技進步成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最具革命性的推動力量.因此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重視科學技術和科技進步.

2、當今世界,科技革命迅速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而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就是一個不斷創新、不斷進步的過程.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步,就沒有人類的未來.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興盛,難以屹立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因此,我國要實現現代化,就必須大力發揚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

黨注重科技創新的原因

簡而言之: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3)這是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的客觀需要。

具體而言:

1、創新是生命之魂。沒有創新就沒有人類的進化,就沒有社會的進步。創新才能使我們的這個世界充滿生機和活力。世界的發展已經進入了加速時代,信息化高速化為新的技術革命注入了新的內容和新的方式,信息爆炸知識更新逐步加快,在這樣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就會落後也很容易就會被淘汰。所以只有創新,不斷創新,才能牢牢把握主動權,才能使我們的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單位或者一個企業永遠年輕。

2、創新是發展之本。發展必須創新,創新才能有新的源泉。挖掘新的潛力,開拓新領域,創造新的天地,才會有大的發展。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只有創新的企業才能有新的發展空間,反之,因循守舊,固步自封只有坐以待斃。

3、創新是動力之源。有創新才會有動力。創新是發動機,創新是加速器。創新是自覺行為,必須苦練內功。創新基於思維,源於智慧,在於創造。形成了完整的創新體系和機制,發展就會有動力就會有保障。

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看待科學技術創新的

科學是系統地、成功地認識客觀世界的存在及規律的知;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是不斷的發展的,當某一時代的科學技術滿足不了;產業技術革命進程,漫長而久遠,但對整個人類社會帶;所有這些變革的“始作俑者”,都是技術進步和科技創;不僅如此,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還代表著一個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華民

-

科學是系統地、成功地認識客觀世界的存在及規律的知識與方法.現代技術是建立於科學基礎之上,為實現人的一定目的而形成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知識、技能、設施與方法.所以現代科學技術就是系統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識與方法.

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大大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越來越成了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成為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和創新與國家政治、經濟及民眾生活的聯繫越來越緊密,在社會中所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重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中也包括科學”,並且說:“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社會知識,已經在多麼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馬克思還深刻地指出:“社會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併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鄧小平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

社會是不斷的發展的,當某一時代的科學技術

滿足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時,需要的不是墨守成規,而是創新.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本質特徵和獨有品格.依靠創新,人類擺脫了史前的愚昧時代,邁進文明的門檻;依靠創新,人類社會不斷髮展進步.當今世界,創新尤其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已經成為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成為民族興旺的助推器.

產業技術革命進程,漫長而久遠,但對整個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卻往往是翻天覆地的.三次重大科技革命推動了整個社會各個放面的快速發展,可以說是近現代人類認識世界的基礎.近現代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已歷經了五個主要階段,即工業革命之初的早期機械時期、蒸汽動力和火車時期、電氣和重工業時代、石油化工和航空技術時代,而眼下,以信息通信技術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迅速發展並向其他產業廣泛滲透,導致了人類社會從生產組織到商品消費等各個領域的深刻變革,推動人類進入以信息生產和消費為主要特徵的新經濟時代.

所有這些變革的“始作俑者”,都是技術進步和科技創新.

不僅如此,科技進步與技術創新,還代表著一個國家、地區和城市的核心競爭力,決定著區域發展的未來.一座城市,關鍵不是今天有什麼,而是明天會

有什麼;而區域競爭力,不僅取決於規模的大小,更取決於質量和水平的高低,取決於產業結構的優劣、核心技術的多少、自主品牌的強弱.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華民族從來都是樂於創新、勇於創新的民族.從燧人取火的傳說到四大發明的貢獻,從"兩彈一星"的問世到神舟六號飛天的壯舉,我們民族創新的腳步,從來都不曾停歇.創新為我們帶來了驕傲與榮光;每一項創新都凝聚著中華兒女的堅韌探索,都提升著中華民族的文明程度.從本質上講,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我們的民族正是因為創新而生生不息,發展壯大.

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不乏創新的自覺意識.《孟子?梁惠王下》中說:“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漢書?敘傳下》中說:“禮儀是創”.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精闢論述,蘊涵著中華民族先賢重視創新的思想,反映出我們民族創新意識的久遠淵源和綿延不絕的傳統.

中國共產黨人把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看成自己發展進步的寶貴......

如何實施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完善科技創新評價標準、激勵機制、轉化機制。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創新資源高效配置和綜合集成,把全社會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創新發展上來。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歷史經驗表明,人類文明每一次重大進步都與科學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密切相關。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和興起,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相互結合,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交叉發展,為我們帶來了必須抓住和用好的機遇。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我們園區推動發展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指明瞭方向。

第一、進一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部署創新鏈,突破技術瓶頸,掌握核心關鍵技術。二是加快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研發應用,加強技術集成和商業模式創新。三是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在重點產業領域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提升傳統產業創新發展能力。四是大力發展關係民生和社會管理創新的科學技術,加快推進涉及人口健康、食品藥品安全、防災減災、安全生產、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加快建設社會管理領域的科技支撐體系,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五是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佔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

第二,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一是著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體制機制,促進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向企業研發機構流動,培育和壯大創新型企業。鼓勵產學研開展深度合作,真正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成果轉化的主體。二是著力提高科研院所和高等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充分發揮國家科研機構骨幹和引領作用,深化科研院所分類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科研院所制度,引導和鼓勵民辦科研機構發展,加快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建設,提高高等學校科技創新能力。三是推動創新體系協調發展。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註重協同創新。四是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完善統籌協調科技宏觀決策體系,建立全國科技重大決策機制,完善中央和地方、科技相關部門、科技部門和其他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建立健全科技項目決策、執行、評價相對分開、互相監督的運行機制。

第三,進一步優化創新環境。一是完善和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加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管理,加強對科技創新活動和科技成果的法律保護,為科技創新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切實建立健全科研活動行為準則和規範,加強科研誠信和科學倫理教育,發揮科研機構和學術團體自律功能,倡導創新光榮,鼓勵獨立思考,保障學術自由,營造寬鬆包容、奮發向上的學術氛圍,厚植創新土壤。三是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弘揚中華民族創新精神,在全社會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深厚氛圍和良好風尚,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第四,進一步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一是注重開展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科技交流合作,加大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力度,加強技術引進和合作。二是注重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鼓勵我國科學家發起和組織國際科技合作計劃,支持企業和科研機構到海外建立研發機構。三是注重支持國際學術機構、跨國公司等來華設立研發機構,吸引全球科技人才來華創新創業。四是注重完善政府間科技合作機制,提升對外科技合作水平,推進科技援外,加強民間科技合作。

轉載

黨和國家為什麼要大力推進科技創新?

因為落後就要捱打。。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黨和政府為促進科技創新做了哪些努力????

兩個字: 宣傳!

不論是教肓、軍事的投資, 還是年年座收鉅額補貼的國企、央企, 全都是交白卷!

如何完善科技創新激勵機制,推動形成全員創新

一、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始終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我們黨始終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從“向科學進軍”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從“科教興國戰略”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黨領導我國科技事業在實踐中探索出一條底蘊深厚、前途廣闊的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展現出強大的生機和旺盛的活力,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的光明前景,成為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作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制定和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提出“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新時期科技工作指導方針。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強調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2008年,我國把科技支撐作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一攬子計劃的四大措施之一,科技在克服現實困難、創造未來繁榮中的支撐引領地位進一步強化。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關鍵的是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創新能力。2012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對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要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已寫入黨的十八大報告。這是我們黨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抉擇,開啟了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和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徵程。

沿著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我國科技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效顯著。黨的十六大以來的10年,是創新鑄業的10年,面向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社會和諧和國家安全等重大戰略需求,科技發揮了重要的支撐引領作用;是創新鑄劍的10年,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載人深潛、超級計算機、高速鐵路等實現重大突破,一批影響重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原創成果相繼湧現;是創新鑄基的10年,科技改革穩步推進,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我國整體科技實力邁上新臺階,與主要發達國家不斷接近,一些方面甚至成為領跑者;是創新鑄魂的10年,全民科學素質不斷提高,創新政策體系、文化環境和社會氛圍不斷優化。實踐證明,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符合我國國情、符合科技經濟發展規律的正確道路。

新的發展時期,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建設創新型國家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同步走、同向行的關係,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成效。當前,距離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還不到10年,時間緊迫、任務艱鉅、使命光榮。我們必須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奮力投入到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新實踐,努力在創新驅動發展上有新的重大作為。必須始終堅持立足國內,充分激發廣大科技人員的創新創造活力,把自主創新作為科技發展的戰略基點,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不竭的技術源泉。同時不斷擴大科技開放合作,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更加重視協同創新,在開放合作中提升我國科技水平。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對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

在當代中國,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本質要求就是堅持科學發展。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關係我國發展全局的戰略抉擇。必須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從國際上看,世......

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包括哪些內容

《方案》的出臺,有著怎樣的時代背景和需求?具體包含哪些內容?對於推動重慶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將有怎樣的作用?3月7日,市科委主任李殿勳接受本報記者採訪,對《方案》進行了詳細解讀。

《方案》是將創新驅動發展“路線圖”具體化

“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在傳統經濟增長動力結構和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遭遇較大挫折的情況下,要實現持續較快發展,就需要轉型,尋找經濟增長的替代動力。”李殿勳說。

那麼,如何轉型?他表示,未來五年,搞創新驅動將是我國轉型的根本性支撐,也就是堅持創新發展理念,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要搞創新驅動,就先要認識創新驅動。他認為,要把握創新驅動的關鍵有四點:

一是創新驅動是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抓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就掌握了創新發展的主動權。

二是要讓文化與理論創新發揮基礎作用,儘快培育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

三是要進行體制機制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與制度創新相互促進,才能實現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再平衡。這一條更帶有根本性質。

四是要實現全民創新,以及在全民創新引領之下的全民創業。其根本目的是激活微觀經濟來支撐宏觀經濟的真正穩定,是盤活人力資源,把以體力消耗為主的人口優勢轉變為以智力貢獻為主的人才優勢,釋放中國新一輪的人口紅利。

李殿勳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把創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級政府推進創新也達到前所未有的力度。

去年,市委、市政府出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5―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綱領性文件,為重慶未來五年全面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創新驅動發展繪製了“路線圖”。

在他看來,此次《方案》的出臺,實際上是將創新驅動發展“路線圖”具體化,是把五年目標任務分解之後,明確今明兩年具體要做什麼。

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

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結合重慶的實際,我們應該以建設西部創新中心為統攬,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李殿勳認為。

他表示,此次出臺的《方案》強調要在創新突破、創業培育、基地建設、人才改革、投融資等領域抓出成效,總結起來,具體措施大致可以分為抓改革、建平臺、搞服務、促轉型四個方面。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有動力來源,抓改革就是為了從體制機制上消除創新的障礙,讓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動力。”他說,這包括科技體制改革,以及與創新驅動發展直接相關的其他各項改革,如《方案》中提到的科研項目改革、科技平臺改革、科技人員職稱評聘改革、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改革等。

建平臺著眼於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系統,圍繞我市產業鏈佈局創新鏈,包括在液晶面板、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重點領域組建行業領先的研發創新中心,引導世界500強企業、國內外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來渝建立分支機構、搭建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眾創空間、企業孵化器、科技創新園區等。

搞服務是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推行研發設計、技術轉移、創業孵化和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務業新模式、新業態發展;依託重慶科技服務雲平臺和大市場,推動建設以知識產權交易為核心的區域性科技要素交易市場等。

促轉型則是通過技術創新引領和創投資本跟蹤“兩手並用”,引領新興產業的培育。比如《方案》提出,要制定併發布新興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發佈產業關鍵共性技術指南,要重點推進先進製造、互聯網、大健康三大新興產業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領域的技術創新、創投跟蹤、招商引資與配套服務等。

加快編制西部創新中心的專項......

相關問題答案
黨如何推動科技創新?
如何推動科技創新發展?
如何推動科技創新?
如何培養科技創新能力?
如何具體推進科技創新?
如何提高科研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的活動有哪些?
政治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如何做到具有創新精神?
如何培養自身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