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代史皇帝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斷代史,編年體之類的。
斷代史就是隻寫一個朝代的歷史 例如東漢班固的漢書編年體就是根據時間排列寫的歷史 川如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
皇帝的稱號都是什麼意思?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如宋朝趙匡胤稱太祖,其後的趙光義稱太宗。也有個別朝代前幾個皇帝皆稱祖,如明朝朱元璋稱太祖,其子朱棣稱成祖。清朝福臨(順治)稱世祖,玄燁(康熙)稱聖祖。但是在隋以前,並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因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廟奉祀。唐以後,每個皇帝才都有了廟號。
高祖
[唐高祖]
這個廟號通常給開國皇帝,比如劉邦,比如李淵、比如楊堅等,特別是劉邦,稱呼為漢高祖,但是,廟號又作太祖,為什麼呢?其實,只要看過《漢書詳解》一書就知道內裡了,書中介紹說:“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就是劉邦既是漢高祖,也是漢太祖,太祖之於高祖同義。但是,在五代十國時期,連兒皇帝石敬瑭這樣的也得配高祖廟,顯得有點子滑稽了。而且,這期間是高祖廟號大盛的季節,像劉知遠等死後一律是高祖,連割據一隅的箿爾小國創建者也頻頻使用高祖的榮譽。當然,廟號本身就是皇家自己的買賣,和大小以及疆土並沒有直接的關係。
太祖
[明太祖]
這是自從宋遼以後開始大規模使用的開國皇帝的廟號,雖然此之前皇帝開國立功也曾配以此號,但沒有後來那樣的規模。其中南北朝的宋文帝劉義隆廟號太祖,而又不是開國皇帝,引人議論。
太宗
[唐太宗]
這是僅次於太祖的所謂昭穆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歷史上諡號太宗的從漢太宗算起,總計大小十餘幾,北魏的明元帝、南朝的宋明帝、南樑的簡文帝、唐太宗、宋太宗、遼太宗、金太宗、夏太宗(李德明)、元太宗、明太宗、清太宗等除了個別的如宋明帝、梁簡文帝不能有所作為之外,其他的都是本王朝的佼佼者和開創者。其中像李世民完全可以稱得上千古一帝了。而明太宗朱棣之於明王朝也是一個最大的分水嶺,從他開始算起,明朝開始著力經營北方,政治中心北移,形成了後來幾百年的政治格局。影響也是非常深遠的。
世宗
[明世宗]
世宗的本意通俗的說就是統緒自此開始,自此開世的意思,漢武帝死後就是廟號世宗,而漢家的統緒也是從漢武帝開始發生新的轉移,我們都知道漢景帝本來是準備傳位給長子劉榮的,只是因為長公主的離間,才使得一個普通的膠東王得以繼承大位。接下來的晉世宗司馬師也是這樣一個道理,司馬昭活著的時候經常說:天下是景王(指的是司馬師)的天下,我之後此座就是桃符的(指的是自己的幼子司馬攸)。可見,沒有司馬師,西晉還不可能完成司馬懿的遺志的。西晉之後五胡十六國,北魏統一北方,北魏的世宗是宣武帝元恪,這個人是使得孝文帝改革功虧一簣的重要人物,也是北 魏中衰的始作俑者,但是,他本來也是沒有什麼可能成為太子的,只是原來的太子元恂死於非命,才讓他撿了便宜。唐朝因為要避諱李世民的名字,所以,既沒有世祖,也沒有世宗,宋朝延襲了唐朝,所以,也沒有世宗。不過,宋朝要是嚴格上說,宋英宗應該是宋朝的世宗,因為從他開始仁宗一系斷絕,帝系從新轉為真宗以下的子孫。就南宋來說,孝宗也是世宗的規格,因為從他開始太宗一系重新轉為太祖一系,更為重要。明世宗和清世宗,大家想來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說了,原因大抵同上。另外周世宗柴榮的故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了。故而不贅。金世宗、遼世宗也都是類似的意思,遼世宗是遼國帝系重新回到東丹王耶律倍一脈上來的關鍵人物,而金世宗則是自太祖以來帝系回到宗輔一系的關鍵人物。
世祖
[漢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
現在的人是怎麼知道古代的事情的,怎麼有史書的,比如是怎麼發現知道什麼什麼有那些朝,怎麼知道有皇帝什 100分
通過各種文獻記載,野史,正史,考古發掘出來的資料綜合得出的結論。還有專門記載皇帝日常起居,說話言行,豐功偉績的,但由於皇帝都想名垂千古,都是隻記好的,不記壞的,所以皇帝有些“齷齪”的事情並不記載,讓我們知道的歷史和真正的歷史有很大出入。甚至後個朝代推翻前個朝代為了讓自己“名正言順”而故意捏造事實,這也給我們認識真正的歷史設置了層層阻礙。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1.成人,從網上(大多是從歷史網、軍事網上看來的);
2.小學生、中學生(上歷史課老師教的);
3.聽爺爺奶奶說的,一輩人一輩人傳下來的;
4.從書上看的看(如《三國志》、《水滸傳》、《史記》等)
歷史完全可信嗎?哪些皇帝改過史書?
不可全信,要知道史官也是人,對於某些人或事件看法或描述都可能多多少少帶些個人感情或看法,所謂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流傳至今多少都可能出現偏差,但大的方向應該不會出錯,當然也不排除某些上位者,篡改或者甚至掩藏某些歷史真相。
什麼是斷代體史書????
斷代體 事件介紹的很詳細,但時間跨度短
編年體——史書編著的一種體裁。以時間為中心,按年、月、日順序記述史事,是編寫歷史最早用的也是最簡便的方埂。其優點是給人以明確的時間觀念,比較容易反映出史事發生和發展的時代背景;其缺點是不易集中反映同一歷史事件前後的聯繫。彌補方法是,在記載史事時,有時要追敘往事,有時也附帶記述後事。
編年史——就是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史書是按在世皇帝的年號記錄,所發生的事件。宋代司馬光編纂的《資治通鑑》是我國現存編年體史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
史書中對某皇帝的常用稱謂在不同時代有什麼特點
也破也破數星星你弟弟名額破音給你形容
古代皇帝稱謂是怎麼來的
帝自稱朕,王自稱寡人、孤我國古代的皇帝稱自己為“朕”、“寡人”。其實“朕”這個稱呼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是很平常的稱位,就像今天的“我”,但是不知道為什麼,他老人家偏偏鍾情於這個稱呼,在建立了大一統政權之後就把它據為己有了。而“寡人”這個稱呼,你可以結合皇后的稱呼理解一下,皇后一般稱自己為“哀家”
春秋是通史還是斷代史
通史
所謂通史,指貫通古今並在經濟文化政治等各方面都作的史書。漢代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記事始於傳說中的黃帝,終於西漢漢武帝,記述中國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有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家30篇列傳70篇,共130篇,其中本紀,世家、列傳為皇帝、王侯、將相的傳記,表為史事脈絡,書載制度的沿革。在《史記》之前雖早有各種史作,如以年代編次的《春秋》(編年史),以地域為限的《國語》、《戰國策》(國別史),以文告、檔案卷形式保存下來的《尚書》(政策史),可就沒像《史記》那樣上下幾千年,包羅各方面而又融會貫通、脈絡分明的通史。北宋司馬光所作的《資治通鑑》,南宋鄭樵所作的《通志》等,也都是通史性質的史書。
斷代史
斷代史,以朝代為斷限的另一種歷史著作,始於東漢班固所作的《漢書》。斷代史主要特點,只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漢書》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斷代史,分為12篇紀、8篇表、10篇志、70篇傳,共100篇,80來萬字。記事上起漢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曆史。此後大部分史作都屬於這類史書。今天所說的二十六史中,除了《史記》外,其餘二十五史,全都屬於斷代史。二十六史中,《南史》、《北史》、《舊五代史》、《新五代史》等,其所有者記載史實包括數朝,但仍屬於斷代史範圍。他如編年體和紀事本末體的史書,凡以朝代為斷限者,亦屬於斷代史範圍。今人編著的史作如《戰國史》、《秦漢史》、《隋唐代》、《明清史》等,也都屬於斷代史的史作。
國別史
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事件。《國語》是中國第一部國別體史記,又稱國記,是一部分國記事的歷史散文,起自西周穆王,訖於戰國初年的魯悼公,分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等八國的歷史。最初的記錄者可能是各國的史官,在春秋戰國之際由晉國的史官編纂成書。《國語》的記事比《春秋》詳細生動得多,也保存了許多珍貴的史料。《戰國策》是一部戰國時期的史料彙編。西漢後期的劉向校理群書,加以整理,去其重複,得33篇,按國別分為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策,定名為《戰國策》。晉陳壽《三國志》記載了魏、蜀、吳三國的歷史,也算是國別史。
求問中國古代皇帝的廟號都有些什麼潛在的含義?
聖祖僅有康熙用過,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此外,諸如像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中宗”是中興之主的廟號,世祖 一般作為斷代史開創者或者王朝的承上啟下的人物的特定廟號,也有作為開基者的,例如三國的曹丕和西晉的司馬炎、蒙元的忽必烈等都是世祖的廟號。高宗 歷史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諡法為高宗的一般都是王朝中衰的製造者,要麼就是陰險毒辣的代名詞,比較著名的就是宋高宗、清高宗,(唐高宗和北魏高宗文成帝是個例外,其實他應該是唐世祖才對)漢朝的高宗漢元帝昏聵不堪,是其父漢宣帝預言的靈驗的實際證明,南齊的高宗齊明帝上臺除了大殺高武子孫以外,沒做過什麼像樣的事情,連史書都說他唯嗜殺戮。此外,像孝宗、宣宗號稱是小治(東晉孝宗、宋孝宗、明孝宗、唐宣宗、明宣宗等,清宣宗就一塌糊塗了)文宗號稱小亂(唐文宗、元文宗、清文宗)等就不一一介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