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盛行的原因?
佛教 為什麼在中國盛行
佛教在中國盛行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佛教傳入前中國固有的天命理論和天道福善惑淫的理論存在內在矛盾,而佛教的因果報應講得比較圓滿,所以比較容易被相信(參見馮禹《天與人》福建出版社)
第二,大乘佛教的“空”的概念和道家的莊子的理論非常吻合,在魏晉玄學盛行的時代,這種學說的傳入引起了學者的濃厚的討論的興趣,出現了一批融合玄學與佛學的學者和所謂格義。實際上大乘佛教在印度的緣起很晚,有可能是受了老莊的影響,再回輸中國。
第三,中國缺乏有組織的宗教,儒家不是真正的宗教,也沒有嚴格的宗教組織;道教最初是非常個人化的,元代以後的組織嚴密的全真道教實際上是模彷彿教組織建立起來的。所以佛教的傳入填補了這方面的真空。
第四,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思想比較開放的傳統,喜歡接受外來的新鮮事物,比如橫笛、琵琶、嗩吶等所謂中國民族樂器,其實都是外來的東西。趨向保守是明代以後才開始的。
佛教為什麼會盛行
佛教的傳播在中國有一個發展過程,並非在漢朝就盛行.從歷史上看,佛教約從公元1世紀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吳,兩晉到南北朝,是翻譯佛教經典和研究階段.到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徒通過對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特別在佛教教理的組織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八個重要宗派.一般學者認為,八個宗派中的禪宗把佛教推向發展的最高階段.到明朝中葉,佛教開始了世俗化,佛教向民間發展,這是佛教的世俗化階段.大體上說,從盛行的角度看佛教,佛教發展的最高階段應該是禪宗的六祖惠能時期,在那個時候最輝煌.但論起佛教普及程度和信仰人數,應該是明朝中葉以後.由於佛教的世俗化,使信仰佛教的人數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關於佛教在中國可以傳播的原因,在學術界有兩個比較一致的觀點:第一,中國傳統思想中神道設教的認識決定中國社會對任何宗教都不排斥.因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沒有障礙.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宗教的作用只限於教化民眾,而不像是西方社會把宗教作為統治的基礎.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宗教連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的這種地位都沒有達到.中國在歷史上沒有宗教戰爭的原因就在這裡.因此,宗教在中國社會的地位比較低,是造成佛教廣泛傳播或盛行的一個重要原因.第二,佛教是對中國傳統思想的一個重要補充一個社會對一個人的生命歷程需要給出完整的指導方案.在人生的初期要提倡為社會服務,這就是所謂入世.而在人生的晚期,在人面對死亡時,也要給出指導,提供相應的精神上的終極關懷.這就是所謂的出世.如果一個社會意識形態中只有入世沒有出世,這個社會不穩定.如果一個社會意識形態中只有出世沒有入世,這個社會死氣沉沉.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思想沒有解決出世的問題.換句話說,對於人在死亡問題上所需要的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中國傳統思想沒有給出妥善的辦法.因此,佛教的傳入,為中國社會提供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關於解決中國人在精神上的終極關懷需要的方案,彌補了中國傳統思想在這個方面的缺陷.這樣佛教就被中國接受並盛行起來.佛教在中國盛行的原因就是上面兩個.
佛教為何在中國盛行
正如孔子是儒家學說創立者一樣,古印度的佛陀是佛教的創立者。
古代印度雖有偉大之文化,卻缺乏歷史觀念;因此,佛陀雖留下珍貴之文化遺產,我們卻不知道其確切之年代。
佛陀是一個小國的王子,幼年學梵書,又從師習武。他到二十九歲時,王子不想當了,父王為他廣招美女、新修宮殿挽留太子,但他去意已決,最後還是出家修道去了。經六年苦行,克服內外魔障,廓然圓悟,終成正果。
佛陀成道之後,決意教化眾生。他開始先收了五個徒弟,即後來極有名之五“比丘”。五比丘皈依佛教,奉佛陀為世尊,他們成立了第一個教團,開始到處講法。
他宣揚的主要理論是因果、生死輪迴。
佛家言“法”,相當於中國的“道”,為通於一切,該盡一切也,即不變之軌律。兼具宇宙之規律,與“道”之規律之意義相類似。
東漢時佛教初入中國舉步為艱,那個時候儒家認為佛教教義是夷狄亂言,無父無君,不恥一顧,應該廢除。佛教為求生存只好寄養在道家門下,正好在釋迦摩尼的同一時代有老子出關的傳說,於是佛教極力靠攏自認佛祖當年是老子點化成佛.有了老子的庇護,就避開了許多不必要的排外打擊,於是一帆風順,到了晉代,遂造成了喧賓奪主之勢。後來晉朝道士王浮寫了一部《老子化胡經》,雖然化胡經的內容不過是再次補述傳統中國人對佛教的普遍看法,但那時的佛教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勢力已經大到不再"忍受"那種對"佛教不敬""誣謗"的言論了.也正是這部化胡經讓佛道相爭了千年 。
也就是說,佛教是先依附於道教,等到自己實力強大到可以獨立的時候就把道教一腳踢了!
當年,唐朝譯業空前興盛,從事翻譯梵文經書的人數達到幾百人,分工合作,規模宏大前所未有。梁啟超說,佛經翻譯事業至唐貞元而告終。把印度的經書都取來了,全部翻譯完了。以後,印度人自己再也沒有真經了,因為在公元十世紀,阿富汗王率軍侵略印度,帶去回教滲入印度內地。最後,印度的皇帝也改信回教了,佛教走向沒落。至公元十二世紀末葉,佛教即滅跡於印度大陸。
有人批判佛教“入國而破國,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無益於人倫。那它為什麼能在中國立足,併發揚光大呢? ……從歷史上看,佛教約從公元1世紀開始傳入中國。經過魏,吳,兩晉到南北朝,是翻譯佛教經典和研究階段。到隋唐時代,中國佛教徒通過對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國化.特別在佛教教理的組織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八個重要宗派,一般學者認為,八個宗派中的禪宗把佛教推向發展的最高階段.到明朝中葉,佛教開始了世俗,,佛教向民間發展,這是佛教的世俗化階段。
大體上說,從盛行的角度看佛教,佛教發展的最高階段應該是禪宗的六祖惠能時期,在那個時候最輝煌.但論起佛教普及程度和信仰人數,應該是明朝中葉以後.由於佛教的世俗化,使信仰佛教的人數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程度.
關於佛教在中國可以傳播的原因,在學術界有兩個比較一致的觀點:
第一,中國傳統思想中"神道設教"的認識決定中國社會對任何宗教都不排斥.因而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沒有障礙.
中國傳統思想認為宗教的作用只限於教化民眾,而不像是西方社會把宗教作為統治的基礎.因此在中國歷史上宗教連作為"統治階級的工具&q......
為什麼佛教在南北朝時期盛行?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
在三國瓦解之後,西晉(公元265—316年)曾經想重新統一中國,但接著卻因蠻族的入侵而又一次分裂為南北朝(公元317—589年)。在這個時期,南方與北方的文化和宗教生活都越來越顯出了重大的差異。南方的建康是六朝(公元222—589年)的首都,它堅持國家的正統;北方卻是雜湊的許多國家,興亡相繼,大小不一,但都是異族人而又都多少有些漢化,都稱為帝國,而都城各異,但主要仍是都洛陽和都長安。毫無疑問的是,從體制上來說,這種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有利於佛教的普及。
異族人沒有漢族人那種反對外國宗教的偏見;相反地,比如公元333—349年統治過匈奴族的後趙王朝的嗜血的暴君石虎,就這樣說過:為什麼外族人不歡迎一個外族上帝,甚至也為了他們的漢族臣民?①佛教最初因為它的魔力和占卜術而受到珍視,這也是它的代表們所引以自豪的;當佛教最初介紹到日本和西藏的時候,它也在那些地方起著同樣的作用。佛教僧侶變成了野蠻民族酋長們的顧問;這方面的第一個例子便是佛圖澄,這位西域僧人於公元310年正當洛陽被洗劫而西晉政府逃亡的前夕來到了洛陽;他供職於後趙王朝,被人們全身心地尊奉為法師和神聖。①可是,他也是道安的師傅。
後趙王朝據有中國的東北部。在公元4世紀的下半葉,北方的權力中心移到了長安,另一個蠻族——即原始藏人的苻族——在這裡建立了中文名字的苻秦王朝。②這些以領土征服而與中亞相接壤的強大的波斯式統治者都皈依了佛教,因此許多外國宣傳家帶著大隊翻譯人員前來向他們宣教。翻譯人員最初是在道安的指導下工作,後來從公元402年起又在偉大的鳩摩羅什領導下工作;關於後者,我們回頭再談。
在中國南方,佛教的中國化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仍在進行下去。官方正史不是沒有惡意地渲染了南方朝廷和浙江顯貴——特別是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的佞佛行為,他縱情地對僧人濫加施捨,因而引起了儒術官吏們的一片抗議聲。他的朝臣們在向僧徒、佛教社團組織及其廟宇佈施時,誇耀豪富,爭相以壓倒對方為能事。梁武帝是第一個開辦“四部無遮大會”的人,這有些類似印度僧伽每五年一度的大法會,因而所費不貲。無遮大會在公元529年舉行時,據說參加者逾五萬僧尼和善男信女。皇帝穿長袍祈禱,他的眾臣下以10億錢贖金從僧伽把他贖回。當533年無遮大會舉行時,據說有30萬人參加,均得“法定佈施”的豐厚財物和飲食;會上還有娛樂奇觀,展示了馴象等等。有幾種材料還說到佞佛的貴族們所樂此不疲的做法,即捨身給寺院,再用現金付給僧伽來贖身。①
這種自己獻身的辦法走得甚至比印度的做法還遠。有些狂熱分子斷殘肢體,甚至把自己的整個軀體都作為祭祀的奉獻,因此被儒家人士視為褻瀆神明;還有些人則捨身自焚;②這種自殺的方式直到不久以前還存在於中國和越南,其目的或者是想避免天災或戰爭,或者是用作政治訛詐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大乘教英雄們的贖罪的自我犧牲多半是神話式的,但是,現實主義的中國人卻把這些傳奇當做真人真事,他們總是渴望要做到言行一致。關於這種拘泥字句的例子還可以舉出許多,它具體表現於儒家的古老品德“誠”字之中(在語源學上,這個字的寫法意味著“已諾必誠”)。
就教義方面來說,印度一位大師於公元546年來到廣州,於是南方經義出現了一大轉折點。此人即是真諦,一位原是有極高教養的婆羅門教徒,後來皈依了佛門。③他通過扶南(Bnam,下柬埔寨)而來,隨身攜帶240捆梵文貝葉經。在使南中華不得安寧的政治動盪中,他藉助於口譯者和有學問的高僧以其餘年翻譯和解釋了這些經文;後者對他的譯文寫下了註疏,也摘取了這位大師的教導作為評註夾雜在譯文之內。它的大部分經文......
中國早期佛教興起的原因
讀中國的歷史,見到古聖先王,古時候這些帝王,他懂得,他明瞭。所以作國王第一樁事情是什麼?教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要教!中國古代,不但是國家領導人,乃至於地方鄉村的領導人,一個家庭的家長是這一個家裡面的領導人,這是大聖大賢們都要求要做到「君、親、師」這三個字。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僅僅是領導對被領導的要有親情,就如同父子兄弟、家親眷屬一樣,熱忱的愛護,這個做到「親」。還要做到「師」,師是盡心盡力的教化他,使他明瞭倫常大道,他懂得怎樣做人、怎樣接物、怎樣生活。
佛法沒有傳到中國之前,中國人已經在做。漢明帝的時候,佛教正式傳到中國來,佛所說的、所教的跟中國古聖先賢不謀而合,所以中國當時朝野對於佛陀的教學熱衷的歡迎,它跟中國傳統的教學,相輔益彰。中國人喜歡簡單,講綱領,講的扼要,佛法說得非常詳細,這是中國人得天獨厚。我們在這個地球上看其他國家民族都還沒有,這中國人之福。中國人的祖先確確實實將「君親師」這三個字做到了,做得很圓滿。今天中國為什麼這樣子衰微、落後?實在是最近這兩百年之間,受外國人的侵略欺侮,迷信外國的科學技術,將祖宗的教誨疏忽了、輕視了,我們才搞成這個樣子。
補充:
太上感應篇 (第一一四集) 1999/10/5 香港 檔名:19-12-114 www.amtb.tw/19/19-12-114.xml
佛法傳到中國之後,已經變成中國的文化。這一次我到北京訪問,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的吳所長跟我說,印度那邊要求他們將中文的經典翻成印度文送給他們,佛教在印度已經失傳很久了。我聽了之後,我認為這是好事情,這是我們應當要做的。可是翻譯決不是一樁容易事情,決釘不是通達兩國文字就能夠翻譯的。世尊在《華嚴》,甚至於《大智度論》裡面都有說到,「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這個譯經的工作必須要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做得到。不是修行證果,就太難太難了。
佛與法身大士們,看到這一切眾生互相殘殺,就如同老祖宗看到後世的子孫互相廝殺是一樣的情形。能不能怪他?不能怪他。為什麼不能怪他?他不瞭解事實真相,沒有人教他。所以佛在《無量壽經》說得好,「先人不善,不識道德」。道德是什麼?道德就是事實真相。上一輩的人疏忽了,不瞭解事實真相,沒有人告訴他,他造的這些罪業,就不能怪他了。
佛教盛行於哪個朝代?
佛教自西漢末傳入中國以後,至魏晉南北朝期間大盛,其盛行原因,可有以下數點,現詳述。
首先,是由於魏晉南北朝時,政治黑暗,時局動盪造成佛教大盛。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政權更換快速,篡弒頻仍,故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加上外族入侵,造成生靈塗炭,人民生活艱苦。普通百姓在現實生活既找不到出路,乃寄心於宗教,尋求心靈的慰藉,於是各種宗教均甚盛行,而佛教也就在這背景下興起。
另一方面,在東漢黨錮之禍後,士人在政治上屢受摧殘,加上魏晉以來,篡弒頻仍,政治黑暗,士人為求明哲保身,多不談政治,於是儒家所崇尚的綱常名教及積極入世的思想大受打擊。士人精神無所記託,於是講求個人逍遙的道家哲學及出世的宗教思想隨之興起。
佛教之所以能在眾宗教中而特別盛行,主要是因為它的教義適合時代需要。早期,佛教傳入中國以小乘為主,其教義主要為;(一)人死後精神不滅,(二)因果報應,(三)輪迴之說,(四)佈施。一般來說,小乘是專修個人的,此等教義,正好給予在現實生活中受盡折磨、困苦和災難的人民對來世有所企望,因而大盛。
另外,也因為儒佛思想並無大沖突,故佛學得以為傳統的儒子及人民所接受。佛教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並無根本上的大沖突:兩者均主張依賴自力而不依恃他人的幫助,佛教之眾生皆可以成佛與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堯舜非常接近。主要分別則在於出世與入世之不同,在當時的環境中,現實生活與政治狀況,均不容許人在世上有所作為,因此儒家思想根本無法實現,較消極的佛教思想,乃當時得令。
其次,佛教者傳教方法得宜,也有助其興盛。佛教在傳入之初即巳注意爭取社會上層人物的信仰和支持,在當時的博士弟子景盧、楚王英、漢桓帝、魏文帝、孫權以及南北朝的大多數君主,都好佛事。佛教因得君主的提倡及上層士子的支持,故得廣泛流傳,不受摧抑。
還有的是兩晉時期,清談玄學盛行,僧侶支遁、慧遠等時與名士辯論玄理,亦深為士林所敬重,因此主流思想也沾染了不少佛教思想。此外,東晉末年,慧遠致力於融佛入儒,其著有 <喪服經> 及 <三禮毛詩注析> ,以及後來的法顯西行尋求戒律,此等人的行徑,均豐富了佛學,有助於弘揚佛法,贏得了人民的普遍信奉。 三禮毛詩注析> 喪服經>
而且,當時漢代神仙方術流行,他們往往透過符咒治病、占星等來吸引群眾;而佛教中人為迎合當時俗尚,也兼用占驗,預卜吉凶、治病等方術以接近群眾,作為傳教方法。例如西晉末年,西域僧人佛圖澄來華,他用方術感化石勒,阻止了他的殘殺,其後亦為石虎所崇信,此等方術,極能吸引一般民眾,使中原人民逐漸奉佛。
最後,佛教既得君主的崇信的優待,所以君主常將財產捐於佛寺,天下更從風而化。北朝朝士死者,其家多舍居宅,以施僧尼。南朝豪貴亦常舍其邸宅,以起佛寺,至於以金錢貨贄田地捐給佛寺者,為數尤多,故佛寺財產年年增加。佛教寺廟既有大量財富,亦能致力於社會福利,以收攬人心。政府又容許附屬於寺廟的土地及人戶免國家賦役,而投歸佛寺,故造成佛寺財力豐盛,勞力大增,故在社會經濟上有一特殊地位,確保其勢力發展。
總括而言,佛教之能在中國盛行, 有其主觀條件與客觀因素的配合. 對中國文化發展影響深遠.
佛教為什麼在中國如此盛行
應該說,是已經和中華民族融合在一起了。所以自然盛行。
嚴格的說,中華民族的文化是儒釋道合一的文化,古人有云,“紅花白藕青荷葉,三教原本是一家”,就是這個意思。根據南懷瑾老師的闡述,共同形成了類似於金字塔的文化結構:
1、儒家文化是塔基,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基本內容,核心思想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化用到生活當中,就是聽幾乎所有父母說的那一句話:“孩子啊,你要好好唸書,將來找份好工作,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所以,儒家思想類似於食品和飲料,不吃不喝是會死人的。
2、道家文化是塔身,核心思想是“崇尚自然,無為而治”,這個“無為”,不是沒有作為,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自然規律,講究天人感應和因果報應。所以道家思想類似於醫院,有了病就要上醫院,不僅要找出生病的原因,還要找到藥方整治。
3、佛教文化是塔頂,核心思想是“明心見性、解脫生死、超越輪迴”,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吃飽喝足了,該考慮精神上的事情了”;或者叫“滿足了物質需求的人,必然會產生對精神上的需求”,當今社會為何信仰的趨勢又進入到新的熱潮,最大的原因就是人們發現吃飽喝足了但還是感覺不幸福,所以才開始從精神層面找原因呢!所以佛教類似於超市,沒錢進去逛逛,蹭蹭空調,看看產品,心情愉悅,有小錢就買點小東西,有大錢就買大件,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佛教能在中國流行的主要原因
一、佛教傳入時的環境及對中國的影響:
後世的佛教最愛問的問題是“何為祖師西來意?”就是說達摩祖師來到中國,過得也不愉快,他為什麼要來?我們這裡不問他來的本意,而是要問他來的意義。也就是佛教這種外來思想對中國固有文化帶來什麼影響或者說什麼啟發。包括魏晉、隋唐時期的佛學和宋明時期的理學它們都受到了佛教什麼影響。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的哲學、倫理思想都是比較單純的,其比較明確的主題就是天人問題。我們只要抓住這一個關鍵問題,中國哲學的許多問題都迎刃而解,雖然解答的方法不一樣,但處理的問題是一樣的,屬於共同的文化體系。其實不同學派之間爭吵最凶的就表明它們之間的關係密切,比如剛開始的時候儒家和墨家、道家吵得凶,後來又和法家吵得凶,就是因為它們解決的是共同的問題,所以才有對話的可能,才吵得凶。
魏晉時期佛教傳入中國後,我們發現一方面它解決了以前的一些困難思想問題,但又帶來了更多的困難思想問題。實際上佛教並不是要給中國古老的哲學問題新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全新的問題,所以並非接著中國文化來講,而是硬性切入中國文化。即使在印度,佛教文化也是異端,是少數派,在印度佔統治地位的問題也是天人問題——梵我問題。印度比較重視個體,人就是個體,而中國比較重視群體,人就是人群,特別是以國家為代表的人群的問題。佛教在印度興起非常艱難,印度講梵,佛教卻講無梵無我??。
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先被當成一種方術——宗教技術流派(中國人不喜歡科學,但喜歡科技)。後來被當作一種哲學清談,魏晉時知識分子因為精力沒有發揮到社會治理上的機會,就發揮到純智力思辯上,中國哲學發生一個轉向:從以往注重經驗世界的宇宙論轉向注重抽象思維的本體論。《世說新語》中的名士和名僧在一起清談不是看誰說的東西更有操作性,而是誰說得越玄越空就越有境界。我們現在比較公允地看,首先清談並不足以帶來社會的衰落,它其實是對以往儒家、世俗道家還有法家這種過分功利思想的一種反駁。整個漢代整個哲學思想是非常功利,所謂學以致用,甚至把經典直接用於判案,比如兩人打架了,就拿出《春秋》來判斷,何處地震了,就拿《左傳》等判斷。中國的文化基因決定中國的思想是比較實際的,到魏晉時這種思想方向有了轉變,清談就是對這種思想的反駁,佛教傳入正逢其時。
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同意nevous - 經理 五級
統治階級的提倡和支持。 是最主要的.
422年(南朝宋武帝永初三年)
謝靈運受竺道生影響,著《辯宗論》,以會通儒佛之說。
安徽壽縣導公寺約建於此年。
423年(南朝宋少帝景平元年)
罽賓(今阿富汗一帶)僧人佛陀什抵建康,與竺道生等譯《五分律》等律書。
424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
西域畺良耶舍到建康,譯出《觀無量壽經》。
42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
浙江寧波鄞縣建阿育王寺。
427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
竺道生因倡“一闡提人皆得成佛”,被逐出佛門,進虎丘山。
431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
罽賓沙門求那跋摩到達建康,譯《菩薩善戒經》。是為大乘戒法和瑜伽系學說傳於南方的開始。
433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年)
師子國尼姑鐵薩羅到建康,與僧伽跋摩為中國尼僧授具足戒(一說為元嘉六年即429年)。
發生“白學先生”(儒學)與“黑學道士”(佛教)之爭。
435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二年)
中印度僧求那陀羅到建康,以後譯《雜阿含經》、《過去現在因果經》、《勝鬘經》、《楞伽經》等。
436年(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三年)
宋僧人慧琳著《白黑論》,宗炳、顏延之反駁之。
438年(北魏太武帝太延四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詔罷沙門年齡50以下者,以其強壯,使為民。
444年(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
太武帝在崔浩煽動下滅佛。數年間,北魏境內佛教蕩然無存。
445年(北涼沮渠安周承平三年)
沮渠安周在新疆吐魯番等地大興佛教,立《造佛像碑》;北涼主客長史陰尚宿亦刻《捐道場碑》,立於吐魯番。
452年(北魏文成帝興安元年)
北魏文成帝下詔復興佛教,命州郡縣造寺,許百姓出家。
455年(北魏文成帝興光二年)
師子國僧人邪奢遺多·浮陀難提等5人來中國時,帶來3尊佛像。
459年
畫家、藝術理論家謝赫生(—532)。
460年(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
北魏沙門統曇曜在文成帝支持下主持開鑿雲岡石窟。
江蘇揚州大明寺興建。
466年(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
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建永寧寺,造七級佛塔、傳說高300尺。又造釋迦像,用銅10萬斤,黃金600斤。
472年(北魏孝文帝延興二年)
詔禁止無籍僧尼在民間遊化,僧尼出外教化須帶僧曹文書。禁止私建寺塔。
山西交城玄中寺約於此時興建,後該寺被日本佛教淨土宗奉為在中國的祖庭。
475年(宋後廢帝元徽三年)
定林寺法獻往天竺求法,至於闐得佛牙、舍利及《觀世音滅罪記》等而歸。
478年
斯里蘭卡錫吉里耶古宮創建,宮內有佛龕及天女散花等壁畫。
479年(南朝齊高帝建元元年)
河南濟源盤谷寺興建。
480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二年)
古印度僧人達摩約於是年來中國弘法,將禪學傳入中國。他曾面壁9年,被奉為中國禪宗的始祖。
481年(南朝齊高帝建元三年)
中印度僧曇摩伽耶舍在廣州朝亭寺譯出《無量義經》。
483年(南朝齊武帝永明元年)
敕長幹寺玄暢與定林寺法獻為僧主,分任長江南北兩岸僧務,時號“黑衣二傑”。
北京天寧寺佛塔約於是年創建。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創建。
江蘇南京棲霞寺創建。棲霞山千佛崖石窟約此時開鑿。
486年(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年)
江蘇徐州雲龍山石窟開鑿。
487年(南朝齊武帝永明五年)
南朝齊竟陵郡王蕭子良在建康召集文士、名僧談儒論佛,吟詩作文,並造經唄新聲......
佛教為什麼在唐朝盛行呢?
唐朝時期佛教宗派林立,有修為的高僧眾多,有發達的譯經事業,有眾多的僧團人數,相應的,這些僧人們進行與佛教有關的活動和傳播佛教信仰的場所——佛教寺院也逐漸增多。
唐朝佛教盛行的原因大致有:
1. 唐朝統治者崇尚佛教。
20個皇帝,除了武帝李炎是反佛的,其他皇帝基本上都傾向於支持佛教事業的發展。唐代200多年間,先後有高宗、武后、中宗、肅宗、德宗、憲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養佛指舍利。每次迎送聲勢浩大,朝野轟動,皇帝頂禮膜拜,等級之高,絕無僅有。據史載 “三十年一開,則歲豐人和”,可干戈平息,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統治者對佛教寺院的經濟支持,是佛教組織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物質條件。另外,統治政府也為佛教的發展提供了良好和寬鬆的學術環境。
2. 佛教本身的發展情況
3. 佛教人物(玄奘法師)的大力弘揚
4. 佛教適應了唐朝的思想狀態需要
5. 佛教與道教的爭鬥
6. 唐朝社會文化的發展、中外交流的頻繁為佛教發展提供了基礎
7. 文人雅士的推波助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