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對國家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22

決策在管理學中的地位和作用

決策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首要的,它將決定組織的發展方向及做正確的事情。 決策。是指通過分析、比較,在若干種可供選擇的方案中選定最優方案的過程。 決策的優劣直接決定組織的發展和命運。

簡述政府在決策中積極傾聽底層意見的意義

本書的主旨就是要通過解剖“麻雀”(以新醫改為個案),以抽絲剝繭的方式梳理、分析這一領域改革政策形成的全過程,從而深度探究中央政府是如何制定重大公共政策的。 政府決策機制是一個世界性話題。從決策效能的角度來劃分當今世界政治體制,中國完全可以進入表現優異的前列 在今天的世界,與其抽象地追問一個國家是否實行了所謂“民主”或“不民主”的體制,還不如看這個國家究竟有沒有能力迴應社會不同的甚至是分歧的訴求,究竟能否通過有效的決策機制合理公正地分配社會資源和權力。 實際上,如果從決策效能的角度來劃分當今世界的政治體制,中國完全可以進入表現優異的前列。近年來,中國出臺了一大批重量級的經濟和社會政策,這是隱藏在中國發展與崛起背後的重要動力機制。2011年,曾一度高呼“歷史終結論”的美國學者弗蘭西斯·福山對中國的決策機制表現出濃厚興趣,他曾這樣評價:“中國之所以能成功地應對金融危機,是基於她的政治體制能力,能夠迅速做出重大的、複雜的決策,並有效地實施決策,至少在經濟政策領域是如此。”其實,何止是在經濟政策領域,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的決策體制即使在外交、能源、農業、教育、醫療等政策領域,有著同樣優異的表現。說中國中央政府的高效決策並非自吹自擂,從當前西方媒體的報道來看,中國大型國企的海外併購、稀土出口政策的調整、對非援助與合作等多方面的重量級有效決策都使西方社會感到震驚。 其實,人們並不是最近才開始對中國的決策體制感興趣。長期以來,這個問題一直都被西方政要和學者視作窺測中國政府運作邏輯乃至政權特徵和性質的一個重要觀察點。但是迄今為止對中國決策過程比較系統和知名的研究,大多是由西方人尤其是美國學者完成的。顯然,針對自己的決策體制,我們需要一項從中國視角出發、具有中國話語特點的經驗研究。我們意識到新醫改決策過程是一次難得的瞭解中國決策過程的機會,於是從2009年新醫改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順利出臺後,我們就迅速開展這一項目。在研究中我們發現,中國中央政府重大政策的決策模式已由過去的“個人決策”、“集體決策”轉向一種民主化、科學化水平更高的決策模式。最終,我們將中國中央政府重大公共政策的決策模式歸納概括為“共識型決策”。在一些西方國家也實行過所謂“共識型”決策,但中國有其自身更獨特的文化基礎和體制特徵,因此我們稱之為“中國式共識型決策”。 “中國式共識型決策”模式有兩大支柱,即通過“開門”與“磨合”機制實現更大的包容性與參與性 “中國式共識型決策”模式有兩大支柱,它首先是致力於探索如何實現更大的包容性與參與性,其次致力於將不同的政策偏好“集結”起來,通過政治系統的整體協作實現有效決策。 第一個方面我們稱之為“開門”機制,同西方自由民主國家決策中主要由不同社會團體組織起來“闖進來”影響決策不同,今天中國中央決策的大門除了“闖進來”之外,還有“請進來”和“走出去”,其中最關鍵的是“走出去”。長期以來,中國的決策體制形成了“走出去”、調查研究、瞭解國情的優良傳統,即在制定重大公共政策時,通過下基層、下一線,展開各種形式的調查研究,傾聽民意,“摸透下情”,化解矛盾,使決策建立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用毛澤東的話說,這叫“眼睛向下,不要只是昂首望天。沒有眼睛向下的興趣和決心,是一輩子也不會真正懂得中國的事情的”。老一輩領袖中如陳雲也十分重視群眾意見在決策中的重要性,陳雲曾說,“只有收集了群眾的意見,才能作出很好的決定,否則是不可能的。”為此,他提倡向群眾學習。他說:“共產黨員要領導群眾,就必須首先向群眾學習。‘三個臭皮匠,湊成個諸葛亮。’離開群眾,世上是沒有什麼諸葛亮的。” 第二個方面則稱......

結合實例談談行政決策的重要作用

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研究陳珂(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重慶400045)摘要:公眾參與在整個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中起到一種釋放壓力和監督糾偏的作用,尤其是對於大型公共投資建設項目,如水電站、橋樑、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公眾參與不僅可以減少因市場缺陷和政府失靈給項目建設帶來的各種干擾,對緩解項目決策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負面效應,都有積極的作用。旨在通過分析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公佈的4萬億投資計劃的構成,明確公眾參與對於有效發揮投資帶動作用,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性,同時針對我國公眾參與的發展現狀,試圖提出個人的建議和看法。關鍵詞:金融危機;公眾參與;公共投資建設項目;項目決策中圖分類號:F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1-7348(2009)21-0102-04收稿日期:2009-07-21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9BZZ029)作者簡介:陳珂(1984-),男,山東泰安人,重慶大學建設管理與房地產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科學與工程。第26卷%第21期2009年11月科技進步與對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ol.26No.21%Nov.2009第21期表1擴大內需4萬億元投資投向構成(單位:億元)重點投向資金測算總計40000廉租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4000農村水電路氣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礎設施3700鐵路、公路、機場、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電網改造15000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社會事業發展1500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2100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3700汶川地震災後恢復重建10000注:數據來源於國家發改委網站。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在4萬億元的總投資中,有超過一半的資金投向了大型的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比如南水北調、災後重建、農村公路建設、鐵路、公路及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等。如何使這些投資真正發揮作用,是擺在決策者面前的重大課題。在我國公共投資建設項目(後面簡稱項目)領域,長期存在著項目決策失誤率高、形象工程氾濫、“豆腐渣”工程頻頻曝光、官員貪汙腐敗等現象,這些現象絕大部分是由於項目決策管理上出現了問題。而公眾參與是實現決策民主化、科學化的必經之路,是世界貿易組織關於行政公開、信息公開的普遍要求。因此基於公共投資建設項目對於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以及公眾參與對於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和管理的重要性,研究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具有其現實意義。1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過程中公眾參與的發展現狀和必要性1.1公共投資建設項目決策過程中公眾參與的發展現狀在國外,公眾參與作為民主政治的重要方式,經歷了近兩百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並且用法律確立了公眾參與的相關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對政府的制約和監督作用顯著增強。公眾參與主要是以公眾評議、公眾聽證等形式開展的,早期的公眾參與主要體現在環境影響評價領域,因為經過了工業高速發展的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和環境公害事故,為了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權和財產權,西方學者提出把公民環境權作為一項基本人權。於是,一些國家及國際組織相應地將環境權寫入法律中,公眾參與便逐漸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在國外的發展歷程中,也產生了很多比較經典的公眾參與理論,如20世紀80年代的公共管理理論,針對公眾參與城市規劃與管理的階梯理論等。同時,國外也有很多公眾參與工程決策的實踐,例如在葡萄牙的卡布拉薩工程中,由於公眾的積極參與,不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而且改善了庫區的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1]。我國的公眾參與出現在改革開放之後,雖然起步比較......

互聯網+對國家,企業,個人有什麼積極意義

①利用互聯網渠道,政府可以提高管理和服務的質量與效率,打造為人民服務的政府。

②利用互聯網平臺,政府可以更好地接受人民的監督,促進科學,民主決策提高政府的公信力。③通過國家互聯網體系,有利於開展政府間的國家合作;展示良好的國家形象。

黨中央開展的兩學一做對國家的治理有什麼重要意義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之後,深化黨內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實踐,也是面向全體黨員從集中性教育活動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所以開展兩學一做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快來隨yjbys小編一起閱讀了解吧。

開展兩學一做的重大意義

“兩學一做”對國企改革發展的重要意義

中央決定今年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這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署,主要目的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保持發展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

“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對國有企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陣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加強國有企業黨的建設,既是落實國有企業政治責任的要求,也是穩定企業經營發展的重要手段。而加強黨的建設,首要任務是加強思想政治建設,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在全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所著重強調的。

一、“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是國有企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途徑。

當前,一些中央企業中存在一些問題,比如,一些企業全面從嚴治黨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黨的領導弱化虛化淡化,具體表現有“兩個責任”落實不到位、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違規盲目決策造成國有資產重大損失、靠山吃山、利益輸送、帶病提拔幹部等。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部分黨員領導幹部信仰缺失,黨的觀念淡漠,不學黨章、淡忘黨章、不把黨章當回事,離合格黨員標準相去甚遠。

中央企業存在的問題在國有企業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要在國有企業中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使國有企業領導幹部增強黨的觀念,強化黨員意識,就必須將中央關於“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要求吃深吃透,樹立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的思想。首先,要堅持問題導向,“學”要帶著問題學,“做”要針對問題改,同時比照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中查擺的問題,區分層次,有針對性地解決。其次,要攻堅克難、敢於擔當,按照合格黨員標準,增強“四個意識”,在企業經營發展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敢於亮劍、矛盾問題面前敢於迎難而上、危機面前敢於挺身而出。三是全面加強國有企業黨建工作,完善黨內政治生活,堅持民主集中制原則,對“三重一大”事項強化制度監督,認真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嚴格黨員、幹部日常管理,改進作風,培育良好家風,抓早抓小,保持反腐敗高壓態勢。同時,也要為創新者撐腰,為實幹者鼓勁,建立健全允許失敗、寬容犯錯的容錯機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區分開來”的要求,從機制上讓幹部放手放膽放心幹事創業,推動形成有利於黨員幹部奮發有為的企業生態。

二、“兩學一做”是國有企業實現其政治、經濟、社會責任的思想保障。

國有企業的政治責任、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是國有企業歷史使命的表現,具體體現在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和國家主權性質的重要保證、是國民經濟中壓艙石,並將經營發展的成果回報社會、“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要實現這“三大責任”、推進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沒有“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提供的思想動力保障是難以完成的。

一是要求黨員領導幹部在深入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要論述、理解精神實質的基礎上,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針對那些不適應、不適合甚至違背新發展理念的認識、行為、做法,針對那些一味拼資源重複投入、簡單盲目鋪攤子、擴規模,重形式輕實效、重部署輕落實、重速度輕質量的問題,需......

一帶一路對實現中國夢有什麼意義

1、“一帶一路”打開築夢空間。

2、 “一帶一路”有利於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

3、通過“一帶一路”建設,無論是“東出海”還是“西挺進”,將使中國與周邊國家形成“五通”。

4、“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合作是基石。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迎來共創共享的新時代。

5、“一帶一路”在平等的文化認同框架下談合作,是國家的戰略性決策,體現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

6、“一帶一路”,是開放包容的經濟合作倡議,不限國別範圍,不是一個實體,不搞封閉機制,有意願的國家和經濟體均可參與進來,成為“一帶一路”的支持者、建設者和受益者。

談談你如何認識“一帶一路”戰略?

私聊我,我告訴你

怎樣理解信息與信息系統對保障公共部門決策準確性的重要意義

公共部門決策就是指國家、行政管理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在處理行政事務和社會事務時,為了達到某種組織管理的目的,運用多方面的知識,確定多種可供選擇的行動方案並從中選取一種最佳方案,以付諸實踐的管理行為過程。

“供給側改革”對中國經濟有何意義

近期,“供給側”成為經濟政策表述中的高頻詞。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總書記強調,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11月11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也提出以消費升級促進產業升級,“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擴大內需”。而在早前公佈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有“釋放新需求,創造新供給”的措辭。

作為全新表述,“供給側”概念表明宏觀經濟政策思路的新認知,也指明瞭今後宏觀經濟政策的走向和著力點。圍繞“供給側”,提供瞭解讀中國經濟政策和經濟前景的新角度。而回顧“供給側改革”的理論探索和相關先行經驗,對照中國經濟的現狀,就能更清晰地把握“供給側改革”的出發點、內在邏輯和推進領域,加深這一改革對中國經濟的重要意義。

國際實踐的經驗教訓

供給學派經濟思想佔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爾主義,因為度過了經濟停滯危機而在冷戰後期與前蘇聯的對抗中佔據了主動。

什麼是“供給側”?從字面理解,“供給側”就是相對於需求側,涉及供給的各個方面。上世紀70年代發軔於美國的供應學派是“供給側”經濟研究的先聲,並在大約10年時間裡成為日後有名的“里根經濟學”的基礎之一。供應學派的誕生建立在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基礎上。凱恩斯主義的核心是注重需求側的管理,通過刺激需求達到經濟調控目的,其典型工具是貨幣政策。儘管凱恩斯主義被一再證明在短期內確實行之有效,但長期來看,一味擴大需求會導致持續通脹,進而導致經濟停滯。這正是里根和撒切爾夫人上世紀80年代在美、英上臺時面對的局面。

在當時的冷戰背景下,美英的通脹和經濟停滯具有格外的政治放大效應,因此引發了學界和政界的反思。供應學派針對凱恩斯主義的弊端,提出了通過提高生產能力促進經濟增長,而不是通過刺激社會需求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張。基於這個基本認識,通過減稅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成為供給學派最鮮明的口號。

里根上臺後,於1981年將供給學派的主張結合貨幣學派的主張一起運用到經濟管理中,並分解為削減不包括軍費在內的財政開支,對企業和納稅個人實施大規模減稅,減少對企業的干預,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等措施。這是“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次大規模實踐。

從里根經濟學的實踐效果看,總體是正向的。里根時期,從1982年12月至1988年5月,美國經濟持續增長65個月,1984年,美國一度實現預算收支平衡。在此後的30年中,美國只在克林頓時期再次做到這一點。此外,美國的通脹率也由13.5%回落到低於5%。在更大的視野中,供給學派經濟思想佔重要位置的里根-撒切爾主義,因為度過了經濟停滯危機而在冷戰後期與前蘇聯的對抗中佔據了主動。

不過,雜糅供給學派和貨幣學派的里根經濟學,也有負效應。比如,減稅計劃導致里根執政期間赤字從一度平衡走向失衡,因為大企業受普遍減稅的益處更多,里根時期美國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自克林頓時期以來,出於平衡赤字的考量,供給學派失去了實踐舞臺。2008年金融危機以後,全球主要經濟體重拾凱恩斯主義,著重用貨幣政策刺激需求。到今天,其弊端再次凸現:歐洲沒有因為貨幣刺激解決債務危機,日本“安倍經濟學”邊際效應遞減,貨幣戰隱患出現。這說明,無論哪種經濟思維,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靈丹妙藥。這也意味著,中國新提出的“供給側改革”,必然要汲取國際實踐的經驗教訓,作出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詮釋。

改革只能是“中國經濟學”

美、英等國的供給學派思維實踐,儘管能為中國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借鑑,但無論在內涵上還是路徑上都會有很大不同。

......

相關問題答案
決策對國家的意義?
青少年對國家的意義?
服兵役對國家的意義?
航空母艦對國家的意義?
創業對國家的意義?
國家的意義是什麼意思?
好的政策對公民的意義?
節能降耗對企業的意義?
職業生涯對生活的意義?
簡單反射對生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