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特徵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5-01-05

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的區別是什麼'

自然特徵:天然形成,沒有人為修飾的 人文特徵:人造的

人文特徵是指什麼

交通,工業,農業,產業結構,人口,,,,,,,,這一類的

人文地理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人文地理特徵指的是:人口方面:人口分佈,民族,宗教文化,勞動力數量和素質,民居

經濟:經濟發展水平,工業,農業,城市分佈,商業,市場,交通,科技,等

社會:國防需要,個人偏好,鄉土觀念,政策等

中國區域的人文特徵是什麼啊

① 土地資源。中國陸地面積960萬平方公里,佔亞洲大陸土地面積的22.1%,佔全世界陸地面積的 6.4%,是世界上國土面積廣闊的國家之一。中國豐富的土地資源具有兩個顯著的地理特色:一、海拔較高、起伏較大的山地(包括丘陵、山地和高原)所佔的面積超過平地(平原和高平原),成2/3與1/3之比;二、在複雜多樣的生態環境中,形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小、難利用土地比例大的特點。目前,草原約佔全國土地總面積的37.4%,耕地佔10.4%,林地約佔12.7%,而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山、冰川和永久積雪等難以利用的土地則合計約佔20.5%。儘管如此,中國土地資源進一步充分合理利用的潛力仍很大,除現有草地、耕地和林地外,估計全國還有約3300萬公頃的宜農荒地、6000多萬公頃的草山草坡和9000多萬公頃的宜林荒山、荒地和疏林地有待開發利用。  ② 能源。中國常規能源的資源品種齊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國家之一。煤炭資源豐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達9014.53億噸,居世界前列;水力資源尤為豐富,理論蘊藏量6.76億千瓦,居世界第1位;石油儲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國陸上和海上遠景儲量都很樂觀  ③ 礦產。 中國是世界礦產種類多、分佈廣、 儲量大、大部分礦產資源能夠自給的少數國家之一。截至1990年底,中國已探明有一定儲量的礦種達148種。其中以有色金屬居優勢,鎢、銻、錫、汞、鉬、鋅、銅、鉍、釩、鈦、稀土、鋰等均佔世界前列。如鎢的儲量為世界各國總儲量的 3倍多,稀土金屬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一半以上,銻的儲量佔世界儲量的44%。鉛、鐵、銀、錳、鎳等的儲量亦具世界意義。鐵和錳的儲量雖均佔世界第3位,但貧礦多,富礦少;此外,還多伴生礦。如攀枝花鐵礦中,有釩、 鈦、 鎳等伴生。非金屬礦中的硫鐵礦、菱鎂礦亦居世界首位,磷礦居第2位,石棉等居世界前列。  ④ 水資源。中國水資源初步估算為27115億立方米。中國河川多年平均徑流相當於世界徑流總量的5.8%。  ⑤ 森林資源。中國現有森林面積1.24億公頃,雖佔世界第8位,但森林覆蓋率僅為12.98%,列世界第121位;森林蓄積量91.41億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其中有多種材質優良、經濟價值較高的樹種。  ⑥ 生物資源。中國生物資源非常豐富,僅種子植物即達2.45萬種,次於馬來西亞的巴西,居世界第 3位。在種類繁多的植物中,經濟植物(按單項用途一次一種計)即達2411種,不僅提供各種食料、藥材、纖維和其他多種工業原料,並可保護和改善自然環境條件。水產資源中有魚類約2400多種,其中海洋魚類約佔3/5,其餘為淡水魚類。此外尚有甲殼類、貝類和海藻類等。  人均資源佔有量低 從中國各項自然資源的絕對數量看均甚可觀,但人均佔有量都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如中國土地總面積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不足1公頃,而世界人均卻達3公頃;耕地面積列世界第4位,人均約0.1公頃,世界人均約0.36公頃;草場資源居世界第3位,人均約0.35公頃,世界人均為0.76公頃;森林面積人均0.107公頃,世界人均為0.65公頃;地表徑流總量人均不足270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值的1/4;同時,在世界上45種主要礦產資源儲量價值比較中,按礦產總值比計,中國居世界第3位,而人均卻居世界第10位。  主要資源地區分佈不平衡 中國自然資源地區分佈很不平衡,尤以水、能源和礦產三種資源更為突出。中國水資源的分佈,南方多,北方少。其中,長江流域水量最大,佔全國總水量的37.7%,次為珠江和廣東、廣西沿海各河流域佔17.2%;反觀淮河以北,黃......

福建的文化,人文特徵是什麼呢??

閩南區域文化特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秦漢以前,閩中土著居民與中原的交往不多,土著民俗自成體系,史稱這個時期的越族人,傍水而居,習於水斗,善於用舟,盛行原始巫術。到了漢代,中原人士依然認為閩中及其居民為“方外之地,劗發紋身之民也。”漢晉至五代,中原漢人開始不斷向東南沿海遷徙。隨著漢人大批入閩,漢文化在閩中由北向南迅速傳播,漢族的生產習俗、生活習俗、人生禮儀、歲時節慶、宗教信仰等民俗逐漸取代土著民俗而占主導地位。[i]同時,一些漢族與土著通婚,或土著為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自動轉化為漢族,閩越族的一些習俗風尚及其人文特點也沉澱下來,成為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宋代是福建社會經濟得以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也是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形成和演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在中國經濟重心南移的歷史條件下,福建經濟在短時間內躋身於全國發達地區行列。特別是宋代閩學的興起,對於包括閩南文化在內的福建文化以及民間的習俗風尚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這種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為保存和發揚中國傳統的文化禮俗提供了比較良好而又特殊化的條件。經過唐宋時代的錘鍊,作為一種具有某些獨特性格的閩南區域文化已經基本形成。元明時期,福建特別是閩南地區,經歷了海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強烈衝擊。明代中期以後,中國商品市場經濟繁榮,士農工商的界限漸趨模糊,傳統的農業經濟更加摻雜混合了多元的經濟成分。與此同時,思想文化界醞釀著求新求變的思潮衝動,更是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的走向成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我們現在所討論的“閩南區域文化特徵”,無疑應該是以明清時代的閩南區域為基本表徵。閩南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雖然是伴隨著中原文化在福建的傳播而向前發展的,中華主流文化對於閩南區域文化的形成與成熟定型有著主導性的影響力。然而我們還應當看到,所謂的中華主流文化,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在潛移默化之中。先秦時期,是中華文化中“諸子百家”爭相輝映、充滿生機活力的年代,隨著秦漢時期大一統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確立,儒家文化逐漸成了這種政治體制“獨崇”的主流意識形態。儒家文化的獨尊地位為維護中華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以及融合吸納多民族的文化因素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歷史作用。唐宋以降,中國的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日益朝著極權專制的方向邁進,因循守舊、虛偽逢迎、營私舞弊的官僚惡習,逐漸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風氣。與之相對應的思想文化意識形態,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嚴重變異。一方面,空談高調的道德標準往往令人可望而不可即,而另一方面,迷信權勢、唯利是圖又成了許多士大夫安身立命的行為準則。可以說,從宋代以後,雖然還有一部分士大夫和知識分子力圖堅守先秦儒家的道德規範,但是從整體上看,圍繞著政治統治核心的中原主流文化,日益出現了虛偽凝重與抱殘守缺的異化傾向。中原主流文化基本上是由北向南而向各個邊陲地帶傳播的。相對而言,越是邊陲地帶,其所受到的中原主流文化影響就會越弱小一些。中國大一統國家的邊陲地帶,各自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差異很大,文化淵源也多有不同,因此各個邊陲地帶接受中原主流文化的程度以及其所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徵也將是各自不同、多姿多彩的。就福建的情景而言,福建地處東南一隅,東面朝海,西北面是武夷山脈,在古代交通工具很不發達的情況下,它把福建與浙江、江西以至北方中原各地天然地阻隔開來,形成一個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是造成福建區域文化特徵與浙江、江西、廣東等相鄰區域有所差異的一個重要的地理因素。而在福建內部,著名的河流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溪等,都是發源於西北部山區而流向平原,是北方漢人.....

中國人文特色是什麼

一、重人輕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中國古代大多數思想家對宗教都缺少熱情。他們所共同關心的乃是社會、人生的現實問題。此即孔子“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論語·雍也》)、莊子“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莊子》)之謂。中國傳統文化凝神注視的是人間的是非和壽夭,對超然於現實之外的來生,則很少加以關注,從而形成了傳統文化輕鬼神、重人事的突出特色。儒家是一種道德信仰,是對完美人格和祥和政治的追求,不是對神仙,對方術,對上帝、對權力的崇拜。孔子“不語怪、力、亂、神” ,主張“盡人事,知天命”、“未知生,焉知死”。儒家思想具有宗教的精神而無宗教的痴迷,具有文化的包容而無會黨的伐異。

二、重道輕器 傳統文化所謂的“道”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理想、道德準則等,概括地說,就是儒家的“仁義道德”;“器”是指具體事物和名物制度。

孔子強調“君子不器”(《論語·為政》)其中固然有人格不能偏向一端的含意,但同時也流露出了“知人”壓倒“知物”的傾向。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論語·里仁》)“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衛靈公》)在孔子那裡,感性慾求(謀食)與理性追求(謀道)二者之間,後者處於優先的地位,一旦“志於道”,則即使身處逆境,也可以達到精神上的愉悅。所以孔子稱讚其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

三、 民為邦本 “民本主義”的觀念最早見於《尚書》五子之歌:“民可近,不可下;民為邦本,本固邦寧。”這是說,人民只可親近,不可威狎,因為人民構成國家政治的基礎,只有基礎堅固,國家的安寧才有保障。

孔子儒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以人為本、重民愛民,表現了鮮明的現實主義傾向。把“養民也惠”、“使民也義”、“使民以時”、“使民如承大祭”、“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等作為仁人君子之道而要求統治者遵守。孟子認為仁與不仁是國家興衰存亡的標誌和依據,提出 “民貴君輕”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要求為政者:“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

正是這些不同,才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深遠豐厚的人文追求,傲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並越來越受到世界的矚目。傳統文化的人文追求體現了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存價值,也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超前價值。

消費者的人文特徵是什麼,急額,具體的人文的特徵是什

當下藝術體現了中國在全球化市場經濟中,因消費型社會的形成而發生的藝術人文特徵的某種變化。這種新型的人文特徵,既具有全球化消費時代的共同性,顯示出中國在世界多元藝術格局中佔有的份額,又具有消費時代藝術的中國文化特徵,呈現出中國文化的當代性和時代性。

相關問題答案
人文特徵是什麼?
私人產品的特徵是什麼?
臺灣的經濟特徵是什麼?
審計的特徵是什麼?
蜜蜂的特徵是什麼?
外國人的特點是什麼?
人文指的是什麼?
公共財政的特徵是什麼?
圓形臉的特徵是什麼?
日本地形特徵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