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那麼軟弱?

General 更新 2024-11-24

宋朝為什麼那麼軟弱?

宋朝積貧積弱的根源

一談到宋朝,軍事愛好者大多對其沒有好感,因為它未能像漢唐那樣實現對遊牧民族的反擊,自始至終都生活在北方蠻族的陰影下,然而如果我們仔細研究這段歷史的話,就會發現研究宋朝歷史對當前中國的發展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大家都知道宋朝未能收復幽雲十六州,宋太宗兩次御駕親征幽州都以失敗告終,因此不少不明真相的網友在軍事上對宋朝評價很低。但有多少人思考過宋朝為什麼不能恢復漢唐疆界,建立橫跨南北的大帝國?回答這個問題並不難。宋朝建立時的國際環境和漢唐立國時大不相同。現在國人比較一致看好的朝代是漢唐兩朝。我完全贊同漢唐兩朝是中華民族(主要是漢族)最令人自豪的朝代。稍為仔細一點的話,我們會發現這兩個朝代竟然十分相似:兩朝均建立在另一個大一統的王朝之上,漢承秦祚,唐承隋祚。秦滅六國,結束春秋戰國長期分裂時代;隋平南北,結束五胡亂華,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這兩個朝代都是二世而終,問題都出在第二代皇帝的接位上。

秦隋末年,天下曾一度陷入大亂,但所幸持續時間不長,國家的政治格局沒有遭到重大破壞。雖然經歷了若干年的戰爭,但使漢唐獲得了比較完整的帝國,而這個帝國可是秦始皇和隋文帝征戰幾十年才掙得的家當。漢唐可謂得了天大的便宜啊!

而相比之下,宋朝就沒這麼好的運氣,它所取代的後周只不過是當時最大的割據政權而已。它建立國家的過程,可不是在接收一個大帝國的遺產(象漢唐那樣)。當時正處於五代十國,天下大亂之際,地方勢力經營已久,業已形成互不統建屬的獨立國家。國家統一不象楚漢決戰,畢其功於一役那麼簡單,也不象隋末各割據勢力那樣立足未穩即被唐各個擊破。國家統一需要象秦隋那樣進行長期戰爭。更重要的,是漢唐宋所處的國際環境(這是大多數學者和政治家忽略的,但卻是決定因素的問題):漢的主要敵人是匈奴;唐的主要敵人是突厥,宋的主要敵人是遼、金等國。問題在於:匈奴、突厥並不是真正意義的國家,他們僅僅是一個勢力較大的部落,是遊牧民族,居無定所,靠天吃飯。部落管理仍處於比較原始的水平,組織軍事化,機動性強,來去飄忽。這兩個遊牧民族是真正國際化的民族,活動範圍它生活資料,一般而言,他們對生產資料不感興趣。當大漠風調雨順,牛羊肥美時,他們不會對中原地區構成任何威脅,當乾旱等自然災害使他們的生活無法過下去時,到中原地區搶奪食物便是他們生存下去的唯一選擇(除非中原地區主動送食物給他們),畢竟農業社會對自然的依賴要大大低於自然放牧,而且農業人口居有定所,住地分散,便於掠奪。如果遇到抵抗,他們往往也是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因此,漢唐兩朝經過幾場比較大的戰爭就將匈奴、突厥問題基本解決(唐安史之亂後,又成了問題,但往往被史家所忽視),部分歸順中原王朝,部分遷徙到中亞、中歐。反觀宋朝立國之前,遼已經是中國北方的主要強國,早在後樑成立之時,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就已經脫離唐朝。阿保機稱帝時,已有高麗回鶻以及中國之吳越進貢。石敬瑭於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與契丹,那時候,耶律阿保機已經死去,他的兒子耶律德光接替了契丹國主的位子。石敬瑭竟卑躬屈膝地把比他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稱做父親,其向契丹上奏章時,把契丹國主稱做“父皇帝”,自己稱“兒皇帝”。除了每年向契丹進貢帛三十萬匹外,逢年過節,還派使者向契丹國主、太后、貴族大臣送禮。其時中原仍處唐末軍閥割據時代,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止。五代統治時期中原地區政權最長的不過17年,最短的只有7年。五十年竟換了五個朝代,十幾個皇帝。遼國正是利用中原混亂之際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挑撥離間,然後坐收漁人之利,遼國人通常扮演助弱抗強的角色,亥一政策實際......

回覆:為什麼宋朝這麼弱

宋朝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經濟達到了中國傳統社會的頂峰~遠遠超越了漢唐,明清二代也僅僅重複這宋朝的狀況而沒有超越。

一、杯灑釋兵權。節度使強權導致唐代滅亡。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都封為節度使,但太祖的節度使是官位虛職,意思是隻拿錢不管事,而且薪俸很高,讓這些手握兵權、從戰爭中殺出來的優秀將領,徹底做富翁去了。再提拔些年輕的、資歷淺的上來。在開國之初,面對強敵時就削弱了戰鬥力,這不能不說是很遺憾了。

當然,雄才大略如宋太祖,自然是明白這一點。但他仍這樣飾處心積慮地安排,自有他的考慮。唐代在最鼎盛的時候,積軍、政、財權如一身的節度使起兵造反,這就是長達十年的安史之亂,之後,五代十國,更是造反紛紛,短短几十年,武將們造反稱帝的人實在太多了,中國殘破不堪。

這樣血的教訓,宋太祖以溫和的辦法,杯灑釋兵權,將節度使變成一個虛職,消除了那些功勳們作亂的可能,這又是當時時代不能不說是比較好的選擇。

二、設驅密院為軍事最高機關,管部隊調動;設三衙管部隊日常訓練;將領由皇帝臨時指定;徹底分權,兵不知將,將不識兵,自然戰鬥力就大為減弱;好處,將領們想造反是難上加難。

三、募兵制。發生天災時,擇災民、罪犯等為兵,一直到60歲才退役。簡單試想一下,在部隊當30-40年兵,不說身體原因,精神狀態就可想而知了,這樣的兵能打仗嗎?當做不能,那怎麼辦,就只有不斷募兵。倒仁宗時,部隊由開國之初二十萬到了一百二十萬,軍費開支佔朝庭收入幾達六分之五。這就是“冗兵”問題。

四、冗官。宋朝是最重視讀書人的。科舉先士的人最多,只要考上了,就都是官了,而且還是真正的高新。但天下職位有限,考上的人多,怎麼辦?朝庭養起來。宋朝官和職分開,多大的官,就拿多少錢,比如節度使最高。但官不代表職權,就象現在的職稱一樣。只有差遣,才有職權,比如知XX州等,職位有限,當官的人多,到神宗時,十個官裡可能就有七八個官只拿錢不做事。

好處就是一大批文人,日子過得很滋潤,宋朝又有祖訓,不能殺士大夫,所以也過得很自由,導致文化空前發達,甚至有幾項了不起的發明創造。

五、制度。宋朝基本上可以說沒有真正的地方官。路、州、府、軍、縣,都由朝庭直接派遣,三年一換,所以說還是中央的官,只是臨時負責地方,就象現在的“掛職”,如果算上路途的時間,三年實在是太等了;以府為例,臨時地方官有知府、通判、轉運使等管行政、刑法、財政等,中央集中幾乎所有的稅收,實現分權,互相監督,其它制度大體都是以分權為本。

這樣的制度效率低,急功近利,毛病太多,特別是地方政府虛弱,外敵入侵時,只要拿下首都及可。好處當然是地方想造反,基本上不可能。

六、地理,燕雲十六州在遼國的手上,開封之北全是平原,遼國鐵騎幾日就可殺到黃河邊,宋朝無地利。遼國隨時開打,主動權在遼國,這就是為什麼宋朝在軍事上佔優時還是簽下了“潭淵之盟”,每年進貢50萬。

七、無馬。我國只有河套地區和熱河、東北、工蒙一帶適合養馬,這三處地方都淪落敵手,所以宋朝騎兵少且弱,基本沒有進攻能力。

八 無錢。冗兵、冗官,宗室增多,基本上消耗了財政收入,加上戰事常有,駐守部隊一年一換防區,更是入不甫出,想打仗沒有錢。

九。王安石變法。變法不以說不先進,王安石不能說沒有能力,變法後,國庫確實增加了許多,可也是釜底抽薪,富了國家,窮了人民。司馬光說多好,錢是一定的,國庫增加了,老百姓就沒有錢了。確實有道理,當時的生產條件,短時間可能通過拓展生產,加快流通來增加財富,因此,一定意義上講,生產總值是一定的,當然就是國家富了,人民就窮了。

十、重......

什麼國策導致宋朝成為最軟弱的?

1、宋朝開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導致積貧積弱。

2、“守內虛外,崇文抑武”的國策和個別奸臣的投降賣國。

3、宋朝經常更換統兵將領,以防止軍隊中出現個人勢力。宋朝的兵力部署強幹弱枝。

4、北方遊牧民族強大,宋朝無法抵禦入侵。

為何宋朝那麼窩囊

1地理問題,眾所周知五代晉朝石敬塘將幽雲十六州送給了遼國,這導致北宋喪失了以長城為險的防線,且失去了最好的馬匹生產地,所以遼國騎兵對戰宋軍步兵可想而知。2.軍制問題,宋太祖設立諸多軍官軍職,導致軍隊冗官過多,上下指揮混亂,打起仗來,將不知兵,兵不知將。加之北宋的大軍多駐紮在京城,所以邊境地區可想而知。3.將領問題,宋一代能打的將領的確缺少,范仲淹王安石皆非能才,岳飛狄青也收場不好,所以任用非人,軍隊作戰可想而知。4.對手問題,宋的對手例如遼國,在當時可謂世界強國,西夏人也是善戰,幾乎全民皆兵,這種遊牧民族一

歷史上的宋朝真的是軟弱無能嗎

1、宋史是元朝丞相脫脫主持編修的,300多年的歷史,居然在短短3年都編好了。在沒有電腦、沒有office軟件的時代,抄寫一遍都吃力。編修的質量、可信度,只能是呵呵。

2、一個軟弱無能的政權,沒有可能在強敵環視的環境下,存活300多年,比它壽命長的封建王朝,只有漢。唐朝都比不上。

3、宋朝人口數量,稅負數量,前無古人。數百年後南美洲高產農作物引進中國之前,也沒有哪個朝代能超越。這可能是一個軟弱無能的政權能達到的嗎?

4、宋朝首都汴梁人口達到150萬的時候,同時期的倫敦、巴黎,人口只有3萬多。

5、宋朝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王朝發展的巔峰時代,不論是科技、文化、制度還是經濟……全方位的。蒙元為了在精神上、文化上徹底摧毀中華文明,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地抹黑、汙衊宋朝的文明成就,以此來證明自己野蠻統治的合理性。於是濃墨重筆書寫宋朝在特定歷史時期外交、軍事的失敗,把宋朝塑造成一個人見人欺的“戰五渣”。

6、但是無論文字上怎麼抹黑,中華民族創造輝煌文明,傲人的數據就擺在那裡,這是最有力的證據。

宋朝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弱的朝代?為啥?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十分富裕的朝代,它弱主要體現在軍事上。因為沒有天壤屏障與軍事緩衝區,所以一直受到其他國家威脅!

就宋代疆土而言,是在中國東南部分土地,南方人的性格相對軟弱。宋朝崇尚文治!社會文學氣息濃厚,人們善於詩詞、收藏,當權者總喜歡化干戈為玉帛、以和為貴。卻不知道國家真正的存亡之道。宋代皇帝有杯酒釋兵權的前車之鑑,為加強中央集權不敢給予武將過多權利,怕他們效仿造反。中國人自私自利的劣根性大家都懂,特別是統治階級為己私利可以損害國家利益。他們怕在連年戰爭中喪失威信與權利,天下會被其他人佔領。所以皇帝內心裡是一直求和的!並不全是奸臣的罪過。

一個國家的皇帝不肯強兵重武,遏制國家軍事發展,削減武將權利。宋朝是有機會逐鹿中原恢復河山的,只是歷代皇帝都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從未出現過一個出類拔萃的英主!宋代只崇尚文治造成領土越來越小,這些懦弱的皇帝們不是被關押、逃亡、就是昏庸無能。宋代只有趙匡胤還算有氣魄和膽識。

趙匡胤算是河南人,宋代定都在開封,以河南人的性格是無法抵抗北方凶悍民族的。南方的民風也是宋代崇尚文治而奚落武力的重要原因,半壁江山保留的是濃厚的文人氣息,缺少血性男兒反抗精神。所以宋代一直被人欺辱,好不容易岳飛等人打了勝仗,皇帝又忙著收回權利並不信任武將。大多南方人的性格都是如此,從如今社會中也能看出來。

還有個原因就是宋代地理原因,沒有產馬的地方因此沒有精銳的鐵騎。還缺少打造兵器的材料,所有武裝大多是步兵。所以岳飛發明了很多步兵與騎兵對陣的戰法。這也是宋代軍事薄弱的一方面!

宋朝的歷代皇帝要是有李世民、努爾哈赤一樣的後代,結果就不同了。

宋朝統治者與明朝統治者相比誰更軟弱 說明為什麼

應該是宋朝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是以前朝武將的身份得天下當皇帝的,所以從一開始就對武將嚴加防範,而且提出“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嚴重抑武重文,這就造成武將和士兵的社會地位非常低賤,統治者在太平年間還可耀武揚威,一遇到對外戰事就丟盔棄甲。再加上宋朝初年兒皇帝石敬瑭把中國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宋朝早期還想通過武力收回,結果在戰場上敗得一塌塗地,中後期的統治者也就安於現狀苟且偷生。西部有西夏和吐蕃,北部有契丹遼國和後來的女真金國,再到蒙古統一草原後建立的元朝政權,宋朝本就失去了地理優勢,國內又不注重發展軍事力量,中後期有頻繁遭遇自然災害,天時地利人和一樣都不佔優,滅亡也就成了必然。

而明朝恰恰相反特別看重發展軍事,如果不是後來走上了閉關鎖國的錯誤路線,其實還是大有可為的。

歷史上宋朝的陸秀夫是什麼樣的人 很軟弱嗎?

陸秀夫(公元1236年-公元1279年),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南宋左丞相,抗元名臣,與文天祥、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崖山海戰兵敗,揹著衛王趙昺赴海而死。時年四十四歲。

《宋史》: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靜,不苟求人知。

蔣一葵:當時有先兆曰:”擎天者,文天祥。捧日者,陸秀夫。“

林景熙:紫宸黃閣共樓船,海氣昏昏日月偏。平地已無行在所,丹心猶數中興年。生藏魚腹不見水,死抱龍鬚直上天。版蕩純臣有如此,流芳千古更無前。

瞿佑:餘觀卷中所載,如謂陸秀夫殉國,家鉉翁持節,汪水雲賜還,實足以醜奸臣,壯義士。

解縉:崖山敗後,祥興乘黑雲中與數舟漂去。宰執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趙文濂:瞻、廣、秀夫、世傑事蹟,焜耀史策。後之論者,莫不仰其風,高其志,想見其為人。

蔡東藩:及文、張、陸三人之奔波海陸,百折不回,尤為可歌可泣,可悲可慕。六合全覆而爭之一隅,城守不能而爭之海島,明知無益事,翻作有情痴,後人或笑其迂拙,不知時局至此,已萬無可存之理,文、張、陸三忠,亦不過吾盡吾心已耳。讀諸葛武侯《後出師表》,結末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敗利鈍,非所逆睹。”千古忠臣義士,大都如此,於文、張、陸何尤乎?宋亡而綱常不亡,故胡運不及百年而又歸於明,是為一代計,固足悲,而為百世計,則猶足幸也。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

相關問題答案
宋朝為什麼那麼軟弱?
宋朝為什麼缺馬?
宋朝為什麼分南北?
宋朝為什麼叫宋?
宋朝為什麼要分北宋和南宋,是怎麼命名的? ?
宋朝為什麼要有南北宋之分? ?
宋朝為什麼軍事這麼弱 ?
比亞迪宋為什麼那麼差?
隋朝為什麼那麼快滅亡?
清朝公主為什麼那麼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