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分春秋和戰國?
為什麼要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間段呢?
征戰目的最簡單:春秋:成為霸主,尊王攘夷,號令天下。除了小的不能再小的諸侯,基本沒什麼滅國戰。
戰國:擴大地盤,消滅敵國,最後百餘諸侯只剩七雄爭霸。
經濟發展水平:
春秋:大殖民時代剛開始,到處都是原始森林,出門就迷路,所以水路是最可靠最重要的交通方式。遠征的目的是統一思想,順便掠奪人口,各諸侯自己國家內部的荒地都沒有開發好,沒興趣要遙遠的土地。這一時期的策略是專著發展、增加人口。看齊桓公就知道,他把一些被滅的小國在自己國內給封地,讓他們安居。要是是開發好的地盤,那還不拆遷打架什麼的。其實這事的本質是搶人,春秋時期,人比地貴。
戰國:大殖民時代基本結束,人口大爆炸已經發生,全中國有數百萬職業軍隊(不生產、專業打仗)。這一時期的策略是遠交近攻,目的是擴大地盤。這一時期,地比人貴。
土地制度和地主階層:其實從春秋時期齊桓公的管仲改革開始,分封制的土地制度就開始變化,只不過這個變化沒有觸及土地所有制,到戰國時期秦國商鞅變法,確立土地私有制,地主這個階層開始出現,意味著官僚這個階層開始出現,官僚的目的是大地主,從而產生了影響之後一千年的世家門閥。
為什麼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東周初期,各地諸侯雖然有小規模的戰爭,但都還聽命周天子的安排調遣,因此社會在較穩定的情況下發展,時局像春秋一樣給人帶來安定;東周後期,“春秋五霸”轉變為“戰國七雄”標誌著一個新的格局,各地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相互戰鬥,戰亂連連,因此謂之戰國
【附:“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
參考資料:百度知道
東周為什麼要分成春秋和戰國兩端?
春秋和戰國分割的標誌是三家分晉,公元前450多年吧
春秋時代講究王霸政治,也就是打著尊從國王的名義稱王稱霸,因左丘明著國史(左氏春秋轉),孔子整理成場春秋》而得名
戰國則是因為各國征戰不休,從爭霸上升到了滅國統一的道路,周王室已經完全喪失了對諸侯國的制約能力,反而漸漸要受控制,各國自我征戰,是為戰國
注意:春秋和戰國都是漢朝人的說法,應該是西漢末期形成的,在此之前,人們稱之為先秦周代
東周為什麼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東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前256年被秦所滅為止,共傳25王,前後經歷了515年.東周分為兩個時期,以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到周敬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76年)為春秋時期;周元王元年到東周滅亡(公元前256年)35年後的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為戰國時期.
當時,魯國史官記錄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是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其特點是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到諸侯.後世便引書名來代表這段歷史時期,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七雄”.“戰國”因西漢劉向所編《戰國策》一書而聞名,其特點是權力重心繼續下移,由諸侯而卿大夫而士,布衣即平民階層興起.春秋時期,是中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而戰國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開始.
春秋與戰國怎麼劃分
關於春秋戰國的分界及戰國的起始時間,不外乎下列幾種說法:
1.公元前475年或476年,即周元王元年,這是主流觀點;
2.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資治通鑑》紀事始於此年;
3.公元前481年或公元前468年,《春秋》紀事終結於魯哀公14年(前481年),《左傳》紀事終結於周貞王元年(前468年)。
上述說法可歸為三類:
第一類,按傳統的以某個帝王(天子)即位的時間作為朝代或時代的開始,關於周元王的前一個王周敬王在位時間,由於左傳和史記有出入,故出現兩種說法。
第二類,按戰國七雄實際形成的時間開始,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瓜分晉國,並得到周天子的承認成為諸侯國。
第三類,以春秋來標誌戰國,也就是說春秋時代結束後,戰國時代就開始了。這就涉及到一個怎樣定義春秋時代的問題,有人認為孔子《春秋》絕筆的魯哀公14年(前481年)為春秋戰國的分界,又有人認為應以左氏春秋的紀事終結年(前468年)作為戰國的開始。
而我認為,上述說法,除第二類外,都是以孔子及其作品的年代作為參考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的,而且第二類時代的劃分雖然在孔子之後幾十年,但也與孔子有一定的關係,正因為孔子死後缺少有影響的史家對“非禮”之事進行文誅筆伐,才使得諸侯國之間非正義的兼併與瓜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這就說明了孔子作為偉大的思想家,對時代的影響作用。與其用孔子的作品來劃分春秋戰國時代,不如以孔子本人來標誌那個時代,也就是說,孔子的死(公元前479年),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雖然與公元前481年只差兩年,但意義不盡相同,這樣更加突出了孔子劃時代的作用。
公元前475年,是郭沫若所持的觀點,故大部分教科書依照這種觀點;
公元前476年,是翦伯贊所持的觀點,《辭海》也支持這種觀點;
公元前403年,是范文瀾《中國通史》的觀點;
公元前481年,是呂祖謙《大事記》的觀點;
公元前468年,是林春溥《戰國紀年》的觀點;
春秋和戰國分界於公元前479年,是我的觀點。我查閱了一下,從古到今,只有我一人持此觀點。
“春秋”“戰國”名稱的來歷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報導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於它所記歷史事實的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的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把《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為了敘事方便,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
春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大諸侯國為“戰國”。《戰國策·燕策一》載蘇秦的弟弟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國都有戰國的稱呼。到西漢初年,“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作為特定的歷史時期的名稱。戰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史記》的《六國年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滅齊統一六國的...
請問春秋戰國為什麼叫春秋戰國?春秋有什麼特別的意思嗎?
[春秋爭霸,戰國稱雄]
五霸變更由如春秋交替一般的輕易,
七雄易主卻須戰爭手段來達成。
春秋戰國 皆是後人對那段混亂時期的一種形象稱呼
.........春秋變換自然界不可抗拒的法則......
...
.
..
也有人說源於《春秋》《戰國策》。
但我本人卻認為並非如此...
先有時間的確定 再有《春秋》《戰國策》等著作的命名。
就是孔子本人也是先聽說春秋時期,後對《春秋》命名(本人猜測)
東周為什麼分為春秋,戰國。為什麼要把三家分晉之前稱為春秋,之後稱為戰國。
春秋時期
由於魯國孔子的編年史《春秋》一書而聞名天下,於是歷史上通常將周平正東遷至公元前476年之間的歷史時期稱之為“春秋”時代,這段時間基本上和《春秋》一書記事所跨時間差不多。
戰國時期
因為這個時期周天子已經無力控制諸侯,於是諸侯國互相吞併,從春秋時期的一百多個諸侯國變為十幾個諸侯國。由於這個時期戰火紛飛,又因為這段歷史見於《戰國策》。所以叫做“戰國揣。
有關戰國的起始年份,史學家一直存在各種爭議。司馬遷因戰國各國史籍被秦國付之一炬,遂採納秦史書《秦記》所載,定戰國始於前476年(周元王元年),而北宋成書的編年史《資治通鑑》則以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而定戰國始於前403年[2]。隨著時間的發展,這兩種觀點都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補充。在前403年之前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和前434年三家分晉。目前,史記的觀點因包括瞭如上重要的歷史事件而得到多數採納。也有學者認為,前453年三家滅智,七國爭雄局面已經形成,應該以此作為戰國的開始。而在戰國時期的結束是在秦統一中國。
我認為戰國時期地主階級形成,開始渴望政權。奴隸制度趨於瓦解。田氏代齊,三家分晉,便是卿大夫等新興的地主階級地奪權,七國雛形形成。加之這時經濟階級基礎的不同,導致各國戰爭性質的趨於封建化,不是為求奴隸,而是人口和土地了,為此將東周分為春秋戰國兩時期。
東周列國為什麼分春秋篇和戰國篇
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東周在戰國後期(前256年)被秦國所滅,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在時間上並不全然包含在東周王朝裡面。西周時期,周天子保持著天下共主的威權。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因此,東周時期的社會大動盪,為全國性的統一準備了條件。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時期和戰國時期,其分水嶺是在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掉智氏,瓜分晉國為標誌。春秋時期,簡稱春秋,指前770年-前476年,是屬於東周的一個時期。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後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