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舞龍的意義?

General 更新 2025-01-06

過年舞獅的意義

過年舞獅的意義: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襬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佈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繡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臺、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採青等。

春節有什麼意義

春節的意義

各國朋友都知道春節是中國的節日,並且對中國人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春節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節日,備年貨、放鞭炮、舞龍獅、包餃子等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固定的風俗習慣。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睦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更是深入著中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春節也就是過年,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神聖不可動搖的位置!它的重要意義完全可以與西方的聖誕節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方人信基督,而我們中國人是偉大孔子精神孕育的子民!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到今天,很多已經被我們弄丟了,是誰之過呢?答案異常沉重。但是,唯有春節也就是過年,作為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堅強地生存下來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滅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為這是我們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因為這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精神殿堂! 不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留守家園的親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論是黃河以北,還是長江以南;不論是垂髫童子,還是皓首老人,在農曆春節到來時,在神州大地上,在全球華人聚居地,我們都要一起喜悅!一起高興!一起歡聚!過年!這是一種怎樣神奇的力量! 借用杜甫的詩句表達一下心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春節舞獅有什麼意義?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它最早是從西域傳入的,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舞獅子的活動也輸入中國。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軍隊,後來傳入民間的。兩種說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說:“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 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著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著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裡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麻煩採納,謝謝!

中國人舞龍燈有什麼寓意?

元宵傳統遊藝活動——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氣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春節習俗的意義

中國歷史上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現今狹義的春節一般中國農曆年的歲首。

民間傳統意義上廣義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

據記載,中國人民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作歲首。據說這就是農曆新年的由來,後來叫春節。

春節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

春節 -

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3年7月,袁世凱批准以正月初一為春節。自此夏曆歲首稱“春節”。

“春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南北朝時,人們把整個春季叫“春節”。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曆元月一日為“陽曆年”,仍把農曆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即陽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6]

春節 - 傳統流程與習俗

春節的習俗多種多樣。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習俗都不相同。

臘八

農曆臘月初八,是傳統的節日臘八節,作為“新年”即將到來的信號。漢族傳統上,這一天要喝臘八粥,製作臘八蒜。琉球人會吃用月桃葉包的米糕,還會掛貝殼驅邪。

祭灶

祭灶,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8]

蒸花饃

臘月二十三後,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後者花梢。特別要製做一個大棗山,以備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

寫春聯

臘月二十三以後,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節的對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9]

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 ,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託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貼春聯

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

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什麼意義?

春節對中國人的意義

各國朋友都知道春節是中國的節日,

並且對中國人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春節是一年當

中最重要的節日,備年貨、放鞭炮、舞龍獅、包餃子等等,這些都已經成為了固定的風俗習

慣。

人們說,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

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

就有春節。

放眼中華大地,

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禮花綻放,龍舞翻飛,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

正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

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

家庭的節日,

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

中國有

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

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

父子兩代,

祖孫三代,

甚至四世同堂,

敬杯酒,

鞠個躬,

父慈子孝,

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著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

無關,

同權力無關,

同勢利無關,

是骨肉情,

闔家歡。

同時,

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

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

是團結的節日。

不但在親人之間,

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

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

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愉快”,誰聽了誰高興。總之,春節是使

人和睦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

是對

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

受人喜愛,

深入

人心。春節更是深入著中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春節也就是過年,

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神聖不可動搖的位置!

它的重要意義完全可以與

西方的聖誕節相媲美,

有過之而無不及。

西方人信基督,

而我們中國人是偉大孔子精神孕育

的子民!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到今天,很多已經被我們弄丟了,是誰之過呢?答案

異常沉重。

但是,唯有春節也就是過年,

作為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堅強地生存下來

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滅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為這

是我們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東西,

是絕對不能碰的;

因為這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

精神殿堂!

不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留守家園的親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論是黃河

以北,

還是長江以南;

不論是垂髫童子,

還是皓首老人,

在農曆春節到來時,

在神州大地上,

在全球華人聚居地,我們都要一起喜悅!一起高興!一起歡聚!過年!這是一種怎樣神奇的

力量!

借用杜甫的詩句表達一下心情:

“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

。...

春節的背後意義是什麼

近些年來有不少人在抱怨,說春節越來越沒有意思了,而在抱怨的同時總是把美好的回憶指向過去,指向童年,把這份節日的意義保留在童年的記憶裡。然而,節日真的沒有意義了嗎?我們是否還需要節日?節日對我們有什麼樣的意義?為什麼在童年的記憶裡節日是美好的呢?

迦達默爾說:“什麼叫慶祝一個節日?就是把一切各自忙碌的人群結合到一個突然靜止的時間中去。”節日是一個特殊的時刻,它是一切人共同的時刻。平常人們被緊張的工作所包圍,人們因工作總存在著利害衝突,甚至勾心鬥角、爾虞我詐,在工作中感到身心俱疲,而節日把我們從工作中解放出來,利害衝突不存在了,人們共同來慶祝這個節日,所以能變得彼此相親、充滿了愛意。

人們因工作或其他種種原因,總是彼此分離,天各一方,包括夫妻之間、父母之間,而節日給我們這樣的時間,使我們能夠重新團聚,充分享受天倫之樂。它也不需要我們有什麼驚天動地的行為,就像《常回家看看》那樣,這首歌之所以引起了我們的共鳴,是因為它唱出了我們共同的心聲。在平常我們甚至沒有時間向妻子或丈夫表達愛意,但在這時,我們不妨表達一下,愛,需要有勇氣表達。

在新年裡我們總是傳遞著這樣一句話,“新年好”“春節快樂”。也許是我們聽得太多的緣故,我們感到麻木,聽到好像沒有聽見一樣。的確,這些話成了俗套,就像“自動化”的語言。但是,為什麼這俗套的話流傳這麼遠,因為愛在這些話裡面傳遞著,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在傳遞著,人們就是這樣一年一年傳遞著愛和祝福。我們不可能去創造一句“陌生化”的語言,讓每個人都不明白,因為語言就是約定俗成的。

如果說日常生活使人們沉浸在忙碌中任時間流逝,節日則能讓時間停止,讓人們重新體味時間和生命。因為時間對人來說就是生命,人的生命就是時間。我們中華民族沒有西方那種“狄額尼索斯式的酒神精神”,我們沒有狂歡節,所以我們更需要春節。

也許現在物質生活太豐富了,所以感覺不到春節的美好。童年由於物質的貧乏,所以我們渴望春節,在春節裡有好吃的,有新衣服,所以我們把春節的美好指向童年。然而,我要說不。如果你問現在的兒童,春節是不是美好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什麼兒童總是感到春節的美好呢,就像我們的童年一樣?“癥結”就在這裡,因為我們失去了兒童那種敏感的、好奇的、純潔的、遊戲的心態。

春節存在的意義

春節為一年之始,民間俗稱“過年”。農曆新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最被重視的大節日。 但是,最初的概念“年”是與農作物生長的週期性和人類生產的勞動的週期性相關聯的,莊稼獲得好收成,百姓們不免要慶祝一番,久而久之,就成了一個節日。所以年是收穫的象徵,所謂“五穀熟曰年”。 另一種傳說是:相傳在遠古時代,有一種凶猛的怪獸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舊歲之交,便出來糟踏壯稼,傷害人畜,百姓叫苦連天。有一次它又跑到村莊裡為非作歹,被一家門口晾的大紅衣服嚇跑了。到了另一處,又被燈光嚇得抱頭鼠竄。於是人們掌握了“年”怕聲音、怕紅色、怕火光的弱點。每至年末歲首,人們就在家門口貼紅聯、放鞭炮、掛紅燈,院子裡燒柴禾、攏旺火,用菜刀剁菜肉,發出聲音,把“年”嚇得逃回海里,不再危害人畜。鄉親們為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過春節的習俗最早可追溯到周、秦時期,那個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裡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後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希望這個回答能對你瞭解春節的來歷有所幫助。

春節 的寓意

美食吧裡的春節食譜都是有春節寓意的,你可以邊學著做,還可以知道寓意

這裡是所有的春節食譜

美食吧的譁節食譜www.sbar.com.cn/category-172

應該有你想做的哦

分享一下

相關問題答案
過年舞龍的意義?
過年的意義?
當年修中巴公路的意義?
四年級數學小數的意義?
青少年對國家的意義?
五年級方程的意義視頻?
過節日的意義?
一年級孩子閱讀的意義?
過生日的意義?
花樣年華旗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