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存敬畏的意思是什麼?
心存敬畏的意思是什麼
【詞語】 敬畏
【全拼】: 【jìngwèi】
【釋義】: 又敬重又害怕。
《心存敬畏》主要內容
“敬畏”,這是一個狀態的兩面,敬對內心,畏對外部;
但這個畏不是“怕”而是一種清晰認知後的震驚、尊重和自持的心理狀態,是和敬融合在一起的“驚-敬-信”一體的東西;
而“敬畏”裡的敬也是面向人類內心那種萬象森嚴,持有的一樣的心理狀態。
--
《寫在語文邊上》之《心存敬畏》
本帖最後由 袁衛星 於 2012-12-13 12:35 編輯
引言 定義敬畏
近代西方哲學史上劃時代的哲學家康德有一句名言:
“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日新月異、有加無已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這句話橫跨東西屏障,穿越時間長河,至今仍然是人們精神生活的座右銘。
在這句話中,我們需要把握一個關鍵詞:敬畏。
“敬畏”是什麼?就是“既敬重又畏懼”。這是人對待事物的情感態度,它囊括了“敬”與“畏”的雙重情感內涵:“敬”是指恭敬、敬重、彬彬有禮,“畏”是指懼怕、畏怯、戰戰兢兢。在這裡,“敬”,體現的是一種人生態度、一種價值追求,是對事物人格化的一種尊重;“畏”,是一種行為的警示界限,是一種對自身言行的自律,是一種對萌生不規行為的自我約束。敬畏是一種態度、一種觀念、一種品德、一種境界、一種自省、一種約束,也是一種憂患、一種睿智、一種敏銳、一種原則、一種覺悟。一句話,是內在精神境界和價值追求的自然外化。
翻開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人們就會明白,敬畏是中華倫理道德的精髓,是做人之基、成事之道、從政之德、治國之本。在我國,古人對“敬畏”早有精闢論述:有“君子以恐慌修省”之良言;有“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的名言;有“有所畏者,其家必齊;無所畏者,必怠其睽”的警告;有“畏法度者最快樂”之達觀;有“君子觀洊雷威震之象,以恐懼自修飭循省也。君子畏天之威,則修正其身,思省其過,咎而改之”之告誡;有“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的勸解;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的操守;有“君子大心則敬天而道,小心則畏義而節”,“小人則不然,大心則慢而暴,小心則淫而傾”的界限;有“君子之心,常存敬畏”之習慣......
中國語境中的“敬畏”常和“道德典範”聯繫在一起。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天命”對人而言是神聖而不可輕易達致的東西;“大人”是“天命”的承載者,是社會政治秩序的代表;“聖人”是“天命”的闡釋者,是人心秩序話語的表述者。由對“天”的敬畏在現實中轉變為對“大人”、“聖人”之敬畏,中國人的敬畏對象是指向道德典範的,是現實的、具體的,人們相信只要表達了對大人、聖人之敬畏必然就表達了對天之敬畏,因為大人、聖人是其現實中的代言人。這裡的“畏”具有主動性,“畏”由“敬”生。在“敬”和“畏”之間,“敬”是因,“畏”是果。“畏”在這裡不單純是指一種害怕、順從,而是指一種為了實現人生理想、信念而對自己行為的主動限制、反省,是一種道德自律,表達的是一種有所不為的精神。
而在西方語境中,“敬畏”往往從“敬畏上帝”開始。英文欽定版《聖經·箴言》中說,“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聖經·希伯來書》中則說,“所以我們既得了不能震動的國、就當感恩、照神所喜悅的、用虔誠敬畏的心事奉神”。神、上帝、耶和華,那是隱祕的,這就使敬畏沒有了具體可觀的意向對象。由於意向對象是不可觀的,因而其不可能成為敬畏者的價值取向,對上帝敬畏並不是希望自己成為上帝,而是因為懼怕上帝的懲罰而按照上帝的要求去約束自己的言行。當然,這種怕是與敬......
心存敬畏是什麼意思?
內心對於某事物有著尊敬甚至畏懼的情感。
心存敬畏才能無畏什麼意思
就是說你對某個人或者某件心存敬畏,才能認真去對待,才能想辦法去解決問題,這樣就不會有畏懼的心理了。
心存敬畏是什麼意思
內心對於某事物有著尊敬甚至畏懼的情感。
心存敬畏行之高遠是什麼意思
你好,很高興為你回答
心存敬畏行之高遠的意思是
只有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有所尊重和懼怕,遵守規範才能有更好的發展,不能放縱不羈。
皆因世事無常,更需心存敬畏是什麼意思
世間之相即使無常之相,站久了想坐坐,坐就了想站會,天氣也有陰晴雨雪初夏秋冬,人也有男女老幼……明白了這些我們敬是遵循無常的規律,不固執己見,一切為我所用,但是不屬於我。有些人被慾望迷失了頭腦,貪玩的錢幾輩子都用不完,又是何苦,固執於某個人是我的老婆丈夫,就把一切強加於他。敬畏的喂是要懂得珍惜,父母為我們付出了一輩子,可是他們都會慢慢老去,子欲養而親不待。因此說敬畏無常是很好的一種心態,這是也佛陀常告誡弟子“世間無常,國土脆危,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死變異,虛妄無住……
有人說,心存敬畏,才能無畏;也有人說,心存敬畏,行有所止的意思
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有何深意
剪盡寒枝
2013年09月04日15:22 來源:人民網-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近日,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期間強調指出,領導幹部要把深入改進作風與加強黨性修養結合起來,自覺講誠信、懂規矩、守紀律,襟懷坦白、言行一致,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對黨忠誠老實,對群眾忠誠老實,做到臺上臺下一種表現,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越界、越軌。
什麼是“敬畏”?從字面上理解,“敬畏”同時包括兩種情感,一是尊敬,二是畏懼,因敬生畏,因畏致敬。“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常懷敬畏之心的人,不會輕易浮躁,不容易“出格”,不容易“犯錯誤”,內心自然能養出正氣、莊嚴與崇高。特別是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常懷敬畏之心是其保持“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根本保證。
孔子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細品習近平在遼寧考察時提出的“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其深刻意義在於給領導幹部敲響了警鐘,即作為領導幹部,更應該做到三個“敬畏”:敬畏人民,敬畏權力,敬畏法紀。
要敬畏人民。“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領導幹部之所以成為“領導幹部”,全是因為在他們的背後,有“人民群眾”這支“流水”有力地支撐著。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首先是要求領導幹部要對人民群眾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只有這樣,才能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忠實地為人民群眾辦事,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想人民群眾之所想、急人民群眾之所急、辦人民群眾之所需,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多辦事、辦實事、辦好事;才能恪守道德準則,嚴守法紀法規,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否則,人民群眾必將採取“覆舟”行動,把這些漠視人民群眾的領導幹部趕下臺、拉下馬、推下水。
要敬畏權力。“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權力是把雙刃劍。若領導幹部隨心所欲、無所畏懼地放縱權力,就會跌入犯罪的深淵,使自己的人生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就是要求領導幹部以清正廉明的“官德”約束手中的權力,不能將自己的權力凌駕於黨紀國法和民心民意之上,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覺讓權力接受監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強心智、明心燈,築牢防腐拒變的思想防線。領導幹部只有做到敬畏權力,清醒地認識到人民群眾才是權力的“所有者”,才能讓權力迴歸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才能保持盡職盡責為人民服務的那份真誠和熱忱。
要敬畏法紀。敬畏法紀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裡每個成員都必須樹立的觀念和意識。而作為領導幹部,更要帶頭敬畏法紀,始終在法紀約束下履行職責、開展工作,無論任何時候都不能觸碰“紅線”。當前,社會上的誘惑很多,領導幹部更要把對法紀的敬畏作為做人為官的準則。否則,就會輕視法紀,心存僥倖,放縱自我,最終受到法紀的懲罰。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就是提醒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法紀觀,在各種誘惑面前時刻保持頭腦清醒、時刻繃緊法紀這根弦,莫碰“高壓線”,依法執政,不能有任何超越法律、規避法律的僥倖心理,更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力謀取私利,做到“思”而出乎理智、“做”而有所顧忌、“行”而不忘法紀。
敬畏是一種領導幹部必須具備的優秀品德、嚴正態度和為官智慧。習近平強調“領導幹部要心存敬畏”,就是讓“後來者”哀之並鑑之:缺乏對人民、權力和法紀的敬畏,必將為人民所唾棄、為權力所累困、為法紀所嚴懲。這已經在那些“中道崩殂”的領導幹部身上被“演繹”得淋漓盡致。...
心存敬畏 才能無畏 是什麼意思
只有瞭解客觀規律
才能遊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