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儒大道的意思?
季叔頗當時通儒,有人倫之鑑,嘗謂所親曰:“門戶所寄,唯在此兒耳。”翻譯
小叔叔王頗在當時是博學的儒士,有辨別評述人的才能,曾經告訴親屬們說:“我們家的希望,只有在這個孩子身上了。”
成語接龍息息相通
成語接龍 息息相通:
息息相通 → 通宵達旦 → 旦旦而伐 →
伐功矜能 → 能說慣道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漏網之魚 → 魚貫而入 → 入木三分 →
三國志 魏書翻譯
《三國志·荀彧傳》
原文:
荀彧字文若,穎川穎陰人也。彧年少時,南陽何顒異之,曰:“王佐才也。”永漢元年,舉孝廉,拜守宮令。董卓之亂,求出補吏,除亢父令,遂棄官歸。謂父老曰:“穎川,四戰之地也,天下有變,常為兵衝,宜亟去之,無久留。”鄉人多懷土猶豫,莫有隨者,彧獨將宗族至冀州。
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紹內懷不服。紹既並河朔,天下畏其強。太祖方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繡敗太祖軍於宛。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繡故也。鍾繇以問彧,彧曰:“公之聰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慮。”則見太祖問之,太祖乃以紹書示彧,曰:“今將討不義,而力不敵,何如?” 彧曰:“古之成敗者,誠有其才,雖弱必強,苟非其人,雖強亦弱。劉、項之存亡,足以觀矣。今與公爭天下者,唯袁紹爾。紹貌外寬而內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達不拘,唯才所宜:此度勝也。紹遲重少決,失在後機;公能斷大事,應變無方:此謀勝也。紹御軍寬緩,法令不立,士卒雖眾,其實難用,公法令既明,賞罰必行,士卒雖寡,皆爭致死:此武勝也。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誠心不為虛美,行己謹儉,而與有功者無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實之士鹹願為用:此德勝也。夫以四勝輔天子,扶義征伐,誰敢不從?紹之強其何能為!”太祖悅。
十七年,董昭等謂太祖宜進爵國公,以彰殊勳,密以諮彧。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會徵孫權,表請彧勞軍於譙,彧疾留壽春,以憂薨,時年五十。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評曰:“荀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風,然機鑑先識,未能充其志也。”
翻譯:
荀彧字文若,穎川郡穎陰縣人。荀彧年少時,南陽人何顒非常看重他,說:“是一個輔佐帝王的人才!”永漢元年,被薦舉為孝廉,任守宮守。董卓之亂時,被任命為亢父縣父,竟棄官回家。他對父老們說:“穎川是四面受敵的爭戰之地,天下一有變故,就會經常成為軍事要衝,應當趕緊離開此地,不要長久停留。”鄉人之中很多都留戀本土,猶豫不決,沒有追隨的,荀彧只將自己的宗族遷到冀州。
自從太祖迎接天子到許都之後,袁紹內心不服。袁紹兼併北方之後,天下人都畏懼他的強盛。太祖正東憂呂布,南拒張繡,而張繡在宛縣打敗太祖軍。這一來,袁紹更加驕傲,給太祖寫信,言辭無理而傲慢。太祖大怒,出入的舉動不同於平常,眾人都說是因為失利於張繡的緣故。鍾繇為這事問荀彧,荀彧說:“曹公是個聰明人,必不追咎往事,恐怕有其他憂慮。”於是見到太祖詢問,太祖便將袁紹的信給荀彧看,說:“我現在想要討伐不義,而力量敵不過他,怎麼辦?”荀彧說:“古來在勝敗場中較量的人,真有才能的,縱使起初弱小,也必將強盛,如果不是那號人,縱使起初強大,也容易弱小。從漢高祖與項羽的存亡,就足以看出這一點,現今同您爭天下的人,只有袁紹罷了。袁紹這人貌似寬容而內心忌刻,使用人之才而又疑人之心,而您明白豁達,不拘小節,用人唯才,這說明您在度量方面勝過袁紹。袁紹處事遲緩,優柔寡斷。往往錯過時機,造成失敗,而您能決斷大事,隨機應變,不守成規,這說明您在謀略方面勝過袁紹,袁紹治軍不嚴,法令不行,士卒雖多,其實難用,而您法令嚴明,信賞必罰,士卒雖少,都爭先效死,這說明您在用兵方面勝過袁紹,袁紹憑藉世代門第,裝模作樣地玩弄小聰明,以博取名譽,因此很多缺乏才能而喜好虛名的士人都歸附於他,而您以仁愛之心待人,推誠相見,不求虛名,自己的行動謹慎節儉,而賞賜有功的人無所吝惜,因此天下忠誠正直、講求實際的人士都願意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