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圈和焦距有什麼關係?

General 更新 2024-11-27

光圈和焦距有什麼關係

在使用中:

光圈本身和焦距沒什麼關係,它是和快門配合一達到控制進光量的設施。

要說有關係,就是景深,光圈小了,景深就大(對焦點前後的清晰範圍大),

因此,你可以找點關於景深的資料看看,在這裡一時半會講不好。

在理論上

光圈值又是用焦距及口徑計算出來的:

光圈在這裡又稱:相對孔徑 F

景物通過鏡頭在焦點上成象,象的亮度,

1、取決於輸入光線的鏡頭口徑。鏡頭口徑大的,通過光量大,成象明亮。如果在暗處攝影,用口徑大的鏡頭拍照,僅需少量的光即可。

2、另外,不管你鏡頭口徑做得多大,如果焦距長,鏡頭離焦平面遠,焦平面就變暗。

因此,鏡頭的口徑、焦距都會影響成象亮度。

為使用統一,這時就引入了一個參數:相對孔徑 F,這樣就將焦距、口徑對光的影響合併到這一個參數裡了。

鏡頭的相對口徑用F表示,它們之間的關係為:

F=f/D

f為焦距,D為鏡頭的有效口徑

有了相對口徑的概念,可知:任何相機相對口徑F相等,焦平面的亮度也相等(也就是說通光的能力是相等的)。

在這裡要注意的是:

a.通光量是和鏡頭有效口徑面積成線性關係,圓面積小一倍,直徑D小 倍,因此F值每相差 倍,即通光量相差一倍。F值的標準系列數值為:1;1.4;2;2.8;4;5.6;8;11;16;22;32;每相鄰的兩數值間通光量相差一倍。

b.在公式中F和f (焦距)成比,變焦鏡頭在變焦時F值也會變動。從式中可知f變化10倍,F也相應變化10倍。

但實際情況F值的變化沒有那麼多,有的甚至不變。當然是變化小一些的好,不變就更好了。至少說它的設計要好一些。

最後說下,我特地從使用、理論兩方面分別說,原因是,在使用時是沒有必要去管它理論的問題,只要用好光圈就可以了,特別是初學反而會混淆,搞亂。如果有興趣再看看理論、看看它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景深和光圈,焦距有關係呢

光圈是相機鏡頭中的可以改變中間孔的大小的機械裝置,快門是控制曝光時間長短的裝置(機械或電子),二者結合,共同控制曝光量。

景深是一個光學概念。根據“1/像距=1/物距+1/焦距”的公式,物點與像點存在一一對應的關係,但這也是一個近似比值。實際上,物點前後的一段距離在感光原件上也可以清晰成像,我們所說的“景深”就埂指清晰成像的範圍。所以,景深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拍攝主體在感光元件(膠捲、CCD、CMOS)上的清晰成像範圍。而涉及景深大小的因素則包括焦距與光圈。

光圈,也稱為“相對通光口徑”,相機的鏡頭用一個多個葉片組成的組件來控制進入鏡頭的光線強度。該鏡頭組件被稱為光圈。經推理計算,得出規律:影像(在感光元件上的成像)的照度除了與景物本身的亮度和像的防大(或縮小)倍率有關係,還與鏡頭光圈的直徑D的平方成正比;與鏡頭的焦距F成反比,D/F的值稱之為鏡頭“相對通光孔徑”,為方便把相對通光孔徑的倒數F/D稱為光圈數,也叫F數。因此,該比值越小,則光圈越大,在單位時間內的通光量越大。

而拍攝時,景深與光圈,焦距的關係可以歸納如下:

1、鏡頭的焦距越大景深小,反之景深大。例如,在同等光圈下,300mm的景深要比125mm的景深要淺。

2、鏡頭的光圈越大景深就大(即相對通光孔徑小),反之景深小;(也可以理解光圈指數越小,景深越淺。)例如,同等焦距下,F1.0的光圈指數要大於F22。F1.0的景深要比F22的要淺。

此外,物距的大小也影響景深,一般物距越大景深也越大,通常在一個特定的物距之後到無限遠的物體都可以清晰成像(具體物距由鏡頭的焦距和通光孔徑決定當然控制光圈的大小也可以決定這個物距的具體大小),這段景深稱之為“超焦距”。

焦距與光圈大小有沒有關係?

要看你的鏡頭是恆定光圈還是非恆定光圈,普通數碼相機幾乎都是非恆定光圈,也就是隨著焦距增大,可使用的最大光圈會變小

單反相機的話要看鏡頭參數,非恆定光圈比如18-55mm f/3.5-5.6,就是說廣角端18mm的時候可用的最大光圈是f/3.5,到長焦端55mm的時候減小為f/5.6,恆定光圈比如70-200mm F2.8,無論是廣角端還是長焦端,最大光圈都是f/2.8

恆定光圈變焦鏡的構造相對更復雜,所以價格也要高很多

攝影中光圈與焦距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光圈是在鏡頭內部加入面積可變的孔狀光柵來達到控制鏡頭通光量的一種裝置。焦距是照相機中,從鏡片中心到傳感器成像表面的距離

通過改變光圈大小能夠改變景深大小,即照相機鏡頭在對焦完成後,在焦點前後的範圍內都能形成清晰的像的距離範圍。簡單來說,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焦距越長景深越小、焦距越短景深越大。如常見的18-55鏡頭,在18mm的廣角端,只要光圈值大於f11,那麼被攝景物從1米處至無窮遠都是清晰的。熟練運用光圈和不同焦距控制景深,緊急情況下無需對焦,利於抓拍

單反鏡頭焦距和光圈有關係嗎?

有關係。

光圈F值=鏡頭有效孔徑 / 焦距

所以激顯然,如果鏡頭有效孔徑不變,那麼焦距越大,F值越小。

因此一些在孔徑上不做多少處理的低端鏡頭(例如你說的18-55),18端的最大光圈就比55端的大(光圈越大F值越小)。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光圈不變,焦距越大,那麼有效孔徑也就需要越大。所以一些長焦大炮的口徑都很大。

之所以定義光圈這個參數,是因為這個參數可以全面代表進光量。也就是說不管焦距如何,只要光圈相同,那麼進光量就一樣。因此不管是18還是55的焦距,在相同光圈下,曝光量都是一樣的。

光圈,景深,焦距,三者的關係?

公式:

前景深範圍⊿L1=(F•δ•I↑2)/(f′↑2+F•δ•I)

後景深範圍⊿L2=(F•δ•I↑2)/(f′↑2-F•δ•I)

全景深範圍⊿L=⊿L1+⊿L2

公式中:f′——鏡頭的焦距

F ——鏡頭的光圈數

δ —— 容許的彌散圓直徑

I ——對焦的物平面到鏡頭的距離

說明:我不會在這裡輸入數學公式,Word裡的公式也貼不上礎只好這樣了。↑2表示前面一個數值的平方。

容許的彌散圓直徑應為標準鏡頭焦距的1/1000,135相機標準鏡頭為50mm,允許的彌散圓直徑為0.05mm。

我用公式算了一下,如果50mm鏡頭,光圈2,距離10米,則⊿L1=2.86m,

⊿L2=6.67m,所以這時的景深範圍為7.14m至16.67m,與景深表上查得的數據相符。注意計算時要將毫米全都換成米,所以很麻煩。

你給的數據,⊿L1=15.6m,⊿L2為無窮遠,所以清晰範圍應該在14.4米到無窮遠。因為對焦點在30米,已經算是無窮遠了,所以景深表裡查不到,不知算得對不對。要注意,這裡是按照50mm的標準鏡頭計算的,如果用長焦,可以把你鏡頭的焦距代進去,自己算一下。

公式是有的,但計算麻煩,估計一般情況下不會有人用來計算景深。

光圈、焦距與景深的關係?

光圈f值=鏡頭的焦距/鏡頭口徑的直徑

根據光圈值的計算方法可知,相同的光圈值,焦距越長,光圈的實際直徑越大,焦距越短,光圈的實際直徑越小。

也就是說,長焦距的鏡頭的最小可用光圈可以做的更小,短焦距鏡頭的最小光圈如果太小,就會產生衍射現象。

例如有甲乙丙三鏡頭:

甲鏡頭的焦距為50mm,最大光圈直徑為25mm,則光圈係數是50/25=2 ,我們說它是f2的鏡頭;

乙鏡頭的焦距為35mm,最大光圈直徑為17. 5mm,光圈係數是35/17.5=2,我們也說它是f2的鏡頭;

丙鏡頭的焦距為100mm,最大光圈直徑為25mm,則光圈係數是100/25 =4,我們說它是f4的鏡頭.

這跟你攝影選擇的光圈還是兩個概念。攝影時選擇光圈是依靠快門的葉片擋住鏡頭的一部分實現光圈大小的變化的。見圖。

所以說光圈f值=焦距/光圈直徑適用於鏡頭光圈最大值,而非攝像時設置的光圈。

照相機的光圈值與焦距值的關係

在一般經驗當中,使用一隻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質量!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餘。

光圈大小到底對什麼有影響呢?

在攝影當中,對光圈的控制是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光圈值可以影響到景深效果、快門速度、成像風格和成像質量!

成相質量——使用適當的光圈以獲得優質影像

在一般經驗當中,使用一隻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質量!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餘。

於是,我們收縮光圈,使得僅有鏡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積而不是全部面積透過參與成像的光線。結果是鏡片邊緣沒有透過光線的部分的製造誤差沒有機會去破壞成像質量,畫質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種理論,應該是光圈越小(同一鏡頭,同一焦距),成像越好。

可實際上,我們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縮小光圈使得鏡頭光孔變得過於微小,那麼當光線通過光孔時發生的衍射現象就會顯得十分嚴重。而這種光學現象同樣會降低鏡頭的成像質量!

因為光圈值=光孔直徑/鏡頭焦距,所以同樣是使用較小的光圈,鏡頭焦距越短,光孔也就開得越小。根據這種關係,我們不難發現:當用較小的光圈拍攝照片時,焦距越短的鏡頭越容易因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質量。想一想,一隻焦距為300mm的鏡頭,即使把光圈值縮小到f32,此時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隻光圈開大到f3.2的30mm焦距鏡頭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樣!

舉個例子,我手中有一隻70—300mm鏡頭。我專門測試了它在300mm端的成像質量,結果是最小的f29和f32為最佳光圈!

是不是將光圈收縮得越小,成像質量就越好呢?也並不是如此,因為,光圈過小,就意味著光孔過小。在光孔過小的情況下,通過的光線太少,也不利於高質量的成像,甚至在極端的情況下,光線會發生衍射現象,從而降低分辨率表現。所以,就成像質量而言,光圈也不是越小越好。

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所以,鏡頭的光圈一定存在一個最佳的成像光圈。那麼,目前數碼單反相機的鏡頭,最佳光圈是多少呢?大致來說,對於全幅鏡頭,最佳光圈一般在F8或者F11左右。而對於APS-C數碼單反專用的鏡頭(例如尼康的DX鏡頭,佳能的EF-S鏡頭,索尼的DT鏡頭等),其最佳光圈通常在F8左右。而對於4/3系統所用的鏡頭,例如奧林巴斯的ZUIKODIGI-TAL和松下/徠卡的鏡頭,其最佳成像光圈往往更大,在F5.6-F8之間。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並不是所有的鏡頭在光圈收縮到F5.6以上才能得到優秀的光學素質。否則,那些大光圈鏡頭將會完全失去意義。實際上,很多大光圈的高素質鏡頭,通常只用收縮一兩檔光圈便能得到優秀的光學素質。

景深效果——變化光圈值呈現不同景深

光圈不是隻有負責控制光線進入相機時的強弱,它還掌握著另外一個重要的關鍵“景深”。所謂的景深,指的就是拍攝主體前後的清晰程度。景深越淺,背景就會越模糊,而主體就會被突顯出來。景深越深,則背景與主體都會變的清晰。

光圈越大,景深越淺。光圈越小,景深越深。例如光圈F4 的景深會比F8淺。大光圈能夠讓背景模糊化,更加將主體突顯出來。較小的光圈會使得景深較深,凌亂的背景會對主體造成不必要的干擾。

單反相機有所謂的景深預觀鈕。當按下景深預觀鈕的時候,從觀景窗......

攝像機焦距與光圈的關係?

使用適當的光圈以獲得優質影像。

在攝影當中,對鏡頭光圈的控制是最為重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因為光圈值可以影響到景深效果、快門速度、成像風格和成像質量!不過,這裡我們主要是討論光圈大小對成像質量的影響。

在一般經驗當中,使用一隻鏡頭的最大或最小光圈都不能得到令人十分滿意的成像質量!當全開光圈時,光線幾乎會穿過鏡頭鏡片的全部面積而在感光物上成像。這樣一來,鏡頭鏡片因為生產過程中精度不足而產生的缺陷(尺度誤差)便會在最終的影像上暴露無餘。於是,我們收縮光圈,使得僅有鏡片中心的一部分面積而不是全部面積透過參與成像的光線。結果是鏡片邊緣沒有透過光線的部分的製造誤差沒有機會去破壞成像質量,畫質就因此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所以,依此種理論,應該是光圈越小(同一鏡頭,同一焦距),成像越好。可實際上,我們會碰到另外一個問題:如果縮小光圈使得鏡頭光孔變得過於微小,那麼當光線通過光孔時發生的衍射現象就會顯得十分嚴重。而這種光學現象同樣會降低鏡頭的成像質量!

因為光圈值=光孔直徑/鏡頭焦距,所以同樣是使用較小的光圈,鏡頭焦距越短,光孔也就開得越小。根據這種關係,我們不難發現:當用較小的光圈拍攝照片時,焦距越短的鏡頭越容易因為光的衍射而降低成像質量。想一想,一隻焦距為300mm的鏡頭,即使把光圈值縮小到f32,此時它的光孔大小也和一隻光圈開大到f3.2的30mm焦距鏡頭的光孔大小一模一樣!

快門速度也會影響到鏡頭的成像質量。

首先我仍然要累述一個“一般經驗”,即如果用1/M秒來表示快門速度,用N毫米來表示135相機的鏡頭焦距。那麼在手持相機進行拍攝時,一般認為M需要大於N才不至於由於手的抖動導致圖像模糊。也有人更嚴格地提出M要大於2N,以使圖像的清晰度更有保障。其實,以上的“一般經驗”與本文並無直接的關係,因為本文完全是圍繞鏡頭而言的,而且還區分了高檔鏡頭和廉價鏡頭。但是由於上述的“一般經驗”讓很多人一味地追求更快的快門速度。他們在期望得到清晰的影像時,總是認為“哪怕只快那麼一點兒,也會更清晰”。這就有問題了!

眾所周知,單反相機有一個弱點:在拍攝瞬間,反光板的運動會使整個相機產生震動,從而導致影像模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衡!在拍攝瞬間,我們可以從取景框裡觀察到明顯的震動,甚至還可以聽見鏡頭各部分因為結合不嚴而發出的聲響!這時,成像便自然無清晰可言。

強到足以使“揣大於N”甚至“M大於2N”,那顯然是最理想的。只是當N值較大,光線又不足,比如在室內、森林或者黃昏、黎明拍攝照片的時候,我們才考慮去降低快門速度。如果光圈為f8,感光度為ISO200時,快門速度僅有1/60秒,那麼謀算著怎樣去提高快慢速度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是開大光圈還是提高感光度都會明顯地降低照片的畫質。這樣,我們就收縮光圈至f32,調低感光度為ISO100,再加上PL濾鏡,快門速度就可以降至1.5秒了。

時時提防炫光的出現對畫質的影響。

對於那種由大小不一的彩色光斑連接成一條線的炫光,我們也許是無能為力的。因為那種炫光是由於畫面當中存在特別明亮的光點而造成的。例如太陽或路燈。這些東西存在於畫面當中,如果擋住便無法拍攝了。雖然高檔次的鏡頭可以在更大程度上避免炫光出現,不過有時候,這樣的炫光卻也是挺漂亮的。而對於另外一種最為常見的炫光,我們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減輕它對畫面的影響。

其實炫光並不只是通過鏡頭才能觀察到。我們拿自己的眼睛就可以觀察到它:打開一本書,用左手舉起來對著天空看,我......

焦距 光圈 快門速度之間關係

焦距--是指鏡頭的光學中心至相機焦平面之間的距離(焦平面在膠片機上是感光膠片,在數碼相機上是指相機的感光元件,如CCD或CMOS)。一個50mm的標準鏡頭,50mm不可能是指“鏡頭到被攝物之間的距離”的。

光圈--是鏡頭上一個可以改變入射光孔大小的裝置,入射光孔越大,則進光量越大。

快門--是相機上一個可以改變通光時間長短的裝置,快門速度越快,則進光量越少。

光圈與快門之間關係密切,焦距與快門、光圈沒有直接的關係,僅在攝影構圖、透視造型上有影響。

光圈與快門之間的關係符合一個叫“倒易律”的定律。簡單描述,感光材料只有受到合適的光照,才會得到一個正確的曝光,得到一幅曝光合適的照片。此合適的曝光量受到4個因素影響,即現場光線條件、快門值、光圈值和ISO(感光度)值的組合值。當固定ISO值、並處於某個光線條件的現場時,快門值與光圈值就符合倒易律了。

舉例說,ISO與光線條件不變,現場提示快門值為1/125秒,光圈值為f/8,可獲得正確的曝光。如需改變快門值至1/250秒,必須將光圈值改為f/5.6,同樣獲得正確曝光。反之,將光圈值改為f/11,則需將快門值改為1/60秒,來保證曝光正確。

歸納,當獲得一個正確的曝光組合時,放大光圈一檔,就必須加快快門一檔,反之同理。

三者的特性:

焦距--短焦距,大視角,大景深,寬廣的畫面等;長焦距,小視角,小景深,透視被壓縮等;標準鏡頭焦距,符合人們的視覺習慣。

光圈--大光圈,大的通光量,小景深;小光圈,通光量變小,景深變大。

快門--高速快門,少的進光量,凝固動體;低速快門,多的進光量,表現動體。

如上所述,你根據拍攝需要,設置不同的組合,既可獲得曝光準確的照片,又可滿足你表現被攝物體的需要。

提示:

1、倒易律在過亮與過暗環境會失效,此就是有名的“倒易律失效”,補救的辦法就是“亮加暗減”辦法,利用相機提供的“曝光補償”作修正以得到正確的曝光。

2、快門速度應考慮手持抖動的影響,方法有,一使用與鏡頭焦距值的倒數設定快門值(也叫安全快門),如100mm鏡頭,應設定不低於1/125秒的快門速度。二使用三腳架或其它方法固定相機,三練“鐵手功”(說笑了)。

相關問題答案
光圈和焦距有什麼關係?
那英和刀郎有什麼關係?
求魔和仙逆有什麼關係?
數量和總價有什麼關係?
吳京和部隊有什麼關係?
餘數和除數有什麼關係?
乘法和除法有什麼關係?
軍銜和軍職有什麼關係?
加法和乖法有什麼關係?
特警和武警有什麼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