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戰爭爆發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5-01-27

北伐戰爭能夠勝利的原因

1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有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軍閥的革命戰爭,打倒列強、剷除軍閥,為整個國民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方向,提供了思想基礎。

2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的碩果以及北伐軍作戰方針正確,這是北伐勝利的根本原因。

3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

4蘇聯軍事顧問的幫助和蘇聯的軍事援助,對北伐戰供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5北洋軍閥政府的黑暗腐朽,不得人心

北伐戰爭的結果怎樣?原因是什麼?有何啟示?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允許軍閥投靠國民政府,形成了一個一個派系眾多的政治聯合體。北伐結束後,各派系之間的紛爭始終未停息過。國民黨派系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於政治派別,如西山派、改組派、汪派、再造派、政學系等;另一類屬於地方實力派,如馮系、閻系、西南地方實力派等。這些派系既有對中央的表面從屬關係,又有各派之間的橫向關係,橫向間的矛盾雖時有發生,但往往是局部的、短暫的,而他們與國民黨中央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卻是普遍的、長期的。[20] 由於地方軍閥擴大勢力與中央衝突,形同唐朝藩鎮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鬥衝突。[2]

國共內戰爆發

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導致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祕密召開緊急會議,即著名的八七會議,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及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二萬多人舉行南昌起義,標誌著長達十年的第一次國共內戰正式爆發。

北伐戰爭僅二年時間,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基本消滅了軍閥吳佩孚、孫傳芳的軍隊,重創了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基本消滅了北洋軍閥,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為以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展開闢了道路。[22]

加深革命認識

1927年4月和7月,蔣介石和汪精衛先後在上海和武漢發動反革命政變,北伐戰爭的勝利果實被竊取。這次戰爭中途共產黨被拋棄、被屠殺的教訓,使共產黨深刻認識到建立以共產黨領導的無產階級軍隊,獨立開展武裝鬥爭的極端重要性,從而開始走上創建中國工農紅軍,進行土地革命,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國民黨政權的另一條革命道路。

保證國家獨立

如果沒有北伐的成功,國民政府沒有實現對全國的政治統一。等到日本全面侵華開始,北洋各個軍閥各自為戰,不能走向聯合抗擊日寇。中國是否能堅持八年抗戰那麼久,能不能保持獨立國家的性質就很難說了。所以說,北伐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有巨大的歷史意義與功績。

維護祖國統一

北伐戰爭是在國共合作的基礎上進行的,在戰爭的第一階段,國共兩黨廣大將士緊密合作,共同奮鬥,浴血沙場,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蹟。歷史事實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益,分則兩損。這一經驗教訓,對於我們今天實現振興中華、統一祖國的大業,仍然有著現實意義。[4]

戰爭評價

編輯

陳獨秀認為北伐戰爭中“所犯的錯誤”是:

(一)儘管我們在原則上贊成北伐,但事實上我們從來沒有用實際行動積極地堅決地支持過北伐。

(二)我們把北伐看成是防禦性質的,就是說,只看成是保護廣東。我們對北伐的態度是消極的,所以取得的成果不大。今後必須做到,如果原則上做出什麼決定,就必須付諸實現,否則,決定與實踐之間將永遠有矛盾。[23]

包遵信認為,“北伐”只是孫中山《建國大綱》中所設想的軍政、訓政和憲政三步驟中的“軍政”,是以武力掃除一切施行憲政之障礙,北伐是孫中山希望在中國實現憲政的第一步。大陸官方教科書肯定北伐戰爭的價值,但將國共合作期間的北伐稱為旨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共和制度的“大革命”,而將國共破裂稱為“大革命”的失敗,原因是以蔣中正為首的官僚買辦資產階級上臺,毛澤東更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並列為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史觀認為,寧漢分裂後,被官僚資產階級所壟斷的國民政府沒有能力徹底摧毀封建制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不符合中國普通人民的根本利益,從而不能獲得人民的支持,亦不能使中國徹底擺脫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狀態,而只......

為什麼爆發北伐戰爭?是哪一年的事?

北伐戰爭,是中華民國自1926年至1928年,由國民革命軍北進討伐北洋政府的戰爭,使得中國大陸地區統一在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之國民政府旗下。北伐正式起始於1926年7月9日蔣中正就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完成於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宣佈奉吉黑三省改懸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改保安委員會為東北政務委員會,即東北易幟。

北伐戰爭的前因後果和時間人物各是什麼

北伐戰爭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合作組成的廣州國民政府,領導國民革命軍於1926~1927年為推翻北洋軍閥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戰爭。這次戰爭連同1924~1925年統一廣東的戰爭,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

戰爭的準備辛亥革命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為反對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但屢遭挫折和失敗。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改組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國共合作,隨後在廣州黃埔創辦了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見黃埔軍校)。中國共產黨選派了重要幹部到軍校從事政治工作和軍事工作。10月開始建立黃埔教導團,隨後擴大為新型的革命軍隊。為了推動工農群眾運動的發展,廣東革命政府先後頒佈了農民協會章程和工會條例,迅速打開了工農革命運動的新局面,同時建立了工團軍和農民自衛軍。

廣東革命政府依靠黃埔學生軍和工農革命武裝,團結其他軍隊,於1924年10月平定商團叛亂。1925年2月舉行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6月消滅了滇桂軍閥楊希閔、劉宸寰的叛亂。7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接著將所轄黃埔學生軍和駐廣東的粵、湘、滇、鄂等部隊統編為國民革命軍,共六個軍。10月舉行第二次東征,同時進行南征,先後消滅了陳炯明和鄧本殷的反革命軍隊,1926年1月,統一了廣東革命根據地。同時廣西李宗仁和湖南唐生智先後宣佈擁護廣州國民政府,使國民革命軍擁有八個軍約十萬人。1925年五卅運動之後,全國反帝愛國民主運動和工農革命運動日益高漲,廣東省港工人奮起響應,大力支持廣州國民政府,為北伐戰爭準備了條件。1926年2月,中國共產黨在北京召開特別會議,提出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主張。6月5日,廣州國民政府通過出師北伐案。7月1日發表《北伐宣言》,9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參見彩圖插頁第131頁)。國民革命軍的基本編組情況是: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總參謀長李濟深(留守廣州),副總參謀長白崇禧。總政治部主任鄧演達,總政治部副主任郭沫若。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黨代表繆斌。第二軍軍長譚延,副軍長魯滌平,黨代表李富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副軍長陳可鈺,黨代表廖乾吾。第五軍軍長李福林,黨代表李朗如。第六軍軍長程潛,黨代表林伯渠。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其中從事政治工作人員多數是中共黨員和國民黨左派人士。蘇聯政府派加倫將軍等為國民革命軍顧問。廣東等省人民群眾大力支援北伐軍;省港罷工工人組織了幾千人的運輸隊隨軍出征。

戰爭的勝利進軍北洋軍閥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都擁有強大的實力,竊據了北京中央政權和中國經濟比較發達的十多個省份。直係軍閥吳佩孚,擁兵二十萬,佔據了河南、湖北、湖南三省,陝西的東部和直隸(今河北)保定一帶,控制著京漢鐵路。另一直係軍閥孫傳芳,擁兵二十萬,據有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和江西五省。奉系軍閥張作霖,擁兵三十五萬,佔有東北各省和北京、天津等地,控制著津浦鐵路北段。其他各省還有許多地方軍閥。為了撲滅日益高漲的人民革命運動,吳佩孚、張作霖在1926年3、4月間已採取聯合步驟,計劃在北方消滅馮玉祥率領的國民軍,在南方先進攻湖南,進而消滅廣東革命勢力。孫傳芳由於同吳佩孚、張作霖存在尖銳矛盾,表面上“保境安民”,實際上坐山觀虎鬥,以便從中漁利。

國民革命軍決定採取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略方針,首先殲滅吳佩孚軍,然後消滅孫傳芳軍,最後消滅張作霖軍。9月17日,馮玉祥率部在綏遠五原(今屬內蒙古)誓師參戰。北伐軍首先以主力向湖南進軍,兩湖戰場成了北伐戰爭的......

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高舉護法大旗。孫中山歷來視《臨時約法》和國會為中華民國的主要象徵和共和制度的可靠保證。他曾指出,“約法與國會,共和國之命脈也,命脈不存在,國體將安託?須知國內紛爭,皆由大法不立;”“共和國家之總樞全在國會,國會為民國中心,憲法為立國大本”;故“今日言和平救國之法,惟有恢復國會完全自由行使職權一途。”可見約法和國會在孫中山北伐觀中的地位。

2、重視軍事鬥爭。孫中山為恢復約法和國會,先後進行過多次護法戰爭。如辛亥革命時期的北伐;1915年第一次護法戰爭;1922後第二次護法戰爭和1924年江浙戰爭爆發時孫中山領導的北伐等等。這一切都足以說明孫中山對軍事北伐的重視程度。

3、聯合其他力量。早期的孫中山沒有自己的軍事武裝,進行軍事北伐只能依賴地方軍閥。採取利用或聯合一派軍閥反對另一派軍閥的做法,致使他領導的多次北伐都因地方軍閥的反對和破壞而失敗。在共產國際和共產黨人的幫助下,孫中山認識到聯合革命力量的重要性,進入了以革命的武裝進行北伐的新時期。

北伐戰爭迅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

1.1924年五月,黃埔軍校開學.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先後聘請加侖將軍等蘇聯將軍為軍事顧問。

2.同年11月中共廣東區委委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

3.1924年7,8月間策劃商團企圖推翻廣東革命政府10月10日商團開槍打死20多人要求孫中山下臺,孫下令鎮壓叛亂局勢轉危為安。

4.1224年9月,北方爆發了第二次直奉戰爭,10月直系馮玉祥倒戈在北京發動政變,推翻曹錕、吳佩孚,直系大敗。隨向張作霖、段祺瑞妥協組建了以段祺瑞為首的北京政府。

5.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

6.1925年2月開始五卅運動爆發,工人、學生遊行5月30日上午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發生。五卅運動的爆發構成1925至1927年的中國大革命”。

7.1925年 1月15日,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自稱代理大元帥。隨舉兵進犯廣州。廣州政府組建東征軍,黃埔軍校校軍3000人編為右翼軍。3月第一次東征勝利。

8.1925年5月,楊希閔、劉震寰同陳炯明、唐繼堯等勾結,6月在廣東叛變。東征軍在6月12日平息叛亂。

9.1925年7月黃埔軍校在內的粵、湘、滇等軍改編為六個軍共8.5萬人。以廖仲愷為代表國民黨左派堅持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採取財政、民政統一收歸革命政權管理,對於地方軍閥及國民黨右派勢力是一沉重打擊。8月20日廖仲愷遇刺。

10.廖遇刺後胡漢民因遇刺案牽連,離開廣州;蔣介石又迫使許崇智出走,從而取代了許的軍事權利。

11.9月國民政府決定舉行二次東征,蔣介石為總指揮,周恩來為總政治部主任。10月14日克惠州。11月4日周恩來率部進入汕頭。11月底第二次東征勝利結束。南征部隊12月收復海南島,鄧本殷逃亡,殘部繳械收編。統一了原本四分五列的廣東省

12.1925年6,7月國民黨新老右派與共產黨的矛盾日益公開化,戴季陶先後發表完全背離孫中山的精神主義,是國民黨以蔣介石為首的新右派勢力擡頭的信號。

13.二次東征後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青年軍人聯合會同蔣介石操縱的孫文主義學會之間的鬥爭愈演愈烈。

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的原因是什麼

(1)性質。北伐戰爭是國共合作進行的一場旨在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全國的偉大革命戰爭。(2)勝利進軍的原因:①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壯大革命的力量,這是最重要的原因。②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方針,即先集中兵力北上,掃除吳佩孚的勢力;再揮戈東進,圍殲孫傳芳的兵力;最後北上,消滅張作霖的軍隊,統一全國。③北伐軍得到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舉例略)④北伐軍廣大將士作戰英勇,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範作用。如葉挺獨立團英勇作戰的事例。⑤蘇聯政府的援助。⑥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與分化等。

北伐戰爭,國民革命運動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教訓

敗因:客觀:(1)中外反動勢力聯合力量過於強大; (2)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合作遭到破壞;主觀:(1)年幼的中共缺乏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 (2)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和共產主國際在革命後期犯了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經驗:1)國共合作,有利於國家和民族的獨立、富強; 2)充分發動並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農民階級; 3)堅持徹底的反帝反封建和真正民主共和的方向。

北伐戰爭是為何爆發的?

1926年,在鞏固廣東革命根據地後,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目的是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

相關問題答案
北伐戰爭爆發原因?
甲午戰爭爆發原因分析?
關於解放戰爭爆發原因?
英法百年戰爭爆發原因?
中越戰爭爆發原因? ?
解放戰爭爆發的原因?
海灣戰爭爆發的原因?
利比亞戰爭爆發的原因?
中法戰爭的爆發原因?
抗日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