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為什麼衰落?

General 更新 2024-11-14

絲綢之路為什麼會衰落

海運的興起,曾經使古老的絲綢之路在宋代以後逐漸沒落

唐代是絲綢之路沿途貿易活動的鼎盛時期,在唐代王朝滅亡後不久,令人聞風喪膽的成吉思汗及其蒙古大軍征服了橫跨中亞大部分地區的廣闊領土。絲綢之路於是成為蒙古帝國各部落間重要的交通線路。忽必烈統治期間,更多的歐洲人冒險沿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這些旅行者中最出名的就是馬可波羅,他的所見所聞後來被一位意大利傳奇小說家記載下來,並加以潤色。

14世紀時,蒙古帝國瓦解、明朝實行閉關政策,加上“海上絲路”的發展,絲綢之路被迫走向沒落。直到近19世紀末,才有西方學者重新燃起了對絲綢之路的興趣。古城的存在讓他們興奮不已,於是掀起了一陣考古熱潮。現在,想在絲綢之路尋寶的人們,在倫敦、德里、柏林等許多地方,都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詳細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經過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開始衰落,西藏吐蕃越過崑崙山北進,侵佔了西域的大部;中國北方地區戰火連年,絲綢、瓷器的產量不斷下降,商人也唯求自保而不願遠行。唐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漸南移,因而相對穩定的南方對外貿易明顯增加,帶動了南方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成都和泉州也因此逐漸成為南方經濟大城。當中國人開始將他們的指南針和其他先進的科技運用於航海上時,海上絲綢之路迎來了它發展的絕佳機會。北宋南方高度發達的經濟為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當然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可說是不得已而為之:經濟最為發達的北宋沒有控制以往絲路的河西走廊,這成為日後絲路上青海道繁榮的機遇。到了南宋時期,南宋政府早已無法控制整個西北。因而西北絲路的衰落日益明顯,而南方絲綢之路與海上絲路的開闢,逐漸有取代西北絲路的現象。12世紀以後 1280年忽必烈在宮殿接見馬可·波羅。自唐末以來西北絲綢之路已經錯失了它發展的大部分機遇——中亞和新疆地區荒漠地區的草原、綠洲被連年的戰火所摧毀:這對以一個綠洲國家的農業生產而言毫無疑問是致命的,而以農業為主的自然經濟,正是古代國家立國的根本。唐代安史之亂後中國各地戰火紛飛,為絲路直接服務的北方地區經濟大受打擊,史料記載黃河流域的絲綢生產幾乎陷於停頓。當成吉思汗及他的子孫們孜孜不倦的開闢著廣闊的疆土時,絲綢之路——不僅是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包括南方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都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成為蒙古帝國內部的交通路線。雖然蒙古帝國的統治者們並沒有建立嚴格的、十分完善的中央集權體系(這也許與其遊牧民族的特性有關),各地並沒有統一的行政體系。但蒙古帝國也摧毀了以往在絲綢之路上大量關卡和腐朽的統治,令絲綢之路的通行比以往各個朝代都要方便一些。蒙古帝國和它在中國的權利繼承者,對這些從西方前來的旅行者抱以非常歡迎的態度,元朝統治者甚至任命一些外國人——主要是基督教徒,擔任地方的行政長官。不過沿著絲路前進的人們,大多是以宗教信仰及其他文化交流為使命的人們,而不再是以商人為主導的絲綢之路了。諸如馬可·波羅和長春真人的遊記就體現了這一點。這從側面反映西北絲路的衰落。此外,包括中國在內亞歐大陸進入了逐漸寒冷的階段。當絲路的歷史步入14世紀——中國稱其為“明清小冰期”的開端後,西域地區脊背上已不再適合當時的人類居住。西北絲綢之路的東端幾乎已經荒廢。而西域各古國大多已不復存在,成為流沙之中見證絲路輝煌的遺蹟。

絲綢之路為何衰落

其根本原因是由於中國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結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所推行的對外貿易政策的限制和束縛,使包括絲路貿易在內的中國古代對外貿易形成了比較特殊的規律,在其運行過程中就必然限制並在一定時期遏止對外貿易的正常開展. 其他主要原因有海路貿易擴大產生的限制;戰亂阻隔,過於頻繁的戰爭,使其沒有一個安定的環境

古代的絲綢之路是如何漸漸衰落的,具體的表現和原因都是有哪些?

轉自知乎網友的回答

問題很大答案複雜,只談自己的簡單看法,片面之處敬請諒解。

狹義的絲綢之路是19世紀晚期德國學者李希霍芬在於1877年出版的《中國——我的旅行成果》裡面提出的,主要是指成型於兩漢時期的連接中國和中亞中東乃至東歐的以絲綢為主的商貿通道。廣義的絲綢之路則綿延千年,從上古東西方交流就可以開始算了。

個人理解,我理解的絲綢之路更多是一種時間和空間概念,時間上大致可以終結於大航海時代之前,空間上主要是中國-中亞-中東-東歐。所謂衰落,只是時間和空間的轉移,時間變換成了十三十四世紀開啟了大航海時代,空間轉變成了以西歐異軍突起引發的全球經濟和創新中心的轉移,絲路溝通東西方的作用和促進人類交流的核心被大航海時代以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更加深刻的加速了,因此,所謂衰落,在我看來更多是一種迭代和進步,畢竟西歐崛起之後通過海洋溝通全球,建立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其效率遠比早先路上絲綢之路高出許多。這是我對所謂“衰落”這個詞的理解:只是進步和更替而已。

個人理解,舊有的絲綢之路被航海時代所取代,發生這種進步和更替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技術進步和社會變革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轉變。當中世紀及之前西方人沒法征服大西洋從而發現全新的殖民地世界時,遙遠的東方高度文明的中國是他們關於域外文明的幾乎唯一標的,限於當時的科技,通過陸路漫長跋涉連接中國輝煌文明及沿途的文明幾乎是唯一選擇。但當西方技術進步(文藝復興和伺候的科學革命)和社會變革積累(西方孕育出資本主義這樣全新制度的時候)到足以打開大西洋開發利用美洲非洲和亞洲資源的時候,陸路這種低效的方式就被替代了,地球創新最集中的地方成了西歐大西洋邊緣。同樣道理,今時今日,高鐵和互聯網的出現,讓陸路的溝通效率超過了海洋,還有航空的因素,曾經被海洋替代過的陸路將會生機重現。我們甚至可以進一步推想:將來我們的科技強大到可以隨意穿梭太陽系乃至銀河系,太空的絲綢之路是不是也會產生呢?這種太空絲綢之路的初級階段被更高級階段所取代,能叫衰落嗎?

至於歷史書上所說的,奧斯曼帝國崛起切斷東西方聯繫,這難以服人,畢竟從歐洲到中國,一路上會經歷許多箇中亞帝國,這些帝國生生滅滅,一點也不比奧斯曼消停,所以,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技術和社會進步帶來的全球經濟格局轉變。

為什麼絲綢之路會衰落

絲綢之路沿線的環境變遷和古文明消失,固然與氣候變幹、降水量減少、冰川融水萎縮、河流斷流、水系改道等自然因素的波動有關,但土地的過度開墾、水資源和生物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天然植被的破壞,以及盛唐以後民族紛爭不斷、戰火摧殘農業、灌溉興廢不常等人為因素,是這裡古文明消失的主導原因。

絲路曾因戰爭一度中斷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張騫開通絲綢之路後,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一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或被廢棄。從中國歷史的發展來看,漢代開闢的這條絲綢之路時而因為政治對立、民族矛盾乃至戰爭而一度中斷。文明的發展,勢力的擴張,商業民族的活躍,草原遊牧民族與農耕定居民族的依存關係,使得東西方的精神與物質的文化交往兩千多年來從未斷絕。

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前來貿易的西域商胡也經常受到襲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通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隋朝統一南北,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了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15.16世紀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

由於古代陸路通道困難重重,陸上絲綢之路途中要忍受炎熱乾燥的天氣,跨越浩瀚無垠的沙漠,翻越崎嶇艱險的山嶺,加上因戰亂,盜寇等影響,經常阻塞甚至中斷。故漢武帝后開闢了與南海諸國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即海上絲綢之路。

陸上“絲綢之路”的衰落,是因為它有著難以克服的致命弱點:①陸路運輸,要穿過一連串國家和民族。而西夏和奧斯曼帝國對商路的控制,影響到全線暢通。②陸上“絲綢之路”位於我國西部,深處內陸;而我國主要的外銷產品,如絲綢、瓷器、茶葉等產區,大多在東南沿海。陸路外運,既不經濟,又不方便。③陸路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要超過蔥嶺和戈壁沙漠,風沙彌漫,行程艱苦,依靠駱駝為運載工具的運輸量有限,而且時間久,運費高,限制了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④陸上“絲綢之路”的缺點,恰好是海路的優點。自14世紀至16世紀世界地理大發現以來,“絲綢之路”走向衰落。

絲綢之路退出歷史舞臺的原因是什麼?

絲綢之路推出歷史舞臺的原因是: 1.政治軍事原因:絲綢之路在唐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但在唐末,五代十國至宋初的這個時間段裡,由於諸侯紛爭,軍閥混戰,導致陸上絲綢之路的貿易環境嚴重惡化,各礎貿易重鎮衰落了,這是絲綢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 2.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發展,使更多的商人選擇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 3.環境的惡化,這是次要原因。

“茶馬古道”為什麼最後衰落了?“絲綢之路”最後為什麼衰落了?

第一,絲綢之路是因為戰爭幾經中斷的,比如東漢末年,中原戰亂頻仍,秩序混亂,前來貿易的西域商胡也經常受到襲擊。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天下大亂,不少大族和有文化的士人紛紛遷居河西以避戰亂,促使中西交往的通道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隋朝統一南北,隋煬帝時,讓黃門侍郎裴矩往來於張掖、敦煌之間,通過西域商胡,聯絡各國首領。

進入唐代,民族的進一步融合,疆域的更廣闊開拓,政治制度與思想文化的整合,使得唐王朝凝聚駭極大的力量,生產發展,商業繁榮,文化昌盛,並以博大的胸懷大量接受外來文化,使之融會到中國文化的整體當中。唐朝的兩京長安和洛陽以及絲綢之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如涼州,都紛紛呈現出國際都市的風貌。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藉助唐朝強大的政治力量,中原文明也傳入西方,深淺不等地影響了西方各國。

公元10世紀中葉以後,宋王朝先後與北方的遼、西夏、金處於敵對的形勢中,影響了陸上絲綢之路的中西交往,受戰亂影響,陸上的絲綢之路幾度中斷。南宋建都於東南的杭州,加之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海上絲綢之路更加繁盛起來。相對來講,陸上絲綢之路要比從前有所衰落,但在某些特定的時間裡也被頻繁地利用,如馬可·波羅來華前後的蒙元時代。

可見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是因為戰爭和海上航路的開闢。

第二,茶馬古道的衰落是因為封建官府對茶商茶農的課稅和勒索增加。光緒年間,雲貴總督在普洱增設鹽茶道,下設官茶局及鹽舉司,加重了茶商、茶農的苛派。由於茶捐過重,茶農受損,茶商亦無利可圖,以至造成“普洱產茶,頗為民害”(見吳應枚《滇南雜記》。)到光緒末年,普洱茶已由過去年產八萬擔的高峰跌落到五萬擔。許多茶商和馬幫只得另走他途,過去馬幫絡驛,商賈雲集的景象一蹶不振。到抗日戰爭結束的1945年,全區茶葉產量降到15000擔。到1949年時,全區茶葉種植殘存面積僅31400畝,產量僅6992擔,降到了歷史最低點,普洱茶馬道亦從興盛逐漸走向了衰落。

絲綢之路開通時,歐亞大陸的東西兩端分別是哪兩個國家?絲綢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南路從敦煌經樓蘭、于闐、莎車,穿越蔥嶺今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達條支、大秦;北路從敦煌到交河、龜茲、疏勒,穿越蔥嶺到大宛,往西經安息到達大秦。

相關問題答案
絲綢之路為什麼衰落?
說說絲綢之路是什麼?
絲綢之路病怎麼治療?
諾基亞為什麼衰落?
晉商為什麼衰落 ?
為什麼是絲綢之路?
為什麼開闢絲綢之路?
漢代為什麼開絲綢之路?
為什麼叫海上絲綢之路?
為什麼有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