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茶論的作者是?
《大觀茶論》的作者是誰
該書是宋代皇帝趙佶關於茶的專論,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大觀茶論的作者簡介
宋徽宗,名趙佶(公元1082~1135年),神宗11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太后立他為帝。在位25年,國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今浙江省紹興縣東南35裡處)。 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哲宗於公元1100年正月病死時無子,向皇后於同月立他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
誰能準確翻譯一下下面的文言文,然後告訴我白茶是不是好東西,跪謝。 選自宋微宗的大觀白茶。
白茶自成一種,和一般茶樹不一樣 它的枝條柔軟易鋪散開,它的葉片呈淺黃白玉石一樣的顏色,且薄。它在懸崖石林中才少有生長,不是人為可以栽種的。貢茶產地中心地帶能擁有的人大概4,5戶。每戶大概1.2株,能出產的茶葉僅僅2.3茶餅。新發出的芽葉少,特別難加工。水分一旦沒了,就變成了普通茶葉。需要製造的好,點茶掌握得當。正陽泡的茶才外觀淺黃明亮,湯色清澈。就好像一塊白玉鑲嵌在礦石中,其他的沒有能和他相比的。貢茶中心產地以外的茶山所產的也有,但是品質沒有中心產地出產的好
白茶是好東西 且稀少 難烹製
有位帝王寫就傳世茶經一本的是誰
茶 葉類著作中以陸羽 的《茶經》 為最早。陸羽(733——804)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字鴻漸,自稱“桑苧翁”,又號“東岡子”,“竟陵子”。原本為棄兒,後為僧人收養,因不堪師傅虐待,離開了寺院,並一度曾為伶工,後隱居。上元初(760)又至苕溪(今浙江湖州)隱居。在湖州的顧渚山,陸羽與皎然、朱放等人論茶。顧諸山在浙江湖州,是個著名的產茶區。據《郡齋讀書志·雜家類》載,陸羽還著有《顧渚山記》2卷,當年陸氏與皎然、朱放等論茶,以顧渚為第一。陸羽和皎然都是當時的茶葉名家,分別著有《茶經》和《茶訣》。後來陸龜蒙 在此開設茶園,深受前輩的影響,他寫過《茶書》一篇,是繼《茶經》、《茶訣》之後又一本茶葉專著。可惜《茶訣》和《茶書》均已失傳。唯有陸羽的《茶經》3卷傳世。
《茶 經》 分三卷十門,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其中“一之源”記茶的生產和特性;“二之具”記採茶所用的器物;“三之造”記茶葉的加工,這兩節的中心是敘述餅茶的製法,即用甑蒸茶葉,用杵臼搗茶,放入鐵模中,拍以為餅,用錐刀開孔,用竹貫茶放入焙爐中焙之,最後剖竹或紉榖樹皮串茶,每串有一定的重量,名之曰穿。“四之器”記茶葉加工時所用的器物;“五之煮”記述茶葉的飲用方法,把茶餅以緩火炙過,用木質研碾為粉末,用羅篩為茶末,煮時用鍑沸湯,一沸之時調以鹽少許,二沸之時一邊攪動一邊放入茶末。飲茶之時,因為茶色以淡黃為貴,所以要酌入越州出產的青瓷茶具中,乘熱啜飲浮其上的精英部分。“六之飲”,介紹了飲茶方法,列舉了觕(粗)茶、散茶(煎茶)、末茶(粉茶)、餅茶(磚茶)。“七之事”中掇拾古書中有關茶的文字,敘述了茶的歷史。這部分所佔的篇幅較長。“八之出”,敘述茶的產地,並按上、次、下三個等級評價各地茶葉的優劣。“九之略”,講述野外茶葉加工的有關事宜。“十之圖”,即將上述九個方面的內容用圖畫的形式表現出來,置諸座隅,以備便覽,實際內容還是九個方面。全書系統總結了唐以前種茶經驗和自己 的體會,包括茶的起源,種類,特性,製法,烹煎,茶具,水的品第,飲茶風俗,名茶產地以及有關茶葉的典故和用價值等,是世界第一部關於茶葉的專著。
《茶 經》 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系統地記載了我國古代有關茶事活動的歷史,從而說明我國是世界上茶樹的原產地。《茶經·一之源》記載:“茶者,南方 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這是對茶樹的原產大樹種的描述,比英國人1823年在印度發現的原產大樹種要早一千多年。《茶經》還從植物學和古農學的角度,記錄了茶樹的植物形態、命名 、生態環境、種植方法,以及自古以來種茶的加工製作和飲方法等,表明我國是茶葉的故鄉。二,《茶經》對飲茶功的探討,為茶葉學的建立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基礎.書中把飲茶的作用概括為幾個可以理解和驗效的方面,即飲茶有解熱渴,驅凝悶,緩腦疼,明眼目,息煩勞,舒關節,蕩昏寐等,同時《茶經》中還具體提出,飲茶能“醒酒”,“令人不眠”,長期飲茶能“有力悅志”,“增益思考”,“輕身換骨”();茶葉還被列入醫處方,主治“瘻瘡”,“小兒驚厥”等症。三,《茶經》總結,推廣了迄唐代中期我國先進的造茶工藝.把造茶法歸結為採,蒸,搗,拍,焙,穿,封七道工序,並提出了製茶質量的鑑別方法“別”。使得造茶有個完整的概念和統一的規範,便於推廣。這部分的內容主要包括在《茶經·二之具》和《茶經·三之造》中。四,《茶經》記載了一整套茶的煮飲法。總結出了被後人概括稱為的“煎茶法”的煮飲法,正如唐代皮日休在“茶經序”中所......
《茶經》一本什麼樣的書?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由中國茶道的奠基人陸羽所著。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是一部劃時代的茶學專著。它不僅是一部精闢的農學著作又是一本闡述茶文化的書。它將普通茶事升格為一種美妙的文化藝能。它是中國古代專門論述茶葉的一類重要著作,推動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
自唐代陸羽《茶經》到清末程雨亭的《整飭皖茶文牘》,專著共計100多種 。包括茶法、雜記、茶譜、茶錄、茶經、煎茶品茶、水品、茶稅、茶論、茶史、茶記、茶集、茶書、茶疏、茶考、茶述、茶辯、茶事、茶訣、茶約、茶衡、茶堂、茶乘、茶話、茶莢、茗譚等。絕大多數都是大文豪或大官吏所作,可惜大部分已經失傳。此外,在書中有關茶葉的詩歌、散文、記事也有幾百篇。
陸羽,名疾,字鴻漸、季疵,號桑寧翁、竟陵子,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幼年託身佛寺,自幼好學用功,學問淵博,詩文亦佳,且為人清高,淡泊功名。一度招拜為太子太學、太常寺太祝而不就。760年為避安史之亂,陸羽隱居浙江苕溪(今湖州)。其間在親自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認真總結、悉心研究了前人和當時茶葉的生產經驗,完成創始之作《茶經》。因此被尊為茶神和茶仙。《茶經》分三卷十節,約7000字。捲上:一之源 ,講茶的起源、形狀、功用、名稱、品質;二之具,談採茶製茶的用具,如採茶籃、蒸茶灶、焙茶棚等;三之造,論述茶的種類和採製方法。卷中:四之器,敘述煮茶 、飲茶的器皿,即24種飲茶用具,如風爐、茶釜、紙囊、木碾、茶碗等。卷下:五之煮,講烹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質的品第;六之飲,講飲茶的風俗,即陳述唐代以前的飲茶歷史;七之事,敘述古今有關茶的故事、產地和藥效等;八之出,將唐代全國茶區的分佈歸納為山南(荊州之南)、浙南、浙西、劍南、浙東、黔中、江西、嶺南等八區,並談各地所產茶葉的優劣;九之略,分析採茶、製茶用具可依當時環境,省略某些用具;十之圖,教人用絹素寫茶經,陳諸座隅,目擊而存。《茶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的茶葉採製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起源、生產、飲用等各方面的問題,傳播了茶業科學知識,促進了茶葉生產的發展,開中國茶道的先河。且《茶經》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茶書,除茶法外,凡與茶有關的各種內容,都有敘述。以後茶書皆本於此。
自陸羽著《茶經》之後,茶葉專著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代表作品有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明代錢椿年撰、顧元慶校《茶譜》揣張源的《茶錄》,清代劉源長《茶史》等。
中國茶經從一開始就與佛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最初,茶為僧人提供不可替代的原料,而僧人和寺院促進茶葉生產的發展和製茶技術的進步。創立中國茶道的茶聖陸羽在其《茶經》中就有著不少對佛教的頌揚和對僧人嗜茶的記載。在茶事實踐中,茶道與佛教之間找到越來越多的思想內涵方面的共通之處;禪茶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產生的。
公元758年左右,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葉專著------《茶經》。《茶經》的問世,是中國茶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重要標誌,是唐代茶業發展的需要和產物,是其當時代中國人民關於茶的經驗的總結。作者詳細收集歷代茶葉史料、記述親身調查和實踐的經驗,對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葉歷史、產地、茶的功效、栽培、採製、煎煮、飲用的知識技術都作了闡述,是中國古代最完備的一部茶書,使茶葉生產從此有了比較完整的科學依據,對茶葉生產的發展起過一定積極地推動作用。 《茶經》是唐朝的陸羽(733--804)創作的。《茶經》一問世,就成為人所至愛,被盛讚為茶業的開創......
茶對中國人的影響
這是蒐集到的資料,希望能對你的論文有些幫助。
中國茶文化基礎知識
1、為什麼說中國是茶的故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在我國古代文獻中稱頌茶樹為“南方之嘉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茶”字的演變與確定,也從一個側面告訴人們,茶的祖國是中國。茶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的稱謂。中國的茶文化及飲茶習俗在漢、唐、宋代就已向中國周邊地區輻射,明清以後更傳至歐美,產生巨大的影響。這些都證明我國是茶和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是茶的故鄉。
2、為什麼說中國是茶葉的原產地?
第一、從茶樹的自然分佈來看: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佈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佔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第二、從地質變遷來看: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裡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第三、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3、為什麼名茶多出於名山或高山?
名山和高山往往出名茶,這與名山和高山的地理環境有關。高山雲霧繚繞,這對茶樹的生長極為有利,能促使茶葉中的氨基酸、多酚類等物質合成速度加快。有些名山雖然海拔不高,但小氣候條件較好,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製得的茶葉香氣濃,滋味鮮爽。
4、茶葉分為哪幾大類?其主要工藝流程是什麼?
在製茶的過程中,通過不同的製造工藝,製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徵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黃茶類:工藝流程:殺青(悶黃)→揉捻(悶黃)→乾燥(悶黃)
黑茶類:工藝流程:殺青(悶)→揉捻→渥堆→乾燥
白茶類:工藝流程:萎雕(長時間)→乾燥(長時間)
紅茶類:工藝流程:萎雕→揉捻→發酵→乾燥
青茶類:(烏龍茶)工藝流程:萎雕→做青→炒青→揉捻→乾燥
綠茶類:工藝流程:殺青→揉捻→乾燥
5、茶葉的保健成份主要有哪些?
茶葉中含有300多種具有營養和保健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營養素有: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糖類、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及維生素;其中維生素多達10餘種,泡茶時多數可溶解在水中,能被充分利用。另外,茶葉中還含有具備多種功能的藥效成分,諸如茶多酚、咖啡鹼、脂多糖等。這些都是茶葉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藥效作用的物質基礎。經常適當飲用茶水,將對人體健康大有好處。
6、飲茶為什麼能減肥?
飲茶有降低血脂、減肥健美的功能。我國唐代的《本草拾遺》中記載有“茶久食令人瘦,去人脂。”可見我們的祖先很早就發現茶葉有減肥作用。人體肥胖,主要是皮下及內臟等處有多餘的脂肪類物質沉積。茶葉中含有咖啡鹼、黃烷醇類、維生素類等物質能促使脂肪氧化,除去人體多餘......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盞清茗酬知音.”這句詩出自哪裡
是佚名詩。
意思是——獨坐山上的小房子裡等待月亮升起,知心朋友來了,也沒有什麼好招待的,只有一杯清茶奉上。 表現出一種恬靜,適意的生活態度。
宋朝茶文化有哪些特點
答;關於宋代的茶葉文化在唐代茶文化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深化,並形成了特有的文化品位,宋代茶文化與唐代茶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茶文化史上的一段燦爛篇章。
1、茶學的深入
宋代茶學與唐代茶學相比,在深度上多有建樹。由於茶業的南移,貢茶以建安北苑為最,所以不少茶學研究者在研究重心上也傾向於建茶,特別是對北苑貢茶的研究,既深且精,在學術專題上形成了強烈的時代和地域色彩。這些研究以著作的形式流傳下來後,為當今宋代茶史、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詳實的資料。
2、在宋代茶葉著作中,比較著名的有葉清臣的《述煮茶小品》蔡襄的《茶錄》、宋子安的《東溪試茶錄》、沈括的《本朝茶法》、趙佶的《大觀茶論》等。在宋代茶學作者中,有作為一國之主的宋徽宗趙佶,有朝廷大臣和文學家丁謂、蔡襄,有著名的自然科學家沈括,更有鄉儒、進士,乃至至今都不知其真實姓名的隱士"審安老人"。
3、從這些作者的身份來看,宋代茶學研究的人才和研究層次都很豐富。在研究內容上包括茶葉產地的比較、烹茶技藝、茶葉型制、原料與成茶的關係、飲茶器具、鬥茶過程及欣賞、茶葉質量檢評、北苑貢茶名實等等。
4、宋代茶學由於比較專注於建茶,所以在深度上,系統性上與唐代相比都有新的發展。
宮廷皇室的大力倡導 ,宋代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宮廷皇室的影響。無論其文化特色,或是文化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帶上了一種貴族色彩。於此同時,茶文化在高雅的範疇內,得到了更為豐滿的發展。封建禮制對貢茶的精益求精,進而引發出各種飲茶用茶方式。
5、宋代貢茶自蔡襄任福建轉運使後,通過精工改制後,在形式和品質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號稱“小龍團餅茶”。歐陽修稱這種茶“其價值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薦這種小龍團,珍惜備加,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隨便賜贈,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禮祭天地時,中樞密院各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團,而這些大臣往往自己捨不得品飲,專門用來孝敬父母或轉贈好友。這種茶在賜贈大臣前,先由宮女用金箔剪成龍鳳、花草圖案貼在上面,稱為“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