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交往 ?

General 更新 2024-11-21

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交往

1、先順應孩子的速度

有些家長總是對孩子的問題操之過急,不斷要求孩子追上自己預設的目標和進度,這麼做其實對孩子並不公平。萬事萬物都有它特定的執行速度和規律,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況且每個孩子摸索世界的速度不同,家長應該多給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循著自己的速度去認識這個他從未經歷的世界,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孩子一定要跟上大人的要求。

2、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害羞、怕生的孩子,增加他面對人群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當他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或只是害羞地對新朋友微笑時,家長也要適時給予鼓勵。孩子只要一受到稱讚,他就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嘗試。同時,在孩子沒有達到預期的表現時也不要責怪孩子,否則孩子會更退縮。

3、不以成人標準苛求孩子

當人越來越瞭解自己周圍的人際關係後,他就能做出越來越合適的反應,這就是人為什麼能進步的原因。孩子之所以怕生,是因為他對身邊的人際關係還沒有什麼瞭解,所以會排斥、會害怕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場多為孩子著想,就不會再以成人的標準來苛責孩子,也才能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對孩子做出適當的引導。

為寶寶提供社交機會

1、提供多元環境

個人能力發展越好,社交能力就越強。因此,可以在家中為孩子佈置一個多元化環境,如塗鴉牆、益智空間或遊戲室等,讓孩子的家庭活動空間不侷限於客廳和臥室,這樣不但能讓孩子的生活增加一點變化,也能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

2、積累社交經驗

可以邀請孩子的同學或親戚朋友的小孩到家中來作客,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經驗,也可以幫助孩子早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

3、多到戶外走走

平時多帶孩子出去走動,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裡。每個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即便只是帶孩子出去看別人玩,對孩子同樣會有幫助。因為孩子會通過觀察外界而瞭解自己。當孩子的眼界越寬,他的心胸也就會跟著開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就更快。

對孩子多一點耐心

不論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改變,家長都應該多一點耐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適應。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要給孩子過量的刺激,因為學習應該是正向而快樂的探索過程。

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出現不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但也毋須苛責,這本來就是幼兒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正因為不合乎規範,所以才產生衝突,正是有了這些衝突經驗的不斷累積,我們的孩子才一天天長大了。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的任性

作為獨生子女的孩子,家長個個是疼愛有加,放在手心怕飛,含在嘴裡怕化。無節制地滿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慢慢地孩子就養成了說一不二的習慣。可以說:孩子的任性行為在一定條件下,有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對孩子過分寬容和嬌縱的結果。同時,我們在對待孩子任性的問題上,也應充分理解幼兒獨立性的發展規律。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 3-4歲是人生的第一“反抗期”。這時期孩子不再像以前那樣聽話,經常和大人對著幹,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大人“唱反調”,總是力圖擺脫大人的約束。有時好像故意與父母和老師作對,你讓他去做的事,他偏不去做,你不讓他去做的事,他偏去做。慢慢的這種情形依然延續,孩子經常表現出不服管教的特性。當大人提出某種要求時,他們往往會說“我不”或“不要你管”,如果大人加以干涉,孩子就容易變得非常暴躁。孩子的這種獨立性傾向常常被大人們認為是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獨立性個性品質發展的重要標誌,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髮育現象。任性常常是由家庭的嬌寵造成的,也是與孩子某一時期想獨立的心理特點有關。為了改變孩子的任性,不妨可以試試以下的幾種方法:一、創設環境,促進幼兒健康成長交往是建立個人與社會聯絡,提高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對於幼兒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孩子正是在與各種不同的人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待人處事應有的態度,所以培養幼兒與同伴間的交往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必要的。我們應該多為孩子提供磨練的機會,儘量減少對孩子的百般呵護。以便讓孩子在交往中能夠自己去克服困難,鍛鍊意志,增強獨立的意識。從而學會並懂得如何去關心、愛護、幫助別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二、轉移興趣法孩子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當孩子任性起來,非要這要那時,應該利用當時的情景特點,設法把孩子的注意力、興趣點轉移到別的事物上去,尤其要教育幼兒在出現不良情緒時,不能將自己長時間地束縛在引起自己不滿的地方或活動上,要讓他們學習運用轉移的方式消除不良情緒,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衝突時,不能將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衝突或挫折的情緒之中,而應該儘快地擺脫這種情境,投入到自己感興趣的其他活動中去。以便使他忘卻那些不合理的要求。這種“興趣轉移法”不僅使幼兒的情緒得到良好的發洩,還能使幼兒的心理得到健康的發展。三、因材施教、正面引導如果對孩子橫加干涉或者責罵懲罰,孩子可能會暫時變得聽話但同時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則受到傷害,獨立性的發展便會停滯不前。正確的做法是:因勢利導,因材施教,關注幼兒的反抗心理的同時,對孩子的合理行為與要求,既要滿足且要鼓勵;對幼兒的不合理要求則要採用適當方式加以引導,避免採用強硬手段。其實孩子有點“不聽話”並非壞事,往往這種孩子興趣廣泛,有獨立見解,適應環境的能力強,心理髮展也較健康。面對孩子的任性,我們可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的特點,通過童話、故事、寓言裡面的道理來教育孩子。並利用故事中的榜樣和現實生活中的任性相對比,讓孩子從內心裡拒絕任性。說他不會像某某一樣任性,從而達到我們企盼的結果。四、做孩子的榜樣俗話說:身教重於言教。家長在平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家長教育觀點要一致。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形象。自己做不到的事不要亂許諾,也不要用欺騙的語言哄孩子,以免使孩子誤以為大人心虛、沒理,從而更放縱自己任性的行為。同時,家長不要寵慣、溺愛孩子,以免助長孩子任性的行為。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們要捨得拒絕,切莫輕易滿足孩子所提出的要求。法國教育家盧梭在《愛彌兒》一書中,曾對已為父母的人說過:“你知道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準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嗎?這個......

怎樣 正確引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

父母要講究與孩子溝通的方法,“蹲下來”與孩子平等交談。當孩子說出自己的觀點時,要尊重他們的意見,當他們的看法的確有問題時,不要大驚小怪,要心平氣和、耐心地與孩子交換看法,統一認識,這樣孩子才能願意與父母交談。家長還要引導孩子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係,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從中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要捨得讓孩子吃虧,培養孩子寬容大度的性格;捨得讓孩子吃苦,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難。同時不要勉強孩子做一些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來,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家長應當在合適的時機把正確的性知識教給孩子。家長與孩子的交流,一定要平等,切忌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家長對孩子進行性教育,應該從幼兒園、小學低年級就開始。其實,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任何一個人都可以進行。教育者也不用刻意地去準備,也不必費心地去營造氣氛,只要有合適的機會就行。值得注意的是,發現孩子的“祕密”後,“大人”們千萬不要大驚小怪。 2、借鑑國外的先進經驗,學校和社會齊抓共管,及時進行正確的心理干預。近年來心理科學蓬勃發展,世界各國都非常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質培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 目前國際上一般將心理衛生的預防工作分為三級:一級預防:設法從根本上消除問題的原因,提高心理素質,防病於未然。具體做法包括,社會性宣傳教育、優生優育、舉辦家長學校、專業人員培訓等;二級預防: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除病於萌芽。包括建立篩查技術方法和規程、學校心理衛生教育與諮詢、問題兒童的處理等;三級預防:治療疾病,減輕損害,促進健康。通過專門治療機構治療兒童疾病,改善所處環境,促進其康復,同時為一二級預防提供技術資料、培訓人員、提供諮詢指導。對於性教育,學校儘早地把相關性教育課程安排進去,教育行政部門要對授課老師進行專業培訓。老師不光是照著課本講生理知識,還向學生傳授準確科學的性知識、性倫理等內容。 據瞭解,在國外,許多父母都會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會上遭遇的不愉快。而在國內,許多父母卻缺乏對孩子的基本保護意識,直接就在孩子面前談論目前社會上的種種負面,還動輒一句“你要是考得差,將來就只能去市場當小販”之類的話,讓成長中的青少年預先就感知到了社會競爭的殘酷,妨礙了他們的正常成長。 基於網路對青少年影響,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須隨著網路的發展變化採取相應的對策。充分利用學校建立的心理輔導體系,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使學生以正確的心態接受網路教育。用網路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通過網路實行個別化心理健康教育,即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的影響力,也可發現潛在的嚴重心理障礙者,並及時採取適當的教育對策。針對有一般心理障礙和嚴重心理障礙者的諮詢與治療,可建立心理理療與保養內容。它主要針對有些同學因學習方法不當、人際交往不良、單相思,再加上心理調節能力差造成心情壓抑,焦慮不安,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還有一些同學心理障礙的時間較長,甚至還從小開始就有心理問題,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網路生存的需要,也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需。學校建立並開放校園網咖,健全學校管理體制。結合家庭教育與管制,堅持以疏導為主,堵為輔,做到堵導結合,嚴格管理校園網咖,正確引導。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質,消滅種種不良的心理障礙,培養健全的個性,以及採取相應的措施可使青少年更好地享受安全而又有教育意義的網上體驗,使青少年健康、順利地走向網路時代。 結論 青少年正處在心理、生理、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都發生迅速變化的時期,面臨著求學、求職等重大人......

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其實啊,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叛逆期、茫然期,這就需要各位家長用合適並且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孩子度過他人生中的一個小坎坷。我的一些學生家長也時不時的來找我,向我詢問孩子在學校的情況,有些家長會直接找到我請教如何能與孩子溝通的問題,其實我也未曾經歷過,我的孩子還小,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逐步的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所以我時常也和家長以及其他的老師共同討論這個話題。首先我認為不能一味的去要求孩子怎麼怎麼樣,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當然家長必須要騰出時間來為此做出努力,比如說假期遊玩或者一家三口茶餘飯後的閒聊,可以去問孩子“明天準備或想做些什麼呢”?或者把家長自己明天準備做的事情用閒聊的方式告訴孩子,從而慢慢的“套”出孩子的想法,接下來就需要家長多多去以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想法,而不是以家長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問題。每當我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和理解學生們的問題的時候,都讓我受益匪淺,通過去理解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這就為怎麼去疏導孩子打下了基礎。那麼下個問題就出現了,如何能與孩子互相溝通彼此的想法或祕密呢?我看了很多國外的一些資料,基本上沒有說是父母直接去教育孩子的,大多數都是以朋友的姿態去和自己的孩子做溝通,其實我知道說的簡單,做起來未必容易,這就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培養與孩子的感情,除了一些客觀條件下的事情,其他時候我建議與孩子應該猶如同學朋友之間交往一樣,例如一起去野營、一家三口同坐在沙發上看電視,遇到問題徵求下孩子的意見和看法等等等等,時間長了,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告訴父母,有的也許會來徵求家人的意見,這樣的話就有了互相溝通想法的機會了。由於是孩子,一些想法也許是荒謬的,可笑的、錯誤的,但是家長不要直接的反駁或是訓斥,不要說孩子,大人們的想法和做法有時候也是荒謬可笑的,這就需要方法和技巧,家長首先不要去指責或是評論孩子的想法,而應該說出同樣的事情家長的看法,讓孩子自己去選擇,那麼,孩子會怎麼選擇呢,一般情況下他會找他要好的朋友和同學去徵求他們的意見,即使他仍然堅持那些錯誤的想法,孩子也會主動來告訴父母,這樣就給父母留下了繼續引導的機會,一次不行,擇日再敘,孩子在不經意間會慢慢的接受父母的想法和指導意見,要相信孩子會有正確的選擇,這才是家長應該去做的,而不是把孩子叫的一旁,面兒上說的很和氣,但是孩子從這一刻開始便有了抵觸的情緒,使得家長所說的所做的都成徒勞。今天太晚了,回家還得給孩子做飯,先聊這麼,教育。。。。不是想象中那麼簡單的!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幼兒的“錯”,又該如何正確引導?

我們說,孩子犯了錯,上帝都會原諒他,更何況是我們。對待所有的人和事,都要用愛心去度量、去觀看、去發現、去對待,許多錯誤不但是可以糾正的、可以原諒的,甚至是可愛的。對待幼兒更應如此。幼兒正處於人生的初級階段,許多事物在他們的眼中都是陌生的,他們還不知道該怎麼去應對,他們缺乏經驗,犯錯是他們的特權,他們的人生經驗常常需要在不斷的犯錯中積累。我們不要用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幼兒所犯的錯誤,也許,在你小的時候,你所犯的錯誤要比他們的多得多。當面對犯錯幼兒的時侯,我們要冷靜對待,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你,你會不會也這樣犯錯?幼兒三歲以後,會追求獨立自主,出現叛逆心理,會“犯錯”。當幼兒犯錯了我們具體該怎麼教育呢?一、教師在對待犯錯幼兒的時候,應該儘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在對待犯錯的幼兒時,用什麼方法讓幼兒認識並改正錯誤,而又不傷害幼兒幼小的心靈呢?這不禁讓我想到美國科學家史蒂芬--葛雷所講的關於自己童年的一則故事。他說,在他七歲時,有一天,他嘗試從冰箱拿一大瓶牛奶出來,結果將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濺得到處都是,地上成了牛奶的湖泊。他的母親聞聲來到了廚房,看到這情景並沒有大呼小叫或教訓、懲罰他,而是溫合的對他說:“啊,你製造了多麼可愛的混亂啊!反正損害已經造成了,寶兒,你想在我們處理這些牛奶之前,在裡面玩一會兒嗎?他果真在牛奶的湖泊裡開心的玩起來。接著,母親與他一起清理乾淨了牛奶,然後,母親把他帶到屋外院子裡,用裝牛奶的瓶子裝滿了水,然後教他如何用雙手抓住瓶頸來拿取牛奶的方法。他按照母親的方法做了,掌握了這一方法。這是一位偉大的母親,因為她讓孩子知道不需要害怕犯錯誤,犯錯是一個學習新東西的機會,是成功的一個開始。而我們在教育幼兒的過程中,老師更多地會注重如何去教育幼兒,通常會忽略了在什麼時間、什麼地點教育幼兒更合適。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有很多關鍵點,孩子在這些成長關鍵點上一般有著比平常更強烈的認同慾望和情感體驗。老師若能及時抓住這種稍縱即逝的機會進行引導,很容易使幼兒產生情感上的認同和心理上的共鳴,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當孩子犯錯並已知錯時,老師如果當眾批評、指責、大聲呵斥,一味的質問“這樣做對嗎?”“你為什麼要這樣做?”等等,往往會適得其反。殊不知,過多的批評會使孩子只知道犯錯的結果就是接受批評,而不是想辦法解決問題或者總結經驗教訓。我們應該轉變觀念,應該用智慧為孩子指路,我們可以先聽一下孩子的想法,再來評價他是否犯了錯誤,然後和他一起細細地分析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其犯錯誤的根源在哪裡;跟孩子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站在幼兒的角度上告訴他們:這樣做是不對的!應該怎樣做才是正確的!讓幼兒對自己的行為有一個是非對錯的主觀判斷,這樣有利於幼兒主動改正錯誤。特別是小班的幼兒,他們分辨是非、好壞的能力比較差,作為教師應該多告訴他們一些為人處事的正確方法。教師也給幼兒留點面子,不要當著全班幼兒的面兒,大聲指責、批評,可以適當地採用“告訴你一個小祕密”的方式來解決,可能孩子更容易接受,效果也會更好!正面引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鼓勵改正。人們常說:育人如育樹。孩子的成長過程,並不是丟下一粒籽,然後就會發芽長成一棵樹的自發過程,而是需要園丁的辛勤培育和認真栽培,還要給小樹提供優質的、充足的養料。二、教師在對待犯錯幼兒的時候,應該用賞識激勵孩子成長。賞識是一種神奇的能量,這種能量的巨大性,能讓枯木發芽,能讓冰河解凍,能讓憂鬱掃去,能讓笑顏綻放!賞識的奧祕在於點燃孩子內心深處的需要,促進生命力量的覺醒,把外在的激勵內化為孩子自身的動力,並把這種感受進一步昇華,......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應該怎樣正確的引導他呢

經常有朋友提這樣的問題,這是我曾經回答朋友們的內容,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由於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孩子的教育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也非常嚴峻的問題。那麼,當父母的究竟要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呢?

一是要善於鼓勵。人都是喜歡聽人說好的,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誰要說自己的不是,總會感覺到心裡不舒服。沒有幾個人能夠達到問過則喜的境界。不要老拿孩子的短處去比別家孩子的長處,動不動就說你看某某某比你聽話,某某某學習成績如何如如何好,你為什麼就不能象某某某那樣給父母爭點氣?這樣的比較,只會傷害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的上進心。因此,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多鼓勵,才能培養和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二是不能縱容嬌慣。現在的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掌上明珠,不能打,不能罵,吃要高檔,穿要名牌,玩具隨要隨買,不買就收不了場,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都表現得很明顯,由此讓孩子養成許多不良習慣,到頭來孩子還要怪罪父母“你們為什麼就不理解我們這一代?”對於孩子的錯,不能包容,要適時指出哪些是對的,哪些是錯的,對的就繼續鼓勵,錯的就幫助孩子一起糾正!同時,要培養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就不要包辦替代。

三是注重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永遠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父母的言行將對孩子的人生起到很大的示範作用。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自己首先要做到。就象現在很多父母不許孩子沉迷網路,自己卻通宵達旦,對網遊樂此不疲;父母要孩子不要抽菸飲酒,自己卻整天煙霧繚繞,酒氣熏天,如何讓孩子做到?正所謂,己所不欲,無施於人!

四是要培養孩子的行為能力。第一要用眼睛認真的觀察生活和周圍的環境;第二要用耳朵認真地聽別人如何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要用手認真的記錄自己看到的,聽到的(寫成日記);第四要用腦認真思考看到的、聽到的、記下的,並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觀點;第五要用嘴把自己的想法和觀點準確地表達出來。要做到這些,需要有一個過程,不能急於求成,但只要堅持做了,孩子的觀察能力、寫作能力、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就會逐步得到鍛鍊和提高。

五是要善於與孩子做朋友。父母不要總高高在上,動不動就老子長老子短,總認為我生你養你,你就應該聽我的話,按我的意志辦事。孩子也有孩子的自尊,孩子也有孩子的隱私,孩子也有孩子的觀點,要善於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交流溝通,自己說的孩子不理解,要講明道理讓孩子慢慢理解和接受,自己錯了的也不要為了一己面子將錯就錯,讓孩子失去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當然,不同的孩子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中,他們有自己的個性特點,在教育孩子時,還得結合自己孩子的實際,努力發現孩子的興趣點、潛力點,不要去抹殺孩子的個性,有針對性地培養教育

幼兒教師怎麼正確引導孩子的文章

一、確定規範,進行系列化教育。

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覆,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後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如按照時間制定的系列教育,有初入園時的愛集體教育;“三•八”婦女節的愛媽媽教育;“六一”兒童節的好兒童教育;“七一”的愛黨教育等。平時,我們要求幼兒做到“三輕”:說話輕、走路輕,放下東西也要輕;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淨”:碗裡乾淨、桌上乾淨、地上乾淨,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時要求幼兒自己穿脫衣物,自己整理衣服,翻好領子。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佔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採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於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觀察瞭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徵,採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二、與家庭形成合力,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今天培養孩子的習慣是非常困難的,最大的困難在於我們的父母,甚至爺爺、奶奶,也包括老師,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習慣。我們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麼是好習慣,我們本身就有可能帶著很多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

如用眼睛挑東西,不要用手挑東西的習慣。我們買東西誰不去挑、不去捏,可是你捏完他捏,他捏完之後可能不買了,最後別人怎麼買?我們可沒想這些問題。這是條件反射,挑選什麼東西都想試一試、捏一捏。這一陋習也直接影響到了孩子們,班裡吃水果時讓孩子們自己拿,誰不挑一挑、比一比,每次總是挑了這個還是覺得那個好“這山還望那山高”。

又如保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們有很多的成年人對自己小家庭的衛生搞的“一塵不染”,可是對社會大家庭的環境衛生卻是:隨地吐痰、亂扔垃圾、高聲喧譁等,他們沒有意識到這些不良行為會對自己的下一代造成怎樣的負面影響。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教師。” 要讓孩子的行為習慣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路。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講座,讓家長進行系統的幼兒德育理論學習;家教專刊、家教小園地時刻發揮著它們的宣傳和交流作用;通過家園聯絡手冊,以書面形式每月聯絡,有什麼事隨時與家長溝通,使家長和教師都能隨時瞭解幼兒在園和在家的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我們還通過家長開放日、家園共育等活動,讓家長觀看、瞭解、參與幼兒園的教育,使家長自覺、積極地配合我們的教育工作。只有讓孩子做到了在家與在園一個樣,良好習慣的養成才有真正的意義。

三、要尊重兒童的權利和參與,讓孩子充分地參與。

在兒童的習慣養成過程當中,有一個危險存在,那就是習慣養成的過程變成了奴役兒童的過程。大家千萬千萬注意這一條。什麼意思呢?就是大人在制定規範,強迫孩子去做、去執行,這就很可怕。因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兒童是主人,我們就是要發揮他們的主人作用。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的叛逆心理

首先你得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和他們成為朋友,去了解他們的內心,然後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給予指出,讓他們去總結,因為孩子們在這時是在想成為自己主人的時候,他們想自己做主,所以你得相信他們給他們引導指出問題的不足就好,相信孩子吧,讓孩子們能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祝你成功

怎樣引導幼兒面對挫折

一、通過耐心引導, 鍛鍊孩子耐挫的能力

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孩子的表現都不盡相同,老師在遇到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我們老師首先還是要耐心引導和支援。

1.幼兒對挫折正確的認知和理解是關鍵

幼兒年齡小,對事物的認識是具體形象的。我們班級的秀秀今年5歲,在幼兒園當小班長,在學習、遊戲活動中常常能夠領先。但是最近老師發現,如果和小朋友在比賽中沒能取勝,如,跑步比賽的了第二名,玩“石頭、剪子、布”時輸了,她都要找出一些客觀理由,不能正確對待遊戲,或者乾脆不玩了。而有的小朋友卻能夠樂此不疲地繼續遊戲。秀秀有較強的競爭意識,對於勝利特別執著。結果不如人意時,比一般人更難承認自己的失敗,這時往往認為失敗的原因不在自己,而是其他原因造成的。人的一生,都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和挫折。尤其是幼小的孩子,缺乏經歷和經驗,更容易遇到失敗和挫折。在遭遇失敗和挫折時,孩子可能不知所措、失望退縮、喪失熱情和信心,這時,我就告訴孩子:“不要怕,只要努力一定會做好的。”有意識地將秀秀的挫折和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去面對挫折,解決問題。我們在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時,可以為他們提供一些經歷挫折而後成功的影視作品,或者是家長、教師的親身經歷,甚至包括身邊的小朋友經過失敗而成功的小故事,幼兒通過這些真實可感的事實直觀瞭解事物發展的過程,真實感知挫折,認識到生活有順有逆、有苦有樂,從而對挫折有初步的認識,只有讓幼兒在克服困難中充分感受挫折,正確理解挫折,才能培養他們不怕挫折、勇於克服困難的能力和主動接受新事物,承認並敢於面對挫折的信心。

2.幼兒挫折教育要破除幼兒的依賴性

作為教育者應該給孩子面對現實的機會,讓他們意識到成功是建立在自己努力的基礎上的。如有一次,班裡要玩球結果不夠,我請了一向比較膽小的帥帥去其它班借借看,他當時就顯得有些膽怯但還是去了。我用雙眼餘光瞥著小傢伙只見他徑直往隔壁班走去,快走到門口時,帥帥終於忍不住回過頭來搜尋我。眼看著他幾乎就要退縮了,我故意別過頭去,假裝沒有看見。張老師滿面笑容地招呼著帥帥,他猶豫了片刻,終於鼓起勇氣說了要借皮球。當拿著自己借來的皮球給我時,他呵呵地笑了,沒想到平時與人說話都不敢今天還幫老師做了事。我輕輕拍拍帥帥的頭,隨後又向他豎起大拇指,將他大大地誇獎了一番。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教給幼兒生活方面一些簡單的衛生常識,培養他們良好的衛生習慣和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洗手、洗臉、穿衣、整理床鋪等,很多能力不是一次就能達到的。在日常生活中不放過任何機會抓住教育,應隨時教育,隨時觀察,抓住機會,為他們提供條件,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當幼兒進步後,老師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給予讚揚和鼓勵,強化幼兒的行為,並隨時表現出認可的神態。使幼兒的受挫意識得到改變,又能提高他們繼續嘗試的勇氣和信心,要自己想辦法解決。

無論是快樂、失望,還是痛苦,都要讓孩子自己去體驗、去經歷。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會做錯事、說錯話,那不要緊,我們要告訴他們,人在小時候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就是那些有名的科學家小時候也常犯錯誤,他們也會遭遇失敗、挫折,如愛迪生、愛因斯坦……重要的是在遇到困難、失敗的時候,堅持到底,不依靠別人的幫助,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

二、利用情景教育,通過困難情境訓練幼兒

幼兒的活動範圍有限,許多挫折是現實生活中不常遇到的。教育者在利用自然情景進行挫折教育的同時,還要注意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情景和機會,讓幼兒得到各方面的鍛鍊。為了提高幼兒對挫折承受能力,我們可設定難度不等的情境,讓幼兒逐步經受磨練,有目的地去培養幼兒的耐挫力。比如說遠足、勞動、競賽、批評......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對事物的思考

從小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共同願望。習慣的養成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使你受害終生;相反,養成了一好的習慣會使你受益終生。我們都知道養成良好的習慣對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處的,但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並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人並不是單純地受理性支配,還要受自己思維和行為慣性的制約,良好的習慣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認為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命運。現就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談談我的幾點看法。(—)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做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啟蒙老師,朝夕相處的生活早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現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但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還有一項內容極為重要,那就是從小培養孩子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高爾基說過:“語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為一名現代家長,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應注意從孩子的呀呀學語階段,就注意教育他學會禮貌用語。家長在教過程中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和氣、舉止文雅、活潑大方、形成待人誠懇、落落大方的良好習慣。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對生活環境中接觸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學習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學習等行為對孩子來說,就是一本生動教材。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習慣是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習慣的主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為習慣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範。做父母的在日常行為中要處處小心謹慎,處處以自己的模範行為來影響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長輩是傳統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長輩,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靈受到感化。使孩子學會從小就尊重別人。教育孩子在學校,見到老師或同學,要主動說一聲“老師好”或“您好”,同時報以微笑;在接受別人的幫助時,要微笑著向別人致謝;在別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時,要用微笑表示你的諒解;尊敬、愛護和關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難的人或殘疾人,對他們有禮貌,給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和方便等等。(二)養成自覺、自主學習的習慣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古語說得好“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也曾使我體會頗多,細細想來別有一番寓義。專家研究觀察表明,如果在學前階段,孩子學習能力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那麼孩子將來入學後很可能就會學習能力低下,跟不上學校學習的進度。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階段,不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發孩子愛學習、愛看書的興趣,這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極為有益。小學一二年級是養成階段,要讓孩子逐漸養成按時休息、按時起床、按時學習等習慣,以適應今後緊張的學習需要。家長的榜樣作用是可小看的。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師,是孩首先模仿的榜樣。父母的言行、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無時不刻地影響著孩子,可以說從孩子身上,我們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長要喜歡學習,善於學習,讀書,看報紙。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從自身的行為習慣做起,再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目標,讓他們能通過點滴培養、訓練,養成愛讀書愛學習的好習慣,這對孩子一生都會有影響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長應該充分認識到良好行為習慣是孩子教養的重要一環,我們要培養孩子的各種良好習慣,不妨從生活中最簡單、最基本的行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成於易。”讓孩子從細小處做起,成長為一個、有自信、有責任感、樂於學習、善於與人相處的人。(三)養成勝不驕、敗不餒的好習慣,克服“驕、嬌”二氣。 無論在學習、生活中都應該克服孩子的驕氣和嬌氣。學習成績好不能沾沾自喜,要懂得謙虛,認識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點,不斷地完善......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引導孩子正確交往 ?
怎麼引導孩子愛上閱讀?
父母怎麼引導孩子?
老師如何正確引導孩子?
怎樣提高孩子注意力?
怎樣瞭解孩子的心理?
作為家長怎樣教育孩子?
怎樣看待孩子成績下降?
如何引導孩子不早戀?
怎樣發現孩子的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