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伯為什麼一再的幫劉邦? ?
項伯為什麼一再的幫劉邦?
1項伯在楚軍中雖然地位較高,但大事的決斷和行使沒有他的份,他只是作為項家一分子有很好的待遇而已;
2項伯能力不行,但是有一定的眼光,誠然項羽勇猛過人,但同時項羽是個高度自信或者剛愎自用的人,一個不願意聽別人意見的人大多是失敗收場的;
3我們在從劉邦和項羽的為人來看,劉邦就是個無賴,流氓,但是在亂世中,這樣的人往往能活得更久,劉邦雖然流氓,但是能聽人意見,打下一處地方後也願意封賞給手下官員,而項羽重義輕利,待人很好,但是卻不願意大賞手下,世人大多是重利輕義的,沒有好處待他再好也會不願意跟著你的;
4項伯一直和張良私交很好,張良當年保過他的性命,一開始是為了救張良,可是張良是敵方人員,一旦踏上這條路,那就是內奸,沒有辦法回頭了,在這種狀況下,只能從劉邦那裡索取最大的好處並死心塌地的幫劉邦了,而劉邦也保證了他的地位和作用,兒子沒能繼承爵位,可好歹保住性命了,這與當時許多劉邦的開國功臣相比,算不錯了!
為什麼項伯一直幫劉邦,而項羽卻一直不動他?
項伯幫的是張良,張良對項伯有救命之恩,項伯為劉邦說話也就是幫了張良,項羽是一個英雄同時他也很講道義,所以在他心裡認為項伯報答張良的救命之恩是對的,這樣才是講義氣,即使是身處敵對陣營項伯還敢不顧自己被猜忌的危險來幫助張良,在項羽這個英雄的心裡他認為是高尚的,再加上項羽從小是被項伯項梁兩兄弟撫養長大,有父子之情,同時項羽也不敢保證自己能穩穩的奪得天下,萬一自己失敗了,有項伯幫助過劉邦的這段歷史,項家人可以得到延續而不必被夷族,後來也證實也項伯幫助過劉邦,劉邦只殺了項羽,保住了其他項家的人賜姓劉,還封了侯。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項伯究竟是個怎樣的人
呵呵~~~ 項伯吧範曾項羽所設的鴻門宴的局告訴了劉邦,間接的有救劉邦的恩人! 劉邦雖然是無賴但也不至於殺自己的恩人··· 說點沒用的:LS的,你複製有什麼本事啊?!
鴻門宴上項伯為什麼要幫 劉邦
哈哈.項伯是真正意義上的第釘個漢奸(漢王奸細)
聽說他與張良有舊,所以也就愛屋及烏的幫劉邦了(不過總覺
得這說法太勉強.古人的親情難道抵不過友情? ) 還有就
是劉邦答應把女兒嫁給項伯的兒子.(這也許是最大的好處
吧?)
項伯是誰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項伯(?-前192年),名纏,字伯,出生於下相,戰國末期的楚國貴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
項羽 項伯 項莊什麼關係 項伯為什麼幫劉邦
項羽是項伯的侄,項莊是項羽的手下,項伯曾受恩於張良,不忍心看恩人受難,結果遇見了劉邦,劉邦主動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所以項伯肯定要多少幫劉邦的。
劉邦為什麼不殺項伯
一個是項伯,作為楚國的高官,左尹,也就是最高法院院長,他屢次“出賣”項羽,幫助劉邦一步步走上皇帝的寶座。另一個是丁公,身為楚國的將軍,在彭城之戰中擔負了追擊劉邦的使命,卻因為劉邦一句英雄不該刁難英雄的說辭,馬上鳴金收兵,目送劉邦倉皇逃脫。但他們的結局不一樣,劉邦做了皇帝,前者被賜姓劉,封為射陽侯;後者卻被扒光衣服,拖到軍營遊行了一圈,繼而像豬一樣殺掉了,理由是“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 同樣是叛徒,怎麼命運相差這麼大呢?我以前總感到疑惑,忽而有一天,躺在床上半夢半醒,竟似乎有點想通了:哦,大概這和劉邦心中的遊俠情結有關。 眾所周知,劉邦是農民出身,卻不喜歡種莊稼,而又想吃香喝辣,在當時,則還有一條路,時髦的稱呼是當遊俠;貶低的稱呼是,做流氓,在道上混。也許真實的劉邦,全是也滿是刺青的,可惜從不見影視劇裡這麼表現。 遊俠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對朋友一定要比對親人好。寫《漢紀》的荀悅在悟到這點後,曾經跳腳大罵遊俠“薄骨肉之恩而篤朋友之愛”,導致世風敗壞,把正人君子們累得要死。 其實這有什麼可罵的呢?想吃香喝辣,不做遊俠怎麼辦?做了遊俠,不把朋友排在第一位怎麼辦?朋友能幫你打架,幫你收保護費,甚至擁戴你為老大,而親人大多做不到。中國的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而遊俠之所冠名“遊”,偏偏又是從不落屋的,人家大丈夫以四海為家,行俠仗義,自然百分百靠朋友。為朋友兩肋插刀,目的就是希望朋友為自己兩肋插刀,否則怎麼混? 而項伯就有著顯著的遊俠性格,早年他殺了人,被政府通緝,只好到處流竄,幸虧張良救了他,這些恩情他不能忘。於是當項羽要進攻劉邦的時候,他深夜冒著臘月的寒風,跑了幾十裡,來到劉邦的軍營,勸張良跟自己逃命:“趕緊跟我走,不要陪劉邦一起送死。”額頭上汗津津的,似乎不在冬天。這樣有恩必報的行徑,是混江湖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否則以後誰帶你玩?混江湖不是搞政治,不靠權謀,靠的是熱血和道德形象。相反,玩帝王之術,可以不要道德,不講信義,怎麼歹毒怎麼來。 然而,張良堅決不肯獨自逃亡,他請求項伯救救劉邦,否則,他寧願跟劉邦一起死。這當然也感動了項伯。遊俠的道德準則,就是自己不吃,也要給朋友吃;自己去死,也要讓朋友活。張良這個舉動,當然戳中了項伯的道德G點,他想都不想,就決定施救。在他腦中,肯定都沒想過背叛項羽的問題:這怎麼叫背叛?我們的道德準則就是這樣的。你死我活?不,大家都是舉義兵,都是為了滅秦,都是階級兄弟,不存在根本矛盾。 於是項羽就這樣一步步走到了末路,他遵循貴族準則,親親尊尊,對親人好,對岳父好,甚至對普通士兵好,但就是對朋友不太好(或者說沒有朋友,只有上下級),他重的是家國,而不是朋友。他不知道,時代變了,現在要靠朋友打天下。劉邦,當然對項伯又佩服又感激,項伯是個真正的遊俠,有古之風烈。 而丁公呢?做為項羽的將軍,他和劉邦無杯酒之歡,算不上朋友;兩軍相遇,本該敬業,把劉邦捉了回去。可是劉邦一句“兩賢豈相厄哉”的馬屁,就讓丁公飄飄然。劉邦雖然佔了便宜,心底肯定會疑惑的:這算什麼?素無恩義,談不上報恩,憑什麼放我?況且遊俠的道德準則還有“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救人之後,“終身不見也”,可是這丁公竟然主動上門,自吹功勞,要求賞賜,這算遊俠嗎?完全是一無賴混混嘛!當然要拿他開刀。開刀的理由,當然不好拿《遊俠的道德準則》說事,現在是帝王,要以帝王的標準,那麼“不忠”就是最充分的理由,丁公臨死,也想不到自己為什麼和項伯的功勞一樣,待遇卻天差地別。 劉邦一直到死,心底裡都有遊俠情結,他不好意思殺韓信,雖然他很想殺;不好意思殺彭越,雖然他很......
項伯為什麼要保護劉邦?
被人收買了
秦末,劉邦與項羽各自攻打秦王朝的部隊,劉邦先破咸陽(秦始皇的都城) ,但劉邦兵力不及項羽,項羽大怒,派當陽君擊關,項羽入咸陽後,到達戲西,而劉邦則在霸上駐軍。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在項羽面前說劉邦打算在關中稱王,項羽聽後更加憤怒,下令次日一早讓兵士飽餐一頓,擊敗劉邦的軍隊。一場惡戰在即。劉邦從項羽的季父項伯口中得知此事後,大吃一驚,劉邦兩手恭恭敬敬地給項伯捧上一杯酒,祝項伯身體健康長壽,並約為親家,劉邦的感情拉攏,說服了項伯,項伯答應為之在項羽面前說情,並讓劉邦次日前來謝項羽。鴻門宴上,雖不乏美酒佳餚,但卻暗藏殺機,項羽的亞父范增,一直主張殺掉劉邦,在酒宴上,一再示意項羽發令,但項羽卻猶豫不決,默然不應。范增召項莊舞劍為酒宴助興,趁機殺掉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也撥劍起舞,掩護了劉邦,在危急關頭,劉邦部下樊噲帶劍擁盾闖入軍門,怒目直視項羽,項羽見此人氣度不凡,只好問來者為何人,當得知為劉邦的參乘時,即命賜酒,樊噲立而飲之,項羽命賜豬腿後,又問能再飲酒嗎,樊噲說,臣死且不避,一杯酒還有什麼值得推辭的。樊噲還乘機說了一通劉邦的好話,項羽無言以對,劉邦乘機一走了之。劉邦部下張良入門為劉邦推脫,說劉邦不勝飲酒,無法前來道別,現向大王獻上白壁一雙,並向大將軍(亞父范增)獻上玉斗一雙,請收下。不知深淺的項羽收下了白壁,氣得范增卻撥劍將玉斗撞碎。後人將鴻門宴喻指暗藏殺機。
項伯為什麼救劉邦
項伯,名纏。他是項羽最小的叔父,早年曾殺了人,跟隨韓公子張良在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躲避。項羽統兵後,他任左尹,為令尹的副職,隨項羽一起進入關中。
項羽聽說劉邦欲守關自王關中,遂在鴻門釋出命令: 次日犒賞士卒,進攻劉邦。劉邦當時駐軍霸上,並不知情,在大戰即臨,霸上將玉石俱焚的時刻,項伯想到了跟隨劉邦的張良。張良曾有恩於他,兩人關係極好。項伯不願棄張良而不顧,連夜趕至霸上,找到張良,告以實情,要張良和他一起離去。張良藉口說,危難時棄人而逃是不義的,遂將此事告訴了劉邦。
項伯於險難中不忘朋友,有恩圖報,不辭辛苦,表現出了一種高尚的仁德情懷,這是極為可貴的,但他忽略了兩個問題: 一是秦滅後劉邦與項羽已成一對生死對手,自己身為楚軍高階將官,當朋友之誼與政治利害相沖突時,究竟應把什麼放在首位;二是要讓張良離開霸上,可以找出多種藉口,未必一定要把實情相告知。當真話有洩露軍機之嫌時未必不可以說些善良的謊話。項伯對兩個問題顯然均未考慮,他把朋友之誼凌駕於政治關係之上,也沒有說謊話的準備,因而向政敵之友洩露了自己軍中最高機密。張良提出危難時不能棄友自逃,這和項伯要喚走張良的道理是暗合的,項伯也就同意了張良的請求,遂聽任軍中機密直送政敵劉邦。
劉邦感到自己力量不敵,決定軟化雙方的對抗,遂把項伯選定為行事的突破口。他對項伯極恭敬地約見、祝酒,結為親家,又以圓通的理由,誠懇地解釋了產生誤會的事情,表明了他對項王的忠誠之心。項伯完全相信了劉邦的忠誠,甘願充當雙方和解的中介人,不僅給劉邦提出了一個自認不錯的主意,而且說服項羽善遇劉邦,為劉邦的到來做了很好的鋪墊。
在次日的鴻門宴上,范增不斷地暗示項羽,讓乘機殺掉劉邦,項羽因在事前已被項伯說服,認定劉邦為忠誠有功之將,因而對范增的暗示默然不應。當范增召來項莊即席舞劍時,項伯一定看出了其中要殺劉邦的真意,立即拔劍對舞,常用身體遮護劉邦,使項莊一直難於下手。在項伯看來,劉邦來鴻門是自己出的主意,因而他實際上是自己請來的客人,對他的性命負責是自己應盡的道義責任;何況自己與劉邦已在昨晚結為親家,更有一層親戚關係包含其中。
項伯勸項羽勿殺太公,所言道理雖不清晰、充分,但絕非是出於仁道主義則可以肯定。因為,項羽坑殺活人無數,從未見項伯有勸諫的表示。他自己在九江王英布反叛投漢後,奉命收集九江散兵,也殺盡了英布的妻子兒女。此事出面相勸,一定是他想起了四年前劉邦與他在關中霸上的婚姻之約,既然結為親家,就有保護親家翁的義務。項伯勇敢地承擔起了保護太公的責任,真實的心境不好說出,只好語焉不詳地用大話勸阻,這其實是他政治立場的又一次表露。如果說分封諸侯之前,楚漢對立之勢尚不明朗,項伯庇護劉邦的一切行為可以用頭腦不清來解釋,並加以諒解;那在楚漢戰爭已近四年的廣武對峙之時,仍然暗存庇漢的態度,就難以作出正常的解釋。
項羽敗亡後,劉邦封項伯為射陽侯,地在今江蘇省淮安縣西南。賜其姓劉,但後來未見劉邦的哪位兒女與其子輩成婚。古人有同姓不婚的禁忌,(如《左傳 · 僖公二十三年》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劉邦賜項伯姓劉,不知是賞以同姓之尊,還是要藉故取消以前的婚姻之約,因為當年霸上結親本來就是劉邦臨時求助的手段。項伯受封三年後死去,其嗣子項睢因罪未承爵。
司馬遷在《漢功臣侯表》中解釋項纏(伯)所以封侯的原因時說: “漢王與項羽有郄於鴻門,項伯纏解難,以破羽纏嘗有功,封射陽侯。”楚軍的左尹高官在漢軍打敗項羽時“嘗有功”,這是耐人尋味的情況,其政治品格已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