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是什麼意思.中文翻譯 ?

General 更新 2024-12-22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是什麼意思.中文翻譯

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

一年視離經辨志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的意思

入學一年之後,考經文的句讀,辨別志向所趨;三年考察學生是否尊重專注於學業,樂於與人群相處

《學記》哪句話提出了嚴密的視導和教育考試製度?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錠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司馬師的字什麼?

司馬師

開放分類: 人物、三國、歷史、西晉、曹魏

司馬師(208~255)

即晉景帝,晉武帝司馬炎的伯父。中國三國時期魏大臣。字子元。河內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司馬懿長子。西晉奠基人之一。司馬師沉著堅強,且有雄才大略,與夏侯玄、何晏齊名。魏景初年間,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曾與其父司馬懿謀劃誅殺曹爽,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旋加衛將軍。司馬懿死後,以撫軍大將軍輔政,獨攬朝廷大權。魏嘉平四年(252),遷大將軍,加封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制定選拔官吏的法規,命百官推薦賢才,整頓綱紀,任命文武大臣使各有職掌,朝野肅然。司馬師也有卓越的軍事才能,曾用計大敗吳將諸葛恪。正元元年(254),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密謀除司馬師,事情洩露,司馬師殺死參與者,迫太后廢掉魏帝曹芳,從太后命以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司馬師親率兵平定毌丘儉、文欽之亂,途中病死。晉朝建立後,追尊為景皇帝。廟號世宗。

《《晉書》景帝本紀》中的記載:

景皇帝諱師,字子元,宣帝長子也。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譽,與夏侯玄、何晏齊名。晏常稱曰:“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魏景初中,拜散騎常侍,累遷中護軍。為選用之法,舉不越功,吏無私焉。宣穆皇后崩,居喪以至孝聞。宣帝之將誅曹爽,深謀祕策,獨與帝潛畫,文帝弗之知也。將發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覘之,帝寢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會兵司馬門,鎮靜內外,置陣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陰養死士三千,散在人間,至是一朝而集,眾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尋加衛將軍。及宣帝薨,議者鹹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撫軍大將軍輔政。魏嘉平四年春正月,遷大將軍,加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命百官舉賢才,明少長,恤窮獨,理廢滯。諸葛誕、毌丘儉、王昶、陳泰、胡遵都督四方,王基、州泰、鄧艾、石苞典州郡,盧毓、李豐掌選舉,傅嘏、虞鬆參計謀,鍾會、夏侯玄、王肅、陳本、孟康、趙酆、張緝預朝議,四海傾注,朝野肅然。或有請改易制度者,帝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詩人之美也。三祖典制,所宜遵奉;自非軍事,不得妄有改革。”

五年夏五月,吳太傅諸葛恪圍新城,朝議慮其分兵以寇淮泗,欲戍諸水口。帝曰:“諸葛恪新得政於吳,欲徼一時之利,並兵合肥,以冀萬一,不暇復為青徐患也。且水口非一,多戍則用兵眾,少戍則不足以禦寇。”恪果併力合肥,卒如所度。帝於是使鎮東將軍毌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等距之。儉、欽請戰,帝曰:“恪卷甲深入,投兵死地,其鋒未易當。且新城小而固,攻之未可拔。”遂命諸將高壘以弊之。相持數月,恪攻城力屈,死傷太半。帝乃敕欽督銳卒趨合榆,要其歸路,儉帥諸將以為後繼。恪懼而遁,欽逆擊,大破之,斬首萬餘級。

正元元年春正月,天子與中書令李豐、後父光祿大夫張緝、黃門監蘇鑠、永寧署令樂敦、冗從僕射劉寶賢等謀以太常夏侯玄代帝輔政。帝密知之,使舍人王羨以車迎豐。豐見迫,隨羨而至,帝數之。豐知禍及,因肆惡言。帝怒,遣勇士以刀鐶築殺之。逮捕玄、緝等,皆夷三族。三月,乃諷天子廢皇后張氏,因下詔曰:“奸臣李豐等靖譖庸回,陰構凶慝。大將軍糾虔天刑,致之誅闢。周勃之克呂氏,霍光

之擒上官,曷以過之。其增邑九千戶,並前四萬。”帝讓不受。天子以玄、緝之誅,深不自安。而帝亦慮難作,潛謀廢立,乃密諷魏永寧太后。秋九月甲戌,太后下令曰:“皇帝春秋已長,不親萬機,耽淫內寵,沈嫚女德,日近倡優,縱其醜虐,迎六宮家人留止內房,毀人倫之敘,亂男女之節。又為群小所迫,將危社稷,不可承奉宗廟。”帝召群臣會議,流涕曰:“太后令如是,諸......

學記原文及譯文

[學記原文及譯文]  發慮善,求善良,足以謏(sǒu)文,不足以動眾,學記原文及譯文。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深謀遠慮,物色好人,可以贏得一些好名聲,但還不能夠鼓動民眾。如果禮賢下士,親近與己疏遠的人,就可以鼓動民眾,但還不能夠感化、教化民眾。如果要想感化和教化民眾,養成良好的風俗習慣,就必須通過學校教育才行。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兌(yuè說)命”曰:“念終始典於學”,其此之謂乎!   ——玉質雖美,不經雕琢,不能成精美玉器;人有天賦但不學習,就不能明白至道。所以古代君王建設國家,統治人民,都把教育作為首要任務。《尚書》“兌命篇”說:“人君應當始終念念不忘以教育為本”,就是這個意思!   雖有佳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雖然有美味的菜餚,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雖然有高深至極的道理,不學就不知它的好處。所以,人必須上學讀書,才能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教師必須親身經歷教學的過程,才會深感自己學問的孤陋和困惑。求學者知不足,才會自我反思,更加努力地學習;教者感到困惑,才會潛心鑽研,孜孜以求,自強不息。所以說,教和學是互相促進,相輔相成的。所以《尚書》中“兌命”篇說:“教學過程,一半在‘教師的教’,一半在‘學生的學’,就是這個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癢,術(suì)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力而不返,謂之大成。夫然後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yuè)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也。記曰:“蛾子時述之”,其此之謂乎!   ——學生每年都可入學,每隔一年必須考查學習成績。第一年考查分析文章的經文、句章的能力,及辨別決定自己的志向和興趣;第三年考查是否專心致志於學業,是否能結交學友和睦相處,相互研習得益;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面是否廣博,是否能親師尊師;第七年考查能否討論學業的是非優劣,以及選擇賢能之人為友;合格的為小有成就。到第九年他們應達到,對知識聞一知十,觸類旁通;推理論事有獨立見解,處世處事有行為準則,堅定不移,不失師誨;這時就可稱為大有成就。這樣,將來就足以能夠教化民眾,變易舊習,形成良好風俗;使親近的人心悅誠服,疏遠的人心嚮往之;這是大學教人的道理。古書上說,螞蟻幼蟲時時效法大蟻銜土成垤(dié),喻學者由積學而成大道,正說明了,求學之人也應如此,孜孜不倦以求“大成”這個道理。   大學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學鼓篋,孫其業也。夏(jiǎ)、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諦,不視學,遊其志也。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弗問,學不躐(liè)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記曰:“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謂乎。   ——大學入學之初,要穿禮服,備祭品,舉行祭祀有道德學問的先聖先師的儀式,以表示敬師重道。祭祀時要小誦肄學,目的是使學生從一開始就獲得君臣互勉的感受,懂得為官的道理。學生上學,要按鼓聲開啟書篋,警以鼓聲,以遜順之心敬其業也。學校裡配備有教杖(夏圓和楚方),以警荒廢懈怠,整肅儀容舉止,維持學習紀律。不到夏祭以後,教官不去視察學校,考查學生的成績,為的是使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志趣計劃從容地進行學習。教師對學生要經常檢查指點,但不要......

古代小學要上幾年?

古代沒有小學,是在熟讀四書五經的基礎上,考取童生,然後在縣學接受正規教育,一般考取童生的年齡在十二歲左右

古代各類學校的學制並無一定,歷代也有不同。《禮記•學記》中記載了西周時官學的學制,它說:“比年入學,中年考核。一年視離經辯志,三年視敬業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用現代漢語說,就是“每年入學一次,隔年考核一次。一年考察辨明志向,三年考察是否專心和親近同學,五年考察是否博學和親近師長,七年考察是否有獨立見解和擇友能力,這些都達到了,就是小成;如果九年觸類旁通,堅強而不違背師訓,就是大成。足見那時的官學至少要學習九年。

兩漢太學,並無明確的學習年限規定,但考試卻是十分嚴格的,西漢時每年考試一次,方式是“設科射策”,類似今天的抽籤答問,分甲、乙兩科,以區別程度高低,如發現該學生屬於下材或有一種經書不通,就勒令退學。東漢中期改為每兩年考試一次,通過者就授予官職,未通過者留下繼續學習。

隋唐官學明確規定儒學招收14歲到18歲官員子弟(律學為18歲至25歲),學習年限為九年,書學和律學為六年。考試分“旬考”、“歲考”、“畢業考”三種,旬考內容為十日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有罰,歲考內容為一年之內所學課程,不及格者留級。畢業考及格則取得科舉資格,若九年學而無成者亦令其退學。

宋元時期在學習制度上有所改革,較為突出的是北宋王安石在太學實行“三舍法”,即將生員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個等級,生員必須依照學業程度,通過考核,依次升舍,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平時有品行(“行”)和學業(“藝”)的考察記錄,每月由任課教師舉行“私試”,每年由學校舉行“公試”,合格者就可依次升舍工元代又將學生分為三等六齋,通過考核積分逐級升齋。明代仍然沿用元代的積分制,入國子監就讀的學生必須先入低階班,一年半以後,文理通者升中級班,再過一年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高階班,而後採用“積分制”,按月考試,一年積滿8分為及格,這樣就可以待補為官,不及格者仍坐監肄業。清代以後,積分制已名存實亡,入監讀書只是熬年頭了。(

相關問題答案
“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樂群”是什麼意思.中文翻譯 ?
三星s7edge息屏提醒是什麼意思 ?
三國殺online演武場是什麼意思 ?
三星常說的那個蓋樂世是什麼意思 ?
一個女孩子問你會不會開拖拉機是什麼意思? ?
一方樂土是什麼意思 ?
一拖三空調是什麼意思?
三扶一支是什麼意思?
驗算是什麼意思三年級?
空調一拖三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