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為什麼寫《馬說》 ?

General 更新 2025-01-03

韓愈為什麼寫《馬說》

《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間(795-800)。

其時,韓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守門人)辭焉”。

儘管如此,他仍然宣告自己“有憂天下之心”,不會遁跡山林。後相繼依附於宣武節度使董晉、武寧節度使張建封幕下,鬱鬱不樂,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馬說 韓愈採用什麼寫法

《罵說》是一篇古代議論文,通篇採用穿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作者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使他們發揮才能。全文寄託作者的憤懣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並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進行了諷鍼砭和控訴。文章短小精悍,結構十分精巧,也富有文采。

跟我們老師寫的板書幾乎一樣~~~- -

如何評價韓愈的《馬說》?

《馬說》

原文: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於奴隸人之手,駢(pián)死於槽(cáo)櫪(lì)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盡粟(sù)一石(dàn)。食(sì)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xiàn),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yé)?其真不知2馬也!

賞析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能發現千里馬。千里馬經常有,可是伯樂卻不會經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馬,也只是辱沒在做僕役的馬車伕的手中,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馬廄裡,不用“千里馬”的稱號稱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養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能日行千里的特點來飼養它。所以,這樣的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體態無法顯示出來,況且想要跟普通的馬等同還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駕馭它,卻不按照駕馭千里馬的方法,飼養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能通曉它的意思。拿著鞭子走到它跟前時,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

《馬說》是一篇說理文,似寓言而實非寓言,用比喻說理卻並未把所持的論點正面說穿,沒有把個人意見強加給讀者。通過形象思維來描述千里馬的遭遇,提出事 實,省卻了講大道理的筆墨,作者利用了古漢語中虛詞(語助詞、感嘆詞和連線詞),體現出一唱三嘆的滋味和意境。伯樂的典故幾次被韓愈引用(見韓愈所作的 《為人求薦書》及《送溫處士赴河陽序》),可見韓愈命運的坎坷。

《馬說》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這個命題不合邏 輯。因為存在決定意識,伯樂善相馬的知識和經驗,必須從社會上(或說自然界)存在著大量的千里馬身上取得,然後逐漸總結出來的。所以有人認為韓愈這句話是 本末倒置,是唯心主義的。從唯物主義原則來看,這句話是錯誤的。韓愈把它作為語言,卻是發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為世上有伯樂這種知識和本領的人太少。 於是作者在下文正面點明主旨,把千里馬的無限委屈傾訴出來。正由於“伯樂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馬不僅找不到一個好的牧馬人,而是“祇辱於奴隸人之手”,受 無知小人的醃氣。這些寶馬死於槽櫪之間,其遭遇不幸、結局悲慘。沒有把這些馬當做千里馬,千里馬的死也是毫無所謂的了。“不以千里稱也”,包含著這樣的意 思:連同情它們的人都沒有,更談不上對千里馬的死表示遺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從文章表面看,作者說得透徹,卻有很多辛痠痛楚還沒有吐露,看似奔放,實則 內涵豐富。

作者刻畫“食馬者”與千里馬之間的矛盾,兩相對照,既寫出千里馬的抑鬱不平,也寫出不識真才者的愚昧專橫。千里馬在無人給它 創造有利的客觀條件時,有時欲一展所長卻有力無處使,最後到了無力可使的程度,連一匹普通馬也比不上,實現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 “常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為奇,不會引起人們的注意了。由於食馬者的原因,千里馬不能恪盡職守,還會受到責難和懲罰,往往被痛打一頓在待遇上也就越加 糟糕(食之不能盡其材)。表面看“食馬者”不是伯樂,不懂馬語,卻蘊涵著懷才不遇的人面對那些愚昧專橫的統治者就是申訴也無用這一層意思。

文章寫到這裡,作者還覺得不夠,又接著用“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從“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層的刻畫......

韓愈寫的馬說是否合理

根據他生活的背景和個人的生活遭遇來看當然是合理的,他一生不受重用,雖有千里之能,奈何無伯樂賞識,一腔憤懣難抒,報國之志難以完成,所以寫下此篇表達他的憤怒,非常合理

況且現在社會也是如此,有才無人賞識,埋沒的不知多少,娛樂圈不是最長見,長得漂亮演技好的多了去了,沒人發掘也沒辦法

韓愈為什麼寫馬說而不寫別的動物?緊急!

因為伯樂與千里馬的這段故事最為著名,這樣採用的論據,更有說服力,對文章的論點更好

(一樓好有意思)

韓愈寫的馬說背景

韓愈及《馬說》寫作背景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祖籍丁黎,人稱韓昌黎。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幼年早孤,由嫂撫養。25歲考中進士後,長期得不到任用,最初他在長安曾3次上書宰相請求擢用,但結果是“待命”40餘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門,而閽人辭焉。”經此挫折後,他不得不到汴州依附宣武節度使董晉。董死後又去依附武寧節度使張建封。仕途如此坎坷,加上當時奸佞當權,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這些都使他痛感明主難遇。就是在這種心情下,他大約於貞元十一一十六年(795—800年)間寫出了《馬說》。

參考資料:zhidao.baidu.com/question/16061090.html

韓愈《馬說》採用了借物寓意的寫法,請結合課文具體說明?答案

《馬說》採用借物寓意的寫法,“千里馬”指人才,“伯樂”指識別人才賞識人才任用人才的人。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愚妄淺薄的統治者比作“食馬者”,將人才比作“千里馬”,集中闡述了封建社會人才被埋沒的原因,字裡行間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作者所要表達的見解是:封建統治者應當善於識別人才,對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養之以厚祿,任之以重權,使他們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幹。

相關問題答案
韓愈為什麼寫《馬說》 ?
韓愈為什麼叫做昌黎先生? ?
韓信為什麼要殺呂后,為什麼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
韓信為什麼叫韓跳跳?
韓國為什麼那麼發達?
為什麼不能說男人快?
韓語為什麼諧音?
韓劇為什麼不更新?
為什麼寫工作日誌?
宋朝為什麼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