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理環境?

General 更新 2025-01-04

環境汙染如何治理

轉:治理城市環境汙染的建議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 年到2004 年, 城市數量由193 個增加到661 個, 建制鎮由2173 個增加到20312 個, 市鎮總人口由1.7 億人增加到5.4 億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41.8%。如此迅速的城市化, 必將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更大的衝擊。巨大的人口壓力、日益緊缺的資源和環境質量的惡化, 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模式在全球範圍的迅速發展, 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在顯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不斷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一、存在的主要汙染問題一是城市水汙染仍十分突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 生活汙水排放量迅速增長,1998 年首次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2001年, 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0.7 億噸, 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為227.7 億噸, 其中生活汙水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長8%, 而同期工業廢水COD 排放量則減少13.8%。目前, 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納汙溝。大量生活汙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環境惡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顯汙染帶,還有一些城市的飲用水源也受到汙染。二是以北方城市顆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為特徵的城市大氣汙染依然比較嚴重。全國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只有60.2%, 相當多的城市仍以煤炭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煙型汙染, 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佔21%。許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築施工現場管理不規範、渣土垃圾粗放收運使得城市空氣中顆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 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處置, 嚴重影響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1.18 億噸, 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處置, 每年有7900 萬噸生活垃圾簡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區、江河沿岸, 破壞城市( 特別是城鄉結合部) 的自然景觀。另外, 各城市第三產業、居民生活產生的各類廢物都是混合收集的,醫療垃圾等特殊廢物多沒有專門的集中處理設施, 普通生活垃圾的處理或堆放, 成為傳播疾病和汙染環境的隱患。四是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汙染越來越突出。我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 2004 年汽車保有量達到2742 萬輛。近幾年, 雖然採取了淘汰含鉛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質含量、新車採用電噴加三元催化、出臺新的排放標準等措施, 單車汙染物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由於機動車數量上漲很快, 汙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瀋陽等城市氮氧化物汙染較重, 交通幹線兩側一氧化碳嚴重超標, 部分城市的大氣汙染類型已經由煤煙型轉變為複合型。此外,道路增長與車輛增長不匹配, 現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 機動車行駛常處怠速狀況,也是造成機動車汙染加劇的重要原因。五是噪聲汙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交通、社會生活、建築施工是主要的噪聲汙染源, 目前, 交通對城市噪聲汙染佔70- 80%。在開展交通噪聲監測的214 個城市中, 31.3%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汙染水平。在開展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的176 個城市中, 55.6%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汙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設高架路橋改善交通狀況時, 卻往往未能很好解決高架路兩側的降噪隔聲問題, 交通幹線兩側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除此之外, 城市綠化、城市人口等方面因素也是城市環境......

怎樣治理中國當前的環境汙染問題

我國面臨的十大環境問題

1.大氣汙染問題;2.水環境汙染問題;3.垃圾處理問題;4.土地荒漠化和沙災問題;5.水土流失問題

6.旱災和水災問題;7.生物多樣性破壞問題;8.加入世貿組織與環境問題;9.三峽庫區的環境問題;

10.持久性有機物汙染問題

搞環境保護,而且要配套相關法律,以及各級地方政府能夠切實地執行相關法律,才能管理好,從源頭控制好汙染問題。進行各種水汙染治理、大氣汙染治理、固體廢棄物治理等,此所謂末端治理。天#貓美國進口普 衛欣提示: 霧 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人們應該怎樣治理環境?

科學發展觀咯~公路多種植花草,能減少二氧化碳,防止溫室效應;少燃燒燃煤,這樣能減少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倡環保型汽車,減少尾氣排放;等等,反正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中國如何進行環境治理

[環境與社會]中國環境治理轉型中的社會公眾與知識精英文/莊文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近年來,中國學術界對環境治理問題的討論,已經從“如何治理”轉向了“由誰治理”。誰制定決策來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成為學者們熱烈討論的問題。這主要是因為,社會公眾、大眾傳媒、民間組織、專家學者等新的政策行動者在環境治理領域中逐漸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從而改變了以國家為中心的監管結構,代之以一個以議題為導向、以多元主體共同治理為基礎的政策網絡。尤其是社會公眾,隨著其環保意識和社會參與能力的顯著提升,他們現在更願意為保護環境承擔起個人的責任。不過,“想要行動”是一回事,“如何行動”又是另一回事。社會公眾必須具備一定的治理能力才能成為有效的環境治理主體。這就需要有外部力量對其進行“充權”(empower),這種外部力量可以來自國家,也可以來自社會。無論來源何處,環境知識是“充權”的主要內容。這意味著,掌握環境知識的社會精英必須擔當起“充權”主體的責任。但與此同時,社會公眾又如何監督與制衡知識精英,避免後者將本質上為公共問題的環境治理轉換為純粹的技術性問題?換言之,在環境治理中,社會公眾與知識精英的關係為何?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問題。分析框架:雙重對稱性發展環境知識對環境治理過程中的問題識別、議程設置乃至方案構建與選擇都有重要影響。山蒂(Santi)和格林納(Grenna)建立了一個六層次的分析框架(見圖1)。首先,最基本的環保知識是公眾環保意識覺醒的前提,但是,這些知識的增長並不一定會直接產生環保行為。只有當公眾認為自己是某一環境問題的利益相關者時,他們才會關注問題。但是,對於“問題是什麼”,則需要更高層次的環保知識來幫助理解與建構。隨後,人們才會對這一問題形成自己的態度,或者支持,或者反對。但至此,人們僅僅是表態,只有當他們的想法和說法得到論證與支持(合法化)時,環保行為才會形成。中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雙重不對稱性目前,中國的社會公眾在環保知識與環保行為的發展上呈現出雙重不對稱性。一方面,隨著我國環境保護運動的逐漸普及和深入,我國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訴求不斷提高。社會公眾通過各種方式組織起來,積極地參與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去,各種形式的環保團體紛紛成立。各種大小、規模、範圍不等的環保社會活動日益頻繁,公眾以各種形式參與環境保護的力度、深度和頻度大大提升。環保網站和新聞媒體等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進行環境宣傳和輿論監督。各地公眾也開始為維護自身良好居住環境的權益而展開維權行動。從2005年的圓明園防滲工程事件到2007年廈門PX事件中的公眾散步街頭,公眾不僅展現了集體行動的力量,也在其中逐漸找到了自身作為治理主體的感覺,不斷地積累公民性經驗,在實踐中塑造著新的治理機制。對此,環保總局局長周生賢也明確地指出:“當前公眾環境意識已顯著提高,公眾主動參與和監督的願望十分迫切,只要引導得當,就會成為推動環保工作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社會公眾的環保知識卻亟待提升。根據中國環境意識項目於2008 年4 月3 日發佈的《2007 年全國公眾環境意識調查報告》,中國社會公眾在環境保護認知上是高知曉率與低正確率並存,公眾大多聽說過一些與環境科學有關的知識,但對其準確的含義瞭解不深。同時,公眾對環境科學知識認知的廣度普遍較低,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城鄉常住人口類型、家庭月收入等個人特徵均對人們的環境科學認知產生顯著的差異性影響。環境知識結構的不正常增長,直接導致了環保行為的偏差。首先,公眾實際採取的環境保護行為主要以能降低生活支出或......

我們今天怎麼治理環境?

治理找不到原因是難於治理的,像一個疼痛病人,光用治痛藥,治表不治本

如何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30分

環境問題的產生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如各種自然災害和各種地方病的發生;二是人為原因引起的,這也是更重要的一個方面,如濫採濫用自然資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質;某些大型工程建設不當;城市人唬不斷膨脹產生各種城市環境問題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綠化面積減少、大氣、水、噪聲、固體廢棄物的汙染等等。

在發展中國家,許多人認為: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發展經濟是第一位的,嚴格的環境保護是發達國家才能享有的奢侈品。這種想法是錯誤的!發展中國家的環境保護其實更重要,環境的破壞對於這些國家的影響更嚴重,它不但毀掉了賴以發展的基礎,而且造成環境破壞與經濟落後的惡性循環,環境的恢復與治理也更為困難。

環境保護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現在很多人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互相對立起來,這是不合理的;環保專家提出“環境保護也是一種生產力”。目前,我們不考慮環境保護和資源的消耗,一味強調所謂的拼資源、拼能源、高汙染等經濟增長,這樣的發展模式從表面上看好象GDP是在增長,但實際上如果把生態成本考慮進去,可能是在負增長。

發展中國家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更應該注意治理環境、保護環境、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樣才能克服傳統工業化道路“先汙染、後治理”,“祖先用了子孫地,前人吃了後人糧”的被動局面。有專家提到“生態赤字”的問題,人類對於生態的透支總是要償還的,我們這代人不還的話,就得後代人來還。環境問題雖然我們早已有所覺悟,但是實際上仍然沒有能夠避免,這和發展階段有關。我國目前的情況是:局部有所改善,整體環境質量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未經處理的汙染物的排放量將繼續增長。

美國是怎麼治理環境汙染的

二戰以後,美國工業及交通業迅猛發展,能源消耗量激增,大氣汙染嚴重,當時不吸菸的人也會患上嚴重肺部疾病。自此,美國開始防治大氣汙染的進程,通過制定法律、建立監管機構、提高技術水平、採用經濟激勵、調動公眾參與等措施逐步改善了大氣環境。

完善法律框架,權責明晰

美國為了防治大氣汙染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框架。美國大氣汙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包括聯邦、州、地區、地方政府四個層次,每一層次的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在治理空氣上的權限和職責,各有側重,層層銜接,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適用於空氣治理的法律體系。

美國針對大氣汙染頒佈了多項立法和修正案,是防治大氣汙染的基本依據。1955年制定了第一部聯邦大氣汙染控制法規《空氣汙染控制法》,之後又出臺了《1960年空氣汙染控制法》《1963年清潔空氣法》《1965年機動車空氣汙染控制法》《1967年空氣質量法》,1970年出臺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清潔空氣法》,1977年、1990年又對其進行了兩次修正。《清潔空氣法》是一項全國性的立法,具有廣泛的約束力,由聯邦政府制定空氣質量標準,制定車輛的認證、檢測、減排配件應用、燃料生產標準等多項制度。該法案是環境保護署開展行政管理的依據,賦予了環境保護署對汙染大氣的行為提起民事和刑事訴訟的權利。

建立機構機制,進行聯防聯控

美國成立專門監管機構進行大氣汙染防治。1970年出臺《清潔環境法》的同時,聯邦政府層面成立了環境保護署(EPA)。環境保護署通過制定全國的環保法規,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等,致力於環境問題的改善。每個州和地區按照環境保護署法律政策的規定,都有清潔空氣的標準,定期提交空氣質量“達標”的詳細實施計劃。如果有州政府沒有完成計劃,環境保護署將採取強制性措施,確保空氣質量達標。

美國搭建聯防聯控管理機制,對大氣汙染進行全盤整合式管理。首先,聯邦政府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進行空氣治理。如能源部、環境保護署等不同的機構和部門會推出各具特色的空氣汙染治理項目,相互配合進行空氣治理。其次,構築大氣跨界汙染治理體系。環境保護署將美國各州劃分成10個大區,每個大區設立區域環境辦公室,對所轄大區的綜合性環保工作進行監督,執行聯邦的環境法律、實施環境保護署的空氣治理項目,協調州與聯邦政府的關係,以促進跨州的區域性環境問題的解決。再次,建立跨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共同應對空氣汙染。加州成立的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局(SCAQMD)具有立法、執法、監督、處罰等職權,通過強制執行和監控、技術改進、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協調開展工作,保障了南海岸的空氣質量達標。

採用經濟手段,建立排汙權交易體系

美國在大氣汙染防治過程中,最有特色的是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控制汙染排放,建立了排汙權交易體系。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署借鑑了水汙染治理的排汙許可證制度,對大氣汙染企業進行管理,因不同所有者之間排汙權的交易必須是有償的,排汙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逐步建立起以氣泡、補償、銀行、容量節餘為核心內容的排汙權交易體系。

最初,一個工廠內部的多個排汙口之間可以相互調配,只要工廠的排汙總量未超過規定標準就不算違規,後來範圍擴大到同一公司不同工廠之間,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工廠。最開始,排汙交易只在部分地區進行,涉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一氧化碳和消耗臭氧層物質等多種大氣汙染物,交易形式也是多樣的,為後來全面實施排汙權交易奠定了基礎。1990年《清潔大氣法修正案》通過後,聯邦政府開始實施酸雨控制計劃,排汙交易主要集中於二氧化硫,在全國範......

如何治理環境

治理城市環境汙染的建議\x0d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 年到2004 年, 城市數量由193 個增加到661 個, 建制鎮由2173 個增加到20312 個, 市鎮總人口由1.7 億人增加到5.4 億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41.8%.如此迅速的城市化, 必將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更大的衝擊.巨大的人口壓力、日益緊缺的資源和環境質量的惡化, 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模式在全球範圍的迅速發展, 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在顯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不斷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x0d一、存在的主要汙染問題\x0d一是城市水汙染仍十分突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 生活汙水排放量迅速增長,1998 年首次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2001年, 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0.7 億噸, 城鎮生活汙水排放量為227.7 億噸, 其中生活汙水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長8%, 而同期工業廢水COD 排放量則減少13.8%.目前, 全國城市汙水處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納汙溝.大量生活汙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環境惡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顯汙染帶,還有一些城市的飲用水源也受到汙染.\x0d二是以北方城市顆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為特徵的城市大氣汙染依然比較嚴重.全國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只有60.2%, 相當多的城市仍以煤炭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煙型汙染, 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佔21%.許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築施工現場管理不規範、渣土垃圾粗放收運使得城市空氣中顆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 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x0d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處置, 嚴重影響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1.18 億噸, 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處置, 每年有7900 萬噸生活垃圾簡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區、江河沿岸, 破壞城市( 特別是城鄉結合部) 的自然景觀.另外, 各城市第三產業、居民生活產生的各類廢物都是混合收集的,醫療垃圾等特殊廢物多沒有專門的集中處理設施, 普通生活垃圾的處理或堆放, 成為傳播疾病和汙染環境的隱患.\x0d四是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汙染越來越突出.我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 2004 年汽車保有量達到2742 萬輛.近幾年, 雖然採取了淘汰含鉛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質含量、新車採用電噴加三元催化、出臺新的排放標準等措施, 單車汙染物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由於機動車數量上漲很快, 汙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瀋陽等城市氮氧化物汙染較重, 交通幹線兩側一氧化碳嚴重超標, 部分城市的大氣汙染類型已經由煤煙型轉變為複合型.此外,道路增長與車輛增長不匹配, 現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 機動車行駛常處怠速狀況,也是造成機動車汙染加劇的重要原因.\x0d五是噪聲汙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交通、社會生活、建築施工是主要的噪聲汙染源, 目前, 交通對城市噪聲汙染佔70- 80%.在開展交通噪聲監測的214 個城市中, 31.3%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汙染水平.在開展區域環境噪聲監測的176 個城市中, 55.6%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汙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設高架路橋改善交通狀況時, 卻往往未能很好解決高架路兩側的降噪隔聲問題, 交通幹線兩側居......

相關問題答案
怎樣治理環境?
怎樣改變環境?
怎樣愛護環境?
怎樣學好環境工程專業?
政府應該怎樣保護環境?
青少年怎樣保護環境?
怎樣加強環境保護?
我們怎樣愛護環境?
怎樣保護環境減少霧霾?
怎樣治理霧霾天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