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和耜是中國傳統農具?
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傳統農具和主要動力是什麼
古代農民在耕作中主要使用七類農具:
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於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經歷了從耒耜到畜力犁的發展過程。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這套耕作體系在宋代已經形成。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耖用於打混泥漿。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
播種工具
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於除草、間苗、培土作業,分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兩類。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灌溉工具
商代發明桔槔,周初使用轆轤,漢代創制人力翻車,唐代出現筒車。筒車結構簡單,流水推動,至今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還在使用。
收穫工具
收穫工具包括收割、脫粒、清選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莖杆的鐮刀、短钁等。脫粒工具南方以稻桶為主,北方以碡碌為主,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糧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兩大類。糧食加工工具從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
古代農業生產的主要動力是人力和畜力。
古代四大農具是什麼 ?
石鏟,鐵鋤,鐵犁,水車。希望我的回答能夠被你採納,謝謝。
農具的歷史發展是怎樣的
一
人類的歷史是從使用工具開始的;工具的使用,使人類正式脫離了動物的行列,走出了矇昧的荒原。農業的歷史是從農具作用於農事活動開始的。農業開始之前人類經歷了將近二百萬年的採集和魚獵時期,雖然這時的人們已經懂得使用工具,但是這些工具還不能稱為農具。自然生態被人們有目的地給予加工才出現了農業,用於對農業加工的工具才是農具。可見從工具到農具,人類的祖先是經過了將近二百萬年的艱苦探索才學會的,農具的得來是何等的不容易。有了農具也就有了農業,農業和農具同時誕生於人類社會,是誰也離不了誰的一對孿生兄弟。
農業和農具的誕生,結束了人類向社會索取,開始了人類向社會貢獻的新時代。
隨著社會的變遷,農業生產發展了,農具也相應有了進步;農具的進步又反過來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我國自古以農業立國,農業有著悠久的歷史,歷來各行各業都隨著農業的發展而發展。而農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以農具的發展水平表現出來。圍繞著農具的發明、發展導致了一系列的技術和科學及研究技術和科學部門的產生與發展。可以說整個國計民生都與農業、農具有不同程度的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我國從石器時代起即是以農業生產經濟為基礎的國度,歷代社會制度,無不與農業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農業生產工具促進著生產力的發展,又必然引起經濟條件的新變化,經濟條件的發展必然導致社會制度的演變。這就是農業生產及農具的發展對社會制度所起的巨大推動作用。
二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己有逾萬年的農業文明史;是世界為數不多的幾個農業發源地之一。中國的農業科技有著雄厚的基礎;中國的農業文化有著豐實的底蘊。在中華大地上誕生並發展起來的炎黃文化,與古埃及文化、古希臘文化及兩河文化、古印度文化、瑪雅文化等,都處在相同或相近的發展水平線上,而唯有炎黃文化演進為中華文化而存續至今,從未中斷。原因固然很多,最根本的原因則是:炎黃文化一直值根於無煙的、綠色的、體量龐大的、有著豐厚而先進的科技含量的農業文化(包括農具文化)之中;它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基礎,為華夏各族人民的大融合提供了共同的生產方式、生活模式、思想文化選擇。中國的農業養活了世界上最龐大的民族群體,創造了舉世無雙的經濟成就,走過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學道路。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精彩之處、獨特之處,也是今天中國新農村建設的根基所在。
從本質上講,農具是人類為了生存和不斷改善生存狀況的產物,是為改善農業生產面貌的產物,是人類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產物,是農業生產力不斷髮展的標誌,是人類社會不斷地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前進的一個縮影。所以包括在生產工具中的農具,是一種文化載體和文化現象,是整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涵之一。農具既然是人工製造物,在它身上就包含著人類的智慧,人類的技術,成為人類物質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農具的製作、使用、廢棄等等,也同樣凝聚著人們的一種思想觀念,都被打上了人類精神文化的烙印。
農業是百業之源。農業是人類進入農耕時代之後一刻也不能或缺的行業。其他許多行業,都有可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暫時或永久的消失,但是農業卻不能。農業不但過去要有,現在要有,將來永遠也不會沒有。而農具是農業的胞兄胞弟,沒有農業就沒有農具;而沒有農具也就沒有農業。所以說,人類所走過的歷史進程,是踏著農業的腳步開始的;是踏著農業和由農業分化出來的各行各業足跡不斷前進的。而農業的發生、發展又是與農具的發生、發展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要研究人類的發展歷史,就不能不研究農具發展的歷史。
農具的歷史是國史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沒有農具史的國史是難以想象的。農具的歷史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折射......
古代的農具有哪些?(圖) 10分
1、農業生產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機械化的,也稱農用工具、農業生產工具。
2、農具是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勞動對象的器具。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耕作、種植)和動物飼養(養殖)兩大類。
傳統農具是歷史上發明創制,承襲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泛稱。傳統農具具有就地取材,輕巧靈便,一具多用,適用性廣等特點。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而言、不同的環境而言、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範圍與侷限性。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古代傳說最先出現的農具是耒耜。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播種用農具是西漢的耬犁,耬犁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中國古代有哪幾種重要的農業耕種工具
1. 耒。古代的一種翻土、開溝渠農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頭,用以鬆土,可看作犁的前身。《周易·繫辭》說神農氏“揉木為耒”,而《世本》則以為黃帝時“始作耒”。現在所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已發現有保留於黃土上的耒痕。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刻畫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雙齒之上有一橫木,表明使用時以腳踏之,以利於耒齒扎入土中,也即古人所說的“跖耒而耕”。耒在戰國文獻中也很常見,據《考工記》,耒通高為六尺六寸,合今1.4米左右。青銅耒是從木耒發展而來的,後來又發展到鐵耒,並演化到犁。
2. 耜。曲柄起土的農器,即手犁。各地曾出土木耜、骨耜,青銅耜出現於商代晚期,實際出土的都是耜頭。形制為扁狀尖頭,後部有銎,用以裝在厚實的長條木板上。木板肩部連接彎曲而前傾的長柄。柄與耜頭連接處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橫木。使用時,手執橫木,腳踩耜頭短木,使耜頭入土起土。
《國語·周語》所引《周制》,其中有“民無懸耜”之語。春秋戰國時仍繼續沿用,《孟子·滕文公》:“農夫豈為出疆舍其耒耜哉”,《呂氏春秋·孟春紀》說每年之春,天子要親載“耒耜”而來到籍田。《周禮》中還談到製作木耜的情況,《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以時入之”,即選擇較小的樹木以作為耜材之用。《呂氏春秋·任地》:“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可見耜之通高和耒相近。“其博八寸”是指其刃口的寬度,而《考工記·匠人》則說“耜廣五寸”,則耜刃的寬度似隨地而異。
戰國時耜也稱為臿,故《說文》雲:“耜,臿也。”當時將臿和耒連在一起,如《韓非子·五蠹》說:“禹之王天下也,身執耒臿以為民先。”由於方言關係,象東齊一帶稱臿為梩,如《孟子·滕文公》:“蓋歸反虆梩而掩之。”趙岐注:“虆梩,籠臿之屬。”
在鐵器出現之後,木耜也和木耒一樣,開始套上鐵製的刃口。戰國之後,這種農具開始被淘汰。
3. 耒耜。耒為上部,耜為下部,把耒和耜兩種農具連在一起,形似現在的鏟,但作用是用來翻地的。比如雙齒耒耜。
4. 鏟。剷土、耘苗、除草和鬆碎表土的農具,現在還在使用。
5. 錛。開墾土地的農具,也用於砍伐樹木。最早是石制的。青銅錛不僅用於農業,而且也是平土的主要工具。後來還用於木工,古代沒有刨子,要使木料平整不是用刨,而是用錛。
6. 斧。砍伐工具。斧同錛的區別在於:
(1)安柄的方式不同,斧:柄線同刃口線平行;錛:刃口線同柄線垂直;
(2)刃的區別,斧:雙面刃;錛:單面刃(偏刃);
(3)磨石痕不同,斧:斜向;錛:垂直方向。
這個就不多說了,現在還在用。
7. 鐮。割莊稼或草的農具:由刀片和木把構成,有的刀片上帶有小鋸齒鐮刀,也就是鐮刀,現在還在用。《說文》:“鐮,鍥也。”
8. 耨。古代鋤草的農具,形似鋤。《呂氏春秋》:“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
9. 鍤。就是鍬,掘土的工具。“鍤,插也,插地起土也”。可見它是一種起土、穿土、培土等主要的農業生產工具。
10. 杵,和臼一樣,是搗谷用的工具。據說,是由伏羲發明的,也有說是由黃帝的臣下雍父製造的。杵還有一個重要的用途。在“版築”這種中國傳統土木建築施工法中,通過把土搗實,來修築牆壁或打基礎。而杵就是把土搗實的工具。《說文》:“杵,舂杵也。”《易·繫辭》:“斷木為杵,掘地為臼。”
11. 钁。一種形似鎬的刨土農具。《資治通鑑·唐紀》:“钁其城為坎。”
12. 鋤。一種長柄農具,其刀身平薄而橫裝,專用於中耕、除草、疏鬆植株周圍的土壤。有大鋤、小鋤之分,又有叉形和鏟形之分。青銅......
古代種地的農具是叫鏤嗎
概述
1、農業生產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機械化的,也稱農用工具、農業生產工具。
2、農具是農民在從事農業生產過程中用來改變勞動對象的器具。
農業是人們利用動植物體的生活機能,把自然界的物質和能轉化為人類需要的產品的生產部門。現階段的農業分為植物栽培(耕作、種植)和動物飼養(養殖)兩大類。
傳統農具是歷史上發明創制,承襲沿用的農業生產工具的泛稱。傳統農具具有就地取材,輕巧靈便,一具多用,適用性廣等特點。
中國農業歷史悠久,地域廣闊,民族眾多,農具豐富多彩。就各個地域而言、不同的環境而言、相應不同的農業生產而言,使用的農具又有各自的適用範圍與侷限性。歷朝歷代農具都不斷得到創新、改造,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貢獻。古代傳說最先出現的農具是耒耜。有明確文獻記載的播種用農具是西漢的耬犁,耬犁由牲畜牽引,後面有人扶著,可以同時完成開溝和下種兩項工作。
本詞條僅簡述中國在耕作中的七種通用農具類別。更多的農具需要你們去按分類方式歸納(如:按“地域”“不同的環境”“不同的農業生產”來分)門類、總結功能作用,以生產工具的系統記錄促進生產力發展。
[編輯本段]一、耕地整地工具
耕地整地工具用於耕翻土地,破碎土垡,平整田地等作業。經歷了從耒耜到畜力犁的發展過程。漢代畜力犁成為最重要的耕作農具。魏晉時期北方已經使用犁、耙、耱進行旱地配套耕作;宋代南方形成犁、耙、耖的水田耕作體系。
水田耕整地工具主要有耕、耙、耖等,這套耕作體系在宋代已經形成。晉代發明了耙,用於耕後破碎土塊,耖用於打混泥漿。宋代出現了耖、礪礋等水田整地工具用於打混泥漿。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
[編輯本段]二、播種工具
耬車是我國最早使用的播種工具,發明於東漢武帝劉秀時期,宋元時期北方普遍使用。北魏時期出現了單行播種的手工下種工具瓠種器。水稻移栽工具――秧馬,出現於北宋時期,它是拔稻秧時乘坐的專用工具,減輕了彎腰曲背的勞作強度。
[編輯本段]三、中耕除草工具
中耕工具用於除草、間苗、培土作業,分為旱地除草工具和水田除草工具兩類。鐵鋤是最常用的旱地除草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耘耥是水田除草工具,宋元時期開始使用。
[編輯本段]四、灌溉工具
商代發明桔槔,周初使用轆轤,漢代創制人力翻車,唐代出現筒車。筒車結構簡單,流水推動,至今我國南方丘陵河溪水力豐富的地方還在使用。
[編輯本段]五、收穫工具
收穫工具包括收割、脫粒、清選用具。收割用具包括收割禾穗的掐刀、收割莖杆的鐮刀、短钁等。脫粒工具南方以稻桶為主,北方以碡碌為主,春秋時出現的脫粒工具槤枷在我國南北方通用。清選工具以簸箕、木揚杴、風扇車為主,風扇車的使用領先西方近千年。
[編輯本段]六、加工工具
加工工具包括糧食加工工具和棉花加工工具兩大類。糧食加工工具從遠古的杵臼、石磨盤發展而來,漢代出現了杵臼的變化形式踏碓,石磨盤則改進為磨,礱。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碾。元代棉花成為我國重要紡織原料,逐步發明了棉攪車、紡車、彈弓、棉織機等棉花加工工具。
[編輯本段]七、運輸工具
擔、筐、馱具、車是農村主要的運輸工具。擔筐主要在山區或運輸量較小時使用,車主要使用在平原、丘陵地區,其運載量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