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

General 更新 2024年12月26日

過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啊?

月餅這東西,不僅是一種糕餅,更是一種情感的載體。正如過春節少不了餃子一樣,過中秋節也少不了月餅。在洛陽,即便是再困難的人家,每逢八月十五也要買幾盒月餅,自家人吃不吃外人不知道,給親朋好友送月餅是禮數,一定要行到。

中秋節為什麼非得吃月餅、送月餅?這個問題,若想從正史中求得答案,恐怕是白費力氣,但翻開《洛陽民俗傳說》,那便容易解釋了——

相傳,七仙女私降凡間,與董永結婚生子。冷酷無情的王母娘娘知道後,派天兵天將下界,把七仙女抓回了天宮。可憐董永(比后羿更可憐!都有了愛情結晶了,還被人搶走老婆)痛失愛妻,真想一頭撞死了之,但念及兒子,他不得不振作精神,開始艱辛地撫養兒子,並給兒子取名董卓(注:此董卓與火燒洛陽城的三國奸雄董卓無關)。

贊助廣告

某年八月十五,董卓與玩伴鬥氣,孩子們罵他是沒孃的孩兒。小傢伙傷心難過,跑到院子裡,對著天上的一輪圓月大放悲聲。哭聲傳到天宮,驚動了太白金星。他差仙鶴童子下界,把董卓馱上了天,並偷偷地把他帶到了仙女們的住處。七仙女悲喜交集,抱住兒子大哭。眾姐妹勸她:你與兒子難得一見,光哭何用?不如好生款待孩子,給他留下美好的回憶。七仙女一想也是,就把冰糖、蜂蜜、花生、核桃攪在一起弄成餡兒,用麵皮包成狀如圓月的大餅讓兒子吃。

母子倆正互訴思念之情,忽聽天鼓作響,原來,王母娘娘聽說董卓私上天宮,派天兵來抓他了。眼看董卓性命不保,太白金星舍下一張老臉苦苦相勸,王母娘娘這才網開一面,同意將董卓遣返人間。臨別時,七仙女將那個圓月形的大餅塞入兒子懷中,含淚囑咐:回去讓你爹嚐嚐,如此,也算咱全家團圓了。

贊助廣告

董卓回到人間,把圓餅奉獻給父親。董永手捧圓餅,淚如雨下,見其狀如圓月,喃喃地稱其為“月餅”。他捨不得獨享月餅,便將其切成小塊,叫兒子分送給全村父老。後來,董卓當了官,想起月餅,思緒萬千。由於他與母親是在八月十五相見的,於是每逢八月十五,他就吩咐手下人做月餅、敬月神,並將月餅饋贈眾人。此風傳到民間,便有了中秋節吃月餅、送月餅的習俗。

上世紀80年代以前,月餅在洛陽是奢侈品。曾聽一位老城人講:其家中姊妹5個,過中秋節爹孃只買回來兩塊月餅。捧著分到手的小半塊月餅,她寶貝得什麼似的,藏在枕頭下捨不得吃。

現在的人,很少為吃不到月餅而發愁。生在了好時代,趕上了好政策,想吃什麼有什麼,買兩盒月餅,對大家來說小菜一碟。不過,為了一盒豪華月餅,動輒花費上百元、上千元乃至上萬元,有損勞動人民本色,有違“八榮八恥”原則,奉勸諸位:當吝嗇時須吝嗇,此風莫跟!

為什麼中秋節要吃月餅

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是因為月餅象徵著團圓。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月餅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中秋節吃月餅有兩個版本:

版本一: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人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版本二: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

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

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祕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西湖遊覽志》稱:“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東坡以“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來讚譽月餅。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徵,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禮品。

為什麼要吃月餅?

自古的傳統,中華民族的一種節日的慶賀,

月餅通常是指人們在中秋節這個特定節日裡吃的餅,通常為圓形。   從歷史記載來看,首次將餅與中秋的月亮聯絡起來,是八月十五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而歸,唐高祖接過吐魯番商人獻上的胡餅,笑指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北宋之時,該種餅被稱為“宮餅”,在宮廷內流行,但也流傳到民間,當時俗稱“小餅”和“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團圓美好。另據《洛中見聞》記載,唐僖宗在中秋節當日命令御膳房用紅綾將餅賞賜給新科進士。但那時還沒有被稱之為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夢樑錄》中,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等同時存在,並且是“四時皆有,任便索喚,不誤主顧”。可見這時的月餅,還不只是在中秋節吃。至於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歷,已無從考證。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蘇東坡留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或許這是月餅這個名稱的來源以及月餅做法的根據。   明代起有大量關於月餅的記載,這時的月餅已是圓形,而且只在中秋節吃,是明代起民間盛行的中秋節祭月時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   廣為流傳的有關朱元璋用月餅在八月十五來傳遞起義訊息的故事,與史實不符,因為朱元璋沒有領導過起義而只是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還取了郭的義女為妻,後者就是馬皇后。如果用月餅傳遞起義訊息的傳說為真,那也極可能是張士誠所為。但這個傳說從另一方面證明了元朝就有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寓意團圓,也應該是明朝開始的。如果我們綜合明朝有關月餅與中秋節民俗的資料來看,應該能夠看出月餅取意團圓的歷史軌跡:中秋節祭月後,全家人都圍坐一起分吃月餅月果(祭月供品)。因為月圓餅也圓,又是閤家分吃,所以逐漸形成了月餅代表家人團圓的寓意。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端午節為什麼賽龍舟

一、端午節賽龍舟起源有以下四種說法:

1、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的情況下,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在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雲。”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於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鹹呼雲:‘何在’,斯沼屈之義。”

2、沅陵盤瓠招魂:

早在屈原之前,沅陵就有了龍舟。沅陵龍舟發源於遠古,祭祀的物件是五溪各族共同的始祖盤瓠。盤瓠曾落戶沅陵半溪石穴,生六兒六女,兒女互婚配,繁衍成苗、瑤、侗、土、畲、黎六個民族。盤瓠死後,六族人宴巫請神,為其招魂。因沅陵山多水密,巫師不知他魂落何處,就讓各族打造一隻龍舟,逐溪逐河尋找呼喊,以至演變成後來的划船招魂的祭巫活動。

3、紀念曹娥:

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後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屍。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

4、紀念伍子胥:

《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於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並於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二、中秋節吃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

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袖張士誠(或說是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於這天夜裡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後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並正式稱中秋節的圓餅為月餅。在後來很長曆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餘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普天同慶,並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資訊的月餅賞賜臣民。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月餅為什麼象徵著中秋節?

內容簡介: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每到中秋,都要吃月餅,這個習俗是從何而來的?月餅代表著什麼意義?如果你還不明白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的話,或者想知道更多關於中秋節吃月餅的的故事,可以參考下本文。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在這天,每個家庭都團聚在一起,一家人共同觀賞象徵豐裕、和諧和幸運的圓月。此時,大人們吃著美味的月餅,品著熱騰騰的香茗,而孩子們則在一旁拉著兔子燈盡情玩耍。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據說唐朝時期已經有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但是月餅作為食品名稱並同中秋賞月聯絡在一起,則是宋代的事情。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南宋文學家周密在《武林舊事》中首次提到“月餅”的名稱。  在14世紀,中秋節吃月餅又被賦予了一層特殊的含義。傳說在朱元璋帶兵起義推翻元朝時,將士們曾把聯絡信藏在月餅裡。因此,中秋節後來也成為漢人推翻蒙古人統治的紀念日。今天,人們用吃月餅來紀念此事。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30字內)

中秋節以“圓月”為主題,祭月、拜月、賞月、玩月之後,還要“嘗月”。

香甜的“圓月餅”象徵“閤家團圓、生活甜蜜”。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

中秋節為什麼是8月15日,還要吃月餅的?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群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說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吃月餅習俗的來由

月餅,又稱胡餅、宮餅、小餅、月團、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傳下來,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太師餅”,此乃我國月餅的“始祖”。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時,引進芝麻、胡桃,為月餅的製作增添了輔料,這時便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餅,名曰“胡餅”。

唐代,民間已有從事生產的餅師,京城長安也開始出現糕餅鋪。據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玄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玄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稱便在民間逐漸流傳開。

北宋皇家中秋節喜歡吃一種“宮餅”,民間俗稱為“小餅”、“月團”。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

宋代的文學家周密,在記敘南宋都城臨安見聞的《武林舊事》中提到“月餅”之名稱。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在民間逐漸流傳。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食品藝術圖案印在月餅上,使月餅成為更受人民青睞的中秋佳節的必備食品。

故事裡的中秋

關於中秋節,有很多傳說流傳下來,而且很多都已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現,晒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巧遇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說,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但此藥只能一個人吃,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檯的百寶匣裡,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當機立斷,自己吞了下去。後,嫦娥立時飄離地面、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后羿得知,悲痛欲絕,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裡,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嫦娥。百姓們聞知後,也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遙祭嫦娥。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吳剛折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朱元璋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訊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餘下全文>>

相關問題答案
中秋節為什麼吃月餅?
中秋節為什麼賞月?
中秋節為什麼要吃月餅?
中秋節送什麼禮?
中秋節是什麼節日?
農曆中秋節是什麼星座?
感恩節為什麼吃火雞?
中秋節是什麼生肖?
中秋節送什麼給客戶?
感恩節為什麼要吃火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