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文化特點?
南京文化的民俗
南京民風淳厚,有悠久的歷史,“華而不佻”、“醇而不俚”是南京民俗的本質。南京向為文化之邦,文化融進民俗;民俗又豐富了文化,南京的民俗娛樂中充溢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間傳統娛樂舞龍燈,高淳區的跳“五猖”、花臺會、打水滸,溧水的打社火,江寧的方山大鼓,江浦的手獅舞、玩石擔、六合的玩飛鏜等,看似樸拙,卻是深深紮根於民族沃土之中帶露的奇葩,而深受群眾喜愛。南京的傳統習俗則有爬城頭(踏太平)、食烏飯,跳五猖、長蘆龍燈(高淳)、金陵燈會等。 春節 以前稱元旦,俗稱過年。南京人過年要灑掃庭除,張燈結綵,穿新衣,戴新帽,貼春聯,放鞭炮。南京人過年大門上貼春聯或門神,還有文人雅士在大門貼一幅畫雞,取“雞日相長”之意。這是他處所沒有的。初一早上必飲屠蘇酒。宋朝王安石三度以宰相之身知江寧府,在詩中詠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此俗始於南朝,千百年來,南京人一直飲用,而且形成一套規制:日升之時,面向東方“自少至長次第飲之”。年少的先飲,年長的後飲,取旭日東昇,蒸蒸日上之意。上午起,親友至拜新年。在客人到來時,雙手合揖,並以茶點相待。還獻二枚元寶蛋,稱“進元寶”。現在人們過年相見,互祝“恭喜發財”,並敬遞茶煙,以時尚糕點相待。 元宵燈會 正月十五是農曆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元夜,夜與宵同義,便稱元宵。元宵節最初由祭祀而起,漸演為隆重熱烈異彩紛呈的娛樂節慶。古時為一日,唐代為十六至十八,三日;宋代為十四至十八,五日;明代朱元璋在南京做皇帝,把元宵節一下延長為十日,即初八至十七,十八落燈。食品也由食豆粥,改為品嚐元宵(湯圓),南京有“上燈元宵,落燈面”之俗。明清兩代,南京元宵燈會,有玩龍燈和掛紗燈之俗。玩龍燈不但老百姓玩,軍人也玩,長度也為他處所不及,短的十餘丈,長的百餘節,玩起來多則上百人。紗燈有楮練紗帛,而且有名人在上面作畫,愈是高手價值愈高。商家屆時也在店前舉辦猜燈謎活動,吸引眾多遊客,猜中者即獎所售物品。有一種由南京人首創的“走馬燈”,外罩燈籠,內點蠟燭,利用空氣熱脹上升的原理,帶動燈面轉動,燈面上畫著各種姿勢的駿馬疾馳,宛如萬馬奔騰。英國學者李約瑟稱之為中國古代人的一項發明。龍燈氣勢磅礴,紗燈精美絕倫,五光十色,永珍爭輝,引得長居逗客傾城出,歡歌笑語動地來,“銀燭影中明月下,相逢俱是踏燈人”。近幾十年來,夫子廟元宵燈會越辦越紅火,利用新工藝、新材料,聲光電控,五花八門,維妙維肖,斑斕奪目。燈會自春節起,為期一月。期間,每天吸引四方遊客達二三十萬人之多。 清明踏青 清明節自古以來由於注入掃墓祭祖的習俗,受到歷代朝廷和民間的重視。民間屆時上墳祭掃、祭灑、燒紙、挖蓋墳帽、插柳以表達慎修追遠的情思。並帶茶點到看墳地者門上看望,看墳者亦留食茶飯,互稱“墳親家”。此時正值春光明媚,男女藉以到郊外牛首山、雨花臺、梅花山“攜酒遊山,謂之踏青”。有諺雲“春牛首”。近年牛首山又經修葺增設景點,並與附近新開發的將軍山聯成一線,成為遊人觀賞郊野自然風光的絕佳之處。此外,城南雨花臺、東郊梅花山也是遊人常到之處。近十多年來,梅花山造萬畝梅園,還舉辦國際梅花節。每到春暉融融,萬花爭放,雲蒸霞蔚,暗香浮動,男女毗肩接踵,陶醉在香雪海之中而留連忘返。 端午節遊秦淮 夏曆五月初五叫端午,又稱端陽。這一天,南京人最喜吃粽子、綠豆糕,以及食“炒五毒”(用銀魚、蝦米、茭菜、韭菜、黑幹雜炒)、莧菜和雄黃豆,飲雄黃菖蒲酒,以求免災。用經過曝晒的水洗眼,謂之“破火眼”,說可免一年眼疾。還用菖蒲、艾葉蘸水灑地而後插門楣,用以“禳災”。懸掛鍾馗影象及方士刻印的五毒(蟾蜍、毒蛇、蠍子、蜈蚣、......餘下全文>>
南京的城市有什麼特點
南京(Nanking.Nanjing),博愛之都,別稱石城、石頭城、秣陵、金陵、建業、建鄴、建康、白下、集慶、應天、江寧、天京等。簡稱:寧。南京是中國七大古都之一,又被稱為“六朝古都”和“十朝都會”,曾是東吳、東晉、宋、齊、樑、陳、南唐、明(京師和留都),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幾個時期的國都.自古是江南以及華東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長江下游流域重要的商業和經濟中心。目前是長江三角洲地區重要的產業城市和經濟中心。南京是長江下游地區和華東地區的交通樞紐,擁有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雙層式公鐵兩用橋——南京長江大橋、亞洲最大的內河港口南京港、祿口國際機場以及眾多連通中國北方、南方和中西部的鐵路和公路幹線。南京是“山、水、城、林”一體的城市,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遺存。
南京位於北緯31度14分至32度37分、東經118度22分至119度14之間。
城市座標:E118°46′ N32°03′
總面積:6582.31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4723.07平方千米
人口:2006年末戶籍人口為607.23萬人,其中市區524.64萬人,全市戶籍非農業人口418.39萬人,其中市區400萬。2007年末戶籍人口為617.17萬人。
全市共有51個民族,其中漢族佔總人口的98.56%。1999年少數民族77,394人,其中回族64,823人,佔少數民族人口的83.76%,其次為滿族2311人,壯族533人。南京少數民族以建鄴區為最多,共有13,692人,佔全區人口的9.13%。特點以漢族為主體的多民族混居(南京是東南沿海各省回族最為集中的城市,約有8萬人)。
南京這座城的文化特點、風俗和習慣?
kjl
有關南京秦淮文化?
一說起“秦淮文化”,人們的腦袋裡,全都是“秦淮八豔”、“秦淮四美人”、“秦淮十二釵”、“秦淮八仙”、“秦淮三十六眷”,風起雲湧、經久不息。六藝節上,龔了不少熟識的外地同行,說到要逛夫子廟,竟然不分男女齊齊長嘆:“啊!那地方可是出了不少‘名妓’喲!”當告訴他們,那裡也曾經造就過唐伯虎、鄭板橋、吳敬梓、吳承恩、方苞、林則徐、鄧廷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陳獨秀等名士,於是狐疑之後一片驚訝:“是嗎?”大概,連昔日的“秦淮名妓”們也沒有料到自己日後能成為所謂“秦淮文化”的絕對“主角”。其實,這番結局,無疑是對真正“秦淮文化”精髓的褻瀆。
趙家捷以為,“秦淮文化”植根於博大精深的祖國文化之中。它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孔孟,就是瀰漫著書卷氣,“秦淮名妓”現象只是這種書卷氣的寄生物。自隋開皇十八年(598年)至清光緒31年(1905年),舊中國的科舉制度延續了1300餘年。位於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是歷史上最大的科舉考場,鼎盛時期考生號舍20644間,僅清代經江南鄉試後考中狀元的就有58人,佔清代全國狀元總數的一半以上。話劇《秦淮人家》也就立足於“秦淮文化”的“書卷”氛圍之中,它沒有津津樂道地再去寫“秦淮名妓”,而是著力描繪秦淮河邊知識分子的喜怒哀怨,描繪秦淮河幽雅的人文風光。秦淮的詩詞,秦淮的文物,秦淮的掌故,秦淮的風味,秦淮的建築,秦淮的風俗……盡在戲中,有滋有味。這就是它成功的根本。
作家葉兆言先生在他的《老南京·舊影秦淮》的開篇寫下這樣一句話:“秦淮河是一條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河,人們提到它,不由自主地就會把歷史拉出來。”想來,這裡的“含金量”也絕非來自青樓。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程序曾經出現過三次相對的鼎盛時期,首先是先秦,後來是六朝,再後是唐宋。
南京是六朝古都,是當時政治文化的中心,從某種意義上說,六朝文化的繁盛是圍繞著古金陵來完成的。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它孕育了金陵古城的誕生和發展,關於秦淮河的傳說實在有很深的文化積澱。范蠡曾於秦淮河畔建過“越城”;秦淮烏衣巷一帶,曾居住過東晉時著名的王導、謝安,前者提出了“克服神州”的豪言壯語,後者留下了淝水一戰以少勝多的赫赫戰功;王導的後人中,又出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還有顧愷之作畫瓦官寺;張僧繇畫龍又點睛;李白七下金陵城;杜牧三遊秦淮河;文天祥怒題明德堂;朱元璋對聯秦淮河;吳承恩寄跡秦淮岸;金聖嘆斬首三山街;吳敬梓謝官寫儒林;秋瑾明志夫子廟;孫中山演講聚星廳……
夫子廟思樂亭石柱上鐫刻著一幅楹聯:“一帶秦淮河洗盡前朝汙泥濁水,千年夫子廟輝兼歷代古貌新姿。”古今秦淮能說的很多很多,何必動輒“八豔”。
南京紫金山有什麼文化特色?急!!!!!! 20分
紫金山,又名鐘山,位於南京市區東郊,曾有金陵山、蔣山、北山、神烈山之稱。紫金山是寧鎮山脈的最高峰,東西長7公里,南北寬3公里,面積約20餘平方公里。山勢呈弧形,弧口朝南。山脊走向以北高峰為轉折點,東段南東走向,止於馬群;西段南西走向,經太平門附近入城,餘脈向西斷續延伸為富貴山、九華山、止於北極閣。紫金山共有3座山峰,主峰居中,名北高峰,海拔448.9米;東峰稱小茅山,海拔365.8米;西峰稱天堡山,海拔24川.5米。
紫金山歷經滄海桑田之變。早在13億年前的三迭紀晚期,這裡原是大海,海水退去以後,首次出現大陸盆地。由於當時氣候比較乾燥、炎熱,氧化充分,沉積物中所含的鐵質發鏽變紅,所以北坡的三迭紀巖呈現紫紅色。三迭紀將結束時,地殼又有活動,盆地周圍的起伏態勢有所加大並出現湍急的溪流。後來,劇烈的地殼運動使紫金山一帶岩層受到擠壓力的作用,產生了強烈的抬升和斷裂,自此從地面挺立起來,並形成南平北險的態勢。南坡平緩,多泉水、樹木;北坡由於長年風化剝蝕,表土層逐漸脫落,裸露出質地堅硬的礫石,顯得雄峻峭拔。
戰國時,紫金山稱為“金陵山”,漢時始稱“鐘山”。東漢末年,秣陵縣尉蔣子文追逐盜賊受傷後死於紫金山葬於紫金山之陽,並建蔣王廟。吳帝孫權追封蔣子文為蔣侯,因避祖父孫鍾之名諱,遂改鐘山為“蔣山”。相傳三國時期的諸葛亮為了聯吳抗魏,出使東吳,路過秣陵(今南京),特地到石頭山(今清涼山)觀察了金陵的山川形勢。當他看到以紫金山為首的群山,像蒼龍似的蜿蜒蟠伏於東南,而以石頭山為終點的西部諸山又像猛虎一樣雄踞在江濱,便脫口而出:“鍾阜龍蟠,石頭虎踞。”生動地概括了南京險要的地勢。
東晉初,元帝渡江之時,發現紫金山頂峰常繚繞紫金色的雲彩,故稱之為“紫金山”,簡稱“金山”。這種自然現象當時已被人們神化,也許與東晉初建,需要穩定人心有關。其實,紫金色的雲彩是因山的北坡廣泛出露的紅紫色頁岩在陽光照射下閃耀著的紫金色光芒所致。南朝時,因鐘山在建康都城之東北,故又稱為“北山”。明代嘉靖年間,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鐘山南麓獨龍阜,鐘山因此改名為“神烈山”,嘉靖十年刻的“神烈山碑”至今仍在。
紫金山為兵家必爭之戰略要塞,也是帝王將相墓穴選址之地,還曾是佛教聖地,因而山中名勝古蹟比較集中有頭陀嶺、桃花塢、靈谷寺、孫陵崗、明孝陵、中山陵等景點。紫金山現為南京的主要風景區。
南京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點是什麼
當今四季旅遊節
春·南京國際梅花節梅花,是南京市花。探梅、賞梅是南京的民俗,自六朝至今不衰。而今,南京的珍珠泉、傅家邊、古林公園等處均有梅觀,尤以梅花山為最佳。每年的2月底至3月中旬,南京都要舉辦國際梅花節,參加梅花山主會場活動的多達40萬人次。
夏·江心洲葡萄節江心洲,南京城西南部長江中的一個島,風光旖旎,景色優美。每逢7月至8月,島內千畝葡萄園碩果累累,遊人登洲觀大江風貌,享天然氧吧,盡情體驗採摘葡萄的野趣。
秋·南京雨花石藝術節雨花石,南京標誌物之一。金秋九月,都要在雨花臺風景區舉辦“天降雨花”表演、雨花石精品展、研討會、採石遊等系列活動。雨花石產地的六合縣同時開展分會場活動。
冬·迎新年聽鐘聲活動迎新年聽鐘聲活動通常在棲霞寺鐘樓舉行。由寺院法師唸經祈禱和平,祝願民安,再由主持於賓客代表共同撞響銅鐘108次,全場洋溢著祥和喜慶的氣氛。
靈谷桂花節
位於中山陵園風景區的靈谷桂園,是一個佔地1700畝、種植桂樹近2萬株的全國最大的桂花專類園。每年九月丹桂飄香時,繁盛的花事,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到靈谷寺品秋賞桂。
高淳螃蟹節每年9月30日至10月6日,“到高淳,品螃蟹,看大佛,逛老街”已成為南京人的習俗。在高淳老街、遊子山、迎湖桃源三大景區還將舉辦戲曲、馬燈、武術、龍舟表演和萬人品螃蟹、篝火晚會等活動,令中外遊人流連忘返。
浦口生態旅遊節
素有十里溫泉、百里老山、千里銀杏美譽的浦口生態旅遊節,是集欣賞、參與、遊玩為一體的旅遊節慶活動。人們通過潑水節、民俗文化節、登山燒烤節等系列活動,充分感受“山、水、綠色、空氣”的自然生態美景。
鐘山景區
鐘山,古稱金陵山,紫金山共有三座東西並列的山峰。屹立在城東郊,是寧鎮山脈中支的主峰。東西長7千米,南北最寬處4千米,周圍綿延10餘千米。巍巍鐘山,青松翠柏匯成浩瀚林海,其間掩映著兩百多處名勝古蹟。
鐘山風景區是我國著名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有:中山陵景區、明孝陵景區、梅花山、靈谷寺景區、紫金山天文臺、中山植物園、北極閣氣象臺、雞鳴寺等,還包括玄武湖、環湖的富貴山、九華山、小紅山和城牆、城堡,這裡集中了28處市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
秦淮風光帶
夫子廟秦淮河風景區地處南京城南,秦淮河東起東水關淮清橋秦淮水亭,越過文德橋,直到中華門城堡延伸直西水關的內秦淮河地帶。
一千八百年以來,這裡始終是南京最繁華的地方之一,美稱"十里珠簾"。風景區以夫子廟為中心,具有明清風格、是廟市街景合一的文化、旅遊、商業、服務等多功旅遊勝地。
秦淮河是長江的一條支流,全長約110公里,是南京地區的主要河道古名----淮水,本名“龍藏浦”。相傳秦始皇東巡時,望金陵上空紫氣升騰,以為王氣,於是鑿方山,斷長壠為瀆,入於江,後人誤認為此水是秦時所開,所以稱為“秦淮”。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搖籃。遠在石器時代,流域內就有人類活動。從東水關至西水關的沿河兩岸,東吳以來一直是繁華的商業區的居民地。六朝時成為名門望族聚居之地,商賈雲集,文人薈萃,儒學鼎盛。隋唐以後,漸趨衰落,卻引來無數文人騷客來此憑弔,詠歎“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了宋代逐漸復甦為江南文教中心。明清兩代,是十里秦淮的鼎盛時期。金粉樓臺,鱗次櫛比;畫舫凌波,漿聲燈影構成一幅如夢如幻的美景奇觀。
千百年來,秦淮河哺育著古城南京,“錦鏽十里春風來,千門萬戶臨河開”,夫子廟附近的河房是綺窗絲幛,十里珠簾,燈船之盛,甲於天下。夫子廟秦淮風味小吃是我國四大小吃群之一。夫子廟地區茶樓飯店,街邊小吃,滿目皆是,形成獨具秦淮傳統特色的飲食集中地。經過多年......餘下全文>>
南京都市圈的文化
金陵文化(南京文化)以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為中心。東晉至南朝的300年不僅使得長江流域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經濟的重心,也在中原主流文化與南方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金陵文化,其顯性特徵是南北交匯、相容幷蓄、開放包容,可謂獨樹一幟。金陵文化主要包括六朝文化、明文化和民國文化,而這三大塊歷史文化又可統屬於“都城文化”。但是主流的都城文化並不排斥其他文化,如盛極一時的秦淮文化,不僅反映了紅粉文化、市井風情,而且還包含了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在秦淮河上,朱自清、俞平伯曾同時泛舟又同時寫下了題同內容不同的《槳聲燈影裡的秦淮河》散文名篇。 淮揚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揚州。維揚地區河多水多,船多橋多,呈現出古、文、水、綠、秀的地域風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了清新優雅與豪邁超俊相結合的顯性特徵。淮揚文化中的歷史文化遺產主要有:龍虯莊遺址、九里—千墩漢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閣、御碼頭、隋煬帝陵、大明寺等;揚劇、木偶戲、揚州弦詞、揚州清曲、揚州漆器、揚州玉器等為世人所熟知。 鎮江文化(京口文化)地處金陵文化、吳文化和淮揚文化的接合部,融匯吳文化和中原文化,可以概括為“多元積澱型”,具有相容幷包、多元多樣的特點。 淮安文化地處楚漢文化、淮揚文化接合部和中國南北文化的接合部。明清時期,淮安因中樞漕運、集散淮鹽、河道治理地位顯赫而成為“運河之都”,京杭大運河貫穿淮安,兼有南北文化特點的運河文化也隨之而生。 馬鞍山素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萬里長江自天門山起折為北上,“碧水東流至此回”,江南變為江東,馬鞍山由此得名為“江東第一城”。滁州吳風楚韻,自古有“金陵鎖鑰、江淮保障”之稱,“形兼吳楚、氣越淮揚”、“儒風之盛、夙貫淮東”之譽。早在先秦時期為棠邑之地(今南京市六合區)。蕪湖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近代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蕪湖的地域文化重要內涵包括徽商文化、宗教文化和茶文化。宣城是徽文化的核心區,徽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主要的特徵有以績溪徽菜代表的徽菜文化;以敬亭山為標誌的宣城詩歌文化;以宣紙宣筆為代表的書畫文化;以查濟、江村為代表的宣城古建築文化;以開元寺、廣教寺為代表的宣城佛教文化;以敬亭綠雪為代表的宣城茶文化;以宣酒為代表的宣城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