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縫製機械行業改革開放30年三大變化?

General 更新 2022年9月13日

從當年家用縫紉機供不應求,再到如今以工業縫紉機唱主角,中國縫製機械行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序,已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如今,我國工業縫紉機

我國縫製機械行業改革開放30年三大變化

       從當年家用縫紉機供不應求,再到如今以工業縫紉機唱主角,中國縫製機械行業伴隨著改革開放的程序,已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如今,我國工業縫紉機年產量佔世界縫機總產量的七成以上,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縫製裝置製造國,而這一巨大的成就得益於改革開發的30年間,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資本組成和營銷方式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卡磯褲、藍布衫,清一色的灰藍色調服裝等等這些印象都屬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物質條件匱乏,購買一臺縫紉機曾經是許多家庭的夢想,縫紉機與自行車、手錶也一併被人們稱為生活必須的“三大件”。
 
如今,隨著歲月的遠去,人們已經習慣了穿著五顏六色的服裝在時尚潮流中大步前行,而傳統的縫紉機正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以另外一種形式,以及更強大的影響力悄然“生活”在人們的生活中。

從當年家用縫紉機供不應求,盛行一時,再到如今以工業縫紉機唱“主角”,中國縫製機械行業伴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已經完成了“華麗的轉身”,工業縫紉機年產量佔世界縫機總產量七成,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大縫製裝置製造國。

在我國改革開發的30年間,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資本組成和營銷方式等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產業結構之變:從家用機主導向工業機主導轉型
 
改革開放之前,中國實行嚴格的計劃經濟體制,在這種體制下,作為生活必需品的普通家用縫紉機按國家計劃進行生產,憑票供應。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人口數量的增加,家用縫紉機發展出現了市場急劇擴大,一度有供不應求的趨勢。1979年,我國家用縫紉機的年產量已達582萬架,位居全球第一。
 
改革開放後,隨著市場經濟的提出和實施,價格體系逐步放開,縫紉機產品中除“蝴蝶”、“飛人”、“蜜蜂”、“華南”、“標準”、“牡丹”這六大名牌家用縫紉機仍需憑票供應外,其他產品均敞開供應。此時,我國家用縫紉機的銷售從計劃供應方式轉變為了市場競爭方式。到1982年,我國縫紉機年產量達到了1286萬臺(其中,家用機為1252.3萬臺),佔當時世界總產量的53.3%,明顯供過於求。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方面,全國服裝、鞋帽、箱包等勞動密集型行業發展迅速,各地紛紛建立起各型別的生產企業,大大拉動了我國工業縫紉機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由於成衣產品價格的下降,我國家庭自己縫製服裝的比例也迅速下降,影響了家用縫紉機的銷售,使家用縫紉機市場不斷萎縮,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大調整的形勢不可避免地擺在了每個企業面前。
 
行業調整是一個痛苦的過程。除了幾家名牌企業外,大多數企業出現了嚴重的產品滯銷情況,產品在倉庫堆積如山,生產無法繼續,被迫走上了“關、停、並、轉”的道路。當時,國家有關部門為了儘量減小損失也從各方面進行了引導,採取了一些改革措施。經過幾年的調整,家用縫紉機產量明顯壓縮,而工業縫紉機專案佔總我國縫製機械總產量的比重卻不斷擴大。據1989年的統計資料,當時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工業總產值為16億元,整機生產廠有78家(其中,家用機生產企業31家,工業機生產企業47家),縫紉機產量為970.7萬架(其中家用機產量847.7萬架,工業機產量123萬架),與1982年的總產量相比,家用機銳減了24.5%,而工業機產量則劇增了265%。
 
這是市場經濟給我國縫製機械行業上的第一堂課。這次調整,主要是由於國家經濟體制轉型,使市場需求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成衣生產由於採用集中化、流水線作業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不僅成本低,而且樣式美觀多樣,可供任意選擇,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因此製衣企業的規模也迅速擴張,大大刺激了工業縫紉機市場的發展。
 
此外,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使中國具備競爭優勢的服裝、鞋帽、箱包等外向型行業蓬勃發展起來,成為了工業縫紉機市場大發展的又一強大引擎。此時,家用縫紉機不再是一支獨秀,工業機後來居上獲得了快速的增長,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產業結構逐步由家用縫紉機主導型變為工業縫紉機主導型。值得一提的是,家用機發展的鼎盛時期所形成的以上海、廣州、北京、天津、西安五大地區為主的縫紉機產區,憑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配套體系,為我國工業縫紉機產業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得以延續。我國工業縫紉機發展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從20世紀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末,我國縫製機械行業迎來了一次較大幅度的發展,主要推動力就是消費需求和就業需求增加。這個時期,我國工業縫紉機生產完成了從中速縫紉機向高速縫紉機升級,從內銷型市場向內外銷型市場轉移,以及由幾個工業縫紉機整機廠為龍頭,實現工業縫紉機零件專業化協作網路結構的重組這三個重大轉型過程。
 
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作用,促使企業加快了產品升級的步伐,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的機型品類也不斷多樣化,包括機電產品以及技術在縫紉機領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行業產品結構不斷進行檔次的提高和功能的完善,產品結構趨向科學、合理,由此,我國縫機業走上了用新興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經濟結構之變:單一所有制到多種所有制共存共榮

改革開放30年,我國縫製機械行業在經濟結構上實現了從“大而全、小而全,國有企業一統天下”向“專業化、現代化,多種所有制蓬勃發展”的新格局的轉變。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縫紉機生產企業只有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據資料顯示,1984年我國約有縫紉機整機生產企業100家,零件配套企業200餘家,當時我國縫製機械行業仍由國有和集體所有制企業“一統天下”,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的管理模式,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和營銷手段,企業的市場觀念和競爭力都很薄弱。
 
經過家用機主導向工業機主導型的產業調整,我國工業機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擺在了行業面前,很多企業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紛紛將工作重心轉向了工業機的研發和生產。此時,民間資本也逐漸活躍起來,特別是浙江、江蘇等地一大批民營企業在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崛起,成為了中國縫製機械行業的一批生力軍,也是行業中最具活力的一份子。
 
這些新興企業順應世界縫製機械產業重心向中國轉移的趨勢,敏銳地捕捉到了市場中的機遇,積極開拓,勇於拼搏,在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生產總量中所佔得的比重也越來越大,為我國成為世界縫製機械大國貢獻了巨大的力量。由此,“飛躍”、“中捷”、“寶石”、“傑克”、“通宇”等一批民企品牌與國企品牌“標準”和“上工”等共同閃耀在世界縫機舞臺,江蘇、浙江地區也成為我國又一批縫製機械製造基地。
 
改革開放30年間,隨著國門的開啟,也讓中國縫製機械行業出現了“不一樣”的身影–––國外一些大品牌縫機制造企業也看中了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優秀的製造基礎,積極尋找進入中國的途徑。1985年,行業內第一家中日合資企業–––天津天馬縫紉機制造有限公司成立。此後的20年間,產業轉移和合資合作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日本的重機、兄弟、大和、百靈達,德國的百福、杜可普,義大利的利滿地,韓國的日星,臺灣的高林、啟翔等國際知名縫製機械企業都在中國投資建廠,從最初的合作、合資到現在的獨資,從最初的整機制造到如今的零件加工,中外合作、合作及獨資企業也成為了中國縫製機械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與國外企業的合作與競爭中,我們的民族縫紉機工業更新了觀念,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學到了先進的管理,加快了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程序。
 
在這之前的十多年,我國縫製機械行業開展了全面而深入的企業改革改制,兼併重組、國退民進、引進外資的行業組織結構調整,“標準”、“上工”等一大批管理先進、技術質量過硬、適應市場需求的各種所有制經濟的企業在現代企業制度架構的改革和推進中,煥發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繼續穩健快步發展。
 
直至2007年,我國擁有縫紉機整機生產企業500多家,其中,95%以上是工業縫紉機生產企業,零部件配套企業1000多家,形成了上海、浙江、陝西、廣州、天津、江蘇六大生產基地。目前,我國縫製機械行業中民營企業所佔比重達87%以上,三資企業約佔10%,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不到3%。
 
●市場營銷之變:內銷型市場向內外銷型市場發展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縫機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但計劃經濟體制顯然已不能快速、準確地反映市場需求關係的變化,所以也不能進行最佳的資源配置。企業按計劃生產,談不上任何營銷,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明顯出現了家用縫紉機供大過於求的現象,產品滯銷、積壓嚴重,迫使產業出現了調整。
 
改革開放後,工業機建立在家用機的生產基礎之上,開始擴大生產規模。一方面,企業從產品工藝、研發、品種、結構等方面進行改革和完善,及時調整行業發展方向;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積極與國外品牌進行合作,在合作過程中,他們注重技術的學習、吸收和轉化,提高自己的製造能力。通過十多年的學習和磨合,中國在普通機種的生產技術方面可與國際縫製機械製造強國相比肩,由此也吸引了更多的國際知名品牌到中國投資、生產,真正做到了縫機國內生產國際化。
 
改革開放後,我國縫機企業開始自主進行生產和銷售,這對於市場的把握、對於企業的生產和發展方向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中國市場巨大的潛力,使企業緊緊追隨國內市場需求的變化,調整生產。行業也逐步意識到,擴大宣傳、開拓市場、增加市場份額是企業走市場競爭中勝出的重要砝碼,由此也促進了“全國縫製裝置展樣訂貨會”(CISMA的前身)的誕生。
 
而經過主辦方多年的精心培育,中國國際縫製裝置展覽會(CISMA)在1996年轉變為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的國際性縫製機械專業展,為更多的國內企業搭起了走向國際的舞臺。如今,CISMA展已今非昔比,它已成為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發展的視窗和風向標,在促進國際交流與合作、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幫助企業培育品牌、開拓市場和提高行業整體國家形象與地位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幫助企業積極開拓海外市場,一直是中國縫製機械行業“當家人”––中國縫製機械協會的工作重心所在。在行業營銷方面,中縫協也一直致力於讓企業走得更遠。今年1月,中縫協首度與印度服裝協會合作在世界第二大服裝生產國––印度舉辦了“2008中國縫製裝置印度展示會”,通過首次海外“中國製造”

       專業展的形式,向印度市場推介中國縫機產品。事實上,在當時展會中,80餘家優秀中國參展品牌集體亮相,1萬平方米的展出規模吸引了近3000名專業觀眾,成交意向訂單金額達1.5億美元,“中國製造”縫製機械在印度的首次集體亮相獲得了成功,有力地打響了“中國製造”的國家品牌。
 
展會只是一個平臺,更多的中國縫機企業在國外品牌進入中國市場的同時也開始紛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它們或通過國外投資設廠、與國外企業合資,或通過外貿公司、在國外尋找代理商、在國外設立辦事處和維修服務網點等方式,實現著自己走向國際的夢想。如今,中國縫機產品已出口到了全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佔到了世界總產量的60%以上,成為典型的外向型出口行業,在國際縫製機械外貿市場上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如今,世界市場離不開中國縫機,而中國已成為了世界縫製機械市場的“晴雨表”。國際市場國內化,對於中國縫機企業來說已是一個日漸清晰的“夢”。

後記

       30年,彈指一揮間。
 
回首改革開發的30年,中國縫機一路走來,有困惑迷茫,有傷心失落,有坎坷不平,但人們更多的被不懈的努力和奮鬥、拼搏和開拓、提升與蛻變的精神感動著。成長的過程雖有痛苦,但蝶舞的美麗令人讚歎。

2008年,行業又一次面臨著新的調整,困難程度也許超出了預期,但相信只要我國縫製機械行業眾志成城,我們定會迎來又一次美麗的蛻變。

讓我們以此共勉: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相關問題答案
機械行業包括哪些?
我國為什麼實行營改增?
我國改革開放的原因?
我國為什麼要實施對外開放 ?
國家為什麼要進行改革開放 ?
我國的改革開放首先是從什麼地方開始? ?
改革開放是基本國策嗎?
怎樣進行改革開放?
美縫是什麼行業?
機電行業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