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植物知識】多肉植物中的“綴化-錦-群生”?

貌似有一陣沒有發營養博了,又來給大家補充一下多肉植物營養知識

大家在養多肉的過程中肯定反覆聽到過這幾個詞語:綴化、錦、群生

前面兩個名詞代表植物中的“變異”現象,後面一個名詞代表一株植物生長出很多新的分枝

【綴化】

綴化:是指花卉中常見的畸形變異現象,屬於植物形態的一種變異現象。

綴化變異是指某些品種的多肉植物受到不明原因的外界刺激(澆水、日照、溫度、藥物、氣候突變等),其頂端的生長錐異常分生、加倍,而形成許多小的生長點,而這些生長點橫向發展連成一條線,最終長成扁平的扇形或雞冠形帶狀體。綴化變異植株因形態奇異,觀賞價值更高,又因其稀少,較原種(種植)更為珍貴。

下面圖①與圖②分別是“燦爛”與“燦爛綴化”,都是非常常見的品種。可以看出“綴化”與“群生”的不同之處,綴化明顯已經改變了植物的正常形態,而群生並非改變形態,只是分由多個生長點長出新的植株。

另外,綴化同樣也能扦插,剪下後插入土中即可生根;不過有些單獨的生長點(圖③),剪下扦插後,最終長大的並非綴化,而是普通的燦爛,這個大家有興趣可以嘗試一下,很有意思的~

【錦】

錦:常被稱為“錦斑”,屬於植物顏色上的一種變異現象。

錦斑變異是指植物體的莖、葉等部位發生顏色上的改變,如變成白、黃、紅等各種顏色,大部分錦斑變異並不是整片顏色的變化,而是葉片或莖部,部分顏色的改變。相比原色來說,植物主體顏色種類更多,更具觀賞性,因此也比較受歡迎。多肉植物的錦斑變異情況在植物界種也是非常常見的,引發植物錦斑變異主要是外界因素,也有遺傳因素,澆水、日照、溫度、藥物、氣候突變等都有可能造成多肉植物的錦斑化。

下面轉一篇巖鳴大師的文章,滿足大家的探索欲

轉自巖鳴大師的文章【關於多肉植物錦化機制的論述】

斑錦變異的生物學機制一——概論 斑錦變異,是指植物體的莖、葉甚至子房等部位發生顏色上的改變,如變成白、黃、紅等各種顏色。多肉植物的斑錦變異的數目和類型在植物界中可以首屈一指,這是和多肉植物特殊的生理生化特點密切相關的。 仙人掌科、百合科(包括龍舌蘭科)發生斑錦變異的概率相當高,並且多數以黃色錦化出現,其次是紅色和白色等其它顏色。具體的種、屬的變異情況各異,比如星球屬的變異類型就相當多,各種錦化類型之間也相互融合,所以表現出相當複雜的園藝性狀。(關於斑錦變異的基本情況可以詳見徐民生教授專著《仙人掌科與多肉植物》P80-84) 習慣上把斑錦變異按照形態學分為黃色錦化、紅色錦化等等,這種分類方法僅僅是以表觀性狀為依據,顯然很不科學並且對園藝遺傳育種學的意義也有限。現代生物學研究的對象是微觀世界,從細胞、亞細胞到分子水平,在細胞生物學和植物生物化學相結合的基礎上,可以提出一種全新的分類方法。這一分類的提出之前,必須要對錦化的生物學機制有所瞭解: 錦化的生物學機制:一個正常的植物細胞的新陳代謝必須在適宜的外環境和內環境當中進行,所謂的外環境就是指細胞間的液態環境,而內環境是指細胞的內液。而對於植物體來說,它的外環境就是指自然或者人工環境,內環境則是指植物體的內部。內環境的穩態(Homaostasis)是生命得以實現的基礎和充分條件,外環境作用於內環境而發揮作用,所以內環境的改變是造成新陳代謝紊亂的直接原因。一些物理(射線、環境驟變)、化學(誘變劑)以及生物因素(病毒),均可以作用於細胞外環境或者直接作用於內環境,這一系列的作用會導致細胞中產生一些“殺傷信號”,一部分信號會被內環境所代償,僅會有很小的一部分作用於細胞內所有生物化學反應的指揮者——基因,使得基因突變。在一系列複雜的生物化學反應進行之後,某些調控色素生成的基因發生了突變;或者啟動了相關色素基因的封閉基因;或者使色素生成基因的啟動子失活等等。最終的結果是導致該基因調控的色素合成受阻,色素不能被合成,表觀上就表現為斑錦變異。 並不是同一株植物的所有細胞都要發生錦化,而是僅僅一個或者幾個細胞發生了變異。這些變異細胞不斷的分裂,並且和正常細胞共存而形成了嵌合體(chimaera),例如我們常見到的兜錦、玉扇錦等。變異細胞的根源是基因突變,所以這種變異是具有遺傳性的。這種遺傳可能有兩套機制存在:1.核基因受損的雙系遺傳;2.葉綠體基因受損的細胞質遺傳。當子一代的錦化植株產生後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完全錦化的個體,這些個體不具有嵌合性狀,而是全部由錦化細胞組成的,這種錦化現象可以稱為完全錦化,而完全錦化的個體稱為極端體。由此錦化可以分為完全錦化和不完全錦化,不完全錦化就是以嵌合體為代表的錦化細胞和正常細胞共存的錦化類型。 在長期的養護當中會發現有些錦化的程度不是很明顯,可能初期很明顯而到了後期就和正常的綠色融合在一起了,習慣上我們認為這樣的為“暗錦化”,而把色彩分明的錦化稱為“鮮明錦化”。這種現象的發生引出了錦化機理的另外一部分——細胞融合。由於錦化突變細胞的高度不穩定性,它們的細胞膜鈣離子含量往往較高,這種環境很容易造成細胞膜穿孔,進而發生兩個細胞的原生質體的融合,甚至細胞核的融合。當這種融合發生在錦化細胞和正常細胞之間時,就形成了嵌合細胞。這種嵌合細胞形成的植物體就表現為“暗錦化”,也就是顏色不是很分明,是雜合在一起的。值得提出的是,由嵌合細胞形成的錦化個體和嵌合體有著本質的不同,嵌合體是由非嵌合細胞組成的。為避免這個概念的混淆,我們稱“鮮明錦化”(嵌合體)為非融合性不完全錦化,稱“暗錦化”為融合性不完全錦化。綜上所述,錦化變異就可以分為完全錦化和不完全錦化,而不完全錦化又可以分為非融合性不完全錦化和融合性不完全錦化。這種分類方法是基於細胞生物學和遺傳學提出的,它可以對遺傳育種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這種分類方法沒有對色素進行定位,所以從分子生物學角度對色素基因進行一定的克隆和分離是對這種分類方法的必要補充。(我們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色素基因的定位,這個研究會對遺傳育種產生相當大的影響)明確了錦化的機理和分類,就可以概括出錦化的特點:? 自養紊亂性:部分錦化細胞的突變基因恰好是葉綠素基因,那麼這樣的細胞就不具有自養能力(不能進行光合作用),所以稱這樣的細胞為葉綠素缺陷型細胞。其他的色素缺陷也會對自養產生一定的影響,這樣的細胞統稱為自養紊亂細胞。? 遺傳性:關於錦化遺傳性上文已闡述。遺傳性是錦化的園藝學價值的重要方面。? 分離性:嵌合體的子一代會形成極端體,這就是典型的遺傳性狀分離;在組織培養中,當環境條件適宜的時候,嵌合體也會發生分離,例如京之華錦的繼代培養中就可以觀察到極端體(全綠和全黃植株)的形成。? 可逆性:這一現象並不是經常出現,但相當一部分錦化(基因封閉型錦化)具有這種可能,也就是已經發生錦化的植株,在培養了一段時間以後,或者經歷了幾代的無性繁殖後,會自發的發生錦化細胞復位現象,表現為錦化消失。 斑錦變異生物學機理的研究相當一部分是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完成的,以上所述的錦化現象和相關的特性在組織培養中都有所體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組織培養中的某些生理現象和表觀錦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但形成機理尚未闡明,例如,組織培養中由於環境和激素的作用不當會產生“玻璃化現象”,這樣的苗子在瓶子裡通體透明,呈水浸狀。把這樣的苗子出瓶後可以形成融合性不完全錦化的植株,將這種植株培養一段時間,可發現錦化越發鮮明,經過2-3次的無性或者有性繁殖可以得到非融合性不完全錦化(鮮明錦化植株),這一點又體現了錦化的可逆性和遺傳性。 錦化的根源在於基因突變和異常調控。所以對錦化的深層研究必須從分子水平上討論,要藉助分子生物學的相關技術,對錦化的成因做深一步的探討,這不僅僅為園藝遺傳育種提供了依據,更重要的是為多肉植物的生理特點研究提供了路徑和手段。

==============================================================================================

下面分別是“蓮花掌”與“蓮花掌錦”(也被稱為“中斑蓮花掌”)的對比,錦斑後色彩更加豔麗,並且能從植株葉片中心看出新生的葉片是否還具有錦斑效果,錦斑化後的多肉植物並非能一層不變的保持下去,同樣會因為各種因素,再轉變回普通品種(我遇到過很多次,認倒黴吧!)

“熊童子”與“熊童子白錦”的對比,錦斑名詞上的“白錦”“黃錦”“紅錦”等,也並非完全按照顏色區分,大部分是按照錦斑所產生的位置而區分的,熊童子的白錦與黃錦就是最好例子。(我家暫時還木有黃熊)

由於葉片部分顏色轉變為白色、黃色,葉綠素的改變,使植物從陽光中吸取的養分減少。錦斑化後的多肉植物,生長速度及分株繁殖等,各方面都差於普通品種,甚至會有部分多肉植物完全白化錦斑後很容易就死掉。這也是為什麼錦斑化得多肉植物價格上要高出原品種很多的原因。

下面是“花月夜”的對比,目前還不確定是否錦斑化,根據最近的觀察懷疑是晒傷。一直露養大概有2個月左右,近期才發現葉片顏色有所變化。原本是準備拿到陰涼處養一陣看看,但是“CC”大仙告訴,如果拿回陰涼處,失去了產生錦斑的條件,也許會更加可惜。所以我又再次的搬到了戶外接受暴晒,拭目以待吧!

【群生】

群生:常指植物主體由多個生長點,生長出新的分枝與側芽,並且共同生長在一起的狀態。

這個就很好理解啦~其實就是多肉植物密密麻麻的長在一起。造成這樣的效果很簡單,砍頭、葉插、或者不管它,時間會慢慢讓普通的多肉植物群生起來滴~

一般來說最容易出現群生效果的方法是“扦插”(砍頭)與“葉插”。經常葉插和扦插的朋友會知道,葉插的嫩芽發出來後,特別容易出多頭。同樣,扦插砍頭後,原植株主體被砍掉的部分也會冒出很多新的嫩芽來。保持這個狀態,讓它一直生長下去,就會出現下面的效果了。

下面是靜夜群生的效果,其實很容易辦到,時間就是最強大的園藝師嘛~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