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玉蟬在拍賣市場上的價格也是一路飆升。2002年中國嘉德拍賣的一件長6.8釐米的清代白玉蟬,成交價為19200元;2003年北京翰海拍賣的一件長7.5釐米的清代白玉蟬,成交價為27000元;2004年天津拍賣的一件長5.5釐米的清代白玉蟬,估價為4000元,成交價高達26000元;2010年北京翰海拍賣的一件清中期白玉蟬,估價70000元,成交價高達111200元。
工具/原料
玉
方法/步驟
多看少買
多交流
漢代玉蟬有以下幾個重要特徵:一、刀法雖然簡單,但粗獷有力,刀刀見鋒,因此有“漢八刀”之稱。蟬形比戰國時期薄而大,重視選材,玉料大量使用,玉色以白為上。二、表面琢磨得平整潔淨,線條挺秀,尖端見鋒,鋒芒銳利,其邊緣像刀切一樣,沒有崩裂和毛刀出現,尾部的尖鋒有扎手的感覺。宋代、明代玉蟬翼端稍稍呈圓形,尖鋒沒有扎手的感覺。三、線條以直線為多,有的雖呈弧形線,但都是兩線交鋒而成。四、一般說玉蟬呈平頭形的,以西漢早中期為多;圓頭形的以西漢中晚期為多。西漢中晚期玉蟬眼珠多跳出輪廓外。五、尾部的橫線是表示具有伸縮功能的皮紋,一般以4~7條為多見,但是最多的有12道。六、有的玉蟬頸下呈“)”狀,光整平坦,不起波狀。七、拋光技術非常先進,兩翼打磨光整、平滑,像玻璃一樣閃閃發光。
南北朝時,玉蟬仍沿漢制,此時由於戰亂影響,玉料來源困難,玉蟬多數用滑石刻成,細部寫實味道加重,同漢代相比顯得更為逼真。東晉以後幾乎見不到玉蟬了。宋代仿古風氣盛行,玉蟬當然也不例外。宋代以後的蟬多作為佩飾,玉蟬形象有形無神,線條弱不見鋒,軟而呆滯,蟬形短且寬,拋光不佳。
明代玉蟬有薄片狀和圓雕兩種,多用粉皮青玉製作。紋飾線條雕刻又粗又深,雙翅雕得較薄,腹部厚;翅膀不僅有脈紋,還有無數的小圓點,好似透明的一般;蟬腿部有許多細小的腿毛,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清代玉蟬刻畫特別精緻,眼睛細長,翅有脈紋,足爪屈曲,具有很強的裝飾性。清朝乾隆時玉蟬製作用料特別嚴格,多用籽料製作,雕琢工藝極為講究,精雕細琢,一絲不苟,蟬身有回紋、勾雲紋裝飾。清晚期玉蟬線條常有崩斷現象,刀法軟弱無力,陰刻線細而深,常用岫巖玉燒成紅色或黑色仿古蟬。
玉蟬的色澤是玉的自然屬性,真的古玉不外乎有兩種,即“傳世古玉”和“出土古玉”。古董行業以“傳世古玉”有否“包漿”、“出土古玉”有否“沁色”,作為鑑別玉器的重要依據。
一般傳世玉蟬經過長期的空氣侵蝕及把玩時人汗液、分泌物的浸潤,玉蟬的表面就會產生一層光潔潤澤的油臘,俗稱“包漿”。仿製者為了要有包漿,在其表面塗油,用刷子擦,再經過人工手盤汗擦也會產生包漿,但這層膜非常淺薄,不濃厚,與真玉蟬表面上古樸濃厚的老包漿完全不同。
一塊出土古玉蟬長期受地下各種物質的侵蝕,受地氣的燻蒸,玉蟬內在物質會產生一些變化,如出現“土鏽”、“土斑”等各種顏色,俗稱“沁色”。造假者為了達到玉蟬上有沁色,把仿製的新玉蟬先是蒸、悶、燒、煎炸,然後用動物血液染或用硝酸進行腐蝕,再把其掩埋在土裡一段時間,取出時也會產生“沁色”。但造假的沁色不自然,感覺像是塗上去的,顏色比較醒目;真正出土的古玉蟬,因經過千百年的腐蝕滲透,沁色比較自然均勻,帶有舊氣。
注意事項
謹防帶有欺詐性的經營手法。某些商販為了兜售生意往往編造生動的故事,講述他的玉蟬都是從祖上傳下來的或是從老祖宗墳裡挖出來的,講得有板有眼,有聲有色,活靈活現,以此來證明玉蟬來歷正宗。一些沒有經驗的人經不住他們的花言巧語,很容易受騙上當。因此,初入門的玉蟬愛好者切忌輕信,盲目入市,輕易出手。
謹防造假者在古玉蟬材料上做手腳。他們常用類似玉質的材料冒充玉蟬,改頭換面,以假亂真,歸納起來大致有下面三種情況:
以石充玉。如用馬蹄筋、艾葉綠等質地細膩的石材來冒充玉質材料。檢驗玉與石最簡單的辦法,是用一小刀在其邊緣處輕輕刻劃一下,如有明顯切刀痕跡的是石質材料,真的玉蟬質地堅硬,硬度達6~6.5級,一般金屬刀具根本無法刻劃。
以玻璃充玉。如用玻璃英石之類冒充翡翠白玉、水晶等,這類玻璃仿製品,用肉眼能觀察到裡面有料泡,在花紋邊緣處能看見其有磨砂細粒,結構排列疏鬆,缺乏玉蟬的緻密性和堅韌性。
以高分子材料壓模替代玉蟬。這類假玉蟬不經過科學儀器設備的測試一般難以識別,關鍵看器表有無天然玉紋和玉筋。
謹防造假者在色質上玩花樣。他們採用各種手法,對質次的玉蟬材料“喬裝打扮”,使之達到與真玉蟬表面一樣的色質效果,矇騙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