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規劃設計商業街?

建築物的尺度設計是影響人對建築空間感受的關鍵要素之一。商業街的理想氣氛應該是使用人覺得親切、放鬆“平易近人”,使人有愉悅的消費心情,而不是“以勢壓人”。

步驟/方法

尺度近人
    商業街的尺度應該以行人的活動為基準,而不是以高速過往機動車為參照。購物行人所關注的縱向範圍主要集中在建築一層。對一層以上的範圍幾乎是“視而不見”。而橫向關注範圍一般也就在10米——20米之間,而超過20米寬的商業街,行人很可能只關注街道一側的店鋪,不會在超20米寬的範圍內“之”字前行。這恰好說明了商業街建築外觀設計的重點應該在建築外觀設計的第三個層面上。
  建築外觀造型的設計可以分為三個層面。第一層面是建築的巨集觀造型,也就是天際輪廓線。著名建築的外觀輪廓往往都很醒目,使人過目不忘,如悉尼歌劇院、天壇等。第二層面是人在中距離上對建築的感知方面,也就是建築外觀的中觀元素。包括建築開窗與實牆面的虛實對比,立面橫豎線條的劃分等。而第三個層面則是人到建築近前,與建築直接接觸的微觀層面。人所能感受的範圍也就在一層高之內。這一層面上的設計重點應該是建築的細部和材質的運用。商業街的設計重點也應在首層外觀的細部上,包括門窗的形式,騎樓雨罩的應用,臺階、踏步、扶手、欄杆、花盆、吊蘭、燈具、浮雕、壁畫、材質色彩與劃分等等。建築師的設計深度不應僅僅停留在第一個層面上,缺少細部的設計無法滿足購物行人對建築的尺度要求,必然會空洞沒有人情味。
  國外商業街經常被作為設計樣板,這與國外商業街的小體量、小尺度的人性化設計分不開。國內的設計容易偏重於氣派、豪華、厚重的形象和氣勢。商業街設計的尺度把握應該以人為本。

空間的限定
  人在商業街內的活動和感知空間是三維的。所以設計師對街道的長度方向、寬度方向和高度方向都應有針對性地設計。首先商業街的長度隨商業的規模而定,沒有一定之規。但室外建築空間根據心理感受模式可以分為向心的、有聚合力的、所謂的“積極空間”和發散的、通過性的、難以聚合人氣的“消極空間”。作為商業街這樣一個有聚合要求。需要行人購物休息能夠駐足停留、感受觀賞環境的空間,它必須是一個通過建築手段塑形成的“積極空間”。也就是在商業街的兩端需要某種形式的空間標誌物和限定物,標誌著商業街的起和終。同時也起到把車行交通空間同步行購物空間隔離的目的。
  例如在北京珠江國際城商業街設計中,入口一端的一座中西合璧的牌樓作為標誌,不但使入口更加醒目和吸引人,也起到屏障的作用,把城市交通與步行空間隔開。小區中心一端以一座高聳的鐘塔既作為商業街結束也標示著小區的中心。兩端標誌的建立確立了商業街的寬間範圍,購物人能隨時感知自身在這一空間內的位置,預知未走的路程。這一手法避免了購物者在大市場內常有的混亂與迷失感。
  從人的行為模式來看,一般步行商業街的寬度宜在10——20米之間,超過20米寬的街道難有近人的尺度。從建築高度與街道比例來看,街寬宜在樓高的1/3——1/4。商業街的寬度也與商業規模有關,但不等於說街越長樓越高,街應該越寬。空間的舒適度也是必須考慮的。若寬於20米,“街”的感覺則可能被“廣場”的感覺取代。
  商業街空間的高度方向的限定應遵循以行人為模數的原則,並考慮二次空間的應用。住宅區的商業街經常是同住宅建築合二為一的,也就是底層商業。頂部住宅,特別是高層建築因與商業建築個性不同,與商業街的建築設計手法不必相同。多層、低層住宅如有可能,在尺度和色彩上適當加以商業特點能提高商業街與住宅的整體性。
  在首層商業與二層住宅之間用雨罩、騎樓、遮陽等形式將商業空間與居住空間在室外區分開是必要的。既能降低噪音和視覺干擾,也可使上下不同的建築個性有一個明確的區分帶。雨罩騎樓這樣的空間劃分手段能將建築主體所形成的外部空間劃分成次一級的二次空間。騎樓這樣的空間正好適應購物行人的尺度,無論建築主體有多高,這樣的二次購物空間給人穩定的舒適感。

風格色彩的多元化
自然形成的傳統商業街的誘人之處在於其不同時期建造,風格迥異的鋪面雜拼在一起,造成以極其的多元化而達到統一的繁華效果。新設計的商業街往往因人為的統一而流於單調乏味。為追求傳統商業街的意境,設計師應有意識地放棄追求立面手法簡單的統一,甚至應刻意創造多種風格的店鋪共生的效果。
不同風格的建築單元拼在一起使人聯想起小鎮風情。即便是同樣設計的不同單元,也通過材質、顏色的變化,加強外觀差異化。商業街的魅力就在於繁雜多樣立面形態的共生。這也是商業街與大型百貨商廈的區別。

面材的軟化與精化
  商業街建築與其它建築外觀的重要不同是店家需要根據自身商業的性質特點,二次裝修店鋪外觀。建築的外觀設計僅僅是一個基礎平臺。店家最起碼需要安裝招牌,有些連鎖店還需要改為特定的顏色、樣式。而招牌、廣告、燈箱等室外飾物往往成為建築外觀中最惹眼的元素。失控的第二次外裝可能會同原建築設計立意衝突,甚至破壞建築空間的效果。所以成熟的商鋪外觀設計應考慮改造外裝的可能,預留店名、招牌、廣告和其它飾物的位置。
  為突出人情味,商業街表面構件上越來越多地應用了軟性面材,例如蓬布遮陽、竹木材料外裝、懸掛的旗幟和其它織物招牌等飾件。這一趨勢使得建築立面設計更趨近裝修裝飾設計、也要求設計師不能停留在建築框架的設計深度上,必須以裝修的精度來做商業街立面設計。換句話說,商業街的外觀設計已經很室內化。

重視非建築元素
  商業街室外空間與氣氛的形成,主要決定於建築的空間形態和立面形式,但也取決於其它一些建築元素的運用,比如室外餐飲座、涼亭等功能設施,花臺、噴泉、雕塑等、燈具、指示牌、電話亭等器材、燈籠、古董、道具等裝飾,鋪地、面磚、欄杆等面材。這些元素是商業街與人發生親密接觸的介面。若想使這一介面更“友善”,就需要從景觀、園林的角度深化商業街的設計。

注意事項

總之,商業街的設計不應是簡單滿足規模、流量、流程等技術指標,也應重視它所給人的心理感受。而為達到一個舒適、活躍而有新意的視覺與空間效果,設計師必須考慮人的尺度,從裝修裝飾與景觀設計的深度來要求商業街外觀的設計成果。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