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祕是指大便次數減少,排便間隔時間過長,糞質乾結,排便艱難;或糞質不硬,雖有便意,但便出不暢,多伴有腹部不適的病證。引起病變的原因有久坐少動、食物過於精細、缺少纖維素等,使大腸運動緩慢,水分被吸收過多,糞便於結堅硬,滯留腸腔,排除困難。還有因年老體弱,津液不足;或貪食辛辣厚味,胃腸積熱;或水分缺乏;或多次妊娠、過度肥胖等,皆可導致便祕。根據病因及發作時特點的不同,一般分為實證便祕和虛證便祕2型。
實證便祕
症狀
大便乾結,腹中脹滿,伴有口乾口臭,小便短赤;或伴有胸脅滿悶,噯氣呃逆等。
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脾俞、大腸俞、支溝、天樞、上巨虛。
(2)定位 脾俞:在背部,當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由第2腰椎往上摸3個椎體,即為第11胸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大腸俞:在腰部,當第4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兩側髂前上棘之連線與脊柱之交點即為第4腰椎棘突下,其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天樞:在腹中部,距臍中2寸。
上巨虛: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6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中指)(當犢鼻穴向下,直量兩次4橫指處,當脛、腓骨之間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單純拔罐法,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l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合谷、曲池、中脘、天樞、行間。
(2)定位 合谷:第1、第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掌面指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的拇、食指的指蹼緣上,屈指當拇指尖盡處為取穴部位]
曲池:在肘橫紋的外側端,屈肘時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仰掌屈肘成45°,肘關節橈側,肘橫紋頭為取穴部位)。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仰臥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中與胸劍聯合部(心窩上邊)的中點為取穴部位]。
天樞:見前。
行間:在足背側,當第l、第2趾間,趾蹼緣的後方赤白肉際處。
(3)拔罐方法
刺絡拔罐法,上述各穴梅花針輕叩刺,以皮膚髮紅或微微出血為度,之後拔罐留罐10分鐘,每日1次,5次為1療程。
虛證便祕
症狀
大便乾結,欲便不出,腹中脹滿,伴有便後乏力,汗出氣短;或伴有心悸氣短,失眠健忘;或伴有面色蒼白,四肢不溫,喜熱怕冷,小便清長,或腹中冷痛,拘急,怕按揉,或腰膝酸冷。
治法
1.方法一
(1)選穴 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
(2)定位 神闕:在腹中部,臍中央。
天樞:見前。
氣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5寸。
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足三裡: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1橫指(中指)(站位,用同側手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餘4指向下,中指尖處為取穴部位)。
(3)拔罐方法
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區域性面板紅暈為度,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2.方法二
(1)選穴 脾俞、腎俞、天樞、三陰交、照海。
(2)定位 脾俞:見前。
腎俞:在腰部,當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與肚臍中相對應處即為第2腰椎,其棘突下緣旁開約2橫指(食、中指)處為取穴部位]。
天樞:見前。
三陰交: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以手4指併攏,小指下邊緣緊靠內踝尖上,食指上緣所在水平線在脛骨後緣的交點,為取穴部位)。
照海:在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
(3)拔罐方法
灸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l0~15分鐘,以區域性面板紅暈為度,留罐15分鐘,每日1次,l0次為1療程。
注意事項
治療期間注意飲食節制,忌食生冷,忌暴飲暴食,忌辛辣油膩,養成定時排便習慣。
多參加戶外體育鍛煉,常做收腹和提肛練習,增強腸蠕動功能。
病例
甘某,女性,65歲。便祕2年餘,通常3~5天排便1次,大便需久蹲方出,便後腳麻身倦,偶於便前出現左下腹疼痛現象,排氣排便後疼痛消失。便質軟,無黏液及膿血。腹部觸診無壓痛,面板溫度以下腹部較上腹部低,舌質淡而邊有齒印,苔薄白,兩脈細弱。診斷為虛祕。穴取神闕、天樞、氣海、關元、足三裡,採取艾灸拔罐法,先在上述各穴用艾條溫灸10~15分鐘,以區域性面板紅暈為度,後拔罐,留罐15分鐘,每日1次。治療第2天排便1次,自述排便較容易,時間有所縮短。堅持連續治療10天后,每天均解大便。囑患者經常用艾條灸足三裡、關元,以益氣保健。隨訪1年,除大便偶有2天解1次外,基本恢復正常。
百病拔罐 (共64篇) 上一篇:腹痛的拔罐療法 下一篇:呃逆的拔罐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