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常見問題解析?

本書是在施工一線現場所見所解所寫的內容,僅供參考

方法/步驟

建築工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1.土方工程 1.1場地積水 場地範圍內局部積水 原因分析: (1)場地平整填土未分層回填壓(夯)實,土的密實度很差,遇水產生不均勻下沉。 (2)場地周圍未做排水溝,或場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3)測量錯誤,使場地標高不一。防治措施: 場地內的填土認真分層回填碾壓(夯)實,使密實度不低於設計要求,避免鬆填;按要求做好場地排水坡和排水溝。做好測量複核,避免出現標高誤差。1.2填方邊坡塌方 填方邊坡塌陷或滑塌原因分析: (1)邊坡坡度偏陡。(2)邊坡基底的草皮、淤泥鬆土未清理乾淨;與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階梯形搭接;或填方 土料採用淤泥質土等不符合要求的土料。(3)邊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層回填壓(夯)實。 (4)邊坡坡角未做好排水設施,由於水的滲入,土內聚力降低,或坡角被沖刷而導致塌方。 防治措施: 永久性填方的邊坡坡度應根據填方高度、土的種類和工程重要性按設計規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階梯形接槎;選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壓實標準進行分層、回填碾 壓或夯實;在邊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溝,避免在影響邊坡穩定的範圍內積水。1.3填土出現橡皮土 填土夯打後,土體發生顫動,形成軟塑狀態而體積並沒有壓縮。 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質粘土等原狀土上進行回填,或採用這種土作土料回填,當對其進行夯實或碾壓,表面易形成一層硬殼,使土內水份不易滲透和散發,因而使土形成軟塑狀態的橡皮土。防治措施: 夯實填土時,適當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過大的原狀土上進行回填。填方區如有地表水時,應設排水溝排水,如有地下水應降低至基底。 治理方法:可用乾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勻摻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將橡皮土翻鬆、涼幹、風乾至最優含水量範圍,再夯(壓)實。1.4回填土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回填土經碾壓或夯實後,達不到設計要求的密實度。 原因分析: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採用了碎塊草皮、有機質含量大於8%的土、淤泥質土或雜填 土作填料。(2)土的含水率過大或過小,因而到不到最優含水率的密實度要求。 (3)填土厚度過大或壓實遍數不夠。 (4)碾壓或夯實機具能量不夠,影響深度較小,使密實度達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選擇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按所選用的壓實機械性能;通過實驗確定含水量控制範圍 內每層鋪土厚度、壓實遍數、機械行駛速度;嚴格進行水平分層回填、壓(夯)實;加強 現場檢驗,使其達到要求的密實度。處理方法:如土料不符合要求,可採取換土或摻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壓實加固;土料 含水量過大,可採取翻鬆、涼晒、風乾或摻入乾土重新壓、夯實;含水量過小或碾壓機具 能量過小,可採取增加壓實遍數或使用大功率壓實機械碾壓等措施。1.5挖方邊坡塌方 在挖方過程中或挖方後,邊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積塌陷或滑塌。

原因分析: (1)基坑(槽)開挖較深,放坡不夠。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層開挖基坑(槽),未採取有效降排水措施,由於水的影響,土體溼化,內聚力降低,失去穩定性而引起塌方。 (3)坡頂堆載過大或受外力震動影響,使坡體內剪切應力增大,土體失去穩定而導致塌方。(4)土質鬆軟,開挖次序、方法不當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 根據不同土層土質情況採取用適當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開挖範圍內有地下水時,採取降水措施,將水位降至基底以下0.5m;坡頂上棄土、堆載,使遠離挖方 土邊緣3~5mm;土方開挖應自上而下分段分層依次進行;並隨時作成一定坡勢,以利洩水; 避免先挖坡腳,造成坡體失穩;相鄰基坑(槽)開挖,應遵循先深後淺,或同時進行的施 工順序。處理方法:可將坡腳塌方清除,作臨時性支護(如堆裝土草袋、設支撐護牆等)措施。1.6邊坡超挖 邊坡面界面不平,出現較大凹陷。原因分析: 1)採取機械開挖,操作控制不嚴 ,局部多挖。 (2)邊坡上存在鬆軟土層,受外界因素影響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凸不平。 (3)測量放線錯誤。防治措施: 機械開挖,預留0.3m厚採用人工修坡;加強測量複測,進行嚴格定位。處理方法:局部超挖,可用三七灰土夯補或漿砌塊石填補,與原土坡接觸部位應做成 臺階接槎,防止滑動;超挖範圍較大,應適當改動坡頂線。1.7基坑(槽)泡水 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載力降低。原因分析: 1)開挖基坑(槽)未設排水溝或擋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採取降水措施,將水位降至基底開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連續降水,或停電影響。防治措施: 開挖基坑(槽)周圍應設排水溝或擋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應設排水溝和集水井,用泵連續排走或自流入較低窪處排走,使水位降低至開挖棉以下0.5~1.0m。處理方法:已被水浸泡擾動的土,可根據情況採取排水、涼晒後夯實,或拋填碎石、小塊石夯實,換土(三七灰土)夯實,或挖去淤泥加深基礎等措施。1.8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現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原因分析1)基坑槽中的積水淤泥雜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礎兩側用鬆土回填,未經分層夯實。(2)基層寬度較窄,採用手夯夯填,未達到要求的密實度。(3)回填土料中乾土塊較多,受水浸泡產生沉陷,或採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質土、 碎塊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實度不符合要求。(4)回填土採用水沉法沉實,密實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回填前,將槽中積水排淨;淤泥、鬆土、雜物清理乾淨;回填土按要求採取嚴格分層填、夯實;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徑大於125px的土塊,及較多的乾土塊;嚴禁用水沉法回 填土。處理方法:若散水坡面層已經裂縫破壞,應視情況採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處理可 用錘、鑿將空鼓部位打碎,填塞灰土或碎石黏土混合物夯實,再重做面層。2.混凝土2.1蜂窩 混凝土結構局部出現酥鬆、砂漿少、石子多、石子之間形成類似蜂窩的空隙。 原因分析:1)混凝土配合比不當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計量不準,造成砂漿少、石子多。 (2)混凝土攪拌時間不夠,未拌合均勻,和易性差,振搗不密實。 (3)下料不當或下料過高,未設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漿離析。 (4)混凝土未分層下料,振搗不實,或漏振,或振搗時間不夠。 (5)模板縫隙未堵嚴,水泥漿流失。(6)鋼筋較密,使用的石子粒徑過大或坍落度過小。 (7)基礎、柱、牆根部未稍加間歇就繼續澆灌上層混凝土。 防治措施:認真設計、嚴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經常檢查,計量準確,混凝土拌合均勻,坍落度合適;混凝土下料高度超過2m應設串筒或溜槽;澆灌應分層下料,分層搗固,防止漏振;模板縫應堵塞嚴密,澆灌中,應隨時檢查模板支撐情況防止漏漿,基礎、柱、牆根部應在 下部澆完間歇1~5h,沉實後再澆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現“爛脖子”。小蜂窩:洗刷乾淨後, 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平壓實;較大蜂窩,鑿去蜂窩薄弱鬆散顆粒,刷洗淨後,支模 用高一級細石混凝土仔細填塞搗實;較深蜂窩,如清除困難,可埋壓漿管、排氣管、表面 抹砂漿或灌築混凝土封閉後,進行水泥壓漿處理。2.2麻面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現缺漿和許多小凹坑、麻點,形成粗糙面,但無鋼筋外露現象。 原因分析: (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漿渣等雜物未清理乾淨,拆模時混凝土表面被粘壞。 (2)模板未澆水溼潤或溼潤不夠,構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過多出現麻面。 (3)模板拼縫不嚴,局部漏漿。(4)模板隔離劑塗刷不勻,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與模板粘結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搗不實,氣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點。防治措施: 模板表面清理乾淨,不得粘有水泥砂漿等雜物,澆灌混凝土前,模板應澆水充分溼潤,模板縫隙,應用油氈紙、膩子等堵嚴;模板隔離劑應選用長效的,塗刷均勻,不得漏刷; 混凝土應分層均勻振搗密實,至排除氣泡為止。表面作粉刷的,可不處理,表面無粉刷的, 應在麻面部位澆水充分溼潤後,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漿,將麻面抹平壓光。2.3孔洞 混凝土結構內部有尺寸較大的空隙,局部沒有混凝土或蜂窩特別大,鋼筋局部或全部露。 原因分析:1)在鋼筋較密的部位或預留孔洞和預埋件處,混凝土下料被擱住,未振搗就繼續澆築 上層混凝土。(2)混凝土離析,砂漿分離,石子成堆,嚴重跑漿,又未進行振搗。 (3)混凝土一次下料過多、過厚、下料過高,振搗器振動不到,形成鬆散孔洞。 (4)混凝土內掉入工具、木塊、泥塊等雜物,混凝土被卡住。防治措施:在鋼筋密集處及複雜部位,採用細石子混凝土澆灌,在模板內充滿,認真分層振搗密實或配人工搗固;預留孔洞,應兩側同時下料,側面加開澆灌口,嚴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塊,工具等雜物掉入混凝土內,應及時清除乾淨。將孔洞周圍的鬆散混凝土和軟弱漿 膜鑿除,用壓力水沖洗,支設帶託盒的模板,灑水充分溼潤後用高強度等級細石混凝土仔 細澆灌、搗實。2.4露筋 混凝土內部主筋、副筋或箍筋局部裸露在結構構件表面。 原因分析:1)澆築混凝土時,鋼筋保護層墊塊位移,或墊塊太少或漏放,致使鋼筋緊貼模板外露。 (2)結構構件截面小,鋼筋過密,石子卡在鋼筋上,使水泥砂漿不能充滿鋼筋周圍,造成露筋。 (3)混凝土配合比不當,產生離析,靠模板部位缺漿或模板漏漿。(4)混凝土保護層太小或保護層處混凝土漏振或振搗不實;或振搗棒撞擊鋼筋或踩踏鋼 筋,使鋼筋位移,造成露筋。(5)木模板未澆水溼潤,吸水粘結或脫模過早,拆模時缺稜、掉角、導致露筋。 防治措施: 澆灌混凝土,應保證鋼筋位置和保護層厚度正確,並加強檢查;鋼筋密集時,應選用適當粒徑的石子,保證混凝土配合比準確和良好的和易性;澆築高度超過2m,應用串筒或 溜槽進行下料,以防止離析;模板應充分溼潤並認真堵好縫隙,混凝土振搗嚴禁撞擊鋼筋, 在鋼筋密集處,可採用刀片或振搗棒進行振搗;操作時,避免踩踏鋼筋,如有踩彎或脫扣 等及時調直修正;保護層混凝土要振搗密實;正確掌握脫模時間,防止過早拆模,碰壞稜 角。表面露筋:刷洗淨後,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漿,將充滿露筋部位抹平;露筋 較深: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顆粒,洗刷乾淨後,用比原來高一級的細石混凝土填塞壓實。2.5縫隙、夾層 混凝土內成層存在水平或垂直的鬆散混凝土 原因分析:1)施工縫或變形縫未經接縫處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鬆動石子或未除去軟弱混凝土 層並充分溼潤就澆築混凝土。(2)施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未清除或未清除乾淨。 (3)混凝土澆灌高度過大,未設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離析。 (4)底層交接處未灌接縫砂漿層,接縫處混凝土未很好振搗。防治措施:認真按施工驗收規範要求處理施工縫及變形縫表面;接縫處鋸屑、泥土磚塊等雜物應清理乾淨並洗淨;混凝土澆灌高度大於2m應設串筒或溜槽;接縫處澆灌前應先洗5~250px 厚原配和比無石子砂漿,或10~375px厚減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結合良好,並加強接縫處混 凝土的振搗密實。縫隙夾層不深時,可將鬆散混凝土鑿去,洗刷乾淨後,用1∶2或1∶2.5 水泥砂漿強力填嵌密實;縫隙夾層較深時,應清除鬆散部分和內部夾雜物,用壓力水沖洗 乾淨後支模,強力灌細石混凝土或將表面封閉後進行壓漿處理。2.6缺稜掉角 結構或構件邊角處混凝土局部掉落,不規則,稜角有缺陷。 原因分析:1)木模板未充分澆水溼潤或溼潤不夠;混凝土澆築後養護不好,造成脫水,強度低, 或模板吸水膨脹將邊角拉裂,拆模時,稜角被粘掉。(2)低溫施工過早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 (3)拆模時,邊角受外力或重物撞擊,或保護不好,稜角被碰掉。 (4)模板未塗刷隔離劑,或塗刷不勻。防治措施: 木模板在澆築混凝土前應充分溼潤,混凝土澆築後應認真澆水養護;拆除側面非承重模板時,混凝土應具有1.2MPa以上強度,拆模時注意保護稜角,避免用力過猛過急;吊運 模板,防止撞擊稜角,運輸時,將成品陽角用草袋等保護好,以免碰損。缺稜掉角,可將 該處鬆散顆粒鑿除,沖洗充分溼潤後,視破損程度用1∶2或1∶2.5水泥砂漿抹補齊整,或 支模用比原來高一級混凝土搗實補好,認真養護。2.7表面不平整 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或板厚薄不一,表面不平。 原因分析:1)混凝土澆築後,表面僅用鐵鍬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壓光,造成表面粗糙不平。 (2)模板未支承在堅硬土層上,或支承面不足,或支撐鬆動、泡水,致使新澆灌混凝土早期養護時發生不均勻下沉。 (3)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時,上人操作或運料,使表面出現凹陷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嚴格按施工規範操作,澆築混凝土後,應根據水平控制標誌或彈線用抹子找平、壓光,終凝後澆水養護;模板應有足夠的強度、剛度和穩定性,應支在堅實地基上,有足夠的支撐面積,並防止浸水,確保不發生下沉;在澆灌混凝土時,加強檢查;混凝土強度達到1.2MPa以上,方可在已澆結構上走動。2.8塑性收縮裂縫 裂縫在新澆結構、構件表面出現,形狀不規則,類似乾燥的泥漿面,裂縫較淺,多為中間寬兩端細,且長短不一,互不連貫,大多在混凝土初凝後,當外界風速大、氣溫高、 空氣溼度很低的情況下出現。原因分析: (1)混凝土早期養護不好,表面沒有及時覆蓋,受風吹日晒,表面遊離水分蒸發過快,產生急劇的體積收縮,而此時混凝土強度很低,還不能抵抗這種變形應力而導致開裂。 (2)使用收縮率較大的水泥;或水泥用量過多;或使用過量的粉砂;或混凝土水灰比過大。(3)模板、墊層過於乾燥,吸水大。 (4)澆築在斜坡上的混凝土,由於重力作用向下流動的傾向,亦會出現這類裂縫。防治措施:配製混凝土時,嚴格控制水灰比和水泥用量,選擇級配良好的石子,減小空隙率和砂 率;混凝土要振固密實,以減少收縮量;澆灌混凝土前,將基層和模板澆水溼透;混凝土 澆築後,表面及時覆蓋,認真養護;在高溫、乾燥及颳風天氣,應及早噴水養護,或設擋 風設施。當表面發現細微裂縫時,應及時抹壓一次,再護蓋養護;或重新振搗方法來消除; 如硬化可向裂縫撒上水泥加水溼潤、嵌實,再覆蓋養護。2.9沉降收縮裂縫 裂縫多沿結構上表面鋼筋通長方向或箍筋上斷續出現,或在埋設件的附近周圍出現,裂縫成稜形,寬度不等,深度不一,一般到鋼筋上表面為止。多在混凝土澆築後發生,混 凝土結硬後即停止。原因分析: 混凝土澆灌振搗後,粗骨料沉降,擠出水分、空氣,表面呈現泌水,而形成豎向體積縮小沉降,這種沉降受到鋼筋、預埋件、模板或大的粗骨料以及先期凝固混凝土的局部阻 礙或約束,或混凝土本身各部相互沉降量相差過大,而造成裂縫。防治措施: 加強混凝土配製和施工操作控制,水灰比、砂率、坍落度不要過大,振搗要充分,但避免過度;對於截面相差較大的混凝土構築物,可先澆灌較深部位,靜停2~3小時,待沉 降穩定後,再與上部薄截面混凝土同時澆灌,以免沉降過大導致裂縫,適當增加混凝土的 保護層厚度。治理方法同“塑性收縮裂縫”。3、凝縮裂縫 混凝土表面呈現碎小的六角形花紋狀裂縫,裂縫很淺,常在初凝期間出現。 原因分析:1)混凝土表面過度的抹平壓光,使水泥和細集料過多地浮到表面,形成含水量很大的 砂漿層,它比下層混凝土有更大的幹縮性能,水分蒸發後,產生凝縮而出現裂縫。(2)在混凝土表面撒幹水泥面壓光,也常產生這類裂縫。 防治措施:混凝土表面刮抹應限制到最小程度;避免在混凝土表面撒幹水泥面刮抹,如表面粗糙、含水量大,可撒較稠水泥砂漿或幹水泥砂再壓光。裂縫不影響強度,一般可不處理,對有美觀要求的,可在表面加抹薄層水泥砂漿處理。3.1幹縮裂縫裂縫在表面出現,寬度較細,其走向縱橫交錯,無規律性,裂縫不均,樑、板類構件多沿短方向分佈,整體結構多發生在結構截面處;地下大體積混凝土在平面較為多見,但 側面也常出現,預製構件多產生在箍筋位置。原因分析: (1)混凝土成型後,養護不當,受到風吹日晒,表面水分散失快,體積收縮大,而內部溼度變化很小,收縮小,表面收縮劇變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束,出現拉應力而引起開裂; 或者平臥薄型構件水分蒸發過快,體積收縮受到地基墊層或臺座的約束,而出現幹縮裂縫(2)混凝土構件長期露天堆放,時干時溼,表面溼度發生劇烈變化。 (3)採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製混凝土,收縮大,抗拉強度低。 (4)混凝土經過度振搗,表面形成水泥含量較大的砂漿層,收縮量加大。 (5)後張法預應力構件,在露天長久堆放而不張拉等。防治措施: 控制混凝土水泥用量、水灰比和砂率不要過大;嚴格控制砂石含量,避免使用過量粉混凝土應振搗密實,並注意對板面進行二次抹壓,以提高抗拉強度、減少收縮量;加 強混凝土早期養護,並適當延長養護時間;長期露天堆放的預製構件,可覆蓋草簾、草袋, 避免爆晒,並定期適當灑水,保持溼潤;薄壁構件應在陰涼地方堆放並覆蓋,避免發生過 大溼度變化,其餘參見“塑性裂縫”的預防措施。表面幹縮裂縫,可將裂縫加以清洗,乾燥後塗刷兩遍環氧膠泥或加貼環氧玻璃布進行 表面封閉;深進的或貫穿的,就用環氧灌縫或在表面加刷環氧膠泥封閉。3.2溫度裂縫 溫度裂縫有表面的、深進的和貫穿的。表面溫度裂縫走向無一定規律性,樑板式或長度尺寸較大的結構,裂縫多平行於短邊,大面積結構裂縫常縱橫交錯。深進的和貫穿的溫 度裂縫,一般與短邊方向平行或接近於平行,裂縫沿全長分段出現,中間較密。裂縫寬度 大小不一,一般在0.5mm以下,沿全長無大變化。表面裂縫多發生地在施工期間,深進的或 貫穿的裂縫多發生在澆灌完2~3個月或更長時間。縫寬受溫度變化影響較明顯,冬季較寬, 夏季較細。原因分析: (1)表面溫度裂縫,多由於溫差較大引起,如冬期施工過早拆除模板、保溫層,或受到寒潮襲擊,導致混凝土表面急劇的溫度變化而產生較大的降溫收縮,受到內部混凝土的約 束,產生較大的拉應力,而使表面出現裂縫。(2)深進和貫穿的溫度裂縫,多由於結構溫差較大,受到外界約束引起,如大體積混凝土基礎、牆體澆築在堅硬地基或厚大混凝土墊層上,如混凝土澆灌時溫度較高,當混凝土冷卻收縮,受到地基、混凝土墊層或其它外部結構的約束,將使混凝土內部出現很大拉應 力,產生降溫收縮裂縫。裂縫為較深的,有時是貫穿性的,常破壞結構整體性。(3)基礎長期不回填,受風吹日晒或寒潮襲擊作用;框架結構的樑、牆板、基礎等,由 於與剛度較大的柱、基礎連接,或預製構件澆築在臺座伸縮縫處,因溫度收縮變形受到約 束,降溫時也常出現深進的或貫穿的溫度裂縫。(4)採用蒸汽養護的預製構件,混凝土降溫制度控制不嚴,降溫過速,或養生窯坑急速 揭蓋,使混凝土表面劇烈降溫,而受到肋部或胎模的約束,常導致構件表面或肋部出現裂 縫。防治措施: 預防表面溫度裂縫,可控制構件內外不出現過大溫差;澆灌混凝土後,應及時用草簾或草袋覆蓋,並灑水養護;在冬期混凝土表面應採取保溫措施,不過早拆除模板或保溫層; 對薄壁構件,適當延長拆模時間,使之緩慢降溫;拆模時,塊體中部和表面溫差不宜大於25℃,以防急劇冷卻造成表面裂縫;地下結構混凝土拆模後要及時回填。預防深進和貫穿 溫度裂縫,應儘量選用礦渣水泥或粉煤灰水泥配製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摻適量粉煤灰、減 水劑,以節省水泥,減少水化熱量;選用良好級配的集料,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 灰比(0.6以下)加強振搗,提高混凝土密實性和抗拉強度;避開炎熱天氣澆築大體積混凝 土,必須時,可採用冰水攪制混凝土,或對集料進行噴水預冷卻,以降低澆灌溫度,分層 澆灌混凝土,每層厚度不大於750px,大體積基礎,採取分塊分層間隔澆築(間隔時間為5~7天)分塊厚度1.0~1.5m,以利水化熱散發和減少約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條0.5~1.0m寬間斷縫,40天后再填築,以減少溫度收縮應力;加強灑水養護,夏季應適當延長養護 時間,冬季適當延緩保溫和脫模時間,緩慢降溫,拆模時內外溫差控制不大於20℃;在巖 石及厚混凝土墊層上,澆築大體積混凝土時,可澆一度瀝青膠或鋪二層瀝青,油氈作隔離 層,預製構件與臺座或臺模間應塗刷隔離劑,以防粘結,長線臺座生產構件及時放鬆預應 力筋,以減少約束作用;蒸汽養護構件時,控制升溫速度不大於5℃/h,降溫不大於℃/h,並緩慢揭蓋,及時脫模,避免引起過大的溫差應力。表面溫度裂縫可採用塗兩遍環氧 膠泥,或加貼環氧玻璃布進行表面封閉;對有防滲要求的結構,縫寬大於0.1mm的深進或貫 穿性裂縫,可根據裂縫可灌程度,採用灌水泥漿或環氧甲凝或丙凝漿液方法進行修補,或 灌漿與表面封閉同時採用,寬度小於0.1mm的裂縫,一般會自行癒合,可不處理或只進行表 面處理。3.3碳化收縮裂縫在結構的表面出現,成花紋狀,無規律性,裂縫一般較淺,深1~5mm,有的至鋼筋保護層全深,裂縫寬0.05~1.0mm,多發生在混凝土澆築完後數月或更長時間。 原因分析:1)混凝土水泥漿中的氫氧化鈣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用,生成碳酸鈣,引起表面體積 收縮,受到結構內部未碳化混凝土的約束而導致表面發生龜裂。在空氣相對溫度低(30%~50%)的乾燥環境中最為顯著。 (2)在密閉不通風的地方,使用火爐加熱保溫,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常會使混凝土表面加快碳化,產生這類裂縫。 防治措施:避免過度振搗混凝土,不使表面形成砂漿層,同時加強養護,提高表面強度;避免在 不通風的地方採用火爐加熱保溫。治理方法與“幹縮裂縫”同3.4化學反應裂縫 在樑、柱結構表面出現與鋼筋平行的縱向裂縫;板或構件在板底面沿鋼筋位置出現裂縫;有的在混凝土表面出現不規則的崩襲,裂縫成塊狀或大網格圖案狀,中心突起,向四 周擴散,在澆築完半年或更長時間發生;有的混凝土表面出現大小不等的圓形或類似圓形 崩裂剝落,類似“出豆子”,內有白黃色顆粒,多在澆築後兩個月出現。原因分析: (1)混凝土內摻有氯化物外加劑,或以海砂作集料,或用海水拌制混凝土,使鋼筋產生電化學腐蝕,鐵鏽膨脹而把混凝土脹裂(即通常所謂“鋼筋鏽蝕膨脹裂縫”)。有的保護層 過薄,碳化深度超過保護層,在水作用下,亦使鋼筋鏽蝕膨脹,造成這類裂縫。(2)混凝土中鋁酸三鈣受硫酸鹽或鎂鹽的侵蝕,產生難溶而又體積增大的反應物,使混 凝土體積膨脹而出現裂縫(即通常所謂“水泥桿菌腐蝕裂縫”)。(3)混凝土集料中含有蛋白石、硅質岩或鎂質巖等活性氧化硅與高鹼水泥中的鹼反應生 成鹼硅酸凝膠,吸水後體積膨脹,而使混凝土崩裂(即通常所謂“鹼骨料反應裂縫”)。 (4)水泥含遊離氧化鈣過多(多呈小顆粒),在混凝土硬化後,繼續水化,發生固相體 積增大,產生體積膨脹,而使混凝土出現“小豆子”似的崩裂,多發生在土法生產水泥配製的混凝土工程上。 防治措施:嚴格控制冬季施工混凝土中摻加氯化物用量,使其在允許範圍內,並摻加適量阻鏽劑(亞硝酸鈉);採用海砂作集料,氯化物含量應控制在砂重的0.1%以內;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避免用海水拌制混凝土;適當增厚保護層或對鋼筋塗防腐塗料;對混凝土加密封外罩;混凝土採用級配良好的石子,使用低水灰比,加強振搗,以降低滲透率,有效阻止電腐蝕。 採用含鋁酸三鈣少的水泥,或摻加火山灰摻料以減輕硫酸鹽或鎂鹽對水泥的作用,或對混 凝土進行防腐,以阻止對混凝土的侵蝕;避免採用含硫酸鹽或鎂鹽的水拌制混凝土,或採 用低鹼性水泥和摻入火山灰的水泥配製混凝土,降低鹼性物質和活性硅的比例,以控制化 學反應的產生。加強水泥的檢驗,防止使用含遊離氧化鈣多的水泥配製混凝土,或經處理 後使用。鋼筋鏽蝕裂縫,應把主筋周圍含鹽混凝土清除,鐵鏽用噴砂法清除、然後用噴漿 或加圍套方法修補,其他參見“幹縮裂縫”。3.5沉陷裂縫 多為深進或貫穿性裂縫,其走向與沉陷情況而變化,有的在上部,有的在下部,一般與地面垂直,或是30°~45°角方向發展,較大的不均勻沉陷裂縫,往往上下左右有一定 差距,因載荷大小而異,且與不均勻沉降值成比例,裂縫寬度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原因分析: (1)結構、構件下面地基軟硬不均,或局部存在軟弱土未經夯實和必要的加固處理,混凝土澆築後,地基局部產生不均勻沉降而引起裂縫。 (2)現場平臥產生的預製構件(如屋架、薄腹樑等),底模部分在回填土上,由於養護時浸水局部下沉,而構件側向剛度差,在弦、腹杆件或樑的側面常產生裂縫。 (3)模板剛度不足,或模板支撐間距過大或底部支撐在鬆軟土上泡水;混凝土未達到一定強度,過早拆模,也常導致不均勻沉降裂縫出現。 (4)結構各部荷載懸殊,未作必要的加強處理,混凝土澆築後,因地基受力不均勻,產生不均勻下沉,造成結構應力集中而導致出現裂縫。 防治措施:對軟弱土、填土地基應進行必要的夯(壓)實和加固處理,避免直接在軟弱土或填土 上平臥製作較薄預製構件,或經壓、夯實處理後作預製場地;模板應支撐牢固,保證有足 夠強度和剛度,並使地基受力均勻;拆模時間應按規定執行,避免過早拆模,構件製作場 地周圍應做好排水設施,並注意防止水管漏水或養護水浸泡地基;各部載荷懸殊的結構, 適當增設構造鋼筋加強,以避免不均勻下沉造成應力集中。沉降裂縫應根據裂縫嚴重程度, 進行適當的加固處理,如設鋼筋混凝土圍套、加鋼套箍等。3.6凍脹裂縫 結構構件表面沿主筋、箍筋方向出現寬窄不一的裂縫,深度一般到主筋。後張法預應力構件,沿預應力筋孔道方向出現縱向裂縫。原因分析:1)冬期施工混凝土結構,構件未保溫,混凝土早期遭受凍結,將表層混凝土凍脹,解 凍後,鋼筋部位變形仍不能恢復,而出現裂縫、剝落。(2)冬期進行預應力孔道灌漿,未採取保溫措施,或保溫不善,孔道內灰漿含遊離水分 較多,受凍後體積膨脹,沿預應力筋方向孔道薄弱部位脹裂。防治措施: 結構、構件冬期施工時,配製混凝土應採用普通水泥、低水灰比,並摻入適量早強、抗凍劑,以提高早期強度,對混凝土進行蓄熱保溫或加熱養護,直至達到設計強度40%;避 免在冬期進行預應力構件孔道灌漿,應在灰漿中摻加早強型防凍減水劑或摻加氣劑,防止 水泥沉澱產生遊離水;灌漿後進行加熱養護,直至達到規定強度。對一般裂縫可用環氧膠泥封閉;對較寬較深裂縫,用環氧砂漿補縫或再加貼環氧玻璃 布處理;對較嚴重裂縫,應將剝落疏鬆部分鑿去,加焊鋼絲網後,重新灌注一層細石混凝 土,並加強養護。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