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專業怎樣選擇?

一年一度高考時,幾多歡喜幾多憂!

高考,已經成為底層人民改變命運近乎惟一的出路:好好上學,考上好大學,找到好工作,幾年時間改變自身近況,然後著手家庭命運的轉變,幾乎成為貧苦年輕人奮鬥的既定路徑。在“官二代”、“富二代”掌控越來越多社會資源時,“窮二代”只能依託此路前行和奮鬥。

在大學還沒有擴招時,大學生還可以憑藉其“稀有性”順利找到工作,或者小幅度地挑挑工作;但在大學生如“大白菜”般普及時,社會和僱主對大學生的期望就水漲船高了。

在與很多在校大學生及待業畢業生的交流中,發現了一個共性問題:他們都不喜歡自己高考時所報的本專業,由此在專業學習上就百般對付;又因為沒有發現喜歡的專業,所以在擁有大量時間和空間自由支配中沉寂於遊戲等消遣性活動,在“養老”中優哉遊哉地度過大學時光;待到畢業時,本專業不精,跨專業就業沒有準備,在糾結中徘徊於就業大市場;在生存面前不得不與職校、大專等群體搶工作,低薪導致生活水準直下——“蟻族”、“月光族”;如果自身學習力強,或偶遇貴人職業轉折或許出現,否則只能“堅強”地活著。我多麼希望,這種遺憾在高考志願填報時越少發生才好啊!

所以,你發現了,專業報考失誤就是大學生就業難源頭上問題,專業錯位,直接導致學業頹廢,進而導致就業錯位。

加之,本人在2009年又寫了關於高一、高二年級的《生涯教育》兩本教材,所以,對此很有一些感慨和建議。

在這裡我們不是要聲討社會資源的不公平分配,也不是詛咒高考的那些制度壁壘,而是要分析當我們將所有希望寄託於大學時,我們要怎樣慎重地選專業和大學?從而在起步時就精雕細琢,步步為營,不至於讓十二年的“明確”學習在高考志願填報上這個小河裡翻船!

這裡還要羅嗦一下,本人是主要是給自主的高三學生看的,但基於現實又不得不給那些的半自主或不自主的學生的家長們看。即,如果你作為學生可以做的了自己的主那最好,否則你就讓給你做主的家長看吧。

工具/原料

​ 一張白紙,一支筆,家長陪同,學生參與

方法/步驟

1、大學、專業、城市,哪個更重要?

大學,當然是越牛越好!社會上很多人還是崇“牛”棄“野雞”大學的。

城市,當然是越發達越好,城市能給大學時期的豐富生活和日後的就業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專業,就不好說了,從近期看,熱門、被企業或城市所倡導的專業固然好;但從長期來看,還是適合自己的專業最好。
這三者最佳組合是每個人的期望,但往往因為分數、各方意見等,造成很多錯位選擇。大學和城市,在中國往往聯繫在一起,這屬於外在,單純依據分數就可以確定大半了,顯然,專業選擇就是最大的問題了。

因為,個人價值觀不同,所以,專業、大學、城市在個人的重要性排序也就不同,以下情況的排序選擇,是本人基於長遠角度來建議的,僅供參考。

第一種情況,專業不確定,那麼大學的選擇就第一,其次是城市;如果兩個相當的大學,就要衡量所處城市的發達程度了。

第二種情況,大學不確定,即個人分數選哪個大學都差不多,那麼,專業就第一了,此時考察不同大學的相同專業就是一個重要任務,尤其是專業所在學院的綜合實力。第二個衡量,就是城市的發達程度。

第三種情況,專業確定,大學差不多;那麼城市就第一。

第四種情況,大學確定,專業不確定;那麼學院實力就是第一。

第五種情況,城市確定,大學差不多,那麼專業第一

第六種情況,城市不確定,專業確定,那麼大學第一

2、怎麼選大學

一所好大學,能帶給你獨特的校園文化及塑造或影響你的個人特質;能給你帶來更多的學習資源;能在畢業求職時給你帶來更多就業機會(有些僱主是非某學校不要的);能給你帶來優秀的校友資源,為日後的個人發展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益。

根據分數選大學。能否考上你所願大學,主要取決於分數,這是硬件。只有在分數達到的基礎上,才有如何選擇大學的命題。、

根據情結選大學。有的同學有一定的大學情結。我高中的一位女性同學,平時成績很好,大家都認為她的成績可以考上北大,但高考失常沒有如願;雖然也去了一所不錯的學校,但她還是希望上北大,所以,她一入學就奔著考研去,結果她如願圓了北大夢。處於高三的你,有這個情結嗎?

根據城市(行業)選大學。中國在逐步進入城鎮化,因為以前的集中建設,導致國內城市發展不平衡,由此有了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之分。一般來說,越發達的城市為你提供的學習、實習、就業的機會也就越多,因為,好多優秀的國外企業、國內企業都集中在大城市。但這也不是絕對的,國內一些小城市因為歷史原因或沿海開發,導致其某個產業十分發達,比如景德鎮的瓷器、晉江的皮夾克,由此,還可以根據你日後要發展的行業類型來選城市。

根據專業(學院)選大學。因為畢業時的就業是以專業為導向的,所以專業的選擇就更重要。當你有幾個大學可供選擇時,就可以以專業為最終衡量點,當然此時不要忽略了學院的綜合實力,如院長、繫帶頭人、專業在全國的排名等。因為,並不是牛大學就所有的專業都是最牛的。

以上各因素若能綜合思考,那是最好。兼顧各方面,才不會以偏概全。

3、怎麼選城市

城市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產物,是人類勞動分工的結果。城市是給你提供工作與生活的大環境。城市的產業結構、行業發展、生活便利、休閒度等都影響你是否決定在這個城市工作與生活。

根據情結選城市。有的人因為去過某個城市遊玩,或許在媒體、圖書中的對某個城市產生膜拜,這些都是城市情結。

根據他人(親戚)選城市。在考大學時,或許因為某個城市自己的至親,或許因為好友、心儀的同學要去那個城市上大學,總之,這個選擇是因為他人在那個城市,或想去那個城市,因為他人對你的影響較多,所以你“愛屋及烏”了。

根據行業選城市。因為你有一個志向,或事業目標,如有的人就像在做銀行家,或是想做記者,那麼你就要去國內這個行業最發達(集中)的區域或城市,比如從事金融去上海或北京,從事媒體去廣州或北京。倪鵬飛主編的《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3集群:中國經濟的龍脈》統計的我國產業集群的分佈情況,那裡集中介紹了行業發展與城市區域的對應關係,是瞭解區域發展、城市定位與發展的基礎

根據就業選城市。一般來說,就業機會與城市發達程度成正比;這個再結合個人行業定位,由此就可以確定城市方向。

根據生活選城市。國家或城市主政者對某個城市的定位和發展方向是不一樣的,有的是建設花園城市,有的是建設旅遊城市、宜居城市等,這可以從定居角度考慮選擇城市,那麼城市文化、公共設施、戶口等因素都要具體考慮了。

以上各因素若能綜合思考,那是最好。兼顧各方面,才不會以偏概全。

4、選專業的方法

現在,要說到最關鍵的了——選專業。專業,顧名思義,你要專業、專注於四年的學習,才會稱得上“專業”。

依據學業(課程)選專業。文理分科的基礎源於學生對所開設課程的不平衡發展,由此可以從正反兩方面去選擇專業,從正向來看,即高中時期什麼課程學的好,高考時就選擇相應的專業,比如生物學的好,那就可以選擇生物類相關專業;從反向也可以選擇,即高中時期什麼課程學的最不好,在分析所選專業所學核心課程時,就可以相應的排除,比如你的數學不好,那麼就不要選擇經濟學,因為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課程就是高數,這個一定要調研所學專業的核心課程,不能單純從專業名字來“望文生義”的選擇。

依據自我選專業。這裡指的自我,是個人的興趣、能力、性格,以及對社會分工排序的價值觀。學生可以相應地做測評,或通過他人評估、自我評估等綜合方法來界定當前的自己。瞭解自我也要從正反兩方面去選擇,比如:正向就是“你什麼興趣”,所以,你要選擇什麼專業,如果你不能確定自己的興趣等,那麼就可以採取反向角度思考,即“這個專業”,不適合“我的興趣”。

依據理想(人生)選專業。這裡的理想是從人生角度思考的。有的同學從小就有一個願望,比如當醫生,記者;如果你在很久的時間來還堅信這個理想,尤其是你在理論或實踐中體驗、驗證了自己的理想,那麼在高考時千萬要重拾這個理想。首先是分析接近理想的幾個最相關專業,然後再分析個人綜合因素中確定選擇。比如接近記者的專業有中文、新聞、廣告等,那在專業調研後就可以確定相應的專業了。

依據他人選專業。因為高三學生並沒有完全獨立自主,所以影響他的人會有很多,比如家族裡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其他親戚等;老師;心儀的TA;好朋友等,他人的建議不可不參考,但也不能全聽信,建議做一個表,將他人的支持和反對意見都列出,然後再依據個人想法做出排序。

依據專業選專業。當你只吃過香蕉和蘋果時,如果問你最喜歡吃什麼水果,那麼無論你回答哪個都不是最科學的,因為你知道的太少了。同理,在選專業時,你要知道所有專業,這個各個媒體上都有專業的列表,建議在看全了之後再圈定心儀的專業。

依據就業選專業。就業前景是畢業時可以看出來的,專業選擇卻是入學時就要你做出選擇的。因此種種錯位難免發生,入學時是熱門專業,就業時卻成“困難”專業了;入學時專業比較冷,畢業時卻供不應求,此種英明選擇誰人能做?怎麼考察?國家的五年規劃、政府(部門)的倡導和支持,社會大眾的明確需求,城市(區域)的支持產業等等,都或明或暗地預示著就業前景。

依據職業(行業)選專業。職業(行業)是社會分工的體現,專業是社會分工在學校的體現,查看國家職業大典、近年社會發展需要的熱門職業(行業)等都是瞭解職業的方法。由此可以正向推出,行業需要學習某些專業來實現;反向來看,這個專業畢業後就要從事既定的行業。

以上各因素若能綜合思考,那是最好。兼顧各方面,才不會以偏概全。

注意事項

決定前要做什麼
“拍腦袋決定,拍胸脯保證,拍大腿後悔,拍屁股走人”,這就是輕易選擇的結果。什麼都不想,做決定就很簡單,但麻煩在選擇後就會產生,直至畢業時。因此,寧可選擇前多費點事,也不要圖省事。

選擇專業前,希望你能做以下幾件事:

1、對專業調研,明確專業學什麼、做什麼、有什麼用

無論你用什麼方法,確定了幾個專業之後,你都要對專業進行探索和調研,包括這個專業大學四年開設什麼課程,在社會分工中有什麼用途,日後可以去什麼樣的企業做什麼樣工作(這就是職業的探索)。尤其是畢業後的從事職業要深思,如會計學畢業後就是從事財務相關工作,若你不喜歡財務工作,那麼你不要選擇這個專業。

2、對大學, 訪問在學大二、三的學長,學院老師、輔導員、專業課老師,就業中心老師

無論你採用什麼方法,確定了幾個心儀的大學,你還要對大學進行探索和調研。當然有條件去一下學校是最好的,否則就要利用網絡和人在理論上調研。比較容易上手的就是採訪這個學校的學生,最好是大二、大三的學生(人人網、qq群都可以),因為大一學生不太瞭解,大四學生負面信息太多。如果你能去學校,那麼最好要訪問這個學校的學院老師、輔導員、專業課老師或就業中心老師等,如果不能去,利用關係網找到這樣的老師也是可以的。

3、城市,校址的分析

大學所在城市的經濟情況、風土人情、公共設施等因素都會或多或少地影響你的生活、學習和工作。學校的位置也很重要,有的學校名頭雖然好,但卻遠離市中心,很多城市的資源較難充分利用,雖然這個不能改變,但要有心理準備。

4、家長、師長在建議時要提供數據和事實支持,否則少說

家長、師長在提供建議時,請儘量提供具體的數據或事實,那些“想當然”、“我以為”、“或許”、“可能”的信息就不要說了,否則假情報會影響學生的專業決策的。

5、家長資源要利用,人的聯繫、信息的整理都可以

家長如果不懂,也可以全方位發動自己的關係網,找相應的人來詢問。也可以輔助孩子做一些具體信息如專業、職業的蒐集,為孩子的決策提供信息支持。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