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書法鑑定?

秦漢時期,是中國文字變遷最為激烈的時期,這時期大篆經過簡省而創造了小篆,隸書發展成熟,草書進入章草階段,隨著隸書和草書的發展,行書和楷書也在萌芽。

方法/步驟

小篆在秦代用於官方文書、刻石、刻符等等。它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筆勢瘦勁而俊逸,體態典雅寬舒,是一種很美的書體。

秦代篆書還有權、量、詔版上的刻字,由於刀刻的侷限,同時受民間書風的影響,風格比較質樸率直,筆畫結構方折,無圓轉流動的筆勢,線條瘦硬,稜鋒峭麗。秦代的墨跡,今天可見的有簡書和帛書,從這些墨跡中可以窺見秦篆用筆的情況和技巧。

漢代基本上繼承了秦代的制度,文字亦承秦代八體。但漢通行的文字有小篆、隸書和草書。小篆在漢代用於高級的官文書和重要儀典的書寫,如天子策命諸侯王、柩銘等,此外還用於金石刻辭。隸書,多用於中級的官文書、一般經籍和碑刻的書寫。草書,用於較低級的官文書和一般奏牘草稿。

隸書的起源,可上溯到戰國時期,秦代已普遍流行於民間,到西漢已達到成熟階段,成為漢代的主要字體。

到了西漢晚期,古隸已完成了過渡的使命,成為成熟期的隸書,其特點是點劃的俯仰呼應的產生,筆勢波挑姿態的確定,形體逐漸由長方趨向寬扁,由縱勢轉向橫勢。

漢簡是漢代隸書最豐富的寶庫,漢代隸書墨跡還現於陶器、漆器諸物上的題字。最能代表漢隸成就的,應是東漢的碑刻隸書。這種碑刻上的書法,大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字形方整,法度嚴謹,波磔分明的整飭隸書,另一類是書和刻都比較隨意,法度不十分嚴謹,而有放縱自然意趣的隸書。

隸書到了漢末,由於過於講求裝飾性,挑腳都成了方稜形狀,波勢矯揉造作,結構板滯,往往千篇一律,缺乏生氣,開始走下坡,到了魏晉,更是江河日下,這樣,隸書的衰落,楷書取而代之成了必然趨勢。

秦漢時期,書法藝術的另一重大成就是草書的發展。漢代的草書,多是隸書的簡易、急速的寫法,有人稱這時的草書為“草隸”或“隸草”。東漢時期,草書逐漸出現波磔,後來稱這種草書為章草。 

秦漢時期,書法地位初立,書學尚未確立,所以學者對書法藝術尚未進入系統研究和探討,書法理論處於初萌階段,故流傳於後世的書法論著多不可靠。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