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首飾越戴越美知識詳解?

一般情況下,翡翠上的綠因為沒有生命,是不會變化的。但翡翠首飾的“綠”在特殊情況下,的確會產生稍微擴大的跡象。翡翠通常是指達到寶石級的硬玉,其礦物學名稱叫鈉輝石。純的鈉輝石是無色的,一旦加入鉻元素,純鈉輝石會顯現出綠色。因此,天然翡翠是否帶有綠色,和翡翠形成時內部有無摻入“鉻”元素有關。

翡翠首飾越戴越美知識詳解

步驟/方法

有研究認為,“鉻”元素越多,翡翠的顏色就越綠。但翡翠手鐲、翡翠項鍊等翡翠首飾,是對純天然翡翠石進行加工而成的產品,其內部“鉻”的含量已經相對固定了,其綠應該不會有變化。也就是說,即便是其原材料從礦山或河溪中獲得,但是經過人工雕鑿後,其鉻元素的含量已基本固定下來。

汗水令翡翠的綠改變
但翡翠中的鉻並不是完全固定不變。人們感覺到綠變“長”,實際上是因為首飾內部的鉻有了少量的擴散,產生綠“長”的翡翠首飾主要有翡翠項鍊、翡翠手鐲和翡翠項牌等與皮膚緊密接觸的翡翠首飾。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呢?目前較公認的觀點是,因為人體有一定的溫度,加上熱時出汗,汗水中的酸鹼性成分會通過翡翠首飾的微裂隙中滲入到翡翠內部。而其中某些成分可能會與產生綠色的鉻離子產生化學反應,或者把已經固結在翡翠中的鉻離子溶解而產生流動遷移,這樣翡翠的綠色就顯得變“長”、變“大”了。如果是含鐵成份的,則看上去顯得更覺紅色。其實,翡翠中產生綠色的鉻的含量沒有任何變化,只是微量鉻產生擴散或遷移而已;除了綠色有些移動,首飾的花紋會有些許的變化外,其價值是沒有變化的。
也有觀點認為,把翡翠置在一個相對溫暖溼潤的小環境中,人體無疑是最好最理想的“設備”。人體的恆溫和散發出略帶酸性的水汽、油漬即會通過晶隙的孔道滲透、補充翡翠已失去的水汽,從而滋潤涵養了翡翠使其潤澤起來,也使它逐漸變得透明起來。有時翠因材質變透明後原本有的顏色相對變淺,或有的又會相對變深,就像有色衣服溼了水後顏色變深一樣,如果材料本身就含有致色元素,那麼在恆溫和略帶酸性水分的作用下致色元素被進一步氧化,那時就會看到奇特的“長”色現象。

由於翡翠的質地分成五大種類,即一、玻璃種;二、冰種;三、蛋清種;四、細糯種;五、豆種及更粗大顆粒晶體的種,五種的晶隙形成的晶隙孔道由極細微極細微的玻璃種到又大又粗孔道的豆種。豆種的晶體結構相對玻璃種的要疏鬆得多,如果把豆種的飾品“養”出來,使它變成半透明的感覺是十分困難的事。“養”玉可以使它潤些,如果不“養”則“迅速”變幹,失去原有的潤感,時間再長就會出現許多毛病。豆種材料晶粗,在加工雕刻時也只適宜做粗線條的東西,做不了精緻的雕刻,所以它不能作為收藏之用。然而,細糯種、蛋清種、一般冰種材料的翠飾品在人的養護下變化會很快,數月裡就可以看到這樣那樣的變化,細糯向蛋清發展,蛋清向冰種發展,一般冰向近似玻璃的感覺發展,這種變化將低一檔次的質感帶到高一檔次的質感上去。當然這種變化不是翡翠本身種質上的變化,只是在有水汽的滋潤後,使其在視覺感觀上有了變化。
因此,翡翠等寶石飾品需要人體來養護,翡翠“老”種和“嫩”種,在結晶上是不同的,種地“老”的玉石,結晶顆粒細小,晶隙細微,種地“嫩”的結晶顆粒粗大,晶隙寬大,在晶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翡翠的生成地,地上地下水源豐富,翠石裡自然含有較豐富的水分子,而乾燥的環境裡,不養護會導致失水現象,尤其是那些種粗的翡翠失水就更明顯,失水就使其變幹,幹了後就會產生綹和裂,綹裂多了翡翠就會失去其美麗。種“老”的翡翠其晶隙極其細微,這樣就相對能保持其原有的水頭,永久不變。那麼如何“護養”翡翠呢?

最佳且最簡單、最實用的方法就是,將翡翠直接作為裝飾品佩掛在身上即可,不論它在人體的哪個部位都有人體溫潤的小環境。常常佩掛即會補充翡翠的失水,使其潤澤,水頭得到改善,一些“棉”“絮”就可以消退變透,這也是常說的“人養玉”的現象。

歸納起來,護養翡翠飾品有三點:第一、忌硬碰硬,使翡翠飾品受損;第二、忌高溫暴晒,以免翡翠飾品失水失澤,乾裂失色;第三、經常佩掛,經常用軟布或軟刷浸水刷去留在上面的汙穢灰塵。但願所有擁有翡翠的人士,能夠“養”好翡翠,“養”出美麗,充實我們的生活。

另外天然A貨翡翠,其硬度大(6.5-7),質地細膩,加工和拋光性能好,這是它深受人們喜愛和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重要原因。我們知道,在一般環境的空氣中,常有灰塵飛物,也必然落到人們所佩戴的玉器上面,這些灰塵中有一部分是硬度較大的泥砂,當我們有意或無意地擦去玉器上的微塵時,就對玉器產生了直接的摩擦作用。如果我們佩戴的是B貨或C貨翡翠,或者是岫玉,漢白玉等一類的低檔玉料,就會越磨越花,逐漸失去光澤,並表面起毛。正因為是翡翠天然A貨玉料,所以越摩擦越光亮是必然的。如果玉器中原本含有翠綠的成分而未在玉器表現顯示出來,經過佩戴一段時間,由於摩擦而顯出綠色是可能的。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