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治療腦癱後遺症?

腦癱後遺症是指因早產、難產、窒息缺氧、顱內出血、核黃疸、高燒等原因導致的小兒腦發育不良所導致的症狀,包括:肢體功能,語言功能,智力功能、聽力等多方面的功能障礙。

怎樣治療腦癱後遺症

步驟/方法

大腦性癱瘓是一種發育未成熟的腦組織受到缺血、缺氧、外傷或中毒等的損害所引起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因其腦組織自我修復能力很差.遺留固定性和解剖學上的病損,引起肌力持續性不平衡.導致發育中的兒童肢體畸形呈進行性加重。

目前比較普遍應用的分型方法有兩種:按運動失調性質分型和按受累肢體的多少分型。按運動失調性質分型:①痙攣型;②共濟失調型;③手足徐動型;④僵硬型;⑤弛緩型;⑥混合型。其中痙攣型約佔65%,其特點為牽張反射亢進,肌張力增加和病理反射陽性。可採用肌腱轉位和肌腱延長等,而其他類型的患者則沒有手術指徵。而當膝關節伸直時,髖關節外展受限,改為膝關節屈曲時,則髖外展受限消失,表明內側胭繩肌及股薄肌受累。

對於合併髖內旋畸形者術中輔以股薄肌部分切斷,收到良好效果。小兒是生長髮育中的個體,其運動功能障礙、不良的運動姿勢和習慣、惡劣的步態,隨著小兒的生長會迅速惡化,增加治療的難度,因此以早期施行矯形手術為宜。髖內收施術年齡5歲左右為宜。因此,單純行內收肌起點切斷,或者閉孔神經前支切斷,不足以矯正畸形。

進行聯合手術。內收肌切斷合併用孔神經前支切斷,效果較好.不良反應不大,且手術操作簡單,在一個手術切口內很快即可完成。只要嚴格掌握手術指徵,均能獲滿意手術效果。但如果內收肌切斷過於廣泛.同時切斷閉孔神經後支.易產生髖外展畸形。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