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仙嶺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佈省級風景名勝區之一。主峰海拔526米,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湘南勝地”的美稱。蘇仙嶺因蘇仙神奇、美麗的傳說而馳名海內外,嶺上有白鹿洞、昇仙石、望母鬆等“仙”跡,自然山水風光久負盛名。由秦少游作詞、蘇東坡作跋、米芾書寫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轉刻在蘇仙嶺的巖壁上,史稱“三絕碑”。陶鑄1965年來郴州視察,寫下了《新踏莎行》。西安事變後,張學良將軍曾幽禁於此,寫下了“恨天低,大鵬有翅愁難展”的名句。
工具/原料
地方特產
玲瓏茶“生在高山上,長在去霧中”的玲瓏茶,是桂東縣八面山茶樹嫩芽精製而成,條索緊細捲曲,頭狀若環鉤勻整,色澤隱翠油潤,銀毫顯露閃光,香氣高純持久,湯色杏綠明亮,滋味醇原鮮爽,屬高檔綠茶精品。龍鬚草席在湘南山區的臨武縣,出產一種冬暖夏涼,四季咸宜的龍鬚草席。龍鬚草席的生產工藝十分講究,採草、配料、編織、加工都有嚴格的要求。採收時,要選擇晴天夜晚多露的天氣,爬上高山陡嶺,用手扯下。採下的龍鬚草要馬上加工,一般要在三天之內完成"三煮三晒"、"兩浸兩露"等工序,直至綠草變成金黃色或白色,再一根根挑選草料,把帶有麻點或脆硬的草剔除,才能織蓆。
龍鬚草席光滑柔軟,色澤清雅,花紋秀麗,給人以素靜大方的感覺。睡在上面,冬不涼身,夏能爽汗,特別適合老幼體弱者夏天使用。
歷史名人
秦觀,字少遊,又字太虛,號淮海居士,江蘇高郵人,蘇東坡的弟子,與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並稱蘇門四學士。曾經受蘇軾的推薦而應召進京,當過國史編修。後來,因新舊黨朋之爭受牽連,屢遭貶謫,最後被削官去職,於紹聖三年,流放到當時被稱作蠻夷之地的郴州。北宋紹聖四年,在一個春寒料峭的日子裡,秦觀在郴州簡陋的旅舍,想到自己屢遭排斥、打擊,心中憤憤不平,便借景抒情,發洩幽怨,寫下了千古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
南宋鹹淳二年,郴州知軍鄒恭把原碑拓上,轉刻在蘇仙嶺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八十年代初,郴州市又把原拓放大刻在這塊石壁,重修護碑亭。於是就有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三絕碑"。不過,竊以為蘇仙嶺三絕碑現有碑文當為秦少游填詞時原稿。其他版本碑文,可能是在流傳過程中文人抄摘修飾異化或者避諱替詞而來。
為了紀念秦觀這位著名的文學家, 郴州人民在三絕碑亭的左側立了秦觀的銅像。1989年在遇仙橋對面的按宋代營造法式和湘南民居建築風格建了一座宋代建築,面積100平方米,內設三牆門樓。原湖南省政協主席劉正手書門樓匾額上"郴州旅舍"四個大字。展覽室門額"淮海遺芳"及其楹聯, 就是秦子卿撰寫的。
從1956年起,三絕碑先後4次被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民間傳說
西漢文帝年間郴州東門外住著一戶姓潘的人家。有一天年方二八的潘家姑娘到郴江邊洗衣服,蘇仙嶺漂來的一根紅絲線纏住了她的手指,潘姑娘想用牙齒咬脫紅絲線,不料紅絲線卻溜進了她的肚子裡。不久潘姑娘懷孕了,後來她躲到離家不遠的牛脾山桃花洞裡生下一個男孩取名蘇耽。蘇耽沒有衣服,洞外水池邊的白鶴用自己的雙翼覆蓋著他;沒有奶吃,洞裡的一隻白鹿就用奶水哺育他。蘇耽長大懂得孝敬母親,尊敬呵護他的白鶴和白鹿,後來他得異人傳授仙術,13歲時修道成仙,跨鶴飛去。
人們為了紀念蘇耽,把牛脾山改名為蘇仙嶺,把桃花洞改名為白鹿洞,並在蘇仙嶺頂上建造了蘇仙觀。
方法/步驟
蘇仙嶺
蘇仙嶺從山麓到山頂有桃花居、白鹿洞、三絕碑、景星觀、八字銘、沉香石、蘇仙觀等觀賞遊覽處。
桃花居是遊客登山的起點,它面向桃花水溪,四周翠竹修茂,環境幽雅別緻。
白鹿洞
洞內寬敞,洞頂一般來說巖突,怪石猙獰,洞外藤葛披拂,叢林繁茂。白鹿洞為石灰岩溶洞,洞廳軒敞,石筍、石柱和石鐘乳千奇百怪,比比皆是,且有清泉長流,映帶左右,真如童話世界一般。傳說白鹿、白鶴在此為蘇耽哺乳、禦寒。現洞口塑有大小二隻白鹿,母子碎步相吻,形象逼真。洞前桃花流水,溪上有人工雕塑的三隻白鶴,姿態各異,趣味天成。
三絕碑
位於白鹿洞附近的石壁上,為摩崖石碑,高52釐米,寬46釐米,刻有秦觀《踏莎行郴州旅社》詞和蘇軾跋,行書,計11行,每行8字,乃米芾手跡。時人稱“秦詞”、“蘇跋”和“芾書”為“三絕”。南宋鹹淳二年,鄒恭將“三絕”翻刻在崖壁上,稱“三絕碑”。三絕碑是寶貴文物,今依崖建有綠頂紅柱的護碑亭進行保護。過三絕碑後登山,行2公里左右,經2座石亭可至蘇仙觀。蘇仙觀有正殿三進,殿門有額曰:"天下第十八福地"。正殿分上、中、下三廳,上廳供記蘇仙童年塑像,正殿兩邊還有偏殿。登蘇仙觀遠眺,可見連綿群山起伏若海中波濤,景色飄緲,秀美異常。
蘇嶺雲鬆
蘇嶺雲鬆 由白鹿洞至蘇仙觀,共登1760級臺階,兩側古鬆挺秀,枝葉如雲,故稱蘇嶺雲鬆。蘇嶺雲鬆有一奇,即其枝葉皆伸向西南。相傳蘇母住在蘇仙嶺之西南時,令其子蘇耽日夜思今,此情此景感動了蘇嶺雲鬆,便將枝葉一齊指向西南,以昭示世人勿忘母恩。這個美麗傳說,至今尚有積極意義。
萬福山 蘇仙嶺自古享有"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美譽。山頂石壁有"壽山"大字石刻。山下造石成山,其上刻有許多 "福"字,其字型都出於自唐太宗以來十八代名君之手。題名"萬福山",暗寓蘇仙嶺即為"福地"也。傳說從此經過,摸一摸"福"字,數一數"福"字,則會洪福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