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心理效應-貼標籤效應?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心理效應叫“貼標籤效應”。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了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地好,如何地接受教育,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三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地服從指揮,如何地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那樣勇敢拼搏。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暗示效應。

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這種現象是由於貼上標籤後面引起的,故稱為“標籤效應”。這一心理現象在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你想要把一張紙貼在牆上,你會選擇用漿糊?膠水?雙面貼?還是透明膠呢?不管你會選擇用哪一種方式,有一點是眾所周知的就是:當你把紙撕下來要換新內容的時候,不管你多小心,不是牆上會留下印痕,就是紙上會撕下疤痕!而當你為孩子的性格、行為、處事的態度貼上小標籤的時候,會給孩子的性格、行事的行為和處事的態度造成不好的影響。

為什麼貼上標籤會發生如此大的效應?一般認為如下因素在起主要作用:

一是標籤的以點概面作用。一般來說,原來個體的許多特徵都散落於整體之中,某一特徵很難為人特別關注,只有當它成為知覺物件時,它才會被人注意,被人認知。

二是標籤的類化作用。一般來說,某一特徵被標籤後,人們就會按照所貼的標籤去理解,去反映這一特徵所代表的個體。

三是標籤的暗示作用。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一標籤,即使沒有標籤所具有的某些特徵,由於標籤的使用,常常會暗示自己必須與標籤內容相一致,否則自我認知就會失調,心理就會不一致,從而產生自我印象管理,產生積極的標籤效應。

四是標籤的指向作用。一個人一旦被貼上某一標籤,他往往會認為,我即使再努力,也很難擺脫這一標籤的消極作用,因此就會錯誤地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念頭,放棄自己努力的方向,而轉向於標籤所定的方向,從而更像標籤所具有的特徵,成為名副其實的標籤人。

因此,請你重視語言的力量,重視你對孩子每一個行為的評價,請你一定要學會用積極正面的語言,去評價我們的孩子;不用消極負面的語言去對孩子的性格和行為做任何的界定。

請不要給孩子隨便貼這三個錯誤的標籤:一、對其性格特點的消極評價。二、對其處理問題的態度的錯誤評價。三、對其行為方式的錯誤評判。

請你一個個的來比照,看看你有沒有為孩子貼上這些標籤,你是怎麼貼上去的呢?

一、對其性格特點的消極評價。如:認生、小氣、內向、害羞、害怕、依賴性強、懦弱、愛發脾氣、暴躁、不自信、性格不好、象他爸爸/媽媽、沒上進心、做事磨蹭。。。。。。

二、對其處理問題的態度的錯誤評價。如:膽小怕事、不出眾、浮躁、笨手笨腳、什麼都不會、沒慾望(怎麼別人拿你的東西你都沒反應的呀?)、粗心大意、沒原則。。。。。。

三、對其行為方式的錯誤評判。

1、“什麼都懂就是不會說話。”其實是自己的方法不對,沒有把握住孩子的語素積累關鍵期和單字表達關鍵期,為孩子創造表達的機會少導致的。

2、“喜歡扔東西不懂愛惜。”同樣是“扔東西”8個月和2歲的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就不一樣。8個月扔東西是嬰兒的大腦中學習“客體永存”(物體守恆);2歲扔東西在穩固物體守恆的概念上,進行對物體的質地加以探索、自我控制的能力的認定。

3、“特好動是不是多動症啊!”注意力無法集中就是不愛學習;出現幾次攻擊他人的行為就成了“愛打人”、自我意識剛建立就要求他懂得與人分享,要不就是“不喜歡跟人分享”自私、對XXX不感興趣。等等;

已經習慣為孩子貼標籤的父母要如何調整自己的說話方式呢?

如果,你已經傷害了孩子,請你先用“擁抱治療法”來消除孩子心中的陰影,同時為你們的親子溝通建立通暢的溝通渠道。方法是:緊緊抱著孩子,認識到自己以前曾經在不知不覺中向孩子心中傳輸過負面消極的念頭,為自己為孩子帶來的無意識傷害真誠地道歉,並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愛和讚賞:“寶貝,對不起!媽媽不應該說你膽小,媽媽知道你是個很堅強、勇敢的孩子……”

一是,調整引導的方向:是積極正面的,而不是消極的。寶貝,媽媽很喜歡你勇敢自信的樣子,真可愛!而不是:“你再這樣我就不喜歡你了!”

二是,請學會用反義詞!就是當你想對孩子的行為進行不好的評價時,先想想這個詞語的反義詞是什麼?再來說!例如:把“膽小”換成“大膽些!”“勇敢點!”;把“依賴”換成“獨立”、把懦弱換成堅強、把脾氣大換成“寶貝,慢點!放鬆!”或”噓,小點說吧!媽媽願意聽!、把“愛玩”換成“遊戲的時間到了,寶貝我們現在來講故事啦!把任性、倔強換成“冷靜些吧,親愛的孩子,媽媽愛你,願意跟你一起來看看是什麼原因讓我的孩子不開心呢?好了嗎?願意跟媽媽說說嗎?

你還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再堅持一會,寶貝,你可以的”、“寶貝,你再專心一些,會更好,你一定行”“你已經記得很好了,你一定可以記得更牢,一起加油哦!”

除了這些積極的鼓勵的語言,當孩子做到時,還可以給他一個擊掌再來一句“YES!”你會發現孩子的自信心,與日俱增,眼裡身上都充滿了勝利者和自信者的光芒。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