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拙”還是“巧”?

《讀庫》是我喜歡的書,有一期刊載了張巨集傑的《笨拙與精明》,主要分析了曾國藩的“笨拙”精神,看完很受啟發。

曾國藩尚“拙”,他說,“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讀書,靠得是笨勁兒,紮紮實實地去學,基礎打得好。他說: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做事,從來不繞彎子,不走捷徑,總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實的方式去做。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曾國藩一生善打愚仗、笨仗,不善打巧仗。他打仗不求奇謀,踏踏實實,穩紮穩打。待人接物也是以誠為本,以拙為用。“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之意也消”。

我這個人平常喜歡用巧勁兒,凡事講究方法策略。學習、做事除了也下苦功之外很講究方法、技巧。比如考試,我很重視學習的紮實,但是也在學習的方法和考試的技巧上下功夫,做研究。所以,學習了曾國藩,我頗感迷惑,是否自己不應該用巧,而是用拙呢?

反覆思量,終於有所悟。

其實從中庸的角度來看就比較清楚了:既要用拙,也要用巧。拙的功夫是基礎,不紮紮實實的下功夫,終究是無本之源,不能長久,所以用拙是必須的。但是巧也是重要的,可以更大化地發揮拙的效應,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比如足球比賽,一方面訓練上要下紮實的功夫,另一方面講究戰術、找弱點也是很有效的。比如學習,紮實地打基礎是根本,但是不講究考試的技巧也不能獲得更高的分數。畢竟對一般人來說,用拙難以到極致,所以只好用巧來補充了。如果用拙到了極致,巧確實也沒有必要了。比如林丹和我打羽毛球,我有再高明的戰術,恐怕也難以逃脫得零蛋的命運,因為他相當於拙到了極點了。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