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管理者如何識別人才?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知識經濟迅速發展,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科學論斷日益深入人心。一個企業家要想成功,就必須是一個善於識才、長於求才的贏家,就必須本著求賢若渴、誠心誠意、唯才是舉的態度,千方百計為企業發現和尋求急需的人才。

  有這樣一個故事:1929年,北平藝術學院院長徐悲鴻去參加一次國畫展覽會,展廳裡許多畫都沒有引起他的注意,惟獨一幅掛在角落裡的一幅標價僅8元的《蝦趣》令他駐足良久。陪同參觀的人員七嘴八舌地介紹作者齊白石的情況,有的說齊白石年紀大,有的說他當過木匠。但徐悲鴻認為這是難得的藝術珍品,當即要求展廳負責人將齊白石的這幅畫移掛到展廳正中,與自己的《奔馬圖》並列在一起,並親自將標價改成80元,還在說明欄上註上“徐悲鴻標價”五個字,而他自己的那幅《奔馬圖》才標價70元。此後,徐悲鴻專程拜訪齊白石,請他擔任藝術學院的教授。他認為齊白石是畫壇千里馬。在徐悲鴻的一再推舉下,齊白石走出茅屋,從此蜚聲畫壇,成為現代國畫的一代宗師。

  徐悲鴻發現齊白石這樣的人才,完全是根據其作品的質量,而不是根據其年齡、文憑、出生和其它因素,即所謂英雄不問出處。齊白石之所以名氣小,作品被放在角落裡無人識,是因為沒有出現能識別他的“伯樂”,直到徐悲鴻的出現。可以想象,如果沒有徐悲鴻的慧眼識人,齊白石很可能一輩子默默無聞,藏在深山無人知。

  一、識別人才的四個方面

  徐悲鴻發現齊白石這樣傑出的畫家,只是憑其作品,據其真本事,但在當今社會,識別人才還有很多其他方面,光憑其本事是不全面的。

  1、識別人才的獨特優勢

  千里馬之所以能成為千里馬,是因為它日行千里,速度驚人,有其它馬無法比及之優勢,也就是我們傳說的獨特性。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一定要看其獨特的地方,無論是在性格上的,能力上的,還是在境遇上的等等。就像日本電產公司在識別人才時,看一個人飯吃的快,很可能辦事效率高;一個人說話聲音洪亮,很有可能膽子比較大一樣。當然,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並非要像日本電產公司識別人才一樣看誰飯吃的最快,看誰說話聲音最大,這裡只是說明識別人才要看其獨特優勢,任何人才都有其獨特優勢,關鍵是我們怎樣利用方法的問題。

  2、識別人才的行為方式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能夠體現其思想道德水平,價值觀等等。曾經有一個企業招聘,故意在面試地點的大門外放置了一個倒地的掃把,進出面試的人很多,但對倒地的掃把都熟視無睹,這令在暗處觀看的老總感嘆當今人們思想素質的日益低下。後來,終於有一位應聘者在進門時撿起掃把放在了牆角處。再後來,這位撿掃把的人成為面試的唯一合格者。這其實是一個很普通的例子,但就是通過這樣一個舉手之勞的行為反映了一個人的思想道德水準。我們在識別人才時要識別人才的行為方式,不僅要看他所說的怎樣,更要看他所做的怎樣,看其是否言行一致,那些只說不做、光說不練或者口是心非、表裡不一的人絕不是我們需要的人才的表現。

  3、識別人才的價值取向

  識別人才行為方式背後的價值取向,就是看他行為方式的動機,每一個人的行為背後都有他的價值觀、價值取向。所以,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不僅要看他的行為方式,還要看其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即價值取向。

  4、識別人才的業績

  上面所講的徐悲鴻識別齊白石的過程,不是通過對查檔案、聽彙報、看出生的方式來進行的,而是通過其真正的業績——《河蝦圖》來衡量其水平的。識別人才的關鍵是看其工作業績,工作出色,業績突出的人很可能就是我們找尋的人才。

  二、識別人才要避免六個效應

  識別一個真正的人才其實是不易的,因為真正的人才一般不會顯山露水,而那些“偽人才”才會到處顯示自己、吹噓自己。那麼我們在識別人才時如何才能做到去“偽”求“真”呢?這就需要我們避免以下六個避免:

  1、避免“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是指由於對人的某種品質或特點有清晰的知覺,印象較深刻、突出,從而掩蓋了對這個人的其它品質或特點的現象。通俗地說,就是我們常說的“一俊遮百醜”。因此,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不能因為他的一點優點而看不到其它的缺點,這些缺點有可能影響他所從事的工作。

  2、避免“馬太效應”

  馬太效應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富的越富,窮的越窮的一種現象。識別人才往往需要一個考察的過程,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要根據每個人的實際能力,量才施用,把最合適的人放在最合適的崗位,不能因為某人在一方面暫時表現突出就給予他更多,而忽視了其他人。

  3、避免“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也稱為第一印象作用,或先入為主效應。人們對人對事的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後得到的資訊對於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首因效應,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資訊對客體以後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我們在識別人才時,往往根據第一印象來判斷其是否是人才,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長期的出色表現才是企業所需要的。因此,我們在識別人才時,應該全面地看人,不能顧頭不顧尾,不能用最初的印象來左右對其客觀評價。否則,用的可能是“偽人才”或是“真人才”的流失。

  4、避免“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保留很長時間。例如,多年不見的朋友或老同學,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人的最近表現不錯,就把他原來的一些不好的表現忽略了,或是一個人最近的表現不好,就把他以前的功績給抹殺了。因此,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不能只看他近期的表現,綜合地、全面地看整個過程才是智者之舉。

  5、避免“投射效應”

  投射效應是一種“以己論人”的效應,就是常說的“以已之心度他人之心”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覺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徵(如個性好惡、慾望、觀念、情緒等)歸屬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具有同樣的特徵,比如說,自己喜歡什麼東西,就認為別人也喜歡這個東西;自己討厭什麼東西,就認為別人也討厭這個東西。可事實上,別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觀點大相徑庭,我們不能強加予人。因此,我們在識別人才時,要避免“投射效應”,不能只挑選和自己性格、習性相同的人委以重任,而那些和自己性格、志趣不同的人卻遭受冷遇,這樣的結果很可能造就一批投領導所好“馬屁精”,而那些有真材實料的人卻“鬱郁不得志”。

  6、避免“刻板效應”

  “刻板效應”,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指人們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看法。它通常不是以直接經驗或事實材料為依據,而單純憑一時的偏見或道聽途說而形成的。比如,人們通常認為北方人豪爽,南方人精明,這就是刻板印象,不一定正確。北方也有很多精明之人,而南方也有很多豪爽之人。因此,我們在識別人才時,不能因為一些固定的看法而不去深入瞭解他,這些固定的看法有些往往是片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我們不能憑一些固定的看法而導致“千里馬”的埋沒。

  當今社會,人才是制勝之本,21世紀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了人才,誰就擁有了制勝的法寶。識人是用人的基礎和前提,識對人才能用對人。因此,識人就顯的尤為重要。識別人才,當好“伯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要注重“四個方面”,又要做到“六個避免”。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