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揮“懲罰教育”的有效性?

如何發揮“懲罰教育”的有效性

我一直認為:沒有懲罰和批評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大自然中的陰與陽的搭配、太陽與月亮的相映成輝。在教育界有個比較有名的“懲罰教育”成功個案,故事說的是一個叫麥克勞德的調皮的學生,有一天出於好奇,偷偷殺死了校長家的寵物。校長知道後,非常惱火。後來瞭解到其殺狗的目的是想看一看狗的內臟,嗅覺敏銳的校長認為這是一個教育的好機會。決定罰這個學生畫兩幅圖:一幅是狗的血液迴圈圖,另一幅是狗的骨骼圖。麥克勞德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很是愧疚,帶著“贖罪”的心理,對校長罰他的兩份特殊的作業,完成起來十分賣力。當麥克勞德畢恭畢敬地把兩張畫好的圖交給校長時,校長還專門對他進行了指點,要他再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為了畫好這兩幅圖,小麥克勞德翻閱和參考了不少生物解剖學方面的書。就這樣,他漸漸地愛上了生物學。後來,他竟成為英國著名的解剖學家,並和醫學家班廷一起發明了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由此而榮獲1923年諾貝爾醫學生理學獎。

通過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校長的懲罰沒有損害孩子的自尊心,而是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因勢利導,最終促進孩子走向成功,從而也讓成千上萬的糖尿病患者免受了病痛的折磨。

這樣的懲罰我們是不是期盼著來的更多更猛一些。

針對孩子的違紀、犯錯、不完成作業等不當行為,我們或採取說服教育或批評指正或家校聯手或採用一些“極端措施”,無不是想通過種種方法與手段讓孩子快速的改正,說到底就是想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但我們也不難發現對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打也打了,罵也罵了,自己也常常氣的火冒三丈,但效果不佳,甚至作用相反。如何?其實就是缺少對“教育有效性”的理解與把握。缺少對教育手段與方法的靈活運用。我校有一個叫單啟森的三年級學生,由於受到過父親粗暴的打罵教育,孩子從小和人很難建立起夥伴關係,課堂上隨便講話,下位、插嘴、沒有半點禮貌,往往上課的老師好話壞話講了一籮筐,但孩子依然如故。有幾次甚至上課的老師把他送到我的辦公室,讓我這個所謂的心理諮詢師教育教育,但孩子由於和成人很難建立起信任關係,諮詢效果並不理想。但在有一天孩子轉變了,上課紀律好了,見到老師也主動問好了。我感到很驚奇,就調查瞭解。原來我校的嚴愛華校長擔任他的數學老師,在他上課違反紀律的時候,嚴校長沒有采取罰站、隔離等措施,而是在他一表現好的時候就獎勵給他一塊糖,並且告訴他別人沒有就他有,孩子樂呵呵的就把糖悄悄的裝進口袋。再到上課的時候,嚴校長就安排他管紀律,小傢伙又樂呵呵的接受了。從此後,每當他受到別人的追趕欺負的時候,他就向嚴校的辦公室門前跑。誰能想到一個老大難的教育問題,就被嚴校長几塊糖就解決了。

教育成功才能稱得上“有效性”,否則就象跑了一圈回到起點位移為零一樣,做了無用功。

教育本就是十八般武藝各顯神通,表揚批評獎勵懲罰,什麼都應該有。懲罰也罷、批評也罷,一定不要傷害孩子的自尊、侮辱孩子的人格為前提。 記住懲罰絕不等於體罰,更不是傷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視,讓你覺得難堪,打擊你的自信心。否則教育的有效性免談,教育免談。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