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魚的飼養管理與疾病防治?

一飼養管理

甲魚溫室養殖是整個甲魚養殖生產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它具有密度高、投餌集中、水質易汙染和病害多等特點。因此,做好甲魚的溫室養殖工作對提高整個甲魚養殖的經濟效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甲魚溫室無公害健康養殖主要應做好以下六個方面的工作:

  

一、鱉池的清整消毒:經過上年7-8個養殖的溫室鱉池已富集了各種致病菌及殘餌、糞便等有機殘物,因此清理消毒鱉池極為重要。池中的沙最好換掉,不能換的或無沙池也應反覆沖洗和消毒。使用前10天放水10釐米左右,用超能活性碘或解毒碧水安潑灑,以殺滅病菌。

  

二、苗種選擇與合理放養:

1、苗種選擇:稚鱉應選擇健康、無傷無病、種質優良的品種,規格整齊,要求每隻在3.5克以上,且活力強、反應快,不進不養未經海關動檢的境外鱉苗。

  

2、鱉苗的消毒:放養前必須先體表消毒。方法:鱉苗放在塑料臉盆裡,用1.5-2%的鹽水浸泡7-8分鐘,浸泡水沒過鱉苗背為宜。

  

3、合理放苗:放苗後應及時開食,可用稚鱉飼料。第一次開食飼料中最好新增10—15%鮮活水蚤(紅蟲)或雞蛋黃。方法可在放養池中直接開食,可減少鱉體損傷,也可使它在池中早開食、早適應、早生長。合理的放養密度也十分重要,不要盲目追求高密度。一般稚鱉的放養密度為50-80只/平方米(3.5-15克);12月至元旦前後鱉池較適宜的密度為25-40只/平方米(15-50克);元旦至翌年2月為15-30只/平方米(50-150克);2月至6月為10-12只(150克以上)。  

三、室內溫度的控制:甲魚在水溫30-32℃內為最佳的生長環境。在水溫高於20℃時就開始攝食。攝食量隨水溫升高而增加。若低於最佳溫度時,消化酶合成水平低,餌料轉化率低;水溫高於最佳狀態時,由於甲魚活動量增加,也會降低轉化率。室內氣溫一般控制在33-35℃,儘量保持恆定。  

四、科學合理地投飼:1、投飼方式:水下投喂適合甲魚的攝食習性,使吃食速度加快;採用軟顆粒投喂比塊狀投喂能減少浪費。  

2、投飼量控制:甲魚受環境變化影響很大,當氣溫、水溫、水體環境變化和用藥時應考慮對甲魚的影響,須及時調整投飼量。一般水下投喂應控制在30分鐘內吃完(若水上投喂一般掌握在1.5-2.0小時內吃完)。另外,甲魚生長應追求一種平衡,不能以增大投喂量來達到加快生長的目的。過量攝食,生長過快,易導致甲魚生理負載增加,引起內臟受損而誘發內臟病。一般甲魚飼料投喂量應根據甲魚規格大小,按一定比例投料,使甲魚健康穩定地生長。飼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上、下午各一次,日投飼量掌握在2%-4%乾料。  

3、飼料的選擇:甲魚養殖中飼料成本佔到40%左右,飼料的投喂與選擇的飼料的品質好壞決定了養殖成本的高低。應選擇大型正規廠家生產質量穩定的全價配合飼料。大型廠家的技術與裝置決定了飼料的科技含量與品質。養殖生產中,在配合飼料中可新增10%左右的甲魚專用中藥飼料新增劑對幫助消化、降低餌料係數與增強鱉的抗病能力有較大的益處。  

五、水質的調控:甲魚生性喜淨怕髒,良好的水體環境甲魚穩定生長的重要條件。水質調控得好壞,決定了甲魚養殖的成敗。  

1、PH值:甲魚池水體要控制在微鹼性。在微鹼性條件下致病菌不易生存。將PH值控制在7.5-8.0之間,會降低甲魚的發病機率。可使用生石灰來調節。一般用量為15-20PPM。過高劑量會增加刺激性,引起甲魚應激反應。可採取小劑量、多次使用。  

2、透明度:以25—875px為宜,水色黃綠色或茶褐色。  

3、溶氧:鱉雖然主要是以肺呼吸的兩棲類爬行動物,但大部分時間生活在水中,靠輔助呼吸器官吸收水中的氧氣。若長期溶氧不足,就有可能引起甲魚低溶氧綜合症。血管輸送氧氣能力下降,生長削弱,組織受損,對傳染性疾病的敏感性增加。養殖中常用充氣的方法改善水中DO,同時降低水體中有害氣體含量與氧化有機質。平時要保證充氣設施暢通,並根據水體狀況調整充氣時間的長的。充氣注意固定時間,使甲魚形成習慣,減少驚憂。

  漢壽甲魚批發,量大優惠。野生甲魚、生態甲魚、溫室甲魚、冷水甲魚、甲魚苗、中華鱉。還有甲魚禮品銷售,送領導親戚的好選擇。諮詢電話:13530522501張先生Q Q:2715753852漢壽甲魚養殖基地官網:www.hanshoujiayu.net甲魚養殖交流交易加q群330720051

4、水質培養:應用微生物製劑培養水體能提高水體的穩定性和自淨能力。建立水體的微生態平衡是水體控制的重要手段。微生物製劑的合理使用可大大節約水質調控及其它方面的投入。一般黑暗溫室可用光合細菌或芽孢桿菌等有益微生物製劑來降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的含量,分解有機質和其它有害物質。採光溫室可採用EM8培養水體中有益藻類來創造水體平衡。同時可減少換水次數和數量,節約水電費用。生產實踐證明,使用EM8微生態製劑是改善水質、淨化底質及預防疾病的有效方法。  

5、排汙與換水:定期排汙是控制水質的有效手段。有良好的聚汙能力的池體,採取定期排汙的方法效果顯著。換水是調節水質最直接的方法,但頻繁換水一方面費用太高,另一方面換水容易破壞原有的生態平衡。因此,換水應根據水體情況決定換水量的多少,必要的少量的換水可以避免大量換水。

二疾病防治

一、穿孔病:[別名]:洞穴病,空穴病,爛甲病。

[病原]]該病病原有嗜水氣單胞菌、肺炎可雷伯氏病(Klebsiella pneumoniae)、產鹼菌(Alcaligemer spp.)等多種細菌。養殖環境惡劣、飼養不良而導致細菌感染,是誘發該病發生的原因。

1[症狀與診斷]:發病初期,病鱉背腹甲、裙邊和四肢出現一些成片的白點或白斑,呈瘡痂壯,直徑0.2~1.0釐米.周圍出血,揭出瘡痂的洞穴,嚴重者洞穴內有出血現象。未挑的瘡痂,不久就自行脫落,在原瘡痂處留下一個個小洞,洞口邊緣發炎,輕壓喲眼血液流出,嚴重時可見內腔壁。腸充血,肝灰褐色,肺褐色,脾腫大變紫,膽汁墨綠。病鱉行動遲緩,食慾減退,長期不愈可由急性轉為慢性,除有穿孔症狀外,裙邊、四肢、頸部還出現潰爛,形成穿孔與腐皮病併發。

2[流行與危害]:該病對各年齡段的病鱉均有危害,尤其是對溫室養殖的幼鱉危害最大,發病率可達50 %左右。室外養殖流行季節是4~10月,5~7月是發病高峰季節溫室中主要發生於10~12月。流行溫度為25~30℃

3[診斷方法]:背、腹甲有瘡痂並見洞穴者基本為此病。

4[預防]:①飼養環境消毒。養殖前,溫室用燻蒸散燻蒸消毒。底質用100~200毫克/升生石灰,或安底福消毒,養殖用水用解毒碧水安消毒。

②鱉體用超能活性碘藥浴15~30分鐘。

③幼鱉進溫室時要避免受傷或養殖環境的急劇變化。

④飼養階段飼料中新增甲魚專用中藥飼料新增劑內服,連用3天左右。



5[治療]:1.飼料中拌入頭孢拉定和魚血停內服。

2.病鱉用參福康侵浴10~15分鐘。

二、疥瘡病:疥瘡病(Furuncle of soft-shelled turle)

[別名]列印病。

1 [病原]:病原為點產氣單胞菌點狀亞種。當養殖條件惡化,飼料腐敗或營養不全面,鱉相互噬咬受傷時,該病原菌極易感染而使鱉生病。

2 [症狀與診斷]:初期病鱉頸部、背腹甲、裙邊、四肢基部長有一個或數個黃豆大小的白色疥瘡,以後疥瘡逐漸增大,向外突出,最終表皮破裂,此時,用手擠壓四周可壓出黃白色顆粒壯或豆腐渣壯、有腥臭味的內容物,內容物中的有些黃色顆粒易壓,放入水中後,能分散成粉壯物。病情進一步發展,疥瘡自潰,內容物散落,炎症延展,面板潰爛成洞穴,導致潰爛病與穿孔病併發。但一般未到此病病鱉已經死亡。病鱉皮下、口腔、氣管有黃色黏液,腹部和頸部皮下呈膠棟樣侵潤,肺充血;肝臟暗黑或褐色,略腫大,質碎;膽囊種大,脾溢血,腎充血或出血,腸略充血,體腔中有較多黏液。患該病病鱉全生不安,食慾減退或不攝食,體質消瘦,常靜臥食臺,頭不能回,眼不能睜開,衰弱死亡。也有病鱉因病原菌侵入血液,順速擴散到全身,出現急性死亡。即使不死亡的病鱉治癒後也會因為其外型受傷降低其商品價值。

3 [流行與危害]:該病從幼鱉到成鱉都會被感染,尤其對幼稚鱉的危害更大,體重為20克以下的稚鱉發病率可達10%~50%,若治療措施不力,15天左右就會死亡;250克以上的鱉因該病感染死亡率可達30%~40%。該病的流行季節是5~9月,如果氣溫高,10月份也會繼續流行;發病高峰的5~7月;該病也是溫室養殖常發生的疾病。該病的流行溫度是20~30℃,水溫30℃左右此病極容易發生。

4 [診斷方法]:①根據病鱉體表疥瘡病灶,可進行初步判斷;②以無菌手段將瀕死鱉的肝、腎、血液、腹水或未破滅的疥瘡的黃白色粉壯物等塗片,固定,革蘭氏染色,若發現較多的大小相似,兩端著紅色的短桿菌,基本可確診;③用該病的陽性血清與其病灶的內容物做凝聚實驗,陽性者,則為該病。

5 [預防]:①鱉體用1毫克/升的超能活性碘藥浴10~15分鐘。

②避免鱉體受傷,儘量保證營養平衡。

③每1-2周按每200Kg飼料中加入5kg的甲魚專用中藥飼料新增劑,內服3天左右。

6 [治療]:1.用參福康+肝腎病毒康內服。

2.病鱉用超能活性碘藥浴10~15分鐘。

三、潰爛病(Ulcer disease of soft-shelled turtle [別名]:潰瘍病、面板潰爛病、腐皮病、爛爪病。

1 [病因]:該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溫和氣單胞菌、假單胞桿菌和無色桿菌(Achromdacter sp.)等多種細菌所引起,大多是由於鱉相互嘶咬與地面摩擦受傷後細菌感染所致。

2[症狀]:體表糜爛或潰爛是該病的主要特徵,病灶部位可發生在頸部、背殼、裙片、四肢以及尾部。常表現如下:頸部面板潰爛剝離、肌肉裸露、背甲粗糙或呈斑塊壯潰爛,皮層大片脫落;四肢、腳趾、尾部潰爛、腳爪脫落;腹部潰爛,裙邊缺刻,有的形成結痂。該病病程較長,如不發生繼發性感染,多數病鱉可長期存活,少部分可自愈,但頸部感染和病程嚴重者,反應遲鈍,活動微弱,不攝食,短期內死亡。

3 [流行及危害]:該病主要危害高密度囤養育肥的0.2~1.0千克的鱉,尤其是0.45千克左右者。該病發病率高,持續期長,危害教嚴重,死亡率可達20%~30%,我國從南到北各個鱉養殖區都有此病流行,尤已長江流域一帶嚴重。流行季節是5~9月,7~8月是發病高峰季節;如果水溫高,生長季節會延長。水溫20℃以上即可流行,溫度越高,該病發生率越高。

4 [診斷方法]:根據外部潰爛等症狀即可判斷,確診需進行病源分離與血清學實驗。

5 [預防]:①放養成鱉時,要挑選平板肉肥,背甲呈褐色,腹甲呈乳白色,體鍵靈活,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均勻的鱉,且雌雄搭配要合理。入池前用超能活性碘藥浴10~15分鐘。

②溫室養殖的鱉,在整個養殖期間,要分池一次,一避免大小不均勻相互撕咬。

③每1-2周按每200Kg飼料中加5kg的甲魚專用中藥新增劑連用3天左右。


6[治療]:①將病鱉隔離飼養(密度小於1只/米),每隔2~3天用超能活性碘潑灑一次,反覆3~4次,一個月後可治癒。

②在飼料中加入參福康+魚血停內服。

四,脂肪代謝不良症

{bat tat metabolism of soft-shelled tu-rtle}[別名]脂肪代謝障礙、脂肪肝、餌料性急病。

1[病因]因脂肪很難儲存,它在空氣中容易氧化酸敗,產生毒性,如果長期食用腐爛的魚、蝦肉,變質的幹蠶蛹,過期配合飼料,.變性的脂肪則可在鱉題內積累,造成肝腎機能障礙,誘發該病。此外,飼料中如長期缺乏某些維生素{如vc,vE等}則也是該病發生的原因之一。

2[症狀]鱉體浮腫或極度消瘦,浮腫者一般頸部、四肢腫爛,表皮下出現水腫,消瘦者甲殼表面和裙邊形成皺紋。病鱉背甲失去光澤,腹中呈暗灰色,有明顯的綠色斑紋。四肢基部柔軟無彈性。病鱉外觀變形,背甲明顯突起,手拿有厚重感.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