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師常常會兜售一些理念給顧客,而這卻是常常充滿了誤區與陷阱,從而迷惑顧客。
方法/步驟
1. 你也可以成為巴菲特。
過去三十年間,這位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者已經被徹底打造成了全民偶像。可是,對於巴菲特(Warren Buffett)獲取巨大財富的真正關鍵,我們卻常常理解錯誤。這個神話就是,巴菲特只是選擇了“有價值的”股票而已,於是整整一代投資者都被愚弄,以為自己也可以復刻巴菲特的奇蹟。
千萬別再犯傻了,巴菲特可不是一個普通的價值型選股投資者那麼簡單。他的投資架構比我們所想象的要複雜得多,而且其中頗有些關鍵部分是散戶投資者一輩子都不可能復刻的。
巴菲特的公司伯克希爾(BRK.A,BRK.B)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一支使用多種策略的對衝基金。伯克希爾的觸角遍及再保險、固定收益、股票投資,乃至各種其他策略,每一個領域的運作都是極為複雜的,哪怕是股票投資,也更是像一傢俬募股權公司的風格勝過像價值型券商賬戶。想要仿效?這已經不是困難的問題,而是根本不可能。
2. 你付出的費用物有所值。
說起來對投資組合表現損害最大的因素,怕是沒有什麼能夠超過費用的。大多數共同基金的表現都不及相應的基準指標,但是卻比這些指數本身多收至少0.8%的操作費用。看上去,這0.8%沒什麼了不起,但是假定年平均回報率7%,投資週期30年,在複利的作用下,你最終的收穫會因此減少23%之多。舉例來說,有兩位投資者,甲將10萬美元投入了一支低成本的指數基金,而乙將10萬美元投入了以相應指數為基準的積極管理基金,結果就是,三十年後,前者獲得74萬美元,後者只有59萬美元。那些表現不及基準指標的基金,落入他們陷阱的投資者數以百萬計。
市場上有一個最簡單也最不容置疑的原則,即所有的資產都是被某人持有著的。因此,總計起來,市場的表現就是其表現本身,沒有誰能夠“超越”。因此,如果投資者願意去承擔更高的費用,忍受更低的效益,那麼,他們的表現巨集觀而言自然就會不及那些這種負擔較輕的人。在理財的世界當中,真的不見得是一分價錢一分貨。
3. 基本面與技術面勢不兩立。
在金融世界當中,基本面與技術面兩大陣營的戰爭幾乎與這個世界本身的歷史相始終。基本面理念的信奉者認為,我們必須理解企業的基本面因素,才能夠準確預計到相應資產的可能表現,而技術面理念的信奉者則認為,資產過去的表現才是其未來表現的決定性因素。
不過,這一爭論實話說意思不大,就像我們開車時,前方和後視鏡兩個都必須兼顧到,真理很可能是在兩種立場之間的某個地方。在面對金融市場時,我們必須有開放的心態。沒有什麼是絕對有效的,各種不同風格和方法都有其價值,基本面和技術面的二元也是如此。
4. “消極”就能成贏家。
世界上根本不可能有所謂絕對消極的投資者。沒有誰能夠準確複製一支真正的消極指數的長期表現。可以說,我們每個人某種程度上都可以算作一個積極管理投資組合的經理人,必須去經管投資組合的構築、重置、再投資等等。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以確定自己的調整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減少費用,降低交易頻率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是為了這個去冒讓投資組合過度簡單化,影響到其表現潛力的風險,那就不值得了。真正的消極投資其實是構築在一系列可靠的和必備的原則基礎上的,可是我們卻常常忽視了一個簡單的事實,即投資組合管理是一個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
5. 股市會讓你發財。
大多數市場參與者都傾向於從各種名義資料的角度去審視自己的理財表現。可是,當你審視自己的投資組合,不看名義數字,而看真實數字,這才是至關重要的。評估投資組合表現的關鍵,還是要看有多少回報落入了你的荷包。這就意味著我們必須將通貨膨脹、稅金、費用和其他等等都從名義回報當中扣除出去。
真正讓我們富起來的其實不是股市。《福布斯》富豪名單上的人可不是靠自己的券商賬戶發財的,他們靠的是建立和管理一流的企業。股市的真正作用是幫助我們保護自己的財富,維持自己的購買力,但是大多數人不該將其視為財富的主要來源。
6. 你必須超越大盤才行。
必須承認,超越大盤的誘惑確實強大,強大的到難以抗拒,誰會不希望自己通過有效的選股持續獲得好於絕大多數人的表現呢?可事實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不可能在股市上有這樣的神奇表現,我們連試都不該去試。
你並不需要超越大盤。超越大盤的嘗試必然伴隨著大量超出合理範圍之外的風險。你真正合適的目標,其實是按照合理的方式配置自己的資產,以確保達到超越通貨膨脹的財務目標,而不是拿自己的積蓄去豪賭一場。超越大盤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一個不可能達成的目標,敢於嘗試的人會發現,這其實往往都是一場理財災難的開端。
7. 長線才是最佳策略。
或許你早就聽到過諸如“長線法寶”或者“買進持有”之類的說法。其實,這些理念兜售給我們的時候,用作根據的常常都是帶有誤導性質的名義歷史回報率,或者是基於虛假的承諾,比如二十五歲坐上理財過山車,六十五歲下車,便可以度過幸福的晚年之類。
可是,我們的真正生活卻不是那樣,而我們的理財生活也必須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契合才好。我們的理財生活其實是一系列事件組成的。你會結婚,會買房,會生子,會送孩子上大學,會規劃退休。生活在變化,投資組合也必須隨之變化。我們不可能把自己和家庭的希望一股腦兒扔到股市裡面,然後祈禱著我們生活當中各種重要的,必須花大錢的事情發生時,股價都是上漲的。
忘掉所謂長期吧。理財生活固然是一場馬拉松,但卻是由一系列短途衝刺組成的。在學院派研究的層面,以12%的年平均回報率為前提,“長線法寶”或者“買進持有”之類確實是看上去很美,但在現實生活當中,這卻常常成為我們無法承受的痛苦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