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經》中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稱。普巴認為菩提心的本體就是對生命帶來正能量,對包括人、動物、植物及其他所有生命以及生命世界的元素,都積極有益。

菩提心就是按照大道、按照生命的規律辦事。

菩提心就是正能量的心,是真善美之心,是終極自由之心,是真理之心、愛心,是利好所有生命、讓生命體系獲得整體平衡的美好之心。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別,大乘除了解脫個人,還利益眾生,小乘是自我的解脫;大乘有更多的奉獻,是生命整體的格局,是大海般的胸懷,,小乘是自我的格局,是開始。

在佛學裡,按照生命的本質規律辦事,可以稱之為“求無上菩提心”,又稱無上菩提心、無上道心、無上道意,或者略稱“道心”、“道意”、“覺意”。這種菩提心作為一切諸佛種子,屬於淨法長養的良田,一個人發起此心,勤行精進,則可以速成無上菩提。

“求無上菩提心”為大乘菩薩最初必發起的大心。生起它,稱為發菩提心,略稱發心、發意。最初的發心,則稱初發心、新發意,為菩提根本。

菩提二字,是古印度梵語,譯成漢文的意義為“覺”,即成佛之意,菩提心即成佛之心。發菩提心,就要發無上正等正覺之心,也就要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心。

菩提心指人深層潛意識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諦的願望,旨在尋求真理、追尋生命終極自由的境界。

菩提心居於深層潛意識,在潛意識中創造求知慾,為一種慾望,它的指向性變得模糊,不能專注於探求生命真諦,而容易被各種假相、假理、假證所迷惑。

求知慾進一步在顯意識中創造好奇心。

好奇心有主動的分別,因而更加模糊,變得迷茫。但當主動的方向找準之後,又能去除求知慾的模糊性,從而發現深層潛意識中的真實願望,為此而下定決心去探求生命的真諦。為此,這種情況的過程與出現就叫“發菩提心”。

發菩提心有主動性,但從根本上講是發現——發現本來就有的願望。研究宇宙生命,正是菩提心的具體表現。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