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語言運用:[3]模糊語的使用情形(1)?

一、表示主觀態度與評價

應用文體寫作中,用判斷的語言形式表現主觀對客觀的態度、認識時,常常具有較大的模糊性,運用這類模糊語不僅不會使文章的內容含糊不清、出現歧義,反而能準確地表示對某個問題或情況的主觀態度和評價。例如,《堅持一箇中國原則早日實現和平統一》中的“為早日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我們將繼續貫徹‘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主席的八項主張,進一步全面發展兩岸關係,更加積極地推動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爭取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我們願意在一箇中國原則下,同主張發展兩岸關係的臺灣各黨派、團體和人士廣泛交換意見,積極創造條件,進行兩岸對話與談判”。這段話中的“繼續貫徹”、“進一步發展”、“積極創造”等詞語均有一定的模糊性,但聽者都明白。這樣的詞語形象生動、含蓄有力,充分表明了我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收到了精確詞語無法取代的效果。

二、表示分寸、程度留有餘地

應用文體中,表達分寸、程度時,雖然可以用不同等級予以表示,但仍難做到準確,而用模糊語卻能給人以定向認識,把握住一定的準確性。這是因為模糊語彈性大、伸縮性強,應用文體根據表達的需要,不可把話說死,要留有一定的餘地和分寸,才能給讀者(執行者)以變通的可能性。例如:“對一些適宜於承包的生產建設專案和經營專案,可試行招標、投標方法。”《國務院關於開展和保護社會主義競爭的暫行規定》其中“一些”、“適宜”都是模糊語,具有何種條件可稱得上“一些”、“適宜”沒有明確界定,這就有一定的迴旋餘地。這種指導性的表態語對於執行者來說,方向明確又不能各行其事,既有可遵循的原則,又能發揮主觀能動性。這種“修飾效應”正是模糊語的特殊效果,它對主題的表達、語體風格的變化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表示事物的普遍性和變化過程

應用文體的內容涉及的事物多帶有某種普遍性,而且所涉及的人和事都處於發展變化的現實中,精確詞語無法反映這個變化過程,只有模糊語才具備反映事物變化的效能。例如:“隨著各種形式的經濟聯合的形成,會帶來一系列的新問題,需要各有關部門在政策、制度、辦法上相應的改進。”《國務院關於推動經濟聯合的暫行規定》其中“各種形式”、“相應”、“各有關部門”均為模糊語,哪些是涉及經濟聯合的“有關部門”,這裡不必一一列舉,只用一個“有關部門”就概括出所指各部門,語言簡潔,表述周到。

模糊語言運用 (共3篇) 上一篇:公文寫作不可替代

公務, 語言, 情形, 祕書,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