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9大特點,準媽媽一定要知道的知識?

新生兒與生俱來的本領胎兒的生活環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適的,出生以後,環境驟變,新生兒必須獨立地進行維持生命的活動,還必須適應千變萬化的環境。

新生兒的9大特點,準媽媽一定要知道的知識

步驟/方法

​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
  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
  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新生兒體溫特點
  母體宮內體溫明顯高於一般室內溫度,所以新生兒娩出後體溫都要下降,然後再逐漸回升,並在出生後24小時內,達到或超過36℃。新生兒最適宜的環境溫度稱為中性溫度。當環境溫度低於或高於中性溫度時,寶寶機體可通過調節來增加產熱或散熱,維持正常體溫。當環境溫度的改變,在程度上超過了新生兒機體調節的能力,就會造成新生兒體溫過低或過高。過低會出現新生兒硬腫症,而過高則會出現脫水熱。環境溫度過高時,新生兒通過增加面板水分蒸發而散熱。當水分蒸發過渡,體內有效血迴圈不足時,新生兒就會發生高熱,這就是新生兒脫水熱。
  

新生兒血液特點
  新生兒血容量與臍帶結紮時間有關,如果胎兒娩出5分鐘後結紮臍帶,那麼新生兒血容量就可從每千克78毫升,增加到每千克126毫升。新生兒的血象也與臍帶結紮時間有關。遲結紮的新生兒,血紅蛋白和紅細胞均較高。胎兒的白細胞,在出生後前3天比較高,可達18×109/升左右。出生5天后,就降到正常嬰兒的水平了。有新手爸爸媽媽說他們的寶寶出生兩天了,血象(白細胞)將近20×109/升,心裡非常著急。其實這是正常的。
  

新生兒呼吸特點
  新生兒肋間肌薄弱,呼吸主要靠膈肌的升降。新生兒呼吸運動比較淺表,但呼吸頻率較快,每分鐘約40次,所以每分鐘呼吸量並不比成人低。出生後頭兩週呼吸頻率波動較大,這是新生兒正常的生理現象,新手爸爸媽媽不要緊張。如果你的新生兒寶寶,每分鐘呼吸次數超過了80次,或者少於20次,就應引起重視了,及時去看醫生。
  

新生兒迴圈特點
  胎兒娩出,臍血管結紮,肺泡膨脹並通氣,卵圓孔功能閉合,這些變化都使新生兒的血液迴圈,進入了一種新的狀態。誕生後最初幾天,寶寶心臟有雜音,這完全有可能是新生兒動脈導管暫時沒有關閉,血液流動發出聲音,父母不要大驚失色聯想到先天性心臟病。新生兒血液多集中於軀幹,四肢血液較少,所以寶寶四肢容易發冷,血管末梢容易出現青紫,因此要注意新生兒寶寶肢體保溫。新生兒心率波動範圍較大,生後24小時內,心率可能會在每分鐘85~145次之間波動;生後一週內,可在每分鐘100~175次之間波動;生後2周至4周內,可在每分鐘115~190次之間波動。許多新手爸媽常常因為寶寶脈跳快慢不均而心急火燎,這是不瞭解新生兒心率特點造成的。
  

新生兒的9大特點,準媽媽一定要知道的知識

新生兒睡眠特點
  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相對長一些,每天可達20小時以上;晚期新生兒睡眠時間有所減少,每天約在16~18小時左右。日齡增加,睡眠時間減少。
  早期新生兒睡眠時間大多不分晝夜,而晚期新生兒如果媽媽有意在後半夜推遲餵奶,一次睡眠時間可延長到五六個小時。但新生兒糖源儲備少,延長餵奶間隔,容易導致低血糖,所以新生兒期,餵奶間隔最好不要超過4小時。新生兒採取仰臥位睡姿最合適。俯臥睡姿可以在新生兒覺醒狀態下,有媽媽看護方可嘗試,以促進大腦發育,鍛鍊胸式呼吸。側臥睡姿很容易轉變成俯臥睡姿,如無人呵護,極易造成新生兒猝死,釀成不幸。
  新生兒仰臥溢乳時,應迅速把寶寶變為側臥,並輕拍其背,避免奶液嗆入氣管。新生兒不能自己單獨睡眠,要與媽媽同睡,以降低新生兒猝死發生率。
  

新生兒泌尿特點
  新生兒膀胱小,腎臟功能尚不成熟,每天排尿次數多,尿量小。正常新生兒每天排尿20次左右,有的寶寶甚至半小時或十幾分鍾就尿一次。新生兒尿液的正常顏色應該是呈微黃色,一般不染尿布,容易洗淨。如果尿液較黃,染尿布,不易洗淨,就要做尿液檢查,看是否有過多的尿膽素排出,以便確定膽紅素代謝是否正常。新生兒腎臟功能還遠不成熟,排出鈉的能力低(一歲以內的小兒都是這樣),所以母乳餵養的媽媽,要適當減少自身鹽的攝入量。新生兒腎臟的濃縮功能也相對不足,餵養時如果乳汁較濃,就可能導致新生兒血液中尿素氮含量增高。尿素氮是人體內有毒物質,對新生兒
  來說,危害更大。人工餵養時,特別要注意,奶液不要配製過濃。新生兒腎功能不足,還造成血氯和乳酸較高。人工餵養的新生兒,血磷和尿磷均較高,易產生鈣磷比例失調,形成低血鈣。為什麼牛乳鈣含量比母乳高,但牛乳餵養的寶寶,卻比母乳餵養的寶寶更容易缺鈣,原因就在這裡。
  

新生兒胃腸特點
  新生兒消化道面積相對較大,肌層薄,能夠適應較大量流質食物的消化吸收。新生兒出生後,吞嚥功能就已發育完善。寶寶生下來就會吃,媽媽只需準備充足的乳汁就可以了。新生兒咽-食管的括約肌,在吞嚥時還不會關閉,食管不蠕動,食管下部的括約肌也不關閉,這就是新生兒吃奶後容易溢乳的原因。新生兒消化道能分泌足夠的消化酶。凝乳酶幫助蛋白質的消化吸收,解脂酶幫助脂肪消化吸收。母乳中的脂肪,新生兒能消化85%~90%,相對高於對牛乳脂肪的消化能力。新生兒腸壁有較大的通透性,利於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吸收。所以母乳餵養的寶寶,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濃度,較牛乳餵養的要高,這是母乳餵養的最大好處。同樣是因為新生兒腸道通透性大,母乳以外的蛋白質通過腸壁,容易產生過敏反應,如牛乳、豆乳等的蛋白質過敏反應。這再次體現了母乳餵養的優勢。
  

新生兒胎便特點
  新生兒會在出生後的12個小時內,首次排出墨綠色大便,這是胎兒在子宮內形成的排洩物,稱為胎便。胎便可排兩三天,以後逐漸過渡到正常新生兒大便。如果新生兒出生後24小時內沒有排出胎便,就要及時看醫生,排除腸道畸形的可能。正常的新生兒大便,呈金黃色,黏稠、均勻,顆粒小,無特殊臭味。母乳餵養的新生兒,每天大便4~6次;人工餵養的每天約1~2次。新生兒體態姿勢特點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尚不完善,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媽媽們會發現,新生兒寶寶的身體某個部位受到刺激時,全身都會發出動作。清醒狀態下,新生兒總是雙拳緊握,四肢屈曲,顯出警覺的樣子。受到聲響刺激,寶寶四肢會突然由屈變直,出現抖動。媽媽會認為寶寶受了驚嚇,其實這不過是寶寶對刺激的泛化反應,不必緊張。新生兒頸、肩、胸、背部肌肉尚不發達,不能支撐脊柱和頭部,所以新手爸爸媽媽不能豎著抱新生兒寶寶,必須用手把寶寶的頭、背、臀部幾點固定好,否則會造成脊柱損傷。這也是減少寶寶溢乳的有效方法。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