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偶爾做做“壞孩子”也無妨?

現在的中國家長通常以完美的標準要求孩子,這通常會給還在帶來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2年前的今天,有一個13歲的女孩跳樓自殺遺言是世界太醜陋。世界本是紛繁多樣的,為什麼要造成孩子世界很完美的錯覺? 我的一個專門做心理諮詢的同事告訴我,現在的孩子因為苛求完美,患上強迫症的數不勝數,有一位剛入小學的女孩是班裡的班長,是班級最先入隊的孩子,這個孩子每天都戴著紅領巾上學校,非常自豪,也越發優異,也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有一天她發現紅領巾皺巴巴的,要求媽媽幫它熨平整,媽媽就依照她的要求熨得平平整整的,此後每天她都要求媽媽熨燙,只要有一點褶皺,就不肯戴,也不肯上學,除此之外,她每天做完作業都要反覆檢視作業是否完成,有的時候半夜會驚醒,突然驚慌失措的拿起自己的作業本檢視作業是否做完…… 此時此刻,我就特別羨慕那些忘記做作業,謊稱自己作業本沒有帶的孩子。雖然這表面上看是一件不誠實的行為,可是這個比上述的出現心理障礙要好得多,因為孩子忘記做作業是一件錯事,可是他能夠編造謊言讓自己矇混過關,這雖然有點投機,可是畢竟是孩子適應情境、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通過講道理,加強監督等外在作為可以很好的得到修正,而孩子的心理障礙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成為影響孩子畢生成長、成就取得乃至幸福感的獲得。 希望孩子成為好孩子是每個家長的希望,但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如何幫助孩子正視“成長的煩惱”,家長除了為孩子的錯誤買單,勇於發現自身的問題之外,有時候也可以允許他偶爾做做“壞孩子”。此時小小的壞無傷大雅,就像是為TA的心理種上一個“壞”的疫苗,他在體驗成為“壞孩子”的刺激的同時,也通過外在評價,內心體驗等手段來獲得對壞的行為的正確的處理方式。 有一次在班級開展演講,一個大三的女生回憶自己的童年,這是個打扮時尚,學習態度端正的孩子,成績也很好,她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時說印象最深刻的童年經歷竟然是和小夥伴一起去地裡偷西瓜!有一天她和小夥伴一起偷了好多個非常大的西瓜,飽餐了一頓,回到家裡,見到了氣急敗壞的舅舅和外婆抱怨:今天一不留心不知道被哪個狗崽子把我精心預留的幾個大西瓜偷個精光!說到這裡全班同學都鬨堂大笑,這個傻娃娃,偷到自己家裡來了。那時的她聽了舅舅的話有點內疚,也覺得有點刺激,偷偷的笑了,但此後行為也收斂了一些。如今已經長大的她已經學會將這個事件作為童年期一個非常美好的回憶來笑談。 有人說沒有逃過課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大學生活是否完整卻以“逃課”來作為衡量標準,不正反映了人們內心對過於強調“好孩子”的一種反叛嗎? 記得2012年12月21日是瑪雅人預言的世界末日,在那段時間裡,人們非常熱衷的談論著如果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自己最想幹的事情,令人們意想不到的是很多人的想法都非常瘋狂,這表明了人們在正常的完美生活下對一種反叛生活的嚮往。 所以在點點的成長中我儘量不以完美的標準來要求他。 點點在鄉下呆的時間長了,左鄰右舍的都是親戚,家裡有什麼好吃的點點都能吃得到。有一天帶點點去市裡的公園玩,有一個坐在石凳上的奶奶正在吃瓜子,點點徑直走過去,開啟老奶奶握住瓜子的手,直接拿了一個瓜子,然後繼續玩自己的遊戲,老奶奶都笑噴了,這個孩子怎麼這麼好玩。我沒有制止點點的行為,只是提醒他說聲“謝謝”。 點爸說這太不合適了,怎麼能隨便吃別人的東西呢? 這有什麼關係呢?老實說,我除了擔心食物的安全之外,並不擔心孩子的品德的問題,對於幼小的孩子他就是想吃,為何要壓抑自己,當然出於安全,出於品德,我肯定會矯正他的這個行為,但不是現在!這個準則不適合兩歲的寶寶! 有一位媽媽跟我說,他的孩子特別守規矩,循規蹈矩到了和他的年齡不相稱的程度,於是她在孩子3歲時故意“慫恿”他摘公園裡的花,但是孩子始終不敢,還一再叮囑媽媽不可以摘花。這表面上是一件好事,其實從未來的發展來看並非如此,孩子從幼兒園,小學到初中都是班裡最守規矩的孩子,視教師的話為聖旨,一直小心翼翼,膽戰心驚……這樣的孩子遇見一個溫柔的老師還好,要是遇到一個強硬的老師,每天的生活一定不好過,可是誰又能保證他遇見的那麼多的老師都是溫柔型的呢? 行文至此,點媽提醒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問題,允許孩子偶爾成為壞孩子實際上是孩子心理上的一種防禦機制,人無完人,如果以完美的道德標準、成就標準要求孩子,久而久而,孩子必會不堪重負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當然成為壞孩子自然是有度的,不可偏狹理解,生搬硬套,更不可放任嬌縱,這其中的度聰明的家長自會領會。

相關問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