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是為了不教,管也是為了不管
以前發表過一篇博文:不管”是最高境界,但做到需要一個過程----如何做到有藝術的“管”。教是為了不教,管也是為了不管。不管是最高境界,但達到需要一個過程。所以,如何“管”還是值得研究的。
二、管和無條件積極關注
現在的父母們原來大多是想和孩子做朋友的。但是到了具體事情上,又有了一個習慣性思維:希望孩子是令行禁止、雷厲風行的士兵。讓孩子做一件事情,他就應該麻利地去,何況這樣是為了他好......所以,管的方法大都是命令式的,而且也希望孩子能別磨蹭馬上執行。此時,早把和孩子做朋友的想法拋到了腦後。
可孩子畢竟不是士兵,而且現在的孩子自主的意識也很強,有自己的主意。
其實這是一件好事,孩子畢竟是早晚要自主的,所以對他無條件積極關注,尊重他的想法和願望,有利於他的成長,至少從心理的角度來看,孩子不會感到壓抑。
但正如大人的想法經常會有問題一樣,孩子的想法有時也會有問題。此時如何無條件積極關注呢?
我倡導對孩子“無條件積極關注”,重點在於尊重孩子的願望和意見,但並不等於什麼都按照孩子的想法來。成人之間也是如此,我尊重你的意見,這代表我會認真考慮你的想法,並最終通過協商達成一致,結果採納的可能是一個妥協的方案。在孩子的想法確實是有問題的時候,可以和孩子商量、談判,使他能夠愉快地同意父母的意見或者產生一個妥協的方案。
三、一個心理學技巧---留面子效應
有時還可以利用一點兒心理的技巧來讓孩子同意你的想法。
如期末考試將至,為了成績好一些,抓緊時間複習是需要的。但孩子想看會兒電視,怎麼辦呢?我覺得可以先說不允許看。但如果孩子不太高興,還想看會兒,可以退一步,允許她看五分鐘。此時孩子可能會較容易答應。這樣比一直絕對不允許孩子看電視效果可能好些,也不影響複習,皆大歡喜。
為什麼說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這符合一個心理規律:留面子效應。留面子效應是指人們拒絕了一個較大的要求後,對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現象。為了更好地使人接受要求,提高人的接受可能性的最好辦法,就是先提出一個較大的要求,這種方法被稱為“留面子技術”。
心理研究者查爾迪尼等人曾做過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將參與實驗的大學生分成兩組,對於第一組大學生,研究要求他們帶領少年們去動物園玩一次,需要兩個小時,但只有1/6的學生答應了這個請求。對於第二組大學生,研究人員首先請求他們花兩年時間擔任一個少年管教所的義務輔導員,這是一件費時費力的工作,幾乎所有的大學生都謝絕了。他們接著提出了一個小的要求,讓大學生帶領少年們去動物園玩兩個小時,不就兩個小時嘛,太容易了!一大半學生都答應了這個請求!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心理學稱之為“留面子效應”。
另外一個例子:
孩子該回家了,但還想玩會兒。父母先不同意,再退一步答應可以玩兒五分鐘,孩子可能會欣然同意。
四、這樣好嗎?
當然這是個教育孩子的“術”而不是“道”。教育孩子的“道”是指最終使孩子能夠自覺地去學習、成長,不需要大人管了。但是這個境界達到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我經常看到有的父母“大躍進”,孩子能力還不夠,就躍進到一個不管的境界。我提倡循序漸進。所以學點“術”也是必要的。
有的父母可能說:這不是討價還價嗎?這樣不好。其實沒什麼不好,我讀了一些少兒部落格,很多優秀的孩子也是和大人討價還價的,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說明孩子在家庭中得到了尊重。如果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思辦,沒有商量的餘地,那樣我才覺得不好,甚至......“變態”。